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琅琊利剑


也不是不能,主要是太难冒充了,低种姓基本冒充不了高种姓。

首先,印度种姓制度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高等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大部分都是白皮肤人种,也就是外来征服民族;低等级的首陀罗和“贱民”,大部分人都是黑皮肤人种,也就是被征服民族。仅看肤色深浅就能一眼辨明种姓。

当然,白皮肤也不都是高种姓,黑皮肤也不都不是低种姓,印度的国情复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肤色的婆罗门,种姓也要具体分区域。比如生活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族由于本身就是黑皮肤人种,因而泰米尔人中的婆罗门也都是黑皮肤。

↓英属印度时代,欧洲人艺术作品中的黑皮肤婆罗门。



所以单以皮肤深浅区分种姓高低,并不一定准确。想要区分印度人种姓高低,具体还要看家世和职业。

↓现代印度社会相片中的黑皮肤婆罗门。

↓现代印度社会相片中的黑皮肤婆罗门。




为什么看家世和职业就能区分种姓呢?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经过千百年发展,已经严重固化了,高种姓者与低种姓者从事的工作有天壤之别,只要刨根问底就一定能知道真实种姓是什么。

举例子说。在印度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屠宰场的屠宰工人,皮革厂的制皮工人,肯定是低种姓出身,而且大概率的,是家里世世代代都从事这项职业。因为这些职业都太卑微了,没人跟他们竞争,于是这些低种姓的人便世世代代垄断了这个职业。像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肯定就是接父辈的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仅限于周围环境。如果让他们冒充高种姓,根本就冒充不来。

这就好比一个没读过大学,而且也没有见识过大学校园的孩子,让他冒充大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多走走,多见识见识,不就增长了见识。然后改个名,不就可以冒充高种姓了?

理论上说,确实可以这样。但问题是,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不同种姓有不同的活动圈子,低种姓的人往高种姓生活区跑,一定会被打死的,因为他跨界了。

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在印度专注掏粪八百年的家族,突然有个小孩蹦出来说我要升级当司机,当吠舍阶级,他一定会被以司机为职业的吠舍阶级的人暴打,因为他抢了吠舍阶级的工作。就算这个孩子很抗打,最后当了司机,高种姓者也不会坐他的车,因为怕被污染了。这样一来,小孩还是要回去接掏粪工的工作,人生逆袭失败。

另外前面也说了,印度人的种姓是历史演变产物,即便一个低种姓者通过读书,接触到了高种姓的圈子,他自己完成了逆袭,他依然也不会变成高种姓。因为在印度隐瞒家族背景,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别人想查,还是能刨根问底的查到这个人的家世。

除非这个低种姓的人能把自己家族所有人的资料都改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印度的低种姓想冒充高种姓,很难很难。一方面,种姓代表了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号称是高种姓,而他又没有接触过高种姓的人群,那他很容易就会暴露;另一方面,种姓代表了家世。一个人逆袭或许不难,但一家人想要都逆袭,太难了。

当然,前面说那么多。不是说印度的低种姓者就不能逆袭。事实上,印度的低种姓人群也有几种反转种姓的方式。

第一是赚钱后,移民,离开印度,去到没有种姓的国家。

第二是竞选议员,成为低种姓的代言人。印度虽然搞种姓歧视,但明面上的自由民主博爱不能丢,议会有专门为贱民准备的席位。

↓现任印度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贱民)



如果既不想离开印度,也不甘心利用低贱的身份卖惨,圈选票参政,那也没关系,还有两种方式也可以提升种姓——结婚和梵化。

结婚这个方式,只适合女性,并且娘家必须十分有钱才行。男的不行。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为逆婚,男女双方及后代都降为贱民。所以男的行不通。(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印度人结婚,是娘家人给婆家倒贴钱)



梵化这个方式,男女都适用,就是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它不是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族群的阶级提升。简而言之,就是某个族群要一起努力,争做高种姓。

比如前些年印度东部的一个达利特族群有钱有权了之后,整个族群就集体把姓氏改成了高种姓的Patel,意即有土地的人。改了姓氏之后还改了生活习惯,开始集体吃素(婆罗门种姓的行为),然后就变成了高种姓。

