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有一種人,考慮自己比考慮別人多,處事往往自我為中心。這種人,我們稱他們為“自私”的人。

  還有一種人,愛自己勝過愛任何人,常常滿足於自我欣賞,動輒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這種人,我們稱他們為“自戀”的人。

  無論是自私的人,還是自戀的人,在這個時代都很常見,也好理解。

  世人往往覺得不常見也不易理解的,往往是第三種人:既不愛別人,也不愛自己。那他(她)愛誰呢?愛幻想,愛他們想象中的世界,愛他們想象世界中的人。如果這種人動了情愛之念,容易幻想自己正和某人談戀愛。幻想中的戀人有可能是偶像明星,也可能是成功人物,也可能是已婚人士,或者其他條件十分優秀的理想對象,甚至會是自己。病人會認為對方已經愛上自己,哪怕兩個人只有很少甚至完全沒有真正的接觸,病人都無法自拔。這種人,容易被外人嘲笑為“神經病”。實際上,他們只是得了精神分裂症——鍾情妄想症。

  妄想症是一種精神分裂病。鍾情妄想症是其中之一。最早由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命名。中國古代就有得這種病的,只是古人沒有學過心理學,給患者起了一個非常難聽的名字——花痴。比如明代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杜麗娘出自《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故事講述的是南安太守之女杜麗娘,才貌雙全,卻被老封建的父母命令“手不許把鞦韆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天天呆在繡樓裡邊空耗日月。後來,杜麗娘和丫鬟偷偷遊了一次園,便做起了春夢。她在夢裡遇到了一個書生柳夢梅,併為柳患上相思病,愁悶消瘦不治身亡。但她死前留了一幅自畫像,還出人意料地讓現實裡的柳夢梅在赴京應考的途中拾到。經過一番大費周折又大起大落的反道學反包辦婚姻反神鬼掌握生死權的解放運動,有情人終於得成眷屬……這故事在現代人眼裡看來有些扯淡,但是在古代非常具有象徵意義。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古代女性往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難得在花樣年華見到幾個白面書生,一旦偶遇“一個清俊男人,不管是親是友,想起他的終身大事來”(《紅樓夢》賈母語)……加上前人流傳下來的許多話本戲劇,多是描寫懷春女子與一見鍾情的男子私奔,如《牆頭馬上》,或者是講述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偷偷相會,如《西廂記》。許多沒機會婚姻自主的少女只得籍《牡丹亭》聊以自慰,導致明朝婁江女子俞氏在品讀此書的期間過於沉迷,十七歲就鬱鬱而終;杭州女伶商小玲每次扮作杜麗娘,都會觸景生情、感同身受,竟因過於入戲,慟絕在了舞臺上。不過,最典型的還是萬曆年間的杭州才女馮小青。據《西泠閨詠》記載:馮小青生於揚州,容貌美麗,還喜好讀書、善工詩文、曉通音律技藝。稱得是才貌雙全。可惜這位美才女十六歲那年家道中落,嫁給了杭州一個叫馮千秋的人做妾。因婚後不容於正室,被幽禁在孤山的馮家別墅,不能與丈夫相會。她為此悒鬱成疾,唯有讀《牡丹亭》聊以自遣。並寫下了“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讀牡丹亭。人間更有痴心我,不獨傷心是小青”的詩句。 當時有位姓楊的夫人,看到她整日恍恍惚惚又沉沉鬱鬱,就勸她改嫁,並聲稱能幫她找戶好人家。馮小青不假思索地給予了拒絕,卻在長年的心事糾結中逐漸病骨支離,只能靠每日服飲一小盞梨汁來維持生命。一個絕望到只求速死來解脫痛苦的人原該是不會留戀塵世裡的一切的。偏偏馮小青重病將歿的時候,倒盛妝打扮起來,還找了個畫師來給自己畫像。畫師前後三易其稿,才勉強畫出她認為還算滿意的“小青倚梅圖”。馮小青對著畫焚香撫案、痛哭至氣絕。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這些活得人戲不分,把自我代入杜麗娘的故事裡,對想象的世界與真實的生活混淆不清的女子早早凋零,尚且可以把鍋推給封建社會。現代人得這種毛病,會是什麼原因呢?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我個人認為,可以用弗洛伊德說過話來解釋:“一個幸福的人從來不會幻想,幻想只發生在願望得不到滿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動力是未被滿足的願望。”易患鍾情妄想症的人,總體都有幾個共性:1、現實世界對他們缺乏關注;2、內心十分孤獨。3、喜歡以毫無根據的設想為前提進行推理,違背思維邏輯;4、性格偏執,對自己堅持的不夠客觀的觀點堅信不疑;5、喜歡逃避生活裡的種種責任,真實的挫折與自我的不足,躲藏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6、普通人難以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知識教育,他們也難以做到自我省察與自我糾正。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舉個例子。有一部電影叫《天使愛過界》,講述一個學習美術的女大學生,因為一個心臟科醫生偶然送給她一枝玫瑰花,瞬間墜入情網:上素描課時,她對著任何模特兒都只去描繪他的肖像;她專門配了一把自己住所的鑰匙等待醫生的前來;她精心畫出他的畫像,悄悄放入他的診所;她給醫生寄機票,希望他們一起去旅遊;她把指控醫生的女病人殺掉為了減少他的心煩;她開車將醫生的妻子撞流產;她開煤氣為他自殺;她還從醫學院偷來一顆血淋淋的心臟,插著利劍作為禮物郵寄給他……而醫生幾乎從未注意過她的存在,卻被她製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折騰得幾度瀕臨崩潰。待到真相大白,他們之間從未有過任何情感方面的逾越。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為何女大學生如此病態?不外乎她的成長環境極其影響她的心智發展。童年喪母、父親不許她餵養寵物、身邊朋友寥寥、個性敏感脆弱,容易耽於幻想。醫生宛如陽光的笑容和溫柔的話語讓她感受到了“被愛“,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執迷於自己設想裡進行了一場柏拉圖式的戀愛。與其說她要的是愛情,不若說她要的是愛,是將她拽出空虛人生的一種力量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作家王安憶曾對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寫過一篇《讀後感》,她認為“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囊括了愛瑪·包法利命運的所有性質。由於愛瑪十三歲就被父親送去“充滿溫情”的修道院讀書。她又嗜好閱讀風花雪月類的小說,又嚮往“歡愉,激情,陶醉”的人生,便整天沉溺在不切實際的浮想聯翩上。結果她嫁給了一個平庸遲鈍的外省醫生。於是這個內心難以安分的女人,被花花公子們一步步引向墮落,最終債臺高築無力償還,慘遭拋棄無路可走,服毒自殺無藥可救……

  

有一種病叫“鍾情妄想症”

所以,“鍾情妄想症”患者若想要得到解脫,最好速度去精神病院進行鑑定,接受相關的心理疏導與治療。哪怕諱疾忌醫不願去,也必須要明白,一個人,唯有自知,自愛,自律,自我突破,腳踏實地,才能夠真正的成長,真正的進步,真正的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