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德格天1


在清代将领中,丁汝昌这个名字几乎便等同于“传奇”二字。他的大名被记载于中学近代史教材,因甲午战争后拒绝日军劝降而吞食鸦片膏自尽,是以民族英雄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过,这位英雄的早年经历,却是鲜为人知。

丁汝昌生于1836年,原名叫做“先达”,祖籍安徽凤阳。丁汝昌的家庭,是一个清贫的农户,既无权,也无势。咸丰四年时,太平军在安徽一带活动频繁,而丁汝昌便参加了太平军。

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之初,丁汝昌属程学启部下,并在安庆驻扎。不过,安庆属兵家必争之地,故清军和太平军在此多次交战,战斗颇为激烈。到咸丰十一年时,湘军攻打安庆,此战中程学启投降,丁汝昌也转入了湘军的阵营。

投奔湘军的程学启部,虽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防范,但在战争年代,终究还未人们的升迁提供了不少机遇。在同治三年时,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此时的丁汝昌已经升任副将,后又追溯刘铭传镇压捻军。不久之后,丁汝昌调任直隶天津镇总兵。

在丁汝昌为清廷效力的过程中,一度也经历过“低迷期”。同治十三年时,丁汝昌部下的马队三营被裁撤,他本人赋闲回家,过了几年“清净”日子。

后来,清政府想发展近代海军,丁汝昌又得以被起用。此时,他又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任直隶总督时的李鸿章,已经是大权在握,而且奉旨部署海防,于是他便重用了战功卓著的丁汝昌。

丁汝昌从太平军投奔湘军,又从湘军转入淮军,赋闲数年后再获得李鸿章的赏识,可谓是几经沉浮。他之所以被重用,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丁汝昌虽然参加过太平军,但终究算不上什么高级将领,不过是冲锋陷阵的底层人员。所以,在他随程学启投降后,虽然受到防范,还是逐渐获得了清军的认可;

其次,虽然出身贫寒,但丁汝昌打仗拼命,而且善于指挥,在军中屡立战功,故而无论是刘铭传还是李鸿章,都对丁汝昌这个人很赏识;

再者,清末朝廷确实需要人才,尤其是在发展近代海军的历史背景下,像丁汝昌这样的人物,还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用,也是清政府的一大损失;

另外,丁汝昌投奔李鸿章,也算是抱对了大腿,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这个人还是很喜欢网罗势力的,故而当他面对前来拜谒的丁汝昌时,才会决定扶植他。


史海烂柯人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日慕乡关


丁汝昌从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最后官至北洋水师提督。充满了戏剧色彩,故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他则不断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步步被朝廷重用。但是最终他也脱离不了历史的藩篱,被朝廷反对李鸿章的清流和守旧势力交相攻击,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

第一次命运的改变:由“学徒”变“发匪”。

丁汝昌原本只是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因为咸丰3年12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同年有数万皖北子弟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成了炮灰。

第二次命运的改变:由“发匪”变“官军”。

太平军移师安庆,丁汝昌成为了同为安徽的桐城人程学启的部下。咸丰11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守将太平军将领叶芸来是广西人,湘军曾国藩兄弟是湖南人,在安徽的地盘上打仗,所以程学启协助叶芸来守安庆,算是主场作战,双方都在拉拢程学启。结果入曾国荃听幕府孙云锦的计策,抓了程学启的养母和养母的儿子,让养母去程学启的营里劝降。结果被叶芸来发现了,召他回去,程学启没回,叶芸来就把程学启的老婆孩子都给杀了。程学启一怒之下,带着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汝昌就是其中之一。

当程学启投奔到湘军中的时候,这怀疑的又轮到曾国荃了(曾国荃后来在常熟还真吃过这个亏),所以每次打仗,就把程学启放在阵地最前列。程学启打仗不卖命,那就得送命。所以后来程学启的“开字营”就还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安庆城破,叶芸来及以下1.6万人全部交了学费,如果程学启投奔到湘军的时候,没有带上丁汝昌,丁汝昌可能就成为那1.6万人的分母中的一个了。

第三次命运的改变:由湘军“外围”成为淮军“嫡系”。

丁汝昌就是随着“开字营”的发展而开始被刘铭传发掘。刘铭传合肥西乡四大“悍匪”之一,在西乡的时候,无论是清军还是太平军,没人敢惹西乡民团。后来投靠了李鸿章,成了“淮军”的班底,战功赫赫,后来一直做到台湾巡抚。

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的“开字营”被李鸿章要过来组建“淮军”的时候,丁汝昌曾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结果被刘铭传一眼相中,留在了自己的的队伍里。但是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再次改变丁汝昌命运的举动,因为自己离开程学启,到了刘铭传的麾下,则进一步成为了李鸿章的嫡系。

