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想说信你不容易!

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沈阳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师德”的广泛讨论。

事件回顾:近日,多位北大学生在网上发布文章,实名举报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现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语言学系主任沈阳涉嫌性侵,要求其对95级本科生高岩的死亡负责。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文学院相继做出了回应。上海师范大学也发布声明称,终止与南大教授沈阳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师德为何不堪一击?

何为师德?为人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师德作为道德范畴,始终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鉴定。

师德,想说信你不容易!

现在高校都在宣扬师德,师德就像一个虚拟产品一样被包装了起来,教师们被塑造成了一批高素质高品德的群体,无形之中也成了他们的“保护罩”。

这也使得“师德”走向了一个极端,只要不闹出大动静,不出大事情,就可以依靠“师德”全身而退。师德因此成为了一些人作恶的“遮羞布”。但是一旦出事,“师德”就变得不堪一击,顷刻间崩塌得一塌糊涂。

如何强化限制教师“作恶”的力量

研究生博士生们之所以将老师称为“BOSS”,无疑是因为导师们掌握着他们的命脉。能否安稳毕业,能否获得更好的深造机会,导师们有着很大的话语权。因此学生们就将自己置于低一级的身份,导师们就仗着手里的权利“呼风唤雨”。

说到底,还是约束教师作恶的力量又太过薄弱。高校里既没有完善的学生“匿名检举”通道,又没有针对师德的一个严密的考核机制,这让“师德”一直悬在空中而无法落实到地面。

不仅如此,“师德”还会受到校方的“保护”。正如沈阳事件中,教师败坏了师德,本应严厉处分,但为了维护学校声誉,维护“师德”的形象,各方合力将事情压了下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师德,想说信你不容易!

所以如何强化限制教师“作恶”的力量,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师监督制度。

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严格把关教师的师德,不能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强而忽视了师德考量;其次,学校要把关好校内的举报通道的安全性、畅通性、高效性,让学生成为监督的主力军;最后,对于受过处分的教师,应该要把处分记录在个人档案里,并打通各校间的信息交互,让有过“黑历史”的教师在重新应聘时经历更加严格的考核。

(以上是笔者个人针对该事件的一些见解,大家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言交流!)

“律霸在线法律咨询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如您有法律问题,欢迎关注律霸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律师一对一畅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