当然,这种方式也很难。只靠一两辈人的努力远远不够,通常要几辈人的努力。


Mer86


无法冒充。

第一,低种姓基本都是黑人,皮肤黑粗,身体矮小,比如印度女人平均身高1.53米,但占据人口主体(大约56%)的首陀罗女人平均身高只有1.4米。

请注意成年首陀罗女子的身高:








第二,经济条件不允许。

高种姓天生就是老爷,不用干活。比如婆罗门生下来就能从祭司手上按月领补贴。

吠舍的住宅已经算得是豪华了:

首陀罗的厨房与住宅:

贫民在豪华城市的垃圾场处理垃圾:

印度贫民区:




低种姓自己都难养活,怎么冒充大爷呢?

第三,教育不足

虽然法律给低种姓在大学教育与政府职位上都留出了法定的份额,但穷人家的孩子很难继续读书下去。而没有高等教育,不会英语,无法在当地找到好工作。



哪怕就算读了大学,低种姓在高种姓面前也很难鼓足勇气平等交流,更不要说竞争。

说白了,低种姓已经被3500年的婆罗门教洗脑到骨髓之中。低种姓,不敢、不能,也不愿反抗,就等着顺从而投胎到高种姓家庭。



第四,祭司制度

印度是封闭社会,也是农业社会。

当前印度人口的主体还是在农村,大家相互之间都知道谁是什么等级。

婆罗门祭司要做法祈福,谁会呢?











印度教是县域祭司联合会体制,每年全县婆罗门召开大会商议处罚违反宗教制度的人,女子低嫁会被正式驱逐并黜落贱民,高种姓男人可随便睡低种姓女人,只要他愿意。

所以,即便迁移出去的低种姓,如果没有本地祭司的书面证明,迁入地的婆罗门祭司也不会承认他是高种姓。

目前,种姓制度在大城市中略微松动,但宗教历史文化的积累,还远不能说种姓废除已经取得成果。

美丽的婆罗门女人:




四川達州


在印度,低种姓冒充高等姓这事儿,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难度太高,可行性太低,基本上没有冒充成功的可能性。一旦被发现,后果绝对会很惨。

据说曾经发生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低种姓男子冒充高等姓的,还成功地娶了一个高种姓女孩。但不久后,他妻子发现真相,直接与他离婚,女方的家人还想法儿要了这位男子的性命。这事儿不知真假,但是也足以说明冒充失败的严重后果。胆敢冒充高等姓,一旦被查到,可是会有可能丢命的。

低种姓冒充高等姓都有哪些困难?

首先,外貌和肤色就是一大难关。

高种姓和低种姓在外貌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高种姓属于外来的雅利安人种,肤色较浅,而低种姓大都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属于达罗彼荼或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肤色较深。同时,高种姓的人往往家境富庶,不会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皮肤相对就会比较白。再加上他们世代只跟自己种姓的人通婚,后代的皮肤就会越来越白。而低种姓者尤其是达利特,他们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印度日晒强烈,他们的肤色自然都很黝黑。所以,一般仅凭外貌就能区分出高种姓和低种姓。

第二,姓氏和家庭。

长久的等级制度,将高种姓与低种姓完全割裂开来。一听到你的姓名,就可以通过姓氏籍贯来辨别你的身份。虽然可以改名换姓,冒充姓氏,但如果人家问起你这一姓的情况,问起你的家庭背景,那可就麻烦了。毕竟高种姓姓氏一般都有着一个大家庭,这你又能如何伪装呢?