相对而言,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善于笼络人心,而且李鸿章最大的优点,就是部下跟着自己只管吃肉,对将领绝对信任,小节的事情从来不管。所以曾经从“湘军”里跳槽到“淮军”的人,更是愿意跟着李鸿章。当时“淮军”里有个名言,就是做李鸿章的手下,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所以淮军更像“土匪”。但是李鸿章非常注重武器的更新迭代,所以从战斗力上和“湘军”比起来,有明显的代际差。而淮军的这种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制度,更利于丁汝昌这一类人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刘铭传没有看中丁汝昌,后来程学启死了,怕丁汝昌想往核心层再掘进一步也也是难上加难了。

第四次命运的改变:由淮军“嫡系”成为李鸿章的“嫡系”。

在刘铭传的队伍里,同治3年(1864年),平灭太平天国,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同治7年(1868年),赖文光的东捻军被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但是同治13年(1874年)朝廷以裁军节饷的名义对淮军开始卸磨杀驴,刘铭传便拿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刀。结果丁汝昌上书据理力争。刘铭传没想到丁汝昌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要杀了他,于是他跑回家赋闲了。由此丁汝昌与刘铭传恩断义绝。但是他和刘铭传的恩断义绝,让他才有了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机会。

赋闲在家的丁汝昌在妻子魏氏的支持下,往天津投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李鸿章对同乡还是格外照顾的,因为丁汝昌与刘铭传有过节,所以不打算让丁汝昌再做陆军了,避免双方麻烦,如今海防塞防之争落下帷幕,李鸿章正打算创建海军,需要知根知底的人来做统帅,所以希望丁汝昌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替自己掌管海军。陕甘总督左宗棠当时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曾奏请丁汝昌发往甘肃差遣。这就更让李鸿章觉得丁汝昌人才难得了,就更加不允许丁汝昌西行了。

可以说在清末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想要真正做点事情,投靠李鸿章是对丁汝昌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成为李鸿章的嫡系,是他后来能够“飞黄腾达”的绝对因素。但是,这种局限性也最终造成了丁汝昌的悲剧。

最终的命运:督师北洋水师,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所以光绪5年(1879年),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6年(1880年),代表李鸿章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光绪8年(1882年)6月朝鲜“壬午兵变”,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去控制局势;光绪11年(1885年),丁汝昌代表李鸿章前往验收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光绪12年(1886年)7月,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也就是这个7月份,定远等军舰到日本长崎船坞去保养,结果引发了日本民间的羡慕嫉妒恨,从而水兵上岸后,引发冲突,日本赔款5万。

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光绪14年(1888年)9月13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加尚书衔。至此,丁汝昌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享李鸿章的福,就要承受李鸿章政敌的攻击,要替李鸿章担过,丁汝昌开始慢慢代人受过了。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人故意挑起战事。光绪在清流的怂恿下,情绪激动喊着开战,连慈禧都觉得洋人自己是打不过,小日本蕞尔小国还打不过么?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战后,光绪一个劲地发电报,让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是面对迟迟不来的战果,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来了个“革职留任”。

事实上,当时整个朝堂的清流和顽固派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眼里北洋水师是李中堂的水师;而此刻日本则是全国一心,连天皇都只有一天两餐,省钱打仗,把指挥部都搬到了仙台。所以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背锅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背锅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具体的战略部署时,清廷对前线的具体战略布防横加干预更是触目惊心。威海布防时,如果陆军战力不济,则陆路及海岸炮台则会成为日军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因此丁汝昌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结果被戴宗骞举报“通敌误国”,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结果光绪21年(1895年),炮台失守,日本海陆两军配合,部分陆路炮台真的被当做了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

很难想象当时丁汝昌指挥打仗时,背负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最后丁汝昌在主舰被击沉的情况下,在拒绝了日本人的劝降后,吞鸦片自杀了。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威海港里,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而丁汝昌死后,仍然被“籍没家产”、用铁链捆住棺材,不许下葬。虽然宣统2年(1910年),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了,但是此刻清廷再也没有了民心。


炒米视角


庐江县原属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地区下辖四县一市,一直有句俗语‘奸含山,滑和县,又奸又滑是无为县,三县坏不过庐江县’。

丁汝昌就是出生在这名声最坏的庐江县。丁汝昌,庐江县石头镇丁坎村人。石头镇北去十余公里是肥西三河镇,南去二十公里是庐江县城。而庐江县又与安庆地区桐城市相邻。

1854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境内。随着太平军的攻击路线,为免战祸的沿途百姓被迫北迁,桐城人程学启也因此来到了庐江。

