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是怎么教育后代的?

和平至上


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一共生育了儿子23人,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儿子。



在这几个儿子中,秦始皇对于胡亥的教育要求是有史料记载的,秦始皇给胡亥请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奸臣赵高。赵高不仅十分精通秦国的法律,而且还是当时的一个书法大家,赵高的这些才能说明了秦始皇要求其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秦国法律和文字的书写。

而对于扶苏的教育就没有特别的清楚了,不过通过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要“实行仁政,体恤民力”来看,扶苏想必应该是接受了不少来自儒家的东西。


由于史料的极度匮乏,秦始皇究竟是如何教育后代的具体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相信秦始皇对于后代的肯定是很注重的,培养接班人一直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浮沉的历史


专家说秦始皇有三十三个孩子,这个数目存疑。史书上关于秦始皇的子女,着墨不多。我们知道得较多的,只有扶苏和胡亥。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可能手把手地教育每一个孩子,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半是借孩子老师之手。通过看他给孩子请的老师是些什么人,我们就可以窥探到秦始皇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秦始皇对扶苏和胡亥的教育。

一:秦始皇对扶苏的教育。

扶苏的老师,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儒家大学者淳于越。

看到这里我们就奇怪了。秦始皇不是独尊法家痛恨儒学么?秦始皇身边一直是法学家李斯赵高这些人。其实,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开始对诸子百家都是包容的,反正为我所用。早年的秦始皇,在咸阳设立了博士辅政团队,把从六国吸收过来的诸子百家,都弄到这个辅政团队参政议政。其中,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这个辅政集团的首脑人物。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开始是想百花齐放,吸收各派人材为自己服务的。所以他让大儒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只是到最后,秦始皇的军队打通东方的土地后,尤其是打下齐鲁大地后,各地儒生潮水般涌进咸阳,一方面是为了讨生活,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些大儒自恃才高,特喜欢对朝政指手划脚,甚至变着法儿讥讽秦始皇,从而激怒了他。在李斯赵高等人的鼓动下,始皇对儒生痛下杀手,这就有了〝焚书坑儒〞的故事。

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到底是个什么人?秦始皇为什么派他做扶苏的老师?从他敢于触怒秦始皇,我们就对他有个粗略了解。他最初是齐国博士,入秦后任仆射,和李斯是极好的朋友,但因主张分封制阻止始皇焚书和李斯撕破脸皮,招来杀身之祸。作为扶苏的老师,亦是扶苏的代言人,淳于越对秦始皇焚书,极力阻止,甚至以死相谏。

淳于越的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了扶苏。对扶苏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秦始皇的教育思路在扶苏身上的一个投射。一开始,秦始皇并不认为儒学是洪水猛兽,他对淳于越的博学多才很欣赏,所以放心地把这个儿子交给淳于越。但随着儒法斗争愈来愈你死我活,扶苏被历史洪流卷了进去。可以看出,淳于越对扶苏的人格塑造,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和要求。

扶苏的母亲郑妃,喜欢唱战国时的流行歌曲《山有扶苏》,始皇就给这个儿子取名扶苏,意即〝树木般枝繁叶茂〞,可见始皇对这个儿子满心欢喜,且寄于厚望。他指派当时名动天下的儒家大学者淳于越作扶苏的老师,期望扶苏能在淳于越的培养下成为经天伟地的栋梁之才。

年轻时的扶苏不仅机智聪颖,且具有悲天怜人的情怀。但朝政的发展,越来越不是他老师期望的样子,他忧心心焚。对于父亲焚书坑儒,他极力劝阻。他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调法孔子,今皆重法绳之,恐天下不安〞。

其时的始皇己经完全变了。他想,我这儿子怎么啦?淳于越这是把他带进了沟里。他非常懊悔,当初不该让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认为这孩子被洗脑了,太软弱,将来无法面对政坛的大风浪。

被触怒的秦始皇杀了淳于越,把扶苏派往朔风劲吹的北方,到部队去接受洗礼。同时让将军蒙恬帮助好好教育他这个儿子。作为战国名将的蒙恬,也对这个谦和有爱的皇家公子十分上心,他们一起巡逻,修筑长城,带兵打仗,使扶苏儒雅的性格里渗进了坚毅的风骨。

扶苏的老丈人是战国一等一的大将军王翦(插播一下,也小自豪一把:王翦是鄙人的一世祖,他后人中有个叫王羲之的,他也是鄙人的直系祖先。我家的族谱有明确记载。),即消灭了楚国的那位。秦始皇选王翦做扶苏的丈人,让蒙恬带扶苏带兵打仗。王翦和蒙恬,都是秦王朝最牛的将军。秦始皇让这两位军事天才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儿子,可谓良苦用心。可见,尽管对儿子不满,但他始终没放弃这个儿子。

