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原标题:逆行出征 我们身披天使的战袍——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一场突发疫情,打破了春节的温暖和喜庆。一声响亮的集结号,“若有战,召必回”的勇猛吼声响彻云霄。

他们奔赴战场的英姿,让人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白衣天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信阳市唯一的一家三甲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以职业责任和担当,在战“疫”的第一时间,拉出了阵形,果敢应战。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图为市中心医院院长任书伟为第四批去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送行。蒋天骏 摄

我们准备好了

信阳市中心医院院长任书伟说:“在疫情面前,我们都是战士。”是战士,就要奔赴战场,就要坚守阵地,就要以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

疫情当前,舍我其谁。信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即时在全院发出倡议书,倡议全体员工以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精神,团结一致,敢于担当,直击疫情,斩关夺隘。

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大家主动请缨,踊跃写下请战书,要求到疫情的最前线去。他们有的孩子尚在哺乳中,有的父母体弱年迈,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中有的是临床医生护士,有的是医技科室人员,有的是机关后勤人员,他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鲜红的手印,发出了最强声:让我去!我要去!

1月22日,市中心医院的10名医护人员,来不及告别父母和亲人,走上抗疫一线。光荣地成为信阳首批奔赴战场的勇士,奏响了为生命而战的抗疫进行曲。

奋战在抗击疫情前哨的勇士

发热门诊,是个特殊的高危治疗区域,直接面对的就是发热患者和高度疑似需要隔离留观的患者。

林万宝,发热门诊主任,信阳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他身先士卒,从1月20日开始接诊发热病人。

大年三十下午,得知当日发热门诊量近300人次,林万宝瞒着家人,默默地穿上防护服,走进发热诊室,坚持到深夜。他在前沿阵地和需要他的患者共同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老母亲知道他也感冒了,因为担心打了很多电话,他上班时不能接听,下班后需要隔离仍然不能回家,只能通过电话隐藏起疲惫向家人报声平安。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120急救人员出发。蒋天骏 摄

敢为人先的“踩雷人”

1月22日,信阳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信阳市新冠肺炎治疗专家组副组长易明福和他的战友们也迅速投入战斗,也从此打响了信阳医护人员真正与病毒面对面肉搏的战“疫”。

眼看着发热病人越来越多,呼吸科收治患者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易明福明白,防止疫情扩散,他这里是个紧要关口,这道关口如果守不住,那将会大规模感染暴发。他干脆住在科室不回家了,人命关天,他明白要时刻盯着,不能有丝毫马虎。

易明福带领下的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看不到战争的无情,看不到被隔离的无情,看不到疫情的无情,所有的医护人员仿佛忘记了这里是以命搏命的雷区。

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

隔离病房里住着一位小婴儿,他的母亲在产后第二天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接着在短短几天内,父亲及其他亲人相继确诊感染。这位刚出生5天的襁褓中的婴儿,也不幸确诊了。于是,市中心医院NICU的王鹏、护士熊鑫、王凤娇,从这一刻起,认认真真担起了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的任务。

5天的婴儿,独自躺在暖箱里,那份弱小让人心疼。每次看到他,已为人母的王凤娇放下被病毒感染的担心,只剩下满腔的母爱。她为孩子按摩时会对着他喃喃细语,会低声唱着歌轻轻抚平孩子偶尔皱起的小眉头。她只是希望,在孩子最需要疼爱的时候,母爱,不曾缺席。

熊鑫,还是一个未婚的小姑娘。但每当冲好奶粉,拿着奶瓶抱着宝宝喂奶,认真为宝宝清理大小便、穿纸尿裤时都是小心翼翼。

小宝的主治医生王鹏,从2月5日起开始和宝宝朝夕相处。每天早上,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病房,看一看小宝的情况。有时晚上休息时,小宝在暖箱里的小模样就会突然出现在他眼前,不管有多晚,他也要再去看一看才放心。这个孩子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份牵挂。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感染科医护人员正在送药。范淼 摄