程学启从小好勇斗狠,喜好谈论军事。他常与人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恨不能生于乱世建功立业。

太平军打进安庆,程学启本来想去投军杀贼,但却报国无门,无奈只得随家人一道北迁至庐江县城。

程学启在庐江县城住了半年,天天在酒馆喝酒解闷,一心烦时就好和人吵骂打斗。但人生地不熟,强龙不压地头蛇,总之是输多胜少。

这天程学启又和一群人打架,没多久就头破血流倒地不起。

“XXXXX,小痞子天天在这块喝猫尿,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把他打屁得算着。”一个地痞拿起木棒就想把程学启开了瓢。

“住手!三狗皮你想干嘛?”正进酒馆送豆腐的丁汝昌见要出人命,大喊一声救了程学启的性命。

等程学启缓了过来,连声向丁汝昌称谢。两人聊了片刻后,都深感相见恨晚。

当晚程学启摆酒谢丁汝昌,丁汝昌也不客气,呼朋唤友的来了十几号人。

酒过三巡,程学启又提起了烦心之事。丁汝昌笑道:“程大哥,你能文能武,值此乱世,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能因为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琐事绊住了手脚,不去投军呢?”

程学启长叹道:“贤弟有所不知,前者我去投绿营,欲平叛建功。不料那募兵的将官竟然索要钱财,甚是可恶。我气不过,和他斗了几句嘴,被撵了出来。”

“程大哥,实不相瞒。现在清军和长毛在安庆争斗不休,咱们庐江近在咫尺,打到这是早晚的事。所谓时势造英雄。咱们既然没有军籍也没钱贿赂募兵官,干脆投了长毛得了!”

程学启摇头道:“投长毛可是造反,抓到了可是要掉脑袋,万万投不得!”

丁汝昌笑道:“眼下这长毛势如破竹,万一得了天下,是当长毛的掉脑袋,还是当官兵的掉脑袋还不一定呢!再说咱们要是错过这个机会可不见得有下次了!”

其他人也帮着丁汝昌劝说,程学启开始还坚持,但后来被酒灌的五迷三道,也就应了去投长毛。

一群人以程学启为首,丁汝昌为副,在庐江县呼朋唤友连拉带拽,聚了三百多人。又找铁匠铺打造了些破烂兵器,胳膊上扎条黄布条,号称潜川黄甲义军。从舒城县的汤池山区绕道避开清军哨卡,偷偷来到安庆城下投了太平军。

太平军见他们军容不整无心重用,欲将其安排在叶芸来麾下充当杂役。丁汝昌诓骗叶芸来,声称在庐江和舒城他们尚有内应,若即刻前去攻打,必然获胜。

叶芸来将信将疑,领着队伍跟在他们身后到了枞阳前线,准备来攻庐江。

趁着叶芸来所部整备期间,丁汝昌则带前队十余人绕道跑到庐南的泥河镇。他四处散发谣言声称太平军已经从北边攻进了三河,南边攻下了芜湖,再不沿着巢湖岸边往合肥逃,庐江就要被围成孤城。泥河镇的百姓见丁汝昌等人是本地口音,又巧舌如簧说的言之凿凿,忙拖家带口往北逃。

泥河镇的百姓经过县城往北逃,很快整个庐江都被谣言搞的人心惶惶,十室九空的逃往合肥。

丁汝昌见大事已成,在泥河以烟花为号指引程学启进攻。

此时泥河镇早已人去屋空,清军守军也早成了惊弓之鸟。一见程学启领军杀来,拔腿就跑。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泥河守军一逃,周边防线的清军怕被困住,也不战自溃。程学启趁势一举拿下了庐江县城。

叶芸来大喜过望,上表请功。丁汝昌趁机让程学启索要装备粮饷,声称要攻舒城。

舒城城墙坚固,县城境内又多山地,太平军多次进攻伤亡惨重而不下。

程学启所部经补给后,已经有一营五百将士。并受命配合攻打舒城东门。丁汝昌知道舒城易守难攻,为保存实力减少伤亡,提议佯攻舒城,分兵直插到舒城北,攻桃溪镇。

舒城城下,攻南门西门的太平军死伤无数。这攻东门的程学启却没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舒城以北的桃溪。