第三,语言和受教育水平

在印度有两种语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种就是印度本土演化出来的印地语,是印度人的母语。第二种则是英国人在殖民印度的时候带到印度的英语。高种姓人一般受教育水平高,基本都会说英语。

而低种姓人虽然也可以受教育,但是因为贫穷等各种原因,不少人都没上学,没有渠道学习英语。印度的电影《起跑线》就谈到了这种状况,说是印度的下层人士如果想要融入上流圈子里,必须要掌握英语,如果不掌握英语,无论再怎么有钱,都会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被人看不起。

四、职业限制

高种姓是精英,从事高端职业,比如律师、公务员、医生等等,低种姓则是低端职业,杀猪的、扫地的,甚至于掏粪的,并且有大概率,他们家里世世代代都从事这项职业。。像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以后肯定还是接父辈的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仅限于周围环境。如果让他们冒充高种姓,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算假设:一个低种姓家庭里有个孩子撞大运了,有机会上学,并且读书不多,成功毕业并且考上律师,那他还是很难进入高种姓的世界。因为他会被整个律师圈子排斥,没有人聘用他。印度有一个叫《真相调查》的访谈节目,有一期就谈过这个问题:其女嘉宾是个首陀罗,虽然是贱民,但他、通过努力已经读完博士,并且在德里的大学里成为了教授。但回归到普通社会里,仍然逃不过等级的束缚。同事们看不起她,连吃饭都不会和她坐一张桌子。她和她的妈妈在德里租房子,房东在她不在的时候使唤她妈妈打扫院子,这不并不是她妈妈的工作,但是因为房东是高种姓,她的妈妈是贱民,她妈妈不得不照做。这就是印度的现实。

总之,在印度,一个低种姓要想冒充高等姓,他最好是有副长得像高种姓的相貌,肤色得白;伪造一份内容庞大的身份信息几乎全方位的再造一个身份;受过较好的教育水平英语流利;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即便有了这些,冒充成功的可能性依然很低。与其指望着冒充,还不如指望着逆袭,好歹还有一丁点的希望。虽然在印度这样一个基础教育落后,精英教育发达的国家里,像前文提到的那个逆袭成为教授的低种姓人实在太少,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


大梦觉醒


肤色是阻碍低种姓人假冒高种姓人的最大桎梏,因为低种姓人和高种姓的肤色差距实在太过于巨大了。

肤色是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

一般不太了解印度的人,都会以为印度人皮肤都是棕色的,但实际状况却与大家认为的不太一样。

在印度,除了棕色皮肤的人之外,还有着一个白色皮肤的群体。

这些白色皮肤的人就是印度的高种姓人,他们与那些棕色皮肤的人不一样,天生皮肤白皙,如果和棕色皮肤的人站在一起,会显得格外突出。

而他们的皮肤之所以会和那些棕色皮肤的人不同,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祖先并非印度“本地人”。

白皮肤人的祖先是4000多年前入侵到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在进入印度之后,很快征服了印度地区,给原本以棕色皮肤人种为主的的印度强行施加了他们创建的种姓制度,用种姓制度把他们自己和印度当地人划分开了几个阶层。

其中,高种姓和平民是他们这些外来的雅利安人,而主要从事佣人工作的低种姓人和高种姓人碰都不想碰的贱民则是那些被他们征服的印度当地人。

在肤色有着巨大差距的情况下,那些皮肤特别棕或者偏黑的低种姓人、贱民想假冒成高种姓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他们混在高种姓人中,第一眼就会被人认出来是低种姓人,就像美国黑人跑到白人社区会很快被认出来一样,除非他们能把自己的皮肤漂白或者弄淡一点。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例外,这些例外就是白棕混血的混血儿。

根据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高种姓男子和平民男子是可以把低种姓女子娶进门的,在他们和低种姓女子混血生下孩子后,他们的孩子也会拥有他们的种姓身份。

这时候倒不好用肤色来区分他们的种姓了。

不过对于这些白棕混血的人,印度人也有一些方法来区分他们。

这方法还是看肤色。

虽然这些混血的人皮肤有可能是棕色的,但是因为有着雅利安人血统的融入,却也总比那些纯种印度人白上许多。

他们和印度的低种姓人的区别就如同奥巴马和纯种黑人的对比一样,一个因为混血黑得发黄,一个血脉纯粹、黑得像炭。

家族姓氏

如果不看肤色的话,印度人可以用家族姓氏来辨认一个人到底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在印度,有着一整套规矩区分人姓氏的差别,虽然其他国家的人仅看姓氏看不出来,但是印度人却能通过姓氏一眼辨认人姓氏的高低贵贱。

