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历朝历代都会对功臣进行表彰,用来犒赏当初跟随自己的功臣,我们所知的凌烟阁24功臣就是李世民对自己手下功臣的表彰。

唐代的凌烟阁最开始是建于李渊时期,后来李世民又重新修建,在贞观17年的时候,李世民让阎立本作画,令褚遂良题阁,修建了二十四功臣像置于凌烟阁。其实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将功臣名将置于高阁的做法,其实并不是唐朝的首创,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麒麟阁、云台。

唐俭是唐代第一个登上凌烟阁。在武德初年的时候,唐俭在得知独孤怀恩有谋反之心,于是赶紧向高祖李渊告发,让高祖免于身受危害。之后,高祖李渊感念唐俭的功劳,将唐俭的画像置于凌烟阁。而唐代逐渐形成了将功臣的图像置于凌烟阁的制度,是从唐太宗开始的。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贞观之治》中的唐俭

唐代绘制凌烟阁功臣图像

唐代绘制凌烟阁图像的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唐太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五个时期。

<strong>唐太宗时期,是唐朝绘制凌烟阁图像功臣的第一个高峰,其无论是规模还是规格都是超越了前代的。在唐王朝开辟的初期,很多功臣都是和李世民一起从战场上杀出来的,李世民晚年难免会回忆起当初的袍泽之情,同样也是褒奖那些和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的人。再加上,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所以绘制凌烟阁功臣图像的时候,也会很隆重。

<strong>唐代宗时期,绘制功臣图像置于凌烟阁则是为了褒奖那些在“安史之乱”中平定叛乱的功臣。在代宗时期绘制功臣的图像有两次,一次是在广德元年,一共有32人,这次褒奖是有详细记载的;而第二次则是记载在了《旧唐书》中:(李适)与郭子仪等八人图凌烟阁。两次合计共四十人,有名字可考的只有广德元年的32人和李适、郭子仪。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郭子仪

<strong>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式开始初露头角,各地藩镇接连发生兵变。唐德宗追思自己祖先创业之艰难,于是在凌烟阁绘制了从大唐建国起始到德宗朝的功臣共计27人。

<strong>唐宣宗时期,藩镇和宦官的势力开始相互倾轧,大唐王朝已经有四面楚歌之形势。宣宗一朝效仿前代帝王,以集体褒奖功臣的形式来收拢人心。这次绘制一共有37人列于凌烟阁之上。

<strong>唐昭宗时期,大唐的皇帝已经无法控制藩镇势力和宦官。军阀朱全忠势力膨胀,歼灭了地方藩镇、以及宦官,逼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且在东都洛阳另外建立凌烟阁,将朱全忠的图像绘制上。这次绘制凌烟阁图像与前朝的绘制都不同,也表明了唐王朝以绘制凌烟阁图像褒奖功臣的制度名存实亡。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朱全忠

唐代的这种将功臣图像绘制凌烟阁之上的制度,其实是一种旌表制度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旌表制度是一项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民众和臣子进行精神管理(实施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唐代旌表制度

说起旌表制度,或许大多人浮上心头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贞节牌坊”。

而树立牌坊仅仅是古代封建王朝旌表制度的一个方式。<strong>唐代的旌表方式除了建立“树立牌坊”以示表彰之外,还有编入国史、刻立石碑、图画凌烟阁、荫庇子孙、免除赋税等等方式。总体来说,唐代的旌表制度可以分为:以加封荣誉称号为主的荣誉形旌表和以物质奖励为主的功利型旌表。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乌头门

荣誉型旌表

荣誉型的旌表有以下几种方式:旌表门闾、刻立石碑、以凌烟阁图画为代表的画图旌表、编入国史等等。

<strong>旌表门闾是国家对百姓旌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主要的表彰对象是孝子贤孙、义夫节妇等等。门闾,说的就是门窗,而门指的就是乌头门,是牌坊的一种。唐代的基本居住单位是坊,坊与坊之间有坊门,后来因为坊门的作用不大,于是只剩下“门框”,人们将之称为牌坊。人们将古代奖状贴在了坊上旌表,称之为“旌表门闾”。

<strong>刻立石碑:古代多式用木材作为建筑的材料,而木材容易腐蚀,但是石头不同,石头更加坚硬,更不容易腐蚀,符合人们流芳百世的愿望。所以很多官员会用刻立石碑的方式来表彰德行显著的人!

