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鏡子物語:徹底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後,你會活得更有勇氣。

春天,本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季節。但2020年的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封瑣了人們的腳步,似乎每一寸空氣裡,都潛藏著危險。

擔憂、恐懼、焦慮、不安。我看到,有人憂心忡忡,整晚失眠,偶爾咳嗽一聲就害怕半天;有人沒來由感到心慌胸悶,渾身不舒服,慌忙跑去看醫生,結果根本沒事;還有人,把恐慌轉化成憤怒,只要新聞上報出某個病毒攜帶者的行動軌跡,評論區裡就立刻會群起而攻之……

面對災難,我們有理由悲觀,但我們也必須把負面情緒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不能任其氾濫。而一個人的情緒反映,並不取決於外界環境的刺激,而是與他的思維方式息息相關。

《事實》一書的作者漢斯·羅斯林說,我們大多數人在看待周圍的世界時,都存在一種或幾種情緒化的思維本能,這些思維本能讓我們無法看清真相,只會看到這個世界越來越糟糕的樣子。

我們只有認識到自身的這些思維偏差,並予以糾正,才能從消極悲觀中超拔出來,讓自己無論面對怎樣的情況,都能夠保持理性、平靜和樂觀。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01 警惕負面思維,別隻關注壞事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既有好事也有壞事,而我們總是更多地關注壞事。

天災、人禍、戰爭、暴力、疾病、糾紛……只要你稍稍留意就能發現,我們每天在各類媒介上看到的,以及人們經常拿來談論的,多數都是這些負面新聞。

因為社會的很多進步,都是以很緩慢、很分散的方式發生的,不能吸引讀者,不太具備新聞價值。飛機安全航行幾億次都不會得到報道,但一次失事,一定會世人皆知。

這也造成了,我們總是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世界上發生的所有壞事,而非常難以發現正在發生的好事。

這種情況天長日久,就塑造了我們的負面思維本能。在我們的觀念裡,世界正在變得更壞,而事實並非如此。

羅斯林曾做過一項轟動世界的調查。他設計了13個簡單的選擇題,考察的都是一些關於世界現狀和趨勢的基本事實。幾十年間,他讓成千上萬的人回答這些問題,其中不乏各個領域的權威、教授、專家,而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人們回答的正確率最高只有9%,還不如一隻隨機做選擇的大猩猩(正確率33%)。

比如這個問題:在全世界所有低收入國家裡,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夠上完小學?20%、40%還是60%?多數人選20%,而正確答案是60%。

問題:全世界人口的預期壽命現在是多少歲?50歲、60歲還是70歲?多數人選擇A,部分人選擇B,而正確答案是70歲。

問題:在過去的100年間,死於自然災害的人數是如何變化的?幾乎翻倍、保持不變還是幾乎減半?多數人選幾乎翻倍,而正確答案是:幾乎減半。

人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都表現出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傾向於最壞的選擇。而真實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越變越好,我們都錯了。

不得不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被負面思維左右著。我們看到恐怖主義、空氣汙染、世風日下、人情冷漠、生存艱難,一遇到壞事,就很容易陷入悲觀。我們感嘆著:人間不值得,卻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極有可能是片面的。

要擺脫負面思維帶來的壞影響,我們就要認識到:不好和更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我們能夠聽到更多的壞消息,僅僅是我們對壞事的關注度和監控能力提高了,並不一定意味著事情已經無法收拾了。

正確的做法,不是刻意迴避那些負面消息,而是要在腦海裡保留兩套思維方式:看到好消息時,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警惕;看到壞消息時,先冷靜下來,問問自己,事情是不是也有好的、進步的方面,只不過沒有報道出來而已。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02 拒絕恐懼本能,準確評估危險

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人類形成了根植於腦海深處的恐懼本能。這種本能對於我們的祖先躲避猛獸、逃離危險非常有幫助,但在環境早已發生巨大改變的今天,它對我們的影響力依然不曾衰減。

當一條新聞能夠激發我們的恐懼本能,這個事件就會變得非常引人注目,所以媒體一定會傾向於更多地報道這類事件。而鋪天蓋地的關於危險的報道,會讓人們認為這就是世界的真實情況。

當我們陷入恐懼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沒有空間思索事實了。在恐懼的濾鏡下,你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不要在恐懼中做決定。

恐懼本能會誤導我們去關注那些我們最害怕的事情,而不是真正危險的事情。可怕的事情僅僅給了我們一種危險的感覺,但是另外一些真正危險的事情則會威脅我們的生命。

據統計,在所有導致人類死亡的因素裡,自然災害佔比為千分之一,謀殺佔比為千分之五,恐怖主義佔比為萬分之五,飛機墜毀佔比僅為十萬分之一。這些小概率的致死事件,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而真正危險的事情,比如闖紅燈、熬夜、飲食不規律等等,卻經常被我們忽略。

恐懼本能的存在提醒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情況,先不要被嚇倒。要記住,我們面臨的真實風險,並不取決於它看起來多麼嚇人,而在於,它的危險程度和發生的概率有多高。只有剋制住自己的恐懼本能,你才能做到遇事冷靜分析,做好能做的防範措施,更好地保護自己。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03 瞭解規模錯覺,不必放大焦慮

