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讀書時不要固執?你怎麼看?

楊嶽鳳


不求甚解,確實是一種讀書方法,但不可以濫用。

讀形而上的書籍可以不求甚解。讀形而下的書確要仔細認真。道理非常簡單,形而上書籍的內容是無形的。形而下書籍的內容是有形的。無形的東西本來就看不見摸不著。

如果讀形而下的書也不求甚解,你煮一鍋小米粥可能都會煮糊了,你製造的飛機沒人敢坐。形式上的東西,無非是什麼主義,學說,文藝作品。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己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它的魅力也在於,各有各的口味,誰都可以得到啟發,有所滿足。這是其一。

其二是說個人的讀書目的不一樣。瞭解你要要的東西就可以了。殺豬的未必一定要知道如何殺牛,世界的知識太多了,沒有人能全懂。如果你事事認真,那做一輩子的讀書蟲也飛不出不來,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書呆子。

過去我反感孔子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現在卻有了新的體會,孔子確實不枉為一個聖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利不起早。忽悠人,甚至騙人,成為“聖人”的一種常態。讀書人也要時刻防備上當受騙。讀書只不過是為我所用,又何必求甚解。聖人是勞心者,在利益面前也難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拒絕學了。

讀書的內容不同,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讀書的方法當然也不同,總之不可一概而論。


老梁139490047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應該是陶淵明在寫《五柳先生傳》中寫的: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這兩句話要連起來讀,不然會讓人覺得是斷章取義。

題主說的是鄧拓的《不求甚解》吧!

個人覺得讀書,這種事情,一本好的書,可能我們在讀第一次,並不能完全理會其中的深層次意思。當我們在讀第二遍,第三遍,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簡單的來說就是讀書,要明白其中的意思。

這與陶淵明的讀書要會意,道理是一樣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不求甚解。並沒有看到後面的一句。真正的讀書那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候一篇好的文文章,可能我們讀很多次都難以領會作者的用意,這也許就是文學的魅力吧!所以便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說。

所以這不求甚解一為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逐字逐句的去咬文嚼字,揣摩度量作者的意圖,有的時候,在文章的後面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書要整體去讀,而不是一段段讀。一句句去讀。二有一種謙虛的心態,文學作品並不是誰一下都能看懂的,有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讀懂了什麼,卻又不知道真正體會到什麼。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讀書,一遍不懂,再看一次,看三四次自然就懂了。有時候,小時候看的書,小時候不懂,大點的時候再去看,便慢慢的懂了,在長大點,再去看似乎才真的明白作者的意圖。這便是文學的魅力吧!

創作不易,不喜勿噴。謝謝!


一憶一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2.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3.宋代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馬南邨所說的“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是指博覽群書應該注意的一點。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種方法的讀書,不固執於個別字句,個別地方不甚明瞭,也可以不求甚解。這確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否則就不能博覽群書,獲得淵博的知識。


滿目皆琳琅


提出不求甚解其實還蘊藏著一種無奈,古代書籍出版量少相對說價格昂貴,不說寒家子弟即使中等人家子弟都有抄書的習慣,(抄書當時還有專職的)這對求知若渴的讀書人而言書很寶貴,為了擴大閱讀範圍之間還有交換借讀的流傳之風,借和還都有時間的約定,為了盡可能多閱讀必須趕時間,不求甚解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概念,當然所謂不求甚解者都是有些根底的人,他們的閱讀頗似牛吃章,先把它吃了然後再慢慢地消化。但時代不同了,現在不再耽心書的來源,有的是時間,所以除了無關專業的書籍之外學問類的都應該潛心研讀,不求甚解祗能用於幼兒的課外閱讀,先讓他們積累,屆時自已消化,而作為成年人還是用心攻讀的好。


春榮2091



松竹118


古人講皓首窮經,也就是說做學問一途是沒有盡頭的,尤其是當下這個時代.而我們所謂的道理,往往又只是相對而言.就好比此時此刻行得通的規律,換個時間換個地點,又未必成為規律.所以,研究什麼只要適合當下便已足矣.即研究也有個度,讀書如果過於刻板,非要窮究道理,那就是死讀書,要常常抬起頭來看周圍,因為至理是相通的,往往我們過於糾結於一點,就成為了一葉障目,成為蹲在井底的那隻青蛙,眼裡只有一線天而已。


塗山夏侯


如果是為了增加自身文化修養而讀書,那不必細究;如果是搞文學研究那必須細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