舒城守军见城北桃溪已失,太平军已成四面合围之势,慌忙出城东,往三河方向突围。

丁汝昌见计策得逞,也不阻拦清军逃跑,只等清军前脚出了舒城,后脚就冲进了城内。丁汝昌命在四处城墙上树起程学启营旗,之后才放其余各路太平军入城。

各路因攻城死伤惨重,衣衫脏污不整的太平军一进城,见城内已被穿戴整齐的程学启所部搜刮一空,气的鼻子直冒烟。纷纷向上告状,但终因没有拿住把柄而作罢。

随后的转战皖南皖西多地,程学启、丁汝昌麾下这支庐江人为主的队伍都被其它太平军称为油子兵。程学启也因和其它太平军不合,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1860年(咸丰十年),丁汝昌见安庆朝不保夕,就怂恿程学启叛逃,省的破城时当了炮灰。程学启立马丢下老婆(叶芸来的妻妹),带部逃出安庆城投降了湘军。

程学启丁汝昌所部在湘军麾下又破了太平军的安庆、无为、铜陵等地屡立战功。所部扩军为开字营,共两营一千三百余人。

但好景不长,三河一战,曾国藩五弟曾国葆为报三哥曾国华死于三河之仇,下令屠城。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屠城?丁汝昌和一众庐江籍士兵誓死不从。以至于开字营与其他湘军刀兵相向。虽经曾国荃调解,但二人从此反目成仇。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令李鸿章自建淮军助沪。开字营因与曾氏兄弟有隙,遂被划拔淮军。

次年,刘铭传见丁汝昌智勇,就请李鸿章将其调至铭字营。(2年后,失去丁汝昌辅佐的淮军第一猛将程学启攻浙江嘉兴时战死。)

之后数年间,平太平天国、平捻军,丁汝昌均有上佳表现。

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裁减淮军。刘铭传欲裁丁汝昌,丁汝昌上书李鸿章抗议。刘铭传见丁汝昌敢打小报告,即欲杀之,二人因此结仇。

逃回老家赋闲多年的丁汝昌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知其忠心,但确又与刘铭传不对付。就将他安排在北洋水师任提督。

丁汝昌赴任后,多次因不谙海军向李鸿章请辞。李鸿章回信安抚称:禹亭见字如面。吾视你为心腹可托之人。今我水师虽强,但较之列强尚弱。我思海军近期并无一战之事。卿在此间,只需安分守己。静待我旅顺、大连等沿海军港完工,赴欧学习之江淮学子结业归来,北洋扩军一日强似一日。介时我中华民族必不再受蛮夷欺凌。你我方可卸甲归田,享受田园之乐!

无奈何之下,丁汝昌只好继续督领北洋水师,直至兵败甲午,服毒自杀谢罪。(记着,日本在任何时代都视中国为强敌。只要中华有崛起苗头之时,定是日本插手捣乱之刻。)





难得浮生闲半日


很多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这两个人,但是丁汝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清军的,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们印象中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都不怎么好,那为什么丁汝昌会如此被重用呢?

丁汝昌,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安徽庐江人,祖籍是安徽凤阳。丁汝昌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了,十四岁在族伯父的豆腐店里当学徒。

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攻占了庐江,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于安庆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安庆城被湘军所包围,丁汝昌跟着程学启带着三百多人翻出城墙向湘军投降。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让程学启与丁汝昌为先导,攻打安庆城,毕竟程学启与丁汝昌对安庆城比较熟悉,八月,安庆城被攻下。

程学启升任游击,从三品,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正五品,担任开字营哨官。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程学启的开字营就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的开字营与刘铭传的铭字营一起攻打太平军,刘铭传看丁汝昌英勇作战,就向李鸿章请求调丁汝昌到自己的营里,不久之后丁汝昌担任营官,参将,正三品。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丁汝昌升任副将从二品,与刘铭传北上跟着曾国藩打捻军,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升任总兵,正二品,加提督衔,从一品,并获得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李鸿章的推荐下,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提督,加尚书衔。

那为什么丁汝昌这样的太平天国降将能够委于重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丁汝昌在太平军的位置不太高,所以就比较不受影响。第二,丁汝昌英勇善战,能堪大用。第三,丁汝昌一直有李鸿章的提携。就是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历史简单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晚晴名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是太平军降将,说他是降将可能还有些高估了,在太平军时,丁汝昌不过是无名之辈。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太平天国降将的结局大多比较悲惨,或者得不到重用,或者投降后被当做炮灰使用,连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在投降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参将的职位。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在安徽庐江县,幼时家贫以务农为生,幼年时丁汝昌读过三年私塾,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太平军,成为程学启手下,驻扎安庆。

