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真有那麼神嗎?

九世書生講故事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

劉伯溫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了,各種傳說、軼事數不勝數,影視劇也層出不窮。民間有句詩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更是將劉伯溫與諸葛武侯相併列。那麼正史上的劉伯溫真的如民間傳說中的那麼“神機妙算”嗎?

劉伯溫本來是元朝時的進士,但是不得志所以過起了隱居生活。當時就有人將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抗腐朽的元朝,到浙江時,聽說宋濂、劉伯溫等人的名氣,所以派人去拉人下水,就像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出山一樣,第一次就出來顯得太廉價了。所以劉伯溫第一次根本不弔朱元璋。

朱元璋再次派人去邀請,劉伯溫才出山,這或許就是文人的傲氣吧。諸葛亮有隆中對,劉伯溫也來個時務十八策,所謂隱士就是在一間茅屋裡就能看清天下大勢,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之外,說得就是這些人吧。

我認為劉伯溫在歷史上的確是個人物,但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陳友諒、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名將的光環下劉伯溫顯得不太耀眼。劉伯溫助朱元璋奪取天下後被封三等誠意伯,開國元勳中算是中等吧,上面的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皆為公爵,後面還有鄧俞周德興等人被封侯爵。朱元璋這樣封應該有原因吧。

劉伯溫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說法,所以現存劉伯溫的故事大多是後人編的,畢竟這是不符合科學的。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在朝堂僅四年便回家鄉了,如果看他在朝堂的表現,遠不如影視劇那般精彩,可以說在當時的朝堂上沒什麼作為,遠不如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這也是我說劉伯溫在正史上功績不太顯著的原因。 所以現今關於劉伯溫的故事大多是後人藝術加工的。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科普道人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明劉伯溫在民間的評價很高,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劉基的傳說,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能掐會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那麼,劉伯溫真有這麼神麼?我們不妨來看看幾個關於他的傳奇故事。

傳說清朝入關初年,在江南地區大肆殺戮。有一個親王帶領清軍打到江南以後還師,從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劉基的故鄉青田縣,說劉基既然是個神人,那麼他的墳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墳墓挖開,看看有什麼神秘。一挖不要緊,發現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寫了句話,“順治三年春,如何開我墳”,就是說剛剛建立的清朝,入關不久,你怎麼能夠開我的墳呢?他已經預測到這一年清朝的軍隊要挖開他的墳。而且碑的背面寫了幾句話,把這個親王嚇壞了,說“貝勒貝勒,天下無敵。生於北方,死在浙直”。結果親王回去以後嚇得一身病,一命嗚呼了。

還有人說劉伯溫曾經得過一部天書。一次劉基在山中獨坐,突然發現牆壁上有四個字,“山為基開”,這座山為劉基而開。他走上前去,山突然打開一道石門,繼續走進去,又一道石門打開,只見一個道士橫臥在石床上,指著一本書。劉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書。道士一翻身,問,什麼人進來?你對這部書有興趣嗎?如果你明天能夠把這個書的內容背誦下來,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術數全部本領傳授給你。劉基記憶力驚人啊,這部書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這個道士的真傳,成為神人。

當然,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那麼真實的劉伯溫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劉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在石門山那裡讀書。他讀書“七行俱下”,五經俱通,後來精通天文、術數之學。不僅懂得儒家學說的五經,而且還懂得天文、數學,這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他能掐會算,懂得天文就有關係了。

當時正逢科舉之年,劉基他不夠年齡。按規定25歲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他才21,就虛報年齡報考,一舉中了舉人,再舉中了進士。

劉基考中進士以後,被任命為官員。但是,他先後四次辭官,期間著書立說,最著名的一本書叫作《郁離子》。他在《郁離子》當中表達了對社會的批評,同時,他也表達出了自己身懷滿腹經綸想貢獻給社會、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的心境。