人們總是容易注意局部而忽略整體,這是我們的本能之一。這種規模錯覺會讓我們總是誇大某個單一數字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規模錯覺會使我們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看得見的受害者和個體事件上,並誇大其意義,給自己帶來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

因為經常看到一些世界上受苦受難人群的新聞、圖片,人們普遍會回答,世界上只有20%的人,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滿足。而事實上,這個數字非常接近80%,甚至是90%。

2016年,全世界的嬰兒死亡人數是420萬。看到這個數字時,我們的反應一定是:太可怕了。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每一個夭折的嬰兒背後都有一對傷心的父母,這個數字足以讓我們哭泣很久。

但是在2014年,這個數字是450萬;在1950年,這個數字是1440萬。突然這個恐怖的數字看起來小多了。事實上,這個數字目前是處在世界歷史上的最低點。

2009年1月,幾千人死於豬流感。然而與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受到感染的人數並沒有翻倍增長,專家認為這次流感並不是非常嚴重。而在兩個星期內,關於豬流感的新聞遍佈了所有的新聞媒體。

羅斯林對此做過一個統計:兩週內,共有31人死於豬流感,隨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253442篇關於此事的文章,平均每一起死亡得到了8176篇報道。

而同樣在兩週內,全世界大約63066人死於肺結核。在貧困國家,肺結核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而且它是可以傳染的,肺結核病菌也可能產生抗藥性,並殺死很多中等、高等收入國家的人。

然而關於肺結核,平均每起死亡卻只得到了0.1篇文章的報道。每一起豬流感死亡事件獲得的關注比肺結核死亡多了82000倍。

規模錯覺使我們視野狹窄,以偏概全,要避免這種影響,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研究比例。當我們看到一個看起來很大的數字時,最好把它除以一個總數,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比例。你可以問自己:這個數字應該和什麼數字做比較呢?這個數字一年前是多少?十年前呢?它在其他國家是什麼樣?它是什麼數字的一部分嗎?

當我們測算出各種比例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理解數字背後的含義,並且因此不再放大自己的恐懼和焦慮。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04 走出單一視角,避免歸咎他人

我們非常喜歡簡單的想法,並傾向於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單一的原因和單一的解決方案,這是人類的單一視角本能。用這種方式看問題,我們的大腦會更省力。

單一視角本能造成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當壞事情發生時,人們總是試圖找到一個清晰而簡單的理由去責怪他人,我們習慣於說:“這都是你的錯。”

我們希望能夠客觀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問題,但還是經常被歸咎他人的衝動所淹沒。我們指責無良的商人、不負責任的官員、說謊的記者,我們憤憤不平地想,老闆太苛刻、同事太陰險、愛人根本不理解我……

當我們過分執著於指責他人的時候,就會迷失自己的重點,喪失學習能力,忽略對事實真相的理解。而這又大大降低了我們預防或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一起空難發生了,如果大家都忙於指責飛行員打瞌睡,而不是去研究造成災難的真正原因,那事情就危險了。

2015年,有4000名難民在試圖用橡皮艇偷渡到歐洲的過程中溺水遇難,激起了人們巨大的恐懼和同情。人們很快找到了替罪羊,把憤怒一股腦發洩在那些貪婪殘忍的偷渡販子身上。

但是究竟為什麼這些難民不能坐正規的交通工具去歐洲呢?畢竟按照國際公約,這種從戰亂國家逃來的難民是可以在歐洲享受庇護的。對於這件事,羅斯林順藤摸瓜地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與歐洲打擊、禁止非法移民的政策有關。

無論是飛機還是正規的渡輪,工作人員僅有45秒的時間來判斷面前的人究竟是非法移民還是難民,而這種事兒即使是大使館也要花8個月才能做出判斷。

所以為了執行禁止非法移民的規定,工作人員只能採取一種最現實的做法:拒絕所有沒有簽證的人登機或登船。而難民要獲得簽證幾乎是不可能的。偷渡變成了唯一的選擇。

說到底,歐洲政府本來賦予了難民尋求庇護的權利,但其移民政策卻使得這項權利無法實現,這客觀上造就了偷渡的市場。人們如果不是受歸咎他人思想的影響,很容易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

同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不應當一股腦地指責專家把事情搞雜、商家利慾薰心、媒體對我們撒謊,或是老闆太苛刻、員工太懶惰、某個人不講道德,我們不應當為任何事責怪任何一個個人或團體,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錯,而是因為當我們找到了替罪羊的時候,我們就停止思考了。

真正的事實往往非常複雜,存在著系統性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希望看清這個世界的話,就不要簡單地思考該去怪誰,而是要多方面考慮,深入分析。唯有如此,你才能保持清醒和理性,真正理解事情的運行規律,而不是被無端的憤怒所矇蔽。

“護身”更要“護心”,疫情來襲,別讓這4種情緒化思維傷害你


不管是負面思維、恐懼本能、規模錯覺還是歸咎他人,這些情緒化的思維本能遮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恐慌。只要走出這些誤區,你就會看到,這世界其實正在變好,我們的明天,依然充滿希望。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廣告策劃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成長實用乾貨文。讓我們一起,越變越好。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