丁汝昌随程学启反正

1860年湘军曾国荃率军围攻安庆,此时安庆虽然形势危及,但是在太平军将领叶芸来等人的调度下,安庆的防守还算稳固。

湘军久攻不下,设计诱降程学启,“因程事母至孝,遂压服其母入城招降。”程学启率三百余部众深夜翻墙出城,向清军投降,丁汝昌就在这三百降军之中。

步步高升

程学启投降后,叶芸来将安庆城中的程学启妻子和幼子杀害,程学启报仇心切,带领部下反攻城内太平军,终于攻破安庆,叶芸来及所属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之战后,程学启升为三品游击,而丁汝昌也成为了千总。

程学启的“开字营”转投淮军,划归李鸿章部,成为丁汝昌仕途的转折点,丁汝昌追随刘铭传平定捻军,因功被授位总兵。

此后丁汝昌因与刘铭传不和被革职赋闲在家,后投奔李鸿章因为是同乡而受到重用,逐渐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投降后之所以能获得重用,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投降时机好

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时,太平军势大,且安庆久攻不下,程学启的主动投降迅速瓦解了安庆守军,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其次,丁汝昌作战勇猛

无论在程学启部下还是刘铭传部下,丁汝昌都以作战勇猛著称,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主要是因功不断高升。

最后,丁汝昌虽是降将,但并不是太平军骨干

丁汝昌投降时在太平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很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降将身份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


一点点历史


丁汝昌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而他作为太平军降将却深受清廷重用,官至北洋水师提督一职,领尚书衔。这主要是因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丁汝昌在适当的时间选择投降,并在安庆一战中立下战功,为其打开了入仕的大门;再者,由于其清白的家庭背景、鹤立鸡群的军事能力,又跟对了李鸿章这颗大树,故而能够扶摇直上,咸鱼翻身!



识时务者为俊杰

众所周知,丁汝昌是在安庆保卫战中投降了清军的,为何说此时投降清军是识时务呢?因为安庆的太平军没有活路,而围城的清军日子也不好过,这种背景下,选择就很重要。


清军对于围剿太平天国的既定方针是第一步攻武汉,第二步陷安庆,第三步夺天京。咸丰九年(1859年)冬,武汉已下,湘军首领曾国藩就开始分四路围攻安庆。次年5月,清军在太平军叛将韦志俊(韦昌辉之弟)的帮助下,接连击溃太平军守将连添福、万宗胜部,继而拿下枞阳,致使安庆告急。

陈玉成为了救安庆,企图采用“围魏救赵”之策略,欲将围城之清军引往上游,于是分兵两路合攻湖北。陈玉成亲率大军趋北路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但受到英国的阻挠,无法继续进兵;与此同时南路李秀成一开始高歌猛进,但到黟县而止,既没有选择趁胜攻击曾国藩在祁门的指挥部,也没有按约定向湖北集结,反而擅自挥师浙江,转去江西,这让已经立下遗书的曾国藩得以喘息,并加紧了对安庆的包围之势,同时仍以副都统多隆阿、按察使李续宜的两万骑步兵,在陈玉成南下回援的必经之路桐城附近打援,陈玉成进退两难之际只得回到天京请命增兵硬磕!



1861年5月末,清军也正是趁陈玉成到天京请求救兵的时机,集结重兵向太平军阵地赤冈岭发动了进攻。整整一周的攻打,四千太平军弹尽粮绝,孤立无援,营垒终被攻破,湘军入营将全营太平军屠杀。随后,清军再向菱湖北岸的太平军营垒进攻,八千守军粮食耗尽后向曾国荃投降,但为时已晚,太平军降军全部被斩首,清军继而全部调往安庆城下,准备最后一次攻城,丁汝昌就是这个时候投降了清军。

“学启不降,当诛尔亲子”。——《清史稿》

此时的安庆因长期被困,粮草已绝,城中守军以树叶、树皮为食,饿死者随处可见,吃都吃不饱的太平军,守住一座孤城几乎不可能。故而城中外逃的太平军并不少,其中陈玉成部将程学启就在深夜带着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了。这里虽然有曾国荃绑架程学启家人的因素,但丁汝昌跟着出城受降是他识时务的表现,如果拼死守城,也就没有后来的高官厚禄了。

“安庆北门石垒三最坚,学启力攻拔之,绝贼粮道。”——《清史稿》

在投降清军以后,曾国藩毕竟对这些叛军不怎么放心,于是就让他们冲在前面做炮灰。程学启、丁汝昌熟悉城中布局,因而做了清军前导,配合着清军的“地道战术”攻破了安庆北大门,进而引军入城,占领了安庆全城,城中太平军近两万人被屠。也是因为这个战功,程学启被升任为游击,赏戴花翎,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则升任千总,开字营哨官,开启了清朝的入仕门路。