元朝末年,社會黑暗,天下已經開始大亂。這個時候,群雄並起,既有張士誠,又有陳友諒,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到了浙東以後要找賢才。當時浙東有什麼人呢?號稱有四學士。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劉基就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說劉基一見到朱元璋以後,就給上了一個《時務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項策略和方式進獻給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後來對於劉基貢獻的回憶,說劉基為他“勘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討論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還討論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辦法。

到此為止,劉基都是紙上談兵,打仗到底怎麼樣?到戰場上試一試。劉基到了南京三個月,就碰上了一場戰爭。不出劉基所料,陳友諒依仗地廣人多於至正二十年,順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盤,奪取了朱元璋在應天府附近的重鎮太平,現在是安徽當塗。你想,朱元璋剛剛奪取南京,立足未穩,這時候遇到了強敵怎麼辦?他下面的將領意見不一了,有的人說陳友諒的勢力太大,我們要避其鋒芒,撤離躲一躲;有的人說,南京城的鐘山地勢很高,我們不如在鐘山上面安營紮寨;也有人甚至說不如投降。

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劉基來到了會場,一言不發,看大家說的什麼話。這時候劉基示意朱元璋,說你隨我來,咱們有話單說。朱元璋說,我看出你要說話,你說,什麼意見吧。劉基說,先賜我尚方寶劍,斬那些號召投降的。別看他們先發制人,我們後舉的也可以得勝,現在就是要統一軍心,誘敵深入。結果這一仗打勝了,奠定了劉伯溫在朱元璋軍隊當中的軍事地位。

之後,又爆發了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在這遭遇了他的勁敵—陳友諒。

這一場戰爭打得非常長。陳友諒的船是上下三層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鐵皮,上下說話聽不到,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優勢,小船有小船的靈活,於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這場火攻當中,陳友諒的弟弟戰死。陳友諒一下子洩氣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這麼長的時間,離開自己的後方很遠,所以供給就發生了問題,這時候陳友諒他們就準備撤離。

劉基又提出了一個計策,說現在要封鎖湖口,斷絕他們的迴路。後來陳軍糧食斷絕又突圍不成,士氣低落,而陳友諒又在亂軍之中被一隻飛石流彈射中頭顱,穿過眼睛而出,陳軍慘敗。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個強敵。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邊全部掃平了,所以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先漢後周”,朱元璋就按照這個計劃,最後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大治。


時針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伯溫是否真的神機妙算,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中國四大預言之一《燒餅歌》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廣大漢族人民重新過上了美好的生活。在當時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也是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比如大將徐達,謀士劉伯溫等,而劉伯溫智無雙善推算,堪比諸葛亮。於是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讓他猜東西,而這劉伯溫不僅猜出碗中是一個被朱元璋吃過一口的燒餅,並且還預測了明朝的未來“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臺闕”。川水頁臺,合起來是“順治”,暗示明朝將來被被順治皇帝滅掉。而歷史也確實是這樣發展的。



“迴天碑”

抗日戰爭初期,連報紙上也登載了《劉伯溫迴天碑》出土的消息,曰:古預言家劉伯溫迴天碑出土,抗戰必獲勝利。新上海社雲:頃據浙東來人談,郵興整理爐峰委員會,日前僱石工開廣爐峰仙人橋,斧斤之下,在石橋下發現明代劉基預言之迴天碑一方。其碑長二尺半,闊一尺半,石刻尚極清晰,察其語意,則為抗戰必獲最後勝利,勖江浙英傑努力。事雖可異,然碑文殊有深意,蓋與今日狀況,多符合也。茲錄如下“迴天碑,起七七,終七七,冀、寧、粵、漢、暗無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殲滅,吳越英傑,努力努力,劉基題。”



