抗击疫情,我们在前线——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工作纪实

为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先后召开20次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对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组两次进行分工调整,在原来4个工作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成立了综合协调组、指挥调度组、医疗转运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宣传培训组、纪律检查域外转运组 6个小组,确保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能够及时落实到专人。

他们是守护120生命线的卫士

调度员24小时值守在120生命线上,从电话响起的那一刻起,“生命通道”也随之开启。疫情防控期间,市卫生急救中心首先要把好指挥调度接警环节,对呼救者进行初步筛查,他们对每一个呼救者都详耐细心询问患者的详细信息,是否外出,是否发热咳嗽等等,以便能够给出车的医护人员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医护人员才能针对性做好防护。有时面对呼救者的迫切要车的心情,不配合询问,甚至出现谩骂调度员,调度员不仅没有着急反而安慰呼救者情绪,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对疫情防控工作尽微薄力量。

调度员尹家音是一名已怀孕6个多月的双胎准妈妈,接到科室上班通知后,她拒绝特殊照顾,坚持与同事一起参与三班五倒的倒班工作,夜班一上就是12个小时,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并且每15分钟接听一次自动拨测电话,虽然很疲倦,但由于调度员紧缺,调度接警量增多,她主动请缨,仍然要参与下个月的倒班工作,她说“虽上不了前线,但要守护好生命线”。

党晓旭,原本在腊月28倒休去准婆婆家过年,但她申请坚持回到自己的岗位,每天负责调度发热患者接警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调度员培训等工作。

刘莹莹,在调度岗位工作4年,孩子不到一岁,还在哺乳期,她主动申请值班,把幼小的孩子交给婆婆照看。

李婉旭,工作5年,她将不到一岁还在吃奶的孩子和4岁的大儿子送回老家由父母照看,每天要忍受着涨奶带来的痛,但她依旧坚持在岗。

苏晶晶,家住在万庄,平时公交车上下班,因疫情原因全市公交停止运营,她还没有驾照上下班却成了难题。“父亲每天上下班接送我,姐姐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第一批被院里抽调赴武汉驰援,我们全家总动员,我虽然上不了前线,但要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岗!”苏晶晶说。

他们是执行一线转运任务的战士

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及急救站点,不仅承担着日常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还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转运任务。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里,他们有的自告奋勇,有的临危受命,积极投身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转运工作中,他们一直在隔离点随时待命出发,他们说,虽然现在不能与家人见面,但这是为以后能够更好的与家人团聚。”

他们是连续工作48小时,成功转运4例患者的第一批战士张艺瀛、高占洲、葛君、李敏。随后12名急救人——王天昊、马红娟、杨超、张浩、叶雅兰、倪鹏程、王辉、崔英杰、张志瑾、杨艳双、李卫琪、吴建主动请缨出战。3人4组2车模式就此打开。他们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平时训练,战时应战,全面参与疑似或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工作。备勤期间在医学隔离观察点备勤也闲不下来。

“在医学隔离观察点这几天,执行任务时,我们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不敢有一丝懈怠;备勤时我们时刻准备,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流程、洗消要点,转运救治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王天昊说。

张艺瀛是廊坊新朝阳医院的内科医生,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转运组,参与了第一例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并连续转运4名患者后才告知家人消息。

张志瑾是廊坊长征医院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张志瑾接到通知,正式加入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转运救治组,成为第二小组的一员,连续转运2例病患。

爱德堡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马红娟是转运组的一名护士,大年初二,她主动请缨参与转运工作。因为负责转运工作,马红娟处于随时待命的隔离状态,没能陪女儿过生日。马红娟的丈夫是廊坊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妻子不在家,他便承担起了家里家外的全部重担。“等这次疫情过去后,回家一定好好陪陪女儿。”马红娟说。

倪鹏程是济民中医医院急救站站长,也是第一个报名参与转运工作的驾驶员。“尽管我不是医生、护士,但是我有娴熟的驾驶技巧,配合医护转运的能力,作为急救站点站长我以身作则,申请参加转运工作!”他坚定地说。

杨超,中共党员。当兵4年,2004年就职于廊坊市中医医院。后来加入到廊坊急救大家庭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杨超父亲身体不好,不能长时间走路,需要母亲的时刻照顾,他的爱人要照顾两个孩子,而小女儿仅有3岁。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表示坚决服从命令,并很快投入到转运工作中。他说女儿从出生到长大一直是他哄睡的,在这期间,只要他不出任务,他都会开视频哄女儿睡觉,女儿常常是抱着手机听着爸爸的声音睡着的。(储毓蓉)

抗击疫情,我们在前线——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工作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