李鸿章的提携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在官场上对李鸿章的扶持相当大,特别在于淮军的组建上。因为李鸿章是安徽人,故而在其组建淮军时,曾国藩将本属湘军体系的开字营播给了李鸿章,因为这个开字营里大都是李鸿章老乡安徽人,这有助于他的管理。就这样,丁汝昌就开始跟着李鸿章干起了事业。李鸿章也是胸怀大志之人,他力图兴兵强国,故而对于人才相当看中,特别是丁汝昌这种出身贫寒,与朝廷官僚体系没有裙带关系的军事人才,相当喜欢,故而才有了李鸿章对丁汝昌的提拔。


丁汝昌是同治元年(1862年)跟着李鸿章到的上海,鉴于安庆之战的英勇表现,李鸿章就想再磨练一下他,于是将丁汝昌所部派往配合刘铭传的铭字营,在四江口与太平军作战,也是出于作战英勇,刘铭传就顺势向李鸿章申请要人,把丁汝昌调到了铭字营,官职虽未提升,但接掌了刘铭传的100亲兵,随着捷报频传又改统领马队,升了营官,还授了参将。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问题彻底解决,曾国藩又受任北上剿捻,此时的李鸿章为两江总督,大部淮军也就随播于曾国藩北上。丁汝昌此时也算是临危受命,先升了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跟着刘铭传北上,打了四年捻子,彻底剿灭了东捻军,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这是他凭本事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目前之患在内冦,长远之患在西人”。——李鸿章

同治十三年,朝廷基本上没什么内乱了,于是开始裁减军队,刘铭传或许是有些私心,对于手下这个丁汝昌出头太快有些想法,于是从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始入手裁撤,丁汝昌致书抗议,惹刘铭传怒火难平,有杀丁汝昌之意,丁汝昌无奈,为保性命,只得辞官归乡。其实正是丁汝昌抵制裁军这一点,最符合李鸿章的心意,当年恩师曾国藩害怕湘军势力太大会引祸上身,于是主动裁军,李鸿章就极力反对,他认为清军衰弱已成定势,湘军、淮军之组建不仅是平内乱,更为长远之计,以防西方侵略大清,这个思路与丁汝昌心照不宣。同年,日本就对大清台湾发起了攻击,这也应正了李鸿章的预测,只不过日本是通过海战!


“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刘体仁

正是弹丸小国日本的这次行动使大清朝廷开始重视海防,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当时李鸿章任职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丁汝昌觉得机会到了,于是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这位老领导。李鸿章又担心其与刘铭传的过节,当然不会让他重操旧业,于是借着办海军的时机,将这位“文韬武略”的才干拉进了海军体系。其实这也是后人对其诟病诸多一个原因,一位步骑将军,对海军一窍不通,有点专业不对口的意思。当时想用丁汝昌的大员还包括陕甘总督左宗棠,他正在收复新疆,也是用人之际,但李鸿章不愿意放人,借口将丁汝昌留在了天津,否则丁汝昌去了甘肃也许更能发挥其才能。


“十四年,定海军经制,命为海军提督。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清史稿》

丁汝昌入了海军体系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带兵的能力也,正如现在说的,领导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会管理就行,专业交给技术人员就行了,如北洋水师的各军舰管带,皆是留洋归来的海军新式人才。丁汝昌在北洋水师的筹办中也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从订购军舰带航回国,到维修保养巡查海况,以及新式海军的训练,皆打理的头头是道。我们都知道清朝向日本之类列强赔款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也向清朝进行过赔款,这正是丁汝昌在日本长崎时的高光表现,打了日本警察,还获得了5万赔款,可以说当时的大清水师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水师。


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鸿章鉴于丁汝昌的表现,向皇帝递交《保举将才折》,举荐丁汝昌为清朝新式海军重点培养人才。次年九月,北洋海军正式建军,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举荐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光绪二十年赏加尚书衔。这也是丁汝昌一生最为高光的时期,之后的事情众所周知,甲午海战的惨败,将这位军事人才打入万丈深渊,沦为丧权辱国的替罪羊。

综上,丁汝昌虽是太平军降将,但也属实是一名干才,恰逢时机的选择投诚,立即以降将之身立功入仕,开启门路;加之世代农民出生的简单背景,过硬的军事能力,得到了李鸿章重任,一路提拔至海军提督。但在腐朽的清朝统治下,没能继续书写传奇,虽有“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的精忠豪言,也难免为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战术思想买单,成为历史上背负骂名的替罪羊。


棍哥观史




(丁汝昌)

丁汝昌的一生堪称传奇,卖过豆腐,造过反,投过降,抗过日。最神奇的是,降将出身,最后却能落个从一品大员。

到底是他运气好,还是他能力强呢?都有,最重要的是他看人很准,很会跟人。

丁汝昌投降后,打仗很猛,受到重视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出生于1836年,绝对的穷苦人家出身,上过三年私塾,学了一些知识。