開館見屍者死
在劉伯溫死後,朱元璋聽信小人讒言,說“劉伯溫的墳墓依山傍水,有天子氣,恐怕危害大明江山的安穩”,本來在劉伯溫生前,朱元璋就對他多有顧忌,讒言正中朱元璋要害。他命人找到劉伯溫死後下葬的地方,將墳墓打開後,郝然六個大字嚇壞了挖墓的人,正是“開棺見屍者死”,除此外,棺材上還放著一本大明律。 原來在劉伯溫生前就已經料到了自己死後,會有如此過劫。

劉伯溫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小染愛歷史


說到劉伯溫,這是一個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大智者。雖然二人所處的歷史時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們都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明朝開國皇帝也是在請到劉伯溫這位智囊出山後才開始了其傳奇的一生,在建立大明的功績簿上劉伯溫當仁不讓應位列前茅。

這邊既然問到劉伯溫究竟有多神奇,那我和您說說他一生中的四大預言吧!第一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燒餅歌》。據說在公元1368年大明初期,一日朱元璋正在享用早點,才剛咬下一口燒餅時,宮內太監便來報說護國軍師劉伯溫晉見。這時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順帝十九年,劉伯溫助我一臂之力以來,一直到收復漢室江山為止,共九載寒暑,大小戰役無數,尤其五年前與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會戰於鄱陽一役,軍師用兵如神,以寡擊眾,好比諸葛孔明再世。果真劉伯溫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測試一番。”於是,朱元璋將盤中的燒餅用碗蓋上,再召請劉伯溫晉見。等劉伯溫坐定,朱元璋就問說:“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於是就掐指推算,回答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明太祖為之讚歎曰:“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份。”自此便有了劉伯溫的《燒餅歌》傳世,別看這《燒餅歌》名字平平無奇,但卻預測了明朝之後發展的軌跡,這裡面總共有40多首歌,基本上與之後發生的歷史事件完全吻合。《燒餅歌》雖是劉伯溫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傳世神作,但他還有“金陵塔碑文”、“救劫碑文”,以及“鐵冠數”三大預言流傳後世,也都一一應驗。如果您對劉伯溫感興趣的話,可以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相信看完後您會更加驚訝於此人的神奇之處。


三十歷史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軍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豪放,都是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劉基掌握奇門斗數知識,有孔明之才。

1.元統元年1333年,劉基赴京大都參加會試,考中進士。至元二年,被元朝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做出了政績。他對縣衙內貪髒枉法的官吏進行了整治,體恤民情。社會風氣得到好轉,他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讚賞。

2,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江浙儒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他後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他只好上書辭職。

3,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邀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

4,至正十二年,朝廷重新啟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是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終被譴責辭官還裡。

5,至正二十年,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朝廷並採納他的建議,他以"大明"為國號招攬天下義師。

6.1367年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當即命令劉基平反,大雨從天而降,劉基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元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應天,國號大明,明朝建立,任劉基為太史令。劉基輔佐朱元璋嚴明法紀,不徇私情。

7,1307年,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大封功臣,封誠意伯,賜還家鄉。

8,

1375年,劉基因病逝世。

劉基幫助朱元璋建立元朝,起了智囊的作用,施仁政,順民心是劉基思想核心,民本思想是他施政的基本方針。


物語情歸


有個手錶理論,說的是一個手錶可以看時間,如果有兩塊手錶而且快慢不同,搞的無所適從反而不如沒有手錶。

宋江手下有個這樣的人叫入雲龍公孫聖,劉備手下有個諸葛亮,曹操手下有個郭嘉,袁紹的悲哀在於有這樣的大仙一樣的謀士而且一來就是兩個,最要命的是袁紹好猜疑、無所適從、因小失大。



這種人叫戰略指導,預見和指導方向用的,比如在先打陳友諒和張士誠方面朱元璋決心先打陳友諒,可是很多指揮官遇到強大的陳軍反而提出投降,劉伯溫提議將其中叫的最響的斬首,以定軍心。


在對待陳友諒這個強敵時,劉伯溫提出誘敵深入,靠著這個戰略思想朱元璋居然靠三萬將士打敗陳友諒二十萬兵馬,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

但是從後來論功行賞上看,劉伯溫的功績沒有其他謀士的高,符合朱元璋講實效的風格,劉伯溫主要是被後來人給神話了,比如他的《燒餅歌》,有人居然推算到了今天,如果真那麼神,能推算到十年後我們的房價是什麼樣的呢?