是否掌握英语

另外,语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高种姓人和低种姓人。

在印度有两种语言使用的人最多,第一种就是印度本土演化出来的印地语,是印度人的母语。

第二种则是英国人在殖民印度的时候带到印度的英语,在印度,英语是印度人使用第二多的语言,大概有5000多万人能精通使用英语、2亿多人能简单说一些英语。

虽然说低种姓人和贱民也可以学习英语,但是因为大多数低种姓人和贱民没上过学、没有渠道学习英语,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印度低种姓人是不懂说英语的。

而高种姓人就不一样了,一般高种姓人因为生活比较富裕,所以在受教育充足的情况下,英语水平都非常不错、基本都会说英语。

这时候,是否会说英语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辨认一个人种姓高低的方法。

前段时间印度的电影《起跑线》就谈到了这种状况,说是印度的下层人士如果想要融入上流圈子里,必须要掌握英语,如果不掌握英语,无论再怎么有钱,都会被排斥在上流圈子之外、被人看不起。

虽然那部电影里并没有明确说到英语是高种姓人和低种姓人的鸿沟,但现实中道理却是差不多的。

毕竟印度人一直以会说英语为豪,身为高种姓人不会说英语,那岂不是跟低种姓差不多?


孤客生


第一,则是肤色。印度人种姓分为四种,其中婆罗门,刹帝利,是高种姓,也是雅利安人中的祭祀与贵族,天生皮肤白皙,吠舍和首陀罗皮肤微微发黑,毕竟印度天气与非洲差不离。

肤色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要是低种姓里有白皮肤,那该如何辨识?第二种方法,就是姓氏,这是印度人才是了解的,就如同外国人不懂咱们中国人的姓氏一样。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n、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n)、沃尔玛(Verma)等;

(Thakon), Walmart (Verma), etc.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

嘎加尔(Ghaggar 高尔(GoaD)等:

Gagar (Ghaggar Gore (GoaD) et al.)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n)、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等

第三种,就是看职业了,因为印度的种姓不仅规定了高低,而且还规定了职业,掏粪的,祖祖辈辈都掏粪,当官的,祖祖辈辈大都当官,只要是官僚、军官,大商人,医生等中产以上阶级的,基本上都是高种姓

这些都是可以冒充的,只要舍得花钱就行了,低种姓的人,也有富人的。

只有一种,是比较难冒充的,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那就是靠手腕上的绳子以及名字判断阶级。

印度人手腕上的绳子叫做“梵线”或是“圣线”,这是由印度教寺庙认证的,相当于身份证了,那些高种姓们不仅从小就被照顾,甚至婆罗门阶级可以像贵族一样每个月去寺庙领取生活费。

婆罗门佩戴棉线,刹帝利佩戴亚麻线,吠舍是毛线,首陀罗和贱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动漫旗手


如果印度社会的低种性人群能够轻易地就冒充高种性人群,印度社会就不会存在3000年的种姓制度了。即使印度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宣布废除了印度种姓制度,但是根深蒂固的种姓思想依然在整个印度社会当中难以根除。第一种性的人群与高种性的人群存在着诸多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也让低种性的人群很难介入高种姓的圈子当中。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教,印度的种姓从高至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而在这后面还有一个贱民。在整个种姓制度当中婆罗门主要是主管宗教祭祀的僧侣,而刹帝利则是军事贵族与行政贵族,他们都属于高种姓人群。而吠舍多是普通的雅利安人,而首陀罗则是印度土著居民为主。而建民族裙则是在这四大种姓之外的,他们的地位比这四大种姓更低,他们几乎从事着印度社会最底层的工作。



在印度的低种性人群当中,都是从事着相对卑贱和低微的工作。他们与高种性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教育和文化程度上差异巨大,还有他们从事的工作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让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宗教祭祀和行政职务的低种性人群,怎么来冒充这样的工作呢?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毕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职业生涯,根本就不懂相关的工作内容。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性人群的关键,那就是他们之间的肤色。印度的低种性人群,其肤色一般都是比较黝黑,接近非洲人的肤色。对于高种性的人群,他们的肤色都相对白皙,接近欧洲白种人的肤色。两种人群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这是通过肉眼几乎就完全可以分辨出来的。而这样天生的差别,让低种性人群就很难混入高种性人群的交际圈当中,那就更别说冒充了。


