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母亲患上精神病,一治就是13年。

纪实:母亲患上精神病,一治就是13年。

我带母亲治病13年的经历和教训

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患病和治疗过程的记录。通过这段经历,他想告诉大家:对于精神疾病,及时和正确的治疗非常关键。

2015年5月,我的母亲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从此开始有针对性的治疗。至今效果良好,病情保持平稳,没有表现出大的情绪波动。由此大致可以判断,这段时间的治疗是正确的。

回忆起来,母亲发病早在30年前。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母亲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治疗。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对抑郁症、双相等知识缺乏了解,只是近年来才关注这方面的知识;二是有“病耻感”,缺乏勇气去接受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的现实,不愿去看精神科。

母亲患病30年

在记忆里,自我1984年上初中开始,平常照顾家庭饮食起居、料理地里农活儿都很正常的母亲,几乎每年都会间断性地“奇怪”发病。或是打不起精神,或是情绪高涨、乱发脾气(后来我才清楚这是抑郁与躁狂)。每次发病,母亲都要到村卫生所开药、服药,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好转。至于服用什么药,年少的我并不太清楚。

1998年至2002年,我儿子初生期间,母亲大概有了精神寄托,情绪一直很好。原先瘦弱的她胖了起来,整个人显得很有精气神。

2003年儿子上幼儿园之后,母亲闲了下来,又开始出现状况:打不起精神,情绪低落,不愿待在家里;埋怨自己不中用了;指责我父亲对她不好,冤屈得失控掉眼泪;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有时好像劝进去一点儿,突然又钻回自己的牛角尖;每次都给自己找理由,看不到、不承认自己有错。

她还总是担心自己身体有病,可到医院检查,一切正常。有时突然情绪爆发,莫名其妙地发火,自说自话,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气冲冲地骂人。但别人不知道她骂谁,猜测是有人招惹她了。这时候,她显得很烦躁,精力旺盛,走来走去,动这动那,闲不住,劝她也听不进去。

有时候她也怨自己:好端端的日子,为什么总是发愁?可是,就是改变不了。

2006年之前,母亲情绪极其低落或经常发火时,我带她去县人民医院神经科看过几次。医生简单地给开些安定之类的药,服药十天半个月之后就渐渐好转。

因为母亲的这种状况并不严重,无论情绪低落还是乱发脾气,生活都能自理,并基本维持家务,我们一家人也就没向精神疾病方面想。大家都只是为“除不了根”、反复发作而苦恼。

从误诊到确诊

2006年,母亲再次情绪低落,整天唉声叹气,说活着没意思。一位朋友得知母亲这种情况,建议我不要再去县人民医院神经科,要带母亲去县精神卫生中心治疗。

可是,我觉得那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地方,缺乏勇气面对。再三犹豫后,托熟人关系,才找到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医生替母亲治疗,诊断结果是抑郁症,母亲断断续续服用过艾司唑仑、舒必利、阿米替林等药物。一旦症状减轻后就停药;一旦严重就再去看医生、再服药。

就这样时断时续地治疗,也没彻底治好。每年母亲都会发作一两次,情绪低沉的时候多,情绪高涨的时候少。但即便情绪极其低落或经常发火时,母亲仍能够正常维持做饭、洗衣等家务。

到了2011年,医生说我母亲不严重的时候可以不服药,让家人平常多关心、开导她,让她少受刺激。这期间,我开始关注抑郁症,上网查资料,还买来了《精神病学》等书籍阅读,渐渐觉得母亲可能是双相。我跟医生交流,他竟然对双相不了解,依然认定我母亲是抑郁症。

几番犹豫之后,2015年5月,我又找了卫生中心的一位医生给母亲治疗。这位医生初次诊断就确定我母亲是双相,开了碳酸锂(早、晚各一粒)、丙戊酸钠(早、晚各一粒)、奥氮平(晚半粒)服用。

我基本每隔半个月去向这位医生汇报母亲的情况,并开药。如果母亲情况稍有变化,我就带她去找医生面诊,医生根据情况对上述三种药的用量略作调整。

从那时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母亲的情绪恢复了正常,一直比较稳定,不再动不动叹气、发愁。脸上有了笑容,没有再情绪失控、乱发脾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