大一点(十岁时),私塾就中断了,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挣钱。十四岁时,丁老爹寻思,孩子应该学个技术,于是丁汝昌就到了同族大伯的豆腐店当了学徒。

那时的人们碰到饥荒年是常有的事,1851年就是一个灾年,因为连俄带病,丁汝昌父母去阎王殿报到了。丁汝昌很悲伤,乱世人,不如狗。

1854年,十八岁的丁汝昌放弃了那个“很有前途的豆腐店工作”,带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加入了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因为这个部队宣传实在是不错。他的驻扎地在安庆,领导人是程学启,再往上的领导是陈玉成。

起初,感觉还不错,越到后来,丁汝昌发现,太平天国说一套做一套,天王等各级领导言行不一,而且奢华无度,就此丁汝昌等人对太平天国没有了信心。

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万分危急,程学启为了活命,带领300人连夜投降了清军,这300个人里面就有丁汝昌,此时25岁。

投降的人在清军那里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作为管理他们的曾国荃,疑心病重,打仗时这些投降的人被安排到最前面,封赏时却放到最后面,大家虽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

考验丁汝昌他们的时刻到了,曾国荃指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攻打安庆,由于三军用命,投降派面对曾经的部队毫不手软,就此赢得了曾国荃等人的信任。安庆被打下,1.6万太平军全部战死。

战后,一干人等被升职,程学启升为游击,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为千总。

恰在此时,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开字营安徽籍兵又比较多,于是被划归到了淮军。

1862年8月,开字营和铭字营联合作战,铭字营刘铭传看见了丁汝昌的英勇,非常欣赏,于是把丁汝昌调了过去。在军队里,只要你作战勇猛,迟早会受重视,当然,前提是人能活着。

李鸿章的赏识



到了1864年时,丁汝昌已经投降三年了,这三年丁汝昌像做了火箭,已经是刘铭传的副将了,这时小丁才28岁。

又过了四年,丁汝昌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授了总兵职务。真是年轻有为,人生赢家。

牙齿和舌头总会相碰的,丁汝昌和刘铭传也没例外,事件起因只是因为朝廷要裁军,刘铭传要裁丁汝昌的人,丁汝昌不乐意,不配合,还致书抗议。

这还了得?军法大于天,刘铭传准备举起屠刀,准备卸了丁汝昌的脑袋。丁汝昌听到这个消息,跑得比兔子还快,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一跑跑回了故乡,这一年是1874年。

看起来,丁汝昌的人生开始灰暗了。在家的日子,丁汝昌闷闷不乐,心理落差很大。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机会。丁汝昌仔细梳理人脉,发现有个人他应该去找找,那就是李鸿章。这个大领导,自己虽然接触不多,但对自己的欣赏还是看得出来。去找他,不能犹豫了。

这一找,开启了丁汝昌人生的第二次腾飞。如果继续安排丁汝昌在淮军,那么和刘铭传势必不两立,这对整体团结非常不利。于是,李鸿章给丁汝昌安排了新的差事,进入海军。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重新学习一门军事技术,绝非易事,但丁汝昌还是很努力地在适应。先是出国到英国学习,同行者还有邓世昌等人。

回来后,丁汝昌开始了队伍地整顿和管理,在光绪1882年,朝鲜国内政变,丁汝昌运送吴长庆的2000人马到了朝鲜,这些人当中就有后来的枭雄袁世凯。由于丁汝昌、吴长庆几人配合良好,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的计划,因此丁汝昌名声大噪。

经过李鸿章上奏,为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封赏,丁汝昌获得了黄马褂一件。

为国捐躯



前期,清政府对水师相当重视,无论是培训海军还是增加设备、管理设备,丁汝昌不遗余力,做得不错。

但是,问题还是慢慢发生了,丁汝昌严于律己,由于所管辖人士,来自四面八方,很多时候管理过严容易得罪人,而且事事听从李鸿章,水师俨然李家军,这导致纪律方面有所松懈。

另外,清政府口袋一直紧张,资本慢慢跟不上,对于船舰甚至船舰上的配置更新迟迟做不了,于是,水师的战力越来越低,实实在在的“外强中干”。

丁汝昌不是没提过,提了也没有用,从1889年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技术革新,政府对慈禧太后生日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水师的重视。

该来的终于来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由于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北洋舰队完全落败。

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面的命令,丁汝昌等人在港内等待,没有做任何突围,最后弹尽粮绝,命悬一线,日本人出来劝降,丁汝昌认为是耻辱,吞食鸦片而死。