因此,对于低种性人群来说,几乎就很难介入到高种性人群当中。他们也只能做着那些,相对低贱的工作,而且与周边的低种性人群为伍。就是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这也让印度社会存在着等级差别。不公平的社会,必然会带来印度社会发展的巨大问题,而印度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想要让自己的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恐怕印度的社会改革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从根本上破除这种种性制度的差异,那么印度的经济想要得到快速发展,恐怕还会存在巨大问题!(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淡然小司


题主的问题: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

在印度,低种姓有能力冒充高种姓,高种姓也会冒充低种姓!

所以,要是单指冒充这件事来说,印度的低种姓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关于低种姓冒充高种姓,印度的电影中就有描写。印度著名的神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的主演阿米尔汗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第种姓青年冒充高种姓在学校里求学的故事!

阿米尔汗所扮演的兰彻真名叫做冯查,他是一个印度富人家已故园丁的孩子,虽然从小学习就很好,因为是低种姓没有能力接受大学深造,好在主人家的孩子是个学渣。

于是,主人出钱让他顶替自己的儿子去大学学习,条件是拿到毕业证之后他就得消失。

在大学的这几年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低种性的人,都以为他是富人家的儿子兰彻!

所以,在印度,低种性的人可以冒充高种性的人,并且周围的人哪怕跟他朝夕相处几年也很难发觉。

可是,当他一旦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这一切就将回归初始,他以前是什么种性,照样还是什么种性!

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于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的时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基督出生的至少1000年前。

目前,印度的种姓可以进一步被分为大约3000个子种性,并且每一个种姓有其特定的职业。

尤其在农村地区,种姓制度执行的更为严格。

比如低种性的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固定的区域内,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种姓内结婚!

在那里,人们始终无法逃避固定的社会秩序。

不过,目前印度也有改变,在越发达的地区,低种姓的人也往往能突破种性的限制取得成功,这和印度政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印度的第一任总统尼赫鲁曾经希望独立后种姓意识会消亡,所以印度独立宪法禁止给予种姓的歧视,并试图纠正历史上的不公正现象,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现在有的地方高种姓甚至会冒充低种性。

例如,在泰米尔纳德邦,这里的69%的政府工作和教育职位被留给了低种姓。那些生活比较困难的婆罗门,为了能够得到这些工作,他会伪造种姓证书来假冒达利特人!

所以,种姓制度的根源还是和经济、权利挂钩,一旦高种姓得不到优质资源的时候,所谓的种姓高低也没有意义了,甚至会以冒充低种姓的方式来试图平衡种姓制度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但是,在政府的高层,仍然被高种姓印度人所统治,所以他们是不屑和低种姓为伍和给予尊重的。

所以,当一些人主张不再以种姓为基础,而与经济标准挂钩的时候,上流社会的印度人反对声极为热烈。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世俗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化,种性的影响已经有所减弱,尤其是不同种姓并肩生活的城市,种姓之间的婚姻正在日益普遍!

未来印度很可能会实现尼赫鲁当年的设想,种姓意识最终在印度消失!


历史风暴


这个问题让低种姓从一开始就输得底裤不剩:

什么叫“冒充”?有这样的龌龊想法就说明了你的低种姓身份,高种姓是冒充而来的吗?那是与生俱来自带神牛味道的智慧体,岂是尔等散发着浓郁咖喱味的低种姓能够随便染指的?光气味就把你们深深出卖了好伐?

