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医德漫谈


师德与医德漫谈

管道局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孙英杰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职业道德,即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它通过人们的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而起作用。一般情况下,职业的操守均可统称为“职业道德”,只有医生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专属名词——医德和师德。然而近年来,医患、家校关系似乎比较紧张,“败坏”师德、医德者时而有之,媒体也时有曝出医闹、校闹,甚至杀师、杀医现象。让我们不禁发问:这究竟是怎么了?

  诚然,教育界、医学界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偿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收受红包、误诊、医疗事故等。这些问题不仅败坏了行业风气,甚至可能成为校闹、医闹的导火索,实属师德、医德不良者所为也。

  然而,师德医德问题绝不是教育和医疗业的主流,更不是业内专利。追寻影响职业道德之根由,著名央视记者白岩松认为:“环境和制度是道德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他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真实故事:1974年,他父亲借从海拉尔到天津出公差的机会,挤出一点时间去大医院看病,医生发现他父亲罹患癌症,但考虑到患者的承受力并未直接说明,只极力劝说患者住院治疗。白父公务在身,为了表示必须回去的决心,把当天晚上的返程车票出示给医生,并趁医生出去请示主任之机“溜”出了医院。谁知正在候车之时,广播里突然传出寻人消息,白父万万没有想到,找他的竟然是下午看病的医生,医生凭着为患者的责任心,记下了他父亲的车次,带着救护车来车站寻人,就这样,白父“被迫”住院了。虽然最后病痛没有被治愈,但这件事对白岩松的影响可谓深远,他被医生的高尚医德深深地触动了。白岩松认为:“如果现在制度与环境松绑以后,让蒙在医生身上的灰尘和扭曲都被剔除掉,再加上现在的技术,大多数病都会被治愈”。白岩松用这个真实的故事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对此,我持赞成态度。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最拼命的是医生,最危险的也是医生,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放下孩子、放下父母,写下请愿书,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他们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身穿防护服,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休息。脸被防护镜压出了紫痕,手被防护手套捂坏了皮肤。有的因为救助患者自己被感染,乃至献出生命,但他们依然没有一个退缩。他们救死扶伤的表现何止是医德高尚,简直就是舍生忘死,浑然忘我!然而,即使这样,无视医护人员指挥,辱骂、推搡、殴打、撕扯医护人员的现象依然无法杜绝。

  今天早上看到一条微信,内容是疫情防控期内付出时间最多的前两种职业是医生和教师,我无法确认这条信息在数据层面是否属实,但是可以看出,医生和教师在这一非常时期的付出无可指摘。单说我身边的同事们,他们担负着排查、登记、包联、上报等日常工作不说,“停课不停学”的准备工作占用了老师们更多的时间。由于疫情来得突然,学校的一切教学计划都要推倒重来,老师们需要寻找适宜的平台和软件,需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这对老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校li老师零点还在向年轻教师讨教;liu老师吃饭还不忘唠叨刚学的新技能;suo老师晚上03:30才休息,早上6:30又被闹钟吵醒,上课到10:20再备课到中午12:00,午饭后继续,直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yang老师抓了老公当壮丁,一起研究直播平台还不算,还要让老公当学生试听……这样的例子在我这个小单位简直太多了!他们个个都堪称师德高尚,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此看来,医闹和校闹的原因根本不是医德和师德水平所致,相反,当今社会,人们最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和医疗,人们都在关注健康,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教育和医疗有着极高的期望和关注。所以,一旦有人认为师德和医德出现稍许闪失,就会第一时间将之暴露在众人的视线里,更有甚者造成校闹或者医闹,加之现代网络的极速传播,将在瞬间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师德和医德立即就成了千夫所指。

  可喜的是,2019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五部门联合发布新规,对“校闹”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而国家也拟在2020年6月1日起,立法医闹入刑,禁止任何威胁、危害、侵犯医疗卫生人员的行为,同时对医疗乱象说“不”,把健康领域作为公益事业而非市场经济对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随着制度不断完善、环境逐渐清新,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在全民和谐的大环境下,师德、医德在全民心中一定会日益凸显高尚!


师德与医德漫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