有時也裝神弄鬼

劉伯溫的專業在現在叫天文學,他只是把自己的意見以星辰變化來表現出來,增強自己的權威性,比如袁天罡對李世民說天有異像,預示有個姓武的禍亂後宮,後來查到後宮只有武則天姓武,
當時只是個才人,怎麼可能被寵愛而且當上皇后還能當權呢?可見袁天罡當時瞎說一通。劉伯溫稍微靠譜些,但是如果那麼神能預示幾百年後有誰盜他的墓,為什麼當時不能逃脫朱元璋的殺戮呢?


黃蜂二師兄


劉伯溫又名劉基,字伯溫,元朝時期生於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童年時期的劉伯溫聰明好學、智力過人,十二歲時便考中秀才,被鄉民譽為“神童”。元統元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赴京趕考,一舉中第考中了進士,只是當時處在元末時期,兵荒馬亂、戰事連連,受環境影響不得不在家閒居三年。三年後才被朝廷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其職務主要是幫助縣裡處理事務。由於他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且執法嚴明,大公無私,很快便做出了政績,很受當地人愛戴。但當時的元朝以腐朽不堪,其空有一生抱卻負難以施展,後劉伯溫辭官返回青田。直到至正三年,朝廷徵召,命他出任儒副提舉兼行省考試官,由於其性格剛正不阿,多受朝中官員排擠,只好又上書請辭。


仕途多舛的劉伯溫,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有大才,後被朱元璋邀請,委任其謀臣。與朱元璋初次相見,便提出“時務十八策”的建議,朱元璋大喜,從此視劉伯溫為心腹。劉伯溫自從跟隨朱元璋之後,為其出謀劃策忠心耿耿,直至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明朝初定,有一天朱元璋正在殿內吃燒餅,宦官來報說是劉伯溫前來覲見,朱元璋聽聞有些不高興,想要為難一下劉伯溫,便把咬了一口的燒餅用碗扣住讓劉伯溫來猜。劉伯溫沉思片刻,掐指猜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是一個燒餅。朱元璋聽聞大驚,接著又問了劉伯溫些許國事,劉伯溫一一作答,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一書的由來。


據野史記載,民間曾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劉伯溫頗感不服,便要前去挖諸葛亮的墳。到了墳地之後見有一巨碑擋住去路,巨碑之上寫著“吾到無人到”,劉伯溫上前施禮,說道沒想到今日,吾到了吧,不如砸了石碑以免惑亂眾人。話畢,隨從上前便砸爛石碑,拂去粉塵上面赫然寫著“只有伯溫到”,劉伯溫一時之間羞愧難當,前去跪拜,嘴裡忙道,學生自大辱沒先師,實在罪過。禮畢難起,正為難之際,忽見碑下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劉伯溫連忙脫盔,再次行禮。這時的劉伯溫已是冷汗淋漓衣衫盡溼,從此之後對諸葛亮心服口服。


洪武八年正月,朱元璋得知劉伯溫病重,便派胡惟庸帶御醫前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方抓藥後煎來服用,只覺得身體更加不適。同年二月,劉伯溫帶病見聖,婉轉的向朱元璋說了御醫看病後的經過,令劉伯溫沒想到是,朱元璋只是說了幾句讓其安心養病的寬心話,這讓劉伯溫頓感心寒。三月下旬,病入膏肓的劉伯溫已不能自由行走,自知時日無多,喚來兒子交代後事。四月十六,劉伯溫憤恨而終,享年六十五歲。一生學貫古今,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劉伯溫,終了也沒能明白,他為大明朝一生殫精竭慮,會得到朱元璋這樣的對待。