丁汝昌的成功其实靠了两个方面,一是勇敢,二是获得了李鸿章的认可,但是,不专业,过于依靠李鸿章,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蓝风破晓


说起丁汝昌一个太平天国的降将能够被晚清重用,就不得不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了。当然,丁汝昌能够平步青云和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其实丁汝昌小时候过得十分贫寒,1836年出生的他没赶上好时候,父亲能力有限,小丁读了三年学后就辍学了,年仅十岁的小丁便开始了自己的江湖生涯。他做过放牛娃,养过鸭子,做过摆渡人,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后来被老爸送到伯父家的豆腐店工作,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咸丰三年灾荒,年仅十八岁的小丁痛失父母,丁汝昌的命运也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改变。

也许是因为灾荒没人管,小丁看透了这个王朝,也许是在那一刻萌发了权谋之心,如果自己能够做官也许就不是这幅场景了,于是乎小丁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小丁真是跟对了人,在程学启的队伍里当差,可以说没有程学启就没有丁汝昌。

征战十年,程学启的部队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就连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都不是对手,可是曾国藩是谁,人家家书写的可是牛的一比,在控制了程学启这个孝顺的孩子后,很快。1961年,程学启投降了,当然,小丁也被纳入其内。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灭亡离不开程学启和丁汝昌,在投降清军后,程学启联合丁汝昌等人攻占安庆,小丁在这次战役后也被升迁为千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长了,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把程学启和丁汝昌都纳入其中,接着丁汝昌就开始了为大清奋斗。

在加入清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灭亡,可见小丁还是很有眼光的,可是万事没有一直顺的,小丁被李鸿章安排在刘铭传的部队里,这一次,小丁并没有像在程学启部队里那样。

又是一个十年,李鸿章的部队发展壮大,随着战争的胜利,清政府决定减少军队的开支——裁兵!丁汝昌不幸被纳入其中,刘铭传命令小丁裁掉一些人,可是小丁不肯,就这样,小丁的仕途就这样结束了。

征战二十余载,丁汝昌必定是无法安于现状,在得知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小丁很快便去投靠了,在李鸿章的帮助下,丁汝昌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而这一次,与北洋水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午战争的爆发丁汝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是无能的清政府这一次没能给丁汝昌一个机会,辉煌的一生就这样在硝烟与失败中结束了。

说到丁汝昌能够被清朝所重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强大,虽然丁汝昌仅读过三年学,但是丁汝昌在进入部队后能够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在战斗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在队伍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正是这些不同凡人的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成为晚清时期一个有故事的将才!


大国布衣


首先,丁汝昌当年向清朝投降的时候,只是太平军的一个小角色,根本谈不上是降将。

丁汝昌是在1854年太平军进攻安徽的时候加盟太平军,1860年安庆保卫战期间向清朝投降,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那次投降的主谋,只是一个跟班而已,当时太平军投降的主谋是程学启,但即便是程学启当时在太平军的级别也并不高,也只是一个统领数百人的军官而已,随后他率领官兵逃出城外向清军投降,带出来的官兵也不过百人,丁汝昌当时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还是一个并不引起清军重视的人,从安庆保卫战过后丁汝昌被提拔为千总(相当于营长)来看,前期在太平军当中他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军官,自然不会引起清军的主意。



程学启带领丁汝昌等部下向清军投降之后,起初并不被清军信任,甚至一度被担任充当敢死队的任务,好在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安庆之战结束后由于程学启丁汝昌尽心尽力的表现,也最终打消了清军的疑惑,开始得到重用,而在这一时期收编他们的清军,即湘军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军事部署上的调整原属于湘军的李鸿章分离出来,自行组建淮军参战,这自然是一直以安徽人为根基的部队,已获得信任的丁汝昌也分离出来加入淮军,并得到了李鸿章的继续信任和重用。



随后剿灭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作乱,丁汝常不断在战斗中屡立功绩,到战争结束后已官至参将,虽然从一度与他人发生冲突而被罢官家,但他与李鸿章的交情始终未断,可以算得上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李鸿章的嫡系人物,因此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李鸿章继续大力扩充自己力量的同时,如何收揽原有亲信收为己用,也成了李鸿章建设自己团队的重要目标,丁汝昌也成为了李鸿章建设淮系团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可以说丁汝昌也算是赶对了时候,早年虽然是叛徒出身但毕竟级别太低,身份层面没有受到太多的质疑,随后又跟对了主人,尤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当自己的主子李鸿章一举成为清廷第一重臣,作为他部下得丁汝昌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也成为了那个时期淮系兵团的实力派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