一直以来,印度的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始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意味着低种姓根本就没有成功“冒充”高种姓的可能,而之所以能把低种姓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于种姓制度的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本该是人人生而平等,但种姓制度却让印度成为社会等级最为森严的国家。

虽然印度在建国不久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但在这个“民主”的国度,政府还真是说了不算。当然,政府也没有废除种姓制度的真心。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统治阶级,都是高种姓来的。

虽然雅利安人作为印度的征服者,在3000多年前就创立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真正演变成等级森严的模样,却是在英国殖民时期。为了便于统治印度,英国殖民者联合印度上层土邦,也就是高种姓实行“共治”,种姓制度越发的变本加厉、根深蒂固。

而在1947年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后,高种姓继续统治印度社会,例如甘地家族。

因为甘地和尼赫鲁的高种姓身份,因此他们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不敢发动群众,只能以温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这种没有暴力革命和深刻社会改革的民族独立,相比于英国统治时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印度社会依然层次分明,高种姓依然统治着印度。

所以今天的印度对殖民统治历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高种姓本就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既得利益者。

而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自掘坟墓地彻底废除种姓制度,允许印度社会阶层流动来冲击高种姓的利益呢?所以他们不仅没有破除种姓制度的能力,更没有废除种姓制度的动力,印度也在种姓制度的愈演愈烈中更加泾渭分明。

在当前的印度,区分低种姓和高种姓的最明显特征就是肤色。作为外来征服者,无论雅利安人,突厥人还是欧洲人,在肤色上都比印度土著的尼格利陀人、达罗毗荼人等浅太多,而且外貌上都表现为高鼻梁的雅利安人特征,这是身材较为矮小的印度土著绝对模仿不来的。

说难听点,就算低种姓的土著把全身漂白都没用,因为外貌方面即便全身整形也无法以假乱真。

而话又说回来,作为长期生活在底层的低种姓,哪来的钱去冒充高种姓?

印度高种姓之所以对种姓制度如此推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种姓制度的洗脑让人口庞大的低种姓彻底失去了反抗意识,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觉悟,他们只能通过逆来顺受换取在下一个轮回里成为高种姓,从来不思考高种姓名额从来都很少。他们唯一敢逆反的,就是渴望通过皈依佛教等方式摆脱低种姓或贱民身份,但在印度这样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这种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而因为高低种姓之间的鸿沟如此明显,所以二者的生活环境也是井水不犯河水,除非高种姓男子找低种姓女孩寻花问柳。这意味着低种姓根本就不熟悉高种姓的生活环境,而贱民则连低种性的生活环境也接触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混迹于高种姓之间的低种姓即便在外表上伪装得无可挑剔,也会因缺乏所谓的气质而原形毕露。说难听点,不用你开口,走两步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了安于现状的低种姓从本性上是没有动力和勇气去冒充高种姓的。毕竟生活不是冒险,就像古代的平民冒充朝廷大员一样,成与不成都难免遭受到统治阶级的疯狂报复。

毕竟这是让统治阶级颜面扫地的事情,而国家机器更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所以,暴力才是低种姓翻身做主的唯一途径,投机取巧只会让低种姓尸骨不存。

不过,能和高种姓呼吸同样的空气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要啥自行车?恒水老白干它不可口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低种姓印度人想要冒充高种姓根本不可能,因为种姓已经深入到整个印度社会,印度老百姓只要一听对方的姓名就能自动识别出他的种姓。
(看好了,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婆罗门女性)

有些人以为分辨种姓是靠肤色,皮肤越白种姓越高,皮肤黑就是低种姓,实际上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谬论。印度总理莫迪肤色很白了,但他其实是吠舍种姓。而南印度的泰米尔人皮肤都很黑,依然有很多黑肤色的婆罗门祭司。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皮肤白就是高种姓。

种姓是可以直接从“姓”里面体现出来的,由父系一路传下去不可更改。只要你明白对方的姓氏是什么含义,就能知道他的种姓。比如圣雄甘地的姓氏就是“菜贩”的意思,甘地就是吠舍阶层。而印度街头巷尾的“库马尔”姓氏则是刹帝利。如果名字中有经书典籍,学问之类的含义,那就是婆罗门种姓。如果名字中是财富,经商,农业相关,那就是吠舍种姓。姓氏作为宗族和种姓的标志是难以更改的,低种姓人姓名一出来就被人知道了根底,完全没有冒充的机会。
(印度的普罗大众)


如果一个低种姓印度人乱改了自己的姓名,说自己是婆罗门和刹帝利,那么旁人只要问一问他家乡的情况,他的生活方式就能知道真假。比如“你兄弟家结婚用的什么仪式”。没有过高种姓生活的人根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很容易露馅。