小編認為,有些傳奇人物多為後世所傳頌,不過他們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學習。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真如歷史上所說的那麼神嗎?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喜歡的朋友也可以點擊一下關注哦,小編每天都會發布新的內容,您的評論分享關注都會是小編寫作的動力。


小粟看動漫


劉伯溫我認為並沒有那麼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是我們形容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在民間人們心裡歷史之中能與之相比的恐怕只有諸葛亮了。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劉伯溫小時候就很聰明,天賦極高,從小就熟讀儒學經典,成年後對天文地理兵法等都頗有心得。

當時是元朝,元朝漢人基本上讀書者少的可憐,一個如此有學識之人必定被人熟知,但是還不到神的地步,只是人們知道劉伯溫有知識是個飽讀詩書之人,也算是在當地有名氣的人吧。

後來我們知道民間傳說劉伯溫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足可以證明劉伯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但是正史中劉伯溫並沒有如此神奇,當年朱元璋禮賢下士求得劉伯溫出山,只是朱元璋手下眾多謀士之一。

為什麼劉伯溫會被傳的神乎其神

劉伯溫有大才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怎麼突然會如此神奇,通過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劉伯溫的神奇之處都與一個人有關係,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傳說劉伯溫在未投靠朱元璋之時,也有人說是朱元璋還是放牛娃的時候劉伯溫已經算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我們不難想象誰才是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不錯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我們都知道從一個放牛娃到明朝開國皇帝絕非等閒之輩,歷代開國皇帝都會用天道自我炒作一下。比如劉邦炒作自己是赤帝之子,甚至於某些造反之人都會用離奇的現象來給自己造勢。

朱元璋出身底層自然知道造勢的重要性,如何造勢成了關鍵。直接神話自己有點讓人有所懷疑,畢竟朱元璋出身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反而不是最佳的選擇,再者說神話自己已經被歷代梟雄用過了。朱元璋這時想到了一個人,對就是劉伯溫,當時劉伯溫因為學識過人已經有很大名氣了,朱元璋通過神話劉伯溫來給自己造一個成為帝王的威信。

於是朱元璋就不停的給劉伯溫造就聲勢,把劉伯溫打造成一個神機妙算的神人,人們會想一個如此神的謀士去幫助朱元璋,上天註定讓朱元璋當皇帝一統天下,朱元璋的目的達到了。

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知道劉伯溫的價值已經用的差不多了,加上淮西勳貴和劉伯溫不合所以就疏遠了劉伯溫。

那怕劉伯溫死後,明朝帝王還利用過劉伯溫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是明成祖朱棣,利用劉伯溫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來達到遷都的目的。

縱觀劉伯溫的一生,劉伯溫每一刻不是在被朱元璋利用,利用劉伯溫造勢,利用劉伯溫打壓其他集團。劉伯溫不管是否真的像傳說中那麼神,依然不影響我們對劉伯溫這樣的有學問之人的崇拜。


豫北老崔


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非諸葛亮莫屬,不管諸葛亮是否有被神話,毫無疑問的是,他代表著“人智”的巔峰。而在明朝就有一位謀士,他被民間譽為“在世諸葛亮”,朱元璋稱他為“吾之子房也”,甚至有人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他獨佔八分功勞。這位謀士,叫做劉基,他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劉伯溫。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先不說劉伯溫是否真的有諸葛亮的才智,他出山的經歷確實與諸葛亮十分相似。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而朱元璋也是誠意十足的來到劉伯溫隱居的地方,才讓劉伯溫出山。事實證明,朱元璋的付出是值得的。