护理“男神战团”

男护士,在护理队伍中,是个很小的方阵,和温柔的天使站在一起时,甚至会产生出一些违和感。但是,他们在众多质疑的目光中,执着前行,顽强地一点点强大,成为白衣天使中不可或缺的硬核力量。在该院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就有这样一群敢打敢杀的“男神战团”。他们是护士,却没有燕尾帽的妩媚;他们是护士,却比燕尾帽多出了一种矫健。

“只等一个电话,随时出发”“那么多护理小姐姐都冲上去了,我没有任何理由退缩”“国家处于危难之际,男儿理应冲锋陷阵”“到了隔离病房,我发现选择做一名护士太正确了,这里的患者真的很需要我们”“我愿意陪着患者一起熬过现在的苦,我相信我的每一位患者都能笑着走出病房”……

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护理团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在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时,在走进隔离病房来到患者身边时,他们收起了粗犷增添了细腻,他们多了些刚猛少了些柔弱。战场,让他们变身为“男神战团”,他们的硬核抗疫,为“护士”这个称谓重重地刻上了精彩的一笔。

90后检验战“疫”方阵

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血液体液标本检测是重要诊断依据,这也把医学检验科推向了疫情防控高风险的阵地。他们与病毒直面交锋,瞬间变身为战“疫”侦察尖兵,奔跑在“急、快、准”的沙场上,抢时间,抢速度,战疫情。在这里,一个90后的方阵在战火纷飞中激扬了青春。

万南洋、何冰玉、陶晶晶、王巍这群90后,直接面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挑战的不是年轻气盛,而是考验着火红的青春年华。由于发热门诊检验室是紧急启动,前期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站着给病人采血,一个班一站就是12个小时,他们撑下来了;连体防护服密不通风,刚穿到身上时又冰又冷,忙碌起来又汗得全身湿漉漉,在冰火两重天中,他们撑下来了;为了不浪费宝贵的防护物资,他们穿上尿不湿,12个小时不吃不喝,他们撑下来了。等到交班时,脱掉手套,看到肿胀发白的双手,他们还在开着玩笑说,这才是紧握钢枪的手。

他们那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脸庞,经过“战争”的洗礼,镌刻上了“我已成长,请你们放心”的豪迈。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战“疫”纪实

感染科医护人员护理患者。范淼 摄

再进隔离病房

3月6日, EICU护士长陆俊,在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结束留观点医学观察后,重新返回抗疫的一线阵地。

再一次进驻隔离病房,意味着她的家人又要再一次经历那种担心和牵挂。面对这些,陆俊有温暖,更有歉疚。因为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职业,她必须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更多人的安康。这是她一个人的选择,却给这个普通家庭的几代人带来了无尽的牵挂。

在隔离病房,陆俊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睡眠似乎有了记忆,陆俊时常会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几点了?我是不是迟到了?”在她心中,战时的那根弦始终没有放松下来。

隔空同唱《让世界充满爱》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一句话。在市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我们就看到了这样暖心的诠释。

在与患者日日夜夜生死与共的经历中,我们的医生和护士看到了这次疫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和创伤。他们在流下汗水时,也陪着患者留下了许多泪水。他们明白救治患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康复,还要在病房里,在患者心中种下阳光和希望。他们一方面在全力救治,一方面用笑声唤起患者的笑声,用歌声带出患者的歌声……

为此,一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市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内外隔空碰撞。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用歌声鼓励患者,患者用歌声表达感激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月14日,信阳最后一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从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危重症病房治愈出院,实现了全市清零。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市中心医院分诊发热患者4759人次,排查发热患者3710人次,核酸检测1700余人次,收治疑似留观患者142人,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实现了新冠肺炎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只是为了如我们所愿的盛世年华,他们才愿意牺牲自己,为生命而战。(陈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