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奋力战“疫”纪实

本网记者 程健 通讯员 王耀辉

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鏖战坚守14昼夜后,正处于隔离休整阶段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雷泽林又忙碌了起来。

为解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关的专业问题,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兰大一医院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新冠肺炎疫情问诊,公众可以通过该平台咨询呼吸专业权威专家。

作为首批专家,雷泽林现在每天不时会有患者问诊,从早忙到晚,他说:医生就是治病救人,这是医生的本分,也是使命担当。

在抗击疫期间,同雷泽林一起鏖战坚守的还有兰大一院第一梯队的其他34名医护人员,他们在圆满完成了阶段性防控救治任务后,正进行休整。

在全封闭工作的14天里,他们坚守岗位,与病毒为“敌”,他们和身后奋战的同事、家人、甚至是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一起,书写了一段团结拼搏的抗疫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牵动着亿万人心。在确定兰大一院为省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后,兰大一院迅速决定成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并抽调核心骨干进驻。

当每天看着新闻里不断出现的新冠肺炎病例,原本打算和家人自驾去海南陪公婆过年的感染科主任护师吴秀英知道这个春节自己出不去了。

“医院决定腾出急诊留观病房作为发热门诊,我想新的疫情需要感染科的工作人员,我责无旁贷,明天准备迎战。”

1月20日,作为一名经历过非典疫情和甲流应对的老兵,吴秀英在自己的抗疫日记中写下了这一段话。

同样没能出去的,还有隔离病房护士长胡莎莎。

21日晚是她和母亲原本约定在西安北站汇合的时间,正在忙碌的她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莎,晚点了吗,我在北出站口等你,你到站没?”听到妈妈电话那头着急的声音,抬头一看,已经晚上10点半了。

她顿时留下了心疼又自责的泪水,自己忙忘了,竟让来接的妈妈大冬天在户外等了近一小时。因值班回不了家了,她告诉妈妈别等了,快回去。妈妈不舍地追问:“明天能忙完吗?那后天呢?两三天差不多了吧!……”

这是雷泽林第三次请战参加抗疫。

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觉得自己还是个才工作三年的毛头小子,跟着老师们一起冲在一线,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那时候直接跟上师傅就上,万一自己被感染了,以后会怎么办呐?这些当时完全没有担心。”

在应对甲流时,他作为一线大夫负责每天查房、看病。他说:“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负责把病人的病看好。”

2008年汶川地震,甘肃陇南同样受灾严重。雷泽林自愿报名加入了医院的应急分队,此次救援以骨科等外科系统为主,他所在的内科系统被安排在了第二梯队,最终没有参加到救援工作中,有一段时间还因此而“耿耿于怀”。

不同以往,这次他多了一丝顾虑。

“还是有点担心了,因为现在毕竟有家有室了,心态方面有了变化。这次还是病区负责人,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但雷泽林还是冲了上去:“老师们给我们在以往的抗疫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是呼吸专业,非典、甲流、新型冠状病毒都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疾病,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是值得引以为豪的。”

他说:“打仗军人上,抓小偷警察上,救治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面对新时代的战“疫”,一个个闪烁着红点的微信请战书代替了雪片般的纸质请战书:“我可以!”“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大家迅速集结了起来,最终由呼吸科、感染科、传染科、老年病三科(老年呼吸病科)、特需内科等科室10名医生及25名护理人员组成了第一梯队。

冲到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最前线

孙佳蔚护士早上不敢喝水、不敢喝稀饭,啃个馒头,工作时都穿着纸尿裤。

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建明成天戴着口罩,脸上的皮肤过敏发红,下巴起了红斑,晚上又痒又疼。

孙有惠护士长由于长时间白天上班不喝水,导致尿路感染,晚上大量喝水上厕所,休息不好,但仍然坚持在一线。

第一梯队35名医护人员进驻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后,他们成了一群“忘了”自己的人。

有的人鼻梁上生了压疮,脸上压出了“斑马线”,“忘了”自己对美的需求。更有人“忘了”自己刚刚生过病、刚刚成为母亲、甚至是婚期将至……

22日是发热门诊进驻第一天,早上6时30分,胡莎莎就赶到门诊,在保洁还没有到位的时候,她和吴秀英以及苟亚琴护士长一起整理诊室,动手打扫卫生,上班时发热门诊终于可以接诊。

发热门诊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隔离区。医护人员从清洁区工作人员入口进入,在做好层层防护后才能进入到隔离区。

作为护士长,吴秀英和孙有惠在发热门诊的工作重点是把好关,对每一位出入管理区域的人员进行查看,消毒隔离是否到位,以保证大家的安全。大家在穿防护服的时候,会互相帮忙,检查到位不到位,“这也是大家在一起最轻松开心的时刻。”

“您好,怎么了?”