當然,朱元璋對於劉伯溫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劉伯溫就已經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他天資聰穎,年少好學,同鄉都說他有臥龍之才。二十三歲的劉伯溫考中進士,卻因元末的戰亂在家中閒居三年,被啟用後也不過是一個正八品的小官,人微言輕。劉伯溫有一腔熱血,他體察民情,除暴安良,打擊豪紳,甚至還檢舉朝中貪官汙吏。鄉里百姓對劉伯溫十分擁戴,但地方豪紳對他卻恨之入骨,缺乏朝中大臣支持的劉伯溫很快就被排擠出去。年輕的劉伯溫是忠於元朝的,他將自己視為元朝的官吏,然而元朝的腐敗讓劉伯溫愈發失望,他在《郁離子》裡說道:“賄賂公行,以失人心!”對元朝失望透頂的劉伯溫不再寄希望於蒙古人,他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於是他憤而辭官回到家鄉開始隱居。

在遇到朱元璋以前,劉伯溫最多算一位能吏,卻談不上不世之才,直到他遇到朱元璋以後,他傳奇的一生才拉開序幕。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起義軍走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他勢力不是最龐大的,卻受到陳友諒、張士誠以及元朝的夾擊,身後還有韓林兒的掣肘。朱元璋急需要一位謀士,一位能夠帶他脫離泥沼的謀士。就在這時,有人向朱元璋推薦了劉伯溫,說他有諸葛亮之才,對此朱元璋不置可否,畢竟每一位謀士在投奔自己時都是這樣說的。不過如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朱元璋別無他法,於是他攜帶重金,誠意十足的去邀請劉伯溫出山。

劉伯溫起初對於朱元璋恐怕也是不甚滿意的,不過縱觀天下豪傑,似乎只有面前的這個人稱得上梟雄,劉伯溫最終同意出山,輔佐朱元璋。出山的劉伯溫立刻為朱元璋制定了戰略方針:避免兩線作戰,先剷除陳友諒與張士誠,並擺脫韓林兒的控制,以“大明”為國號招攬天下賢才義士。

與諸葛亮類似,劉伯溫在出山以後朱元璋集團也面臨危機,陳友諒攻陷太平,聲勢浩大。朱元璋手下的許多謀士與將領都勸說朱元璋投降或者暫退南京,然而劉伯溫的意見卻截然不同,他對朱元璋說道:“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伯溫認為陳友諒驕傲自大,目空一切,準備不足,正是可以對他一舉重創的良機。朱元璋對此搖擺不定,對於強大的陳友諒他還是懼怕的,劉伯溫見狀說道:“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明史》)劉伯溫的話讓身處岔路口的朱元璋醍醐灌頂,他明白自己已經無路可退,於是按照劉伯溫的建議,誘敵深入,最終大敗陳友諒。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劉伯溫出謀劃策,統攬全局,數次在集團內部軍心渙散時憑藉自己的魄力穩定軍心,並讓朱元璋下定決心,最終滅掉陳友諒、張士誠與元朝,建立大明。說朱元璋建立明朝劉伯溫獨佔八分功勞有些誇張,但可以說,劉伯溫對於朱元璋來說至關重要。

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劉伯溫更是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朱元璋手下有許多能人,比如常遇春、徐達等人都是驍勇猛將,但他們對於治國理政卻一竅不通。劉伯溫曾出仕元朝,雖然官職不高,但他擁有豐富的治國經驗,且切身的體會到了腐敗的危害。於是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一系列建議,比如處理久積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無辜,赦免無罪之人;制定軍衛法,嚴明軍紀。劉伯溫的一系列舉措徹底讓朱元璋的軍隊從草莽流寇轉變成為國家之師,也讓朱元璋坐穩了帝位。朱元璋深知劉伯溫的重要性,數次對他人評價劉伯溫道:“吾之子房也。”