<strong>画图旌表最著名的就是我们之前的提到的凌烟阁图画,在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strong>编入国史

是古人流芳万古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可以世代相传,真正的让精神得到不朽。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为闾巷刺草之民,皆得书于史官”。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唐凌烟阁功臣图

功利型旌表

除了以上的旌表方式之外,他们还会被皇帝赐予勋官、财物、免除赋税等等。

1、赐勋

唐代的勋官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上柱国、柱国到云骑尉、武骑尉从上而下一共分为十二级,以转为勋级单位。《木兰诗》所说的“赐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是反应出了唐代的赐勋。虽然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因道德得到赐勋,但是更多的勋赏是因为军功。

2、赐财物、免赋税

唐代的旌表制度关于功利方面,除了赐勋之外,还有米粟、金钱等等,比如说在贞观三年,李世民下诏表彰孝义之家“赐粟五石,年高八十以上赐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尤其是还会免除有功之家的赋税,这在古代来说是很大赏赐。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英国公李勣

唐代的旌表制度是一种以荣誉型旌表为主,以功利型旌表为辅的奖励机制,而功利型旌表其实是荣誉型旌表的物质表现形式。这种奖励制度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唐代物质奖励制度

唐代的统治者除了旌表这种精神层面的奖励之外,还有各种物质奖励。

唐代的<strong>物质赏赐的内容主要是手工业、农畜产品、田产、房产等等;而<strong>物质赏赐的类型也有很多,比如说是因功赏赐、因德赏赐、因绩赏赐等等。

在唐代因军功受赏的人很多,尤其是<strong>赏赐开国功臣,一共赏赐了22人,共计30次。在这开国功臣中的22人,尤其属秦叔宝受赏次数最多。唐代的皇帝还会在<strong>宫斗胜利之后赏赐那些“从龙之臣”,这类型的赏赐大概有23人共计19次,比如说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唐隆政变的功臣等等。在唐朝历史上<strong>赏赐戍边的功臣多达52次,主要原因是在大唐近三百年间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发生了无数次的战争,而那些戍边的将军为大唐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鄂国公尉迟敬德

唐代除了因功劳获赏赐之外,还有许多是<strong>因自己在本职工作上有很突出的贡献而被赏赐,比如说是奖励政绩突出的臣子,比如径阳令在灾年领导地方抗灾有方,朝廷奖励绢百匹、马一匹;还有奖励敢于谏言的臣子,尤其是魏征先后谏言上百次,受奖赏10次。

唐代受到奖赏最多的情况是喜赏,就是在各种皇室重大的庆典,比如说是皇帝即位、祭祀、各种节日等等,这时候皇帝会对大臣和百姓进行赏赐,这种类型的赏赐在唐朝多达325次之多。

在唐代的赏赐中,要数绢帛的赏赐最多,大致原因有以下几点:

<strong>第一,唐代的绢帛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货币的职能,也是受到大唐官方保护的法定货币。<strong>第二,绢帛还是财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strong>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绢帛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正是因为唐代绢帛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且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被当成赏赐的物品也在情理之中。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影视剧《天下长安》中的魏征

唐代旌表制度的影响

对政治的影响

唐代的旌表对象主要是一些贵族和官僚,皇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笼络人心,让统治集团内部可以团结到一起。尤其是唐皇对敢于谏言臣子的赏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起官员们的积极性,为唐朝良好的政治风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旌表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制度化表现形式之一。旌表制度可以说是官方意志的延伸到民间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奖励制度可以有效的在思想层面引导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志来行事,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度。

大唐旌表制度:凌烟阁24功臣背后,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赏制度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对经济的影响

唐代的旌表制度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在赏赐财物和免除赋税方面,这种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受表彰者家里赋税负担。从宏观方面来讲,在大规模的赏赐中,可以让一些技术和物品流传到民间。这种技术和物品的流转,更加有利于大唐经济的繁荣,以及促进一些技术方面的革新。

对文化的影响

从文化方面来讲,旌表制度是古代中国对教化风俗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统治者通过旌表制度对忠孝节义进行表彰,既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也起到了对全体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作用。这种以荣誉表彰为主,以功利表彰为辅的旌表制度让唐朝的风俗淳朴、人心向善,民心得以稳定,社会发展也可以有序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