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不做內存?

申通521


說起內存絕對會讓眾網友心痛,2017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達到2000多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是上萬億,其中內存芯片佔了約三分之一,是880多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於韓國。

韓國的三星、海力士和美國的鎂光,三家是全球內存市場的絕對霸主,時不時工廠起火、工廠停電、產能不足等大家心知肚明的藉口來操縱內存漲價,去年內存價格漲幅超過50%,一度成為最佳理財產品。


為什麼華為不做內存?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技術專利與市場


(1)內存技術基礎專利被三星、海力士和鎂光全部佔據。任何一家公司想要設計生產製造內存,你絕對無法繞過上述三家的技術專利,因此一旦你進入內存領域,你就會被上述三家無休無止的專利官司纏身。甚至有時候國外無恥,直接用技術封鎖,參考福建晉華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禁運實體名單。所以需要有專利基礎,目前紫光買了破產的德國奇夢達專利。


(2)內存市場存在大資本優勢。曾經內存市場是有很多玩家的,除了上述三家,還有日本的爾必達,德國的奇夢達等諸多玩家,但是為什麼最後就剩下這三家,其他公司要麼破產要麼被上述三家兼併收購,為什麼?答案是:韓國人的“反週期”戰略!


第一次逆向投資:20世紀80年代,DRAM市場不景氣,DRAM價格迅速下滑,從1984年初的4美元/片下降到1985年的30美分/片,英特爾由於DRAM虧損嚴重直接退出了該市場。此時,韓國的三星剛剛推出64K DRAM,生產成本是1.3美元/片。面臨行業的不景氣,三星開始採用逆向投資,繼續擴大產能,並開發更大容量的DRAM。到1986年底,三星半導體累積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完全虧空。


第二次逆向投資: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低迷。到了199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又開始轉弱,三星第二次採用反週期的投資策略,投資興建8英寸硅片生產線來生產DRAM。在韓國廠商的擠壓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三菱的DRAM業務,組建“國家隊”爾必達,以對抗韓國的反超。


第三次逆向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DRAM價格雪崩,從2.25美元狂跌至0.31美元。就在眾廠商哀鴻遍野時,三星決定將三星電子總利潤的118%投入DRAM 擴張業務,故意加劇行業虧損。很快DRAM 價格跌破現金成本,接著更是跌破材料成本。當年排名第三的德系廠商奇夢達首先撐不住了,直接宣佈破產,歐洲玩家正式退出DRAM 市場。而在2012年初,爾必達也支撐不下去,隨後宣佈破產!

三次完美的逆向投資,三次慘烈的存儲激戰,韓國用反週期定律絞殺競爭對手,最終稱霸半導體行業。


因此做內存需要舉國家之力,不是一家企業可以抗衡的。目前我國政府半導體大基金扶持了三家本土內存生產商:合肥長鑫,福建晉華,武漢長江存儲。

(1)晉華集成電路與臺灣聯華電子開展技術合作,專注於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領域。

(2)合肥長鑫主要研發19納米制程的12英寸晶圓DRAM,填補國產DRAM存儲器在本國市場的空白。

(3)武漢長江存儲專注於三維NAND閃存芯片量產。

最後,簡單說一下華為為啥可以做Soc呢?

一是,全球四家Soc(高通、蘋果、華為海思、聯發科)都是ARM公司提供的IP架構,(別跟我說高通蘋果自研,都是基於ARM改的),由三星和臺積電代工,因此不存在核心技術壁壘。

二是,華為終端用自己Soc,有自己的市場。


自己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電子颶風


任正非在一個節目上已經回答過這類問題,為什麼不做顯示器,為撒不做內存,他們其實具備這個實力和能力,任正非實際上看的很開,有些跟自己行業無關的技術甚至會無償貢獻出來給行業使用,他要的是大家都賺錢,都過得很好,另外一個企業如果什麼都做也確實很累,不如把精力都投放在相關產業,不處處樹敵,多做一個行業意味著就多了一大批敵人,為撒大家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呢,華為的性格就是要摸不做,要摸第一,做老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惹事生非,這也是任正非的性格!


夏月之火火火


五個字:隔行如隔山。

內存是半導體行業,而華為擅長的是通信行業。這是不同的兩個行業。

就像蘋果擅長做手機/電腦,但它也沒有涉足手機制造業的意思。

只要主業有足夠的利潤,何必去碰不知深淺的其他行業呢?只有主業滿足不了胃口了,才會去試水其他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