而且劉伯溫心胸寬廣,李善長與他素來不合,三番兩次與他作對,然而當朱元璋想要罷免李善長並詢問劉伯溫建議時,劉伯溫卻替他求情,說他是大明樑柱,不可隨意更換。劉伯溫看人的眼光極準,在李善長辭官以後,朱元璋向劉伯溫詢問宰相人選,朱元璋先後提到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但劉伯溫卻說這些人都不合適,而最後這三人果然都因事獲罪。

不過,與劉伯溫的功勞不匹配的是他在朝廷中的尷尬地位,不僅李善長比他爵位更高,就連胡惟庸都壓他一頭。劉伯溫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共患難可以,同富貴艱難,更何況自己的能力在明朝建立以後對於朱元璋來說不是財富,而是威脅。

劉伯溫染上風寒以後,朱元璋派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看望,劉伯溫服下御醫的藥,卻痛不欲生,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然而直到臨死前,劉伯溫都十分鎮定,他向自己的兒子交待後事,並說胡惟庸遲早會敗。果不其然,在劉伯溫死後不久,胡惟庸就被朱元璋誅殺,誅滅三族。

民間裡的劉伯溫是一位神人,他被塑造成一位可以預知未來的先知,關於他的傳說不計其數。這些自然做不得真,但可以確定的是,劉伯溫的確是一位不世之才,僅從能力來看,他當得起在世諸葛亮的評價。

《郁離子》 劉基

《明史》


歷史戰爭


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殺功臣,明朝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怪,而明朝的文武大臣中,倒是出現了幾個很有名的人物,比如徐達、常遇春、張居正、王守仁、于謙、徐階等,但是,如果從謀略角度看,朱元璋身邊的謀士劉基,該是明朝的第一謀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是幹得最出色的,被傳得比較神。

劉基,字伯溫,出身於名門望族,二十三歲中進士,但在之後的二十多年時間內,他於元朝的宦海生涯中,過得並不如意,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已是不惑之年的劉基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其參贊軍務的高級謀士,劉基從此迎來了他施展才能,發揮智謀的好時機。有劉基在身邊出謀劃策,朱元璋很滿意,他曾稱劉基為“我的張子房也”,把自己比為劉邦,而把劉伯溫比作漢初的傑出謀士張良。劉伯溫的名號在後世確實很響,明之後,民間俗稱“上有諸葛亮,下有劉伯溫”,而張良、諸葛亮、劉伯溫,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謀略宗師。


劉伯溫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對明王朝的建立起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元末,天下群雄並起,爭鬥激烈,朱元璋聽謀士朱升的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逐步積累了實力,悉心經營所佔領的根據地南京,成為當時的三大強勢軍事集團之一。當時,朱元璋所面臨的強敵有兩個,一個是佔據通州(今江蘇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張士誠;另一個是佔領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蕪湖一帶)稱帝的陳友諒。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後,殺了朱元璋的養子朱文順及太平的守將花雲,並在太平建國稱帝。剛稱帝的陳友諒十分猖狂,他調集舟師,直指應天(今南京),並聲稱沒有張士誠的配合,他也可以攻下應天。

面對這樣的局勢,朱元璋該怎麼辦呢?該如何對待陳友諒和張士誠,集團高層意見不一,有人提議朱元璋出兵收復陳友諒佔領的太平,以牽制張士誠;也有人提議朱元璋親自率兵出健康應敵,正面與陳友諒激戰,但這些建議都被朱元璋否決了。

朱元璋想起了剛被他請來當謀士的劉基,慎重地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胸有成竹地分析給劉邦聽:“陳友諒劫主稱帝,驕橫跋扈,其目標就是要攻下應天。現在他氣勢洶洶,順江東下,就是在展示威風,想在氣勢上壓倒吾軍,逼迫吾軍退讓。千萬不能上當,而要針鋒相對,堅決抵抗,才可能獲勝。”他認為:“常言說,後舉而得勝,陳友諒雖兵驕將悍,但彼畢竟千里來犯,軍隊疲憊,又是不義之師,而吾軍後發制人,以逸待勞,待敵深入後,吾軍則以伏兵攻擊之,必獲全勝。此戰關係重大,務必要打好。”

