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彪的“盛裝書法”到底是草書還是醜書?

驚龍軒


這是個仁者見智者見智問題。就好比男人取媳婦,他認為取一頭驢很美那就讓他取去好了,你堅持你的審美觀點就好了。


海納百川8450


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書法篆刻優秀作品展中,劉洪彪先生創作的巨幅草書作品《沁園春•雪》亮相。這幅作品縱3.66米、橫14.4米,筆墨酣暢,點線飛舞,奇宕震撼,就視覺效果來說,堪稱驚豔。

提及當代書壇的草書名家,劉洪彪絕對是不能被忽視的名字。劉洪彪目前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算得上地道的權威書家了。2007年、2011年、2014年三次蟬聯中國書壇蘭亭雅集“蘭亭七子”稱號,影響力毋庸置疑。

但是,伴隨在劉洪彪身上的爭議也一直未曾停歇,矛頭直指其倡導和踐行的所謂“盛裝書法”。何謂“盛裝書法”?用劉洪彪的話說,就是“為書法穿盛裝,讓書法住別墅”。當然,劉洪彪所說的這個“盛裝”和“別墅”不過是一個比喻罷了,無非就是強調書法作品的視覺效果,不能那麼寒酸,不能那麼小家子氣。從劉洪彪諸多形式的草書作品來看,與其主張的創作理念還是相當吻合的。

驚龍軒一直以為,劉洪彪提倡的書法視覺效果其實與另一位頗具爭議的名家沃興華頗為相似。沃興華大概是網友們最為熟知的醜書名家之一了,他所極力推崇的展覽體書法正是追求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因為嚴重偏離了大眾對傳統書法的審美習慣而飽受質疑。關於醜書的爭議應該是當今書壇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了,驚龍軒也在一些文章中有過專門闡述,這裡不再贅述了。我們就在這裡談一談,劉洪彪先生的草書到底是不是所謂的“醜書”?

博士生導師、書協學術委員葉培貴先生對劉洪彪有過這樣的評價:洪彪先生是當今書界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忽視的“現象”之一——無論是在最普及的意義上,還是在最學術的意義上。

據瞭解,葉培貴先生與劉洪彪平日並無私交,甚至是少有交集,做出這樣的評價應該沒有名人相捧之嫌。一直致力於書法教育的葉培貴先生,以治學嚴謹、出言謹慎著稱,為了這一句評價竟不惜附上一句:我毫不猶豫,並且堅信,即便再過三十年,我也不會為這一句話而後悔。

看來劉洪彪先生在當代書壇,尤其是主流書法界還是備受推崇的。儘管他的一些頗具創新意識的草書作品並不被大眾所認可,這應該只是審美習慣或者審美能力上的差異,因此就粗暴地將其作品歸於“醜書”的行列還是有失公允的。

劉洪彪說過這樣一句話:古人留給我們這麼一個書法發展的餘地,我們就要把它做好。

如果理解不錯的話,我想劉洪彪所說的書法發展的餘地,應該就是指書法審美視覺上的創新吧。三十三歲時在洛陽博物館舉辦的作品展覽就已引起書壇的廣泛矚目,劉洪彪在當代書壇可以說成名甚早。但是劉洪彪並沒有因此就固步自封,而是每隔十年便有一次個人書展,每次都有不同的藝術創新思維呈現。對於一位功成名就的書家來說,這樣做有些冒險,但劉洪彪的探索之路顯得相當執著。

近些年,劉洪彪對“盛裝書法”不遺餘力的持續探求,也因此深陷“醜書”的爭議漩渦之中,也許他對此並不在意,卻一定是始料未及的。

驚龍軒以為,書法是一種文化,原因之一是它始終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是,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進入網絡時代後,書寫尤其是毛筆書寫,日漸遠離生活,已是大勢所趨。於是,不少人開始標榜書法的純藝術性,所謂的醜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行其道。但是書法的藝術性,並不意味著要遠離大眾審美、遠離生活,因為藝術本來就是源於生活,是生活的精神提升。如果最終淪為極少數人的孤芳自賞,無疑是傳統書法藝術的一種悲哀。

傳統書法作品嵌入於分散而具體的生活領域,而當代書法作品發表於集中而空闊的展覽場館。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劉洪彪先生的“盛裝書法”才應運而生。他的出發點是為了把握當代書法觀看方式的規律,毫不猶疑地把當代視覺文化的各種元素和手段整合到書法展覽中,從最終效果來看,還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驚龍軒一直堅持藝術最終還是應該服務於大眾的觀點,但是這與藝術思維和藝術審美的創新並不矛盾。就像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備受推崇一樣,有時候大眾接受一種新的審美思維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劉洪彪的草書一直是褒貶不一,藝術作品存在爭議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因此就將劉洪彪的書法歸於“醜書”,的確值得商榷。


驚龍軒


劉洪彪,這位出生於革命老區江西萍鄉的書法家,可能骨子裡生來就有一股革命性,我一直認為他是書法圈的一個“另類”。


書法發展到現在,作品的形式構成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方面,劉洪彪可謂是一個典型。