如果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种姓,只能进行梵化,也就是召集和你一个种群的人,按高种姓方式生活,然后找个诸如“我祖先其实是婆罗门/刹帝利,只不过后来破落了”之类的理由,然后得到印度教法学家的承认,就可以和整个家族,父老乡亲一起变成高种姓了。

如果能够成功变成锡克教徒,也可以避免种姓制度的限制,但这基本上不可能,因为锡克教徒被默认为刹帝利种姓,门槛很高。很多印度人为了逃避种姓制度的困扰,干脆移居海外。
(锡克人)


当然啦,冒充高种姓的下场是很可怜的,一旦被人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轻则一顿痛打,重则以死谢罪。冒认者会被认为挑战了高种姓的权威和尊严,不会有好下场。


朱兴子


其实,当今的印度,直接去问一个印度人属于什么种姓,会被看作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毕竟,早在印度独立建国之初的1950年,其宪法就公开禁止了种姓制度。只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歧视依然深深扎根于几代人的心底。种姓和阶级固化相互促进,几乎封死了低种姓人群的上升渠道。

(印度的种姓,除了下面四种,还有个等外品,“贱民”达利特,即当今印度的“部落民”)

要说低种姓人为什么不能装成高种姓去打拼,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外形特征不允许。

在印度,种姓越低,其南亚原住民的达罗毗荼人与尼格利陀人血统,占的比例就越大。他们多带有明显的古南亚人和非洲黑人特征——身材敦实矮小、皮肤黝黑、鼻翼扁平,毛发卷曲;

反之,种姓越高,征服者欧罗巴——雅利安人种特征越明显。他们皮肤较白、身材高大,五官立体。

此外,从姓氏上,也能区分。

不过,除了“贱民”外,一些中低种姓家族,在发达后,也往往喜好通过改变姓氏和生活习惯,来“提升”自己的种姓。

比如,古吉拉特邦的帕蒂尔姓氏,最早,其真实名称叫做帕蒂达,本属于一个首陀罗种姓。但有钱有权了之后,买通了关系,让整个族群集体把姓改成了体面的刹帝利姓氏——“帕蒂尔”,意为“拥有土地的人”。

此外,就是职业上的判断。

因为种姓制度是世袭的,那么,其家族传承的职业也几乎成了固定不变的模式。比如,婆罗门和刹帝利原来是神职人员和王公贵族、高级官僚等统治者,现在的印度,他们也仍属于掌握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人群。

吠舍是普通老百姓,比如,商人、手工业者,农牧民等等。这个阶层流动性相对大些,混的好的,可以当高官、学者或者成为众人巴结的富豪。最典型的是现任印度总理莫迪,他老人家就出身“吠舍”。

注意,莫迪并非传说中更低的首陀罗或者贱民,印度社会远没包容到那个程度,尤其是贱民出身,多数情形下,你后天再努力,自己再优秀,也很难受到到普遍的尊重,更别提什么成为大多数人追随和拥护的公众人物了。这方面,后边还会详细举例说明。

再有就是首陀罗,属于被征服者和奴隶的后代。主要做苦工类的力气活,还有比较低贱的职业,比如被印度社会认为非常污秽的屠夫、火葬工人等等。

最底层的贱民达利特,现在被政府该叫了“部落民”,就是为了避讳种姓方面的歧视。他们祖上多为奴隶出身,或者跨种姓结合的后代——女方种姓比男方高,下嫁的话,其后代就会被看成“贱民”。

达利特中的大多数,至今仍只能从事最卑微、最具侮辱性的工作,住在垃圾场旁边的贫民窟,蹲在臭气熏垃圾堆里面捡拾垃圾,或者手工收集排泄物。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白天出门都会引来打骂,被他们接触过的东西统统被视作“不洁之物”。