劉基的一席話,堅定了朱元璋抗擊陳友諒的決心,朱元璋立即採納劉基的計策,利用奇兵打敗了陳友諒的進攻,不僅成功地守住了應天,還乘勝追擊,收復了太平,鞏固了朱元璋的根據地,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的較量中,佔據了優勢。

史書上有記載,朱元璋請來劉伯溫當謀士後,劉伯溫曾向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為朱元璋作了建立明王朝的戰略規劃,人們常把劉伯溫提交的這一策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提並論,可惜,《時務十八策》沒有像《隆中對》那樣有明確的記載。根據人們的推測,劉伯溫的戰略計策,應該是關於如何對對付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的,因為有對付這兩個勁敵的策略,是朱元璋當時最需要的。

面對著強弱有所不同的陳友諒、張士誠兩股勢力,到底應該先對付誰,朱元璋身邊的文武臣僚意見很不統一,劉伯溫認為:張士誠生性怯弱,胸無大志,只求自保。這種人不足為慮,完全可以留在後面再對付他。相反,陳友諒野心勃勃,力量比較強大,而且佔據長江上游,對應天的威脅最大。如果先打東邊的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從西邊乘虛進攻應天。而如果先討伐陳友諒,張士誠則不一定敢輕舉妄動,他出兵來犯應天的可能性很小。在劉伯溫看來,除掉陳友諒是優先必須選擇的策略,因為陳友諒一滅,張士誠就成為孤立勢力,成不了大氣候了,張士誠的存亡便由朱元璋來決定了。進一步說,平定了陳、張兩股勢力後,朱元璋便可以揮師北上,橫掃中原大地,成就大業。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按照劉基的策略,親率水陸大軍沿長江而上,西征陳友諒。先攻打安慶,但久攻不下,劉基知道陳友諒以重兵駐防安慶,他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虛,便建議轉攻江州,朱元璋聽劉基的建議,轉軍攻擊江州,果然一舉而攻下江州,陳友諒從安慶逃到了武昌。不久,駐守江西的陳友諒部臣,行省丞相胡廷瑞向朱元璋議降,條件是保留他率領的軍隊,在劉基的勸說下,朱元璋接受了胡的條件,胡的投降引發了江西的其他守將紛紛來降,整個江西很快成為朱元璋的屬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北上為小明王韓林兒安豐解圍,陳友諒乘機圍攻洪都,陳友諒想奪回江西屬地,洪都守將朱文正竭力抵抗,陳友諒久攻不下,之後,朱元璋率大軍南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兩軍在鄱陽湖鏖戰,雙方相持不下,死傷慘重,這時,劉基向朱元璋獻計,建議派重兵扼守鄱陽湖四周出口,把陳友諒困在湖內。最後,陳友諒被困後想率軍突圍,被朱元璋率軍攔住,陳友諒戰死,陳友諒的軍隊大潰敗。朱元璋成功地消滅陳友諒勢力,之後,他乘獲勝之勢,揮師東進,攻進張士誠的屬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佔領了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張士誠走投無路,自縊身死。

朱元璋在面臨重大戰略選擇時,果斷採用劉基的策略,蕩平陳友諒、張士誠兩大勢力,佔領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實力大增,他已經沒有真正有力的對手了,明王朝根基基本確立了。難怪朱元璋把劉基看成是佔領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劉基確實是很了不起,大明王朝沒有他,情況會大大不同。朱升為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幫助朱元璋確立了崛起時的基本戰略,而面對陳友諒、張士誠兩股勢力,在決戰前,劉伯溫及時提出妙策,才讓朱元璋取得重大勝利的,所以,與朱升相比,劉伯溫的謀略所起的作用更大,劉基才是當之無愧的明王朝第一謀士。在歷史上,劉基被認為是謀士中最神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