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看醫改——鄉鎮衛生院70年變遷史

萬榮縣通化鎮衛生院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叫河津縣通化鄉保健站。1972年,從河津縣劃入萬榮縣管轄時,通化鎮衛生院有磚混瓦房30間,面積六七百平方米,用做病房、藥房、醫護辦公室、手術室、會議室、庫房、灶房、職工宿舍等。擁有20多名幹部職工,設有內、外、婦、兒、防疫等幾個科室。

從基層看醫改——鄉鎮衛生院70年變遷史

衛生院內是土地面,院內有一口水井,既解決了醫護人員的吃水問題,也能給種植的蔬菜澆水。種植的蔥、辣椒、南瓜之類的蔬菜,既綠化了院落,又可供醫護人員食用。院內用青磚鋪了一條路,路旁種了兩棵合歡樹、一棵龍爪槐,既是景觀,也是藥材。

衛生院設有職工灶,每個職工按時交糧食,司務長髮放饃票和菜票。院內設有幾個人一間的集體宿舍。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村民多用小平車或牛車將危急病人送到衛生院。

當時的化驗室初具雛形,化驗項目不多,化驗操作為手工操作,連手搖的離心機都是後來才有的,整個操作比較繁瑣,速度也慢。平時主要化驗一些血紅蛋白、白細胞總數、血型等項目。藥房的藥品大約有四五十種,常用片劑有土黴素、四環素、安乃近、去痛片、阿斯匹林等,常用針劑有20萬的青黴素、複方氨基比林、氫化可的松、維生素B12、複合維B等。

診斷器械也就是“四大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壓舌板。那時候使用玻璃針管,1ml針管主要用於青黴素、鏈黴素皮試用;20ml針管主要用於推注高糖。每天護士都要清洗、蒸煮給針管消毒;液袋也是用橡膠帶做的,中間有個茂菲氏滴壺,用以查看液體滴速,每天都要清洗消毒。時間一長,便會老化、粘連,必須更換新的。

衛生院沒有電話,沒有汽車,如有事需要通知村保健站,即派一個年輕醫生騎自行車逐村去跑。如果緊急,就多派幾個人出去通知。

上世紀80年代,有的員工回村開個體診所,有的出門打工,有的棄醫經商。衛生院一度人煙稀少、缺醫少藥、門可羅雀,只有個別醫生、護士、防疫人員苦苦支撐衛生院門面。

2003年的一場“非典”,讓人們看到了疫情對群眾健康的巨大影響,意識到了疫情對經濟的巨大沖擊,意識到了預防工作的重要性,發展衛生事業、補上衛生短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力度逐年加大。2003年10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2010年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基層衛生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變化,人員配置逐漸趨於合理。2010年7月,萬榮縣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鋪開,衛生院員工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近幾年,國家在“強基層、保基本、建機制”方面下了大力氣,出臺了優惠政策,衛生院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基層看醫改——鄉鎮衛生院70年變遷史

2014年6月,衛生院拆除了上世紀60年代建造的老舊建築,新建的綜合大樓於2015年10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050平方米,一樓為門診、藥房、新農合辦公室、輔助檢查室。科室設置科學合理,樓道內乾淨整潔,醫務人員在寬大的辦公室為居民診療疾病,工作優越感大幅提升。二樓住院病房內床櫃整齊,地面乾淨整潔,室內裝有呼叫系統、吸氧系統、閉路電視等,可隨時呼叫醫生護士;如果病情需要,可以在病房吸氧;在閒暇時,也可以觀看院內健康教育視頻和全國各地的電視節目,極大地改善了住院條件。很多患者及家屬說:“現在醫院條件好多了,藥價不高,新農合還報銷,來這裡看病心裡舒暢。”

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從2015年6月開始建設,2016年8月全面建成,共兩層20間房,建築面積750平方米,設有高標準檔案室、婦幼保健計生服務區、標準化接種門診及公共衛生服務科室。房內各種公衛制度流程一目瞭然,電腦打印機配套齊全、設置規範合理。公衛服務人員將公衛服務與仁愛文化有機融合,得到轄區老年人、慢性病病人、兒童家長的一致稱讚,取得良好效果。如今,公衛項目經多次拓展,服務已達33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如火如荼,衛生院的服務模式由原來的“等患上門”轉變為“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

同時,衛生院硬化了院前、院中路面2600平方米,改變了以往走土路導致的“晴天塵土揚,雨天兩腳泥”的尷尬局面,以上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方便了轄區居民前來就醫,為醫務人員服務群眾鋪平了道路、搭好了平臺。

衛生院佔地面積擴展至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500平方米,設有床位60張。衛生院員工經不斷招錄也達到40多人,院內設有內、外、婦、兒、公衛、中醫、防保、檢驗、彩超、放射、院感、遠程會診、新農合、後勤保障等20個科室。

在搞好基礎建設、完善科室設置的同時,衛生院不斷拓展服務內涵,以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藥品品種達到400餘種,能夠滿足全鎮群眾的醫療康復需求;儀器設備有200毫安CR、彩超、B超、心電圖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麻醉機、呼吸機、血球計數儀、尿液分析儀、煎藥機、洗胃機、顯微鏡、頸腰椎牽引床等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

2017年4月20日,萬榮縣醫療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將鄉鎮醫療機構納入集團統一管理。縣鄉一體化改革有效帶動了鄉村兩級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獲得感明顯提升。尤其是護理工作,採取派下去、送上來,一對一、一換一,集中培訓、上下聯動的舉措,大大提高了護理水平,患者就醫獲得感不斷提升。

醫務人員穿的還是白大褂,依然“白衣”裹“丹心”,衛生院職工灶伙食水平比當年提高了很多。大多數職工下班後就開車回家了,只有值班人員晚上在衛生院宿舍休息。衛生院配有一輛7座的惠民服務車,用於下鄉體檢、義診諮詢、家庭醫生簽約履約等。

借國家醫改之東風,衛生院這幾年變化很大:基礎建設好了、醫療設備先進了、藥品多了;檢驗速度、質量、水平提高若干倍,交通也便利了很多。醫務人員仍在不斷拓展服務空間和服務內涵,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把公共衛生、簽約服務、醫養結合、醫防融合、健康管理融合起來,不斷實行供給側改革,為居民健康、家庭幸福、經濟騰飛、社會和諧發揮著應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