他不僅撰文,旗幟鮮明地提出“展覽時代書法作品須重形式”,而且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充分汲取繪畫等現代視覺藝術的經驗,把黑、白、紅三色構成的書法作品形式,演繹到儘可能豐 富多彩,這讓書法同道感受到一種時代的新鮮。

他的某些形式構成手法, 如用大小參差不同書體的小塊面穿插於大字草書幅面,較多運用閒章等,竟相為書壇所效仿。

劉洪彪善寫楷、隸、行、草四體,其草書的風格,總體呈現為蕭散自由、清奇瘦俊的特徵。

難能可貴的是,近些年,他始終堅持以自撰詩文為書法創作的主要文本,一門心思追求從內容到形式的統一。

試看他的作品《智者不襲常》條幅與《墨痕心跡》斗方,此二作突出現代構成, 騰挪揖讓,墨氣淋漓。

《智者不襲常》似以油刷寫成,故筆道質感、飛白痕跡不類普通毛筆所寫。

《寄炳生詩》則用筆剛狠,力透紙背,乾渴凝練的墨氣中似乎在發洩某種精神的壓抑。


書法需要多種風格,一些書法家的探索性創作,也許較傳統書法“出格”較多,但我不主張簡單地以“醜書”扼殺其於搖籃。

劉洪彪的書法,視覺衝擊力強,也許他缺乏柔和,也許其探索還不成熟,但至少,我們應允許其“試錯”。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劉洪彪的草書書法完全是傳統書法與現代美學理念結合的一種書法創新作品,看不出有什麼特別怪異到醜的境界。拋開計白當黑的大面積的黑白空間極致的對比,可以說是非常傳統功夫的草書書法藝術。


我們看下面圖片中的字你能說是醜字嗎?這時劉洪彪在視頻課中示範的字形,可以說寫的非常規矩。隸書有隸書味,篆書有篆書味,草書之草法還是比較規範的,劉洪彪講草書演變的解讀非常透徹,可以說是深識書者。說盛裝書法我的理解就是極具裝飾意味而已,或者說展廳效果的視覺衝擊力非常強悍。具有裝飾意味只要生動,就算不算什麼醜書。



書法發展至今,能夠在門高度成熟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或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是事,能夠別開生面就非常了不起,何況還是在具有深厚紮實的傳統繼承之上的創新。

劉洪彪的書法,沒有那種狂狷詭異,醜、陋、拙、生、髒等弊病。從整體看也沒有那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而且線條極有一種雅、淡、韻、甚至有些許媚的意味。儒雅而不柔弱,空靈暢達,比列得宜。還有一種畫意,就是那種大寫意的水墨畫的意趣境界。



6







翰墨書道


狂草最能抒情

當代草書最崇拜的大家就是劉洪彪胡抗美。中國書法是藝術同時是一種文化。文化就要傳承。傳承的就是字法筆法。

丟掉字法,不學古人的筆法,任筆為體聚墨成形者就是醜書。不能憑直覺隨意扣醜書的帽子。只有你入了行才能判斷是不是醜書。

當代大家對初學者一言就是臨帖而自己就是任筆為體。如你在書壇沒有頭銜,走出古人的創作就是亂畫。如果有頭銜,這樣的書法才是大家。這就是當代書壇的現狀。

中國書法的主流應重傳承,由官方書協承擔。這樣就不會對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因為初學書法者始終關注的是官方中書協這一書壇主流。普通愛好者百花齊放,甚至可以是書苑的野草,當然不能是毒草。這樣書苑才有觀賞性。如只有一種國色天香的牡丹,只是牡丹園。書法苑就缺乏觀賞性。










筆歌墨舞嘯乾坤


那幅比較好,謝謝大家評論下








父子書畫記


劉洪彪先生是中國當代大草書的皎皎者。中國書法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態。明、清繼承宋人餘緒亦有所發展,其中祝枝山、王鐸、傅山、徐渭把尚態書風發展到極致。今人大草書實際上並未脫離明清的範疇,但在筆法、章法上表現得更為強烈。正因為這樣的發展,才使書法具有生命力和豐富性。劉洪彪先生的大草書,以中鋒為骨,側鋒取妍,乾溼濃淡極盡變化,章法長長短短,正正斜斜,疏疏密宻,曲曲折折,看似隨意生髮,實則精心設計,做到自然而不露痕跡,恰如其分的表達出胸中壘塊,實為高手之作。至於其書能否為世人承認,只有時間才能檢驗。



戴朝模




求古尋論2019


看到以上的回答,大多數都是抬轎子的人。真正能悟書法真啼的人寥寥無幾,絕大多數是都是不懂裝懂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如果寫字的這個人沒有一大堆頭銜,或者這個人因為貪腐被抓,你們拍著你自己的良心你還會去抬此人的轎子嗎?可是異口同聲罵聲吧。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就是中國人。


褒石


悟可。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