“我有点胸闷气短,现在特别紧张。”

“请您先放松,您扫码填写个人信息。”

“不行,我现在很紧张,呼吸困难,看不清,雾气太大。”

“那您先把头上这个大塑料袋取掉,您稍作休息,我给您先测一下氧饱。”

“不行,不行,这不能取,现在太危险了。”

在预检分诊时,护士们会碰到十分紧张的患者。这时候,孟纹护士和同事会认真给患者做科普宣教,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患者正确认识病毒传播途径,从而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从22日上午七点四十分到岗,雷泽林一直坚守发热门诊直到25日傍晚。“病人很多,有时候一天有一百多人。有的来自武汉,有的接触过武汉人员,有人发烧,有人没有症状但很担心,就都来发热门诊检查。我是病区负责人,我必须在岗。”

患者在护士引导下来到诊治医生面前开始诊治,雷泽林和其他发热门诊的医生会根据病人情况,安排采血、做CT、进行核酸检测,病情较为严重的待确认确诊病人会进行留观,确认的病人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治疗。

“1月24日(除夕)早上8时许,进入隔离病房,收治患者,每天24小时值班,早上查房,和治疗小组一起调整治疗方案,随后收治新的患者。晚上再次查房。”隔离病房医疗组组长李俊峰介绍了他全封闭的工作内容。

许多确诊病人在起初接受治疗时情绪波动很大,年纪在45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尤为严重。

老年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龚霞是隔离病房4名主治医生之一,一次在查房过程中,一位患者突然失声痛哭了起来,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一点点希望。

“这个疾病本身的特点,再加上入住病房后每个人都是一个人在隔离病房,恐惧、焦虑、激动等等负面情绪会很多。”龚霞说:“除了治疗躯体疾病,更多的是要心理疏导,只有心情好了,疾病才能更快恢复。”

“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让您恢复。”这是最能打消病人顾虑的话语之一。

在救治中,除了隔离病房的4名主治医生,兰大一院还组成了强大的专家组作为坚强后盾,每隔一天,专家组就会对患者进行详细会诊,还通过中西医结合等方式进行治疗,保证治疗效果。在兰大一院收治的病人中,目前已有两例治愈出院。

预检分诊、疑似患者收治、确诊患者救治和情绪安抚……

14天里,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出色完成了阶段性防控救治任务。

进行轮休前,胡莎莎走进隔离病房,想再看看她的患者,和他们打着招呼相互祝福。一位患者隔着玻璃对胡莎莎说:“我不知道你长啥样,但我记住了你笑时弯弯的眉毛”。

总结14天一线战疫经历,孟纹思绪万千。“不过最开心的就是,我们第一梯队的战友都在,很庆幸,我们一个都没少。我们一定会在不久的以后战胜病毒,取下口罩,面对面笑着说一声,你好!”

掌声和鲜花同样属于幕后英雄

2月6日凌晨,一封署名为“兰大一院第一梯队35名医务人员”的信悄悄地发送到了兰大一院的邮箱里。

“愿我们同享荣光,愿我们的梦永不落空!”这是一封兰大一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士在退下前线后对幕后英雄的感谢信。

他们不是小团队在战斗,温暖的小家、医院大家庭、有爱的市民都是这些战士们背后的动力支持。

在全封闭工作的14天里,吴秀英想家的时候就会望向不远处自己的家,每次她都能看到凉台上挂着的红灯笼。

在家基本上不会做饭的爱人和女儿一起送来包的200多个饺子,在2月4号立春当天还送来了春饼。

“不会做饭的他在切肉时不小心把手切了,我觉得他挺不容易的。”

半个月的时间也足以让屏幕那边的孩子长成会关心父母的“小大人”。

“爸爸,我想对你说:你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经过这次疫情,我明白了,医生这个职业是有多伟大。”王圣铭小朋友为前线的爸爸写了一封信,预检分诊团队成员王兴云看到信后给孩子承诺,等疫情结束了,一定帮孩子把春节的愿望实现,带他去梦想着去的成都。

兰大一院的同事们也是前线抗“疫”战士们的家人。除夕夜万家灯火,窗外烟花绽放,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医护人员仍在坚守。

医院准备了饺子,门诊的甄小玲护士长为大家送来了凉菜和自己亲手包的五彩饺子,大家都说“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接过饺子的时候,很多人眼泪掉了下来。

后勤部为医护人员变着花样做出“比家里还好吃的饭菜”;设备处多方联系厂家及供应商购置所需防护材料,保证医院临床一线人员的防护物资需求和临床科室及时领用物资……

一幅幅画着兰大一院logo、比着一个个小心心的手绘画;写着“感恩有你”“最美逆行”的小卡片;热心市民们送来的口罩、水果、酸奶……一件件小事,都为兰大一院一线医护工作者们带来温暖。

“我们就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这是我们很多人一致的想法,一些幕后默默无闻奉献的其他人员,他们付出或辛苦不比我们一线人员少,没有他们做坚强后盾,一线人员其实啥事也做不成、做不好。”雷泽林说:“我们只是前锋,医院大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普通的清洁工、厨师、工人,只要有利于疫情控制的,都值得被关注和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