他们被认为,死后不会进入轮回的“通道”,按咱们的话说,就是不能再次“托生”。

首陀罗和达利特日常的生活必须要尽量回避前面几个种姓,他们往往有单独的出入通道,在农村地区,甚至不能同其他种姓者使用同一口水井。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你的下一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命运,几乎从出生前就给决定好了,隔绝的种姓导致了阶级的封闭和固化,让其后代很难通过自我奋斗改写自己的命运。

客观看,在印度,任何印度公民都可以接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在高考招生时,对低种姓有降分、扩招的“政策倾斜”。

但是,印度的公立学校教学资源和质量都非常差,大多数低种姓群体,根本走不到高考那一步,早就辍学了。这让那些上不起私立学校的穷人们,基本上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

比如,在印度首都圈内(类似于北京地区的概念)的公立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完成100以内的加减法,也无法用英语进行基本对话。很显然,在印度,英语的掌握程度几乎能决定你的阶级和社会地位,如果你不能熟练掌握英文(当然多是那种浓郁咖喱味的),基本等于跟坐办公室的职位拜拜了,剩下的,就干一辈子体力劳动吧。

久而久之,大多数人就会破罐破摔,当一辈子文盲半文盲。甚至会觉得,自己做下等人,被瞧不起,也是理所当然的,哪还有心思、有能力去扮什么“高种姓”。

最后,还有饮食习惯的明显差异。

在印度,种姓越高,就越远离各种动物制品。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深植于占了总人口83%的印度教教徒当中。印度教里,牛被看成了湿婆大神的坐骑,是“神牛”,自然也属于神仙行列,所以过于神圣,得供奉起来,是不能吃的。

本来那个“神仙牛”,仅仅指的是南亚特有的瘤牛,但往往被发扬成了,牛肉统统的不让吃了。

甚至到了中高种姓圈子里,除了牛肉,连其他的动物制品,所有的荤腥,也都不愿意沾了。

因为他们认为,动物制品都血淋淋、腥气哄哄的,属于肮脏的“不洁之物”,配不上自己这么纯洁的身份,所以都选择吃素。

而且,因为越高的种姓,越排斥动物制品,所以,一些中低种姓的印度老百姓为了追求这种传统的“高贵”生活模式,也都不怎么吃肉。

比如,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当爸爸的为了增加的女儿们的体力,决定让她们吃肉,去穆斯林的摊位上买鸡肉,但却遭到妈妈的坚决反对,甚至“以死相拼”,说坚决不能在自家的厨房里见到荤腥。

像莫迪总理,就号称素食主义者,但并非啥荤腥都不沾,据说是吃鸡蛋、喝牛奶的。但你看他那体格,很是敦实,也不像是纯素的那种。

纯素主要集中在婆罗门种姓,甚至婆罗门内部,也细分成高档婆罗门和中低档婆罗门,而高档婆罗门就几乎鸡蛋牛奶都不沾了,纯素食。比如圣雄甘地,其家族也就算是个中档婆罗门,但几代人的生活模式是按照高档婆罗门要求的,搞纯素。大家看看这小身板儿,跟喝上图的莫迪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总之,在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的印度,判断一个人的种姓,除了看姓氏、观肤色以外,从饮食上面也能略知一二。低种姓冒充高种姓,并非如同电视剧里面演的丫鬟扮小姐那么容易,基本没什么可能性。

甚至,在印度,“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有时也会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嘲弄。

比如,去年新闻里面热议的,印度一名26岁的名校女医生,在孟买市中心拜尔奈尔医院的更衣室上吊自杀的悲剧,就非常说明问题。

据报道,死者Payal Salman Tadvi是妇科实习医生,著名医学院的学霸女硕士,平日里心态好,乐观向上,不怕吃苦。结果,在三名同事兼学姐的欺凌下,投诉无门,竟然被逼的活不下去了。最终,女医生的死因被丈夫和同学公开,就是源于“种姓歧视”,因为她出身于“部落民”,也就是前面提及的达利特,贱民。

注意,这起惨剧可是发生在地位类似于我国上海的印度沿海发达城市——孟买,并非哪个封闭愚昧的小村落;而她接触的人,很多还带着西方教育背景,都属于妥妥的知识分子群体。可见这种负面的”种姓文化”,根基之深,远非国家立法制约或者政策引导就能解决的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