但经究扶苏还是被赵高假传圣旨被逼自杀。他本有机会反抗,但忠厚仁孝的扶苏还是选择了自杀。扶苏从容赴死,被后人惋惜。但他终究不是秦始皇想要的模样。秦始皇对扶苏的教育和培养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扶苏所代表的儒学能借扶苏之手,在更早的秦王朝得到推广,今天的中国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得而知。因为历史没有假设。

二:秦始皇对胡亥的教育。

胡亥登了帝位,看上去赢了,实质上输了。他成了老师赵高的傀儡,也搭上了秦朝的江山,甚至搭上了自己的小命。

秦始皇能让赵高服侍在自己身边,并给他越来越多的权势,应该与他的一个特殊的身份有关: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始皇亲手给胡亥挑这个老师,是想让赵高好好教育好这个儿子,让胡亥成为扶苏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尽管始皇始终没放弃扶苏,但他对扶苏所代表的儒学有忌惮。赵高法家的背景,显然让秦始皇更钟情。毕竟,他的丞相李斯也是法家。这样,一个完全由法家主导的国家,才能平稳前进。赵高算得上秦始皇的影子,但最后却成了秦王朝的掘墓人。

秦始皇最喜欢的儿子其实还是胡亥,但他最上心的儿子却是扶苏,因为扶苏早有英名,为天下士人敬仰。在秦始皇十岁那年,秦始皇就把贴身太监赵高带到胡亥身边,让他手把手教育这个孩子。据说,赵高走进胡亥的房间,第一件事就是送给胡亥一把铜权衡(当时的称)。胡亥不知道什么意思,赵高就给他演绎,结果发现称的同样物品,每次重量都略有不同。赵高说,你是不是想要公平?想要确切的结果?但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公平。赵高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用铜去换取一枚同样重量的金子,你是否愿意?胡亥摇摇头。于是赵高说,权势可以让人愿意,因为公平的解释权,掌握在有权势的人手里。

赵高这个人,才高八斗,不仅是大书法家,也是当时屈指可数的法律学者。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就找几个写字漂亮的人写全国规范贴,其中的《爱历管》,就是赵高写的。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意思是赵高篆体字写得好,秦始皇就让他教胡亥写字。

赵高作为法律学者,对秦律倒背如流。据说有次他犯了罪,蒙毅(蒙恬的兄弟)要处死他,他硬是依靠对法律的熟悉,在皇帝那里说个三六九五,让皇帝把他放了。

可见,才高八斗的赵高在当时的秦王朝,绝非等闲之奖。始皇把这样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和法律学者派去做胡亥老师,和把儒学大师淳于越派给扶苏做老师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想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让秦王朝江山永续。

但胡亥显然被赵高带偏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怎么没觉察到赵高的邪恶?他其实一直想推行自己的理想,让理想旗帜借儿子之手继续飘扬,即两个儿子身上代表的儒家和法家。历史学者总是说秦始皇更钟情法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独尊法家的。

他终究还是让法家代表赵高来教自己的小儿子,是不是一种补救?对淳于越〝腐蚀〞自己另一个儿子扶苏的补救?

但世代卑贱的赵高,加上太监的出身,让这个人的内心一直不平衡,用邪恶的目光看世界。他把这种邪恶投射到胡亥身上,一身才学成了摧毁秦王朝的武器,也使胡亥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把胡亥交给了一个魔鬼,他对赵高的信任毁了自己的儿子,也毁了自己亲手打造的基业。赵高借胡亥之手,杀死了扶苏,又杀死了秦始皇几乎所有的儿子和女儿,然后又杀了他的学生胡亥,立了个装疯卖傻的子婴为帝。他这个老师,完全辜负了始皇的期望。

史学家曹冏说:〝胡亥少学刻薄之教…不能改制易学,宠任兄弟,而乃谘谋赵高,自幽深宫,无政谗贼,身残望夷,岂可得哉?〞

结语:通过秦始皇对扶苏胡亥的教育培养,我们可以看出思路,即我们可以从秦始皇给两个儿子请的不同老师中看出,秦始皇想把自已的治世理想投射到两个儿子身上。扶苏的老师代表的儒家,以及胡亥老师赵高代表的法家,在不同的时期都受到始皇的重视。早期的秦始皇至少不排斥儒家,他的手下有不少儒生身居要职,所以他请儒家学者淳于越教育自己的大儿子扶苏。晚年的秦始皇对法家痴迷,于是派法家学者赵高去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扶苏敦厚仁孝,胡亥刻薄少恩,都是儒家和法家该有的样子。但胡亥所谓法家,没有插上理性的翅·膀,遂成风中枯竹,飘落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图1:秦始皇的影视形象。图2:胡亥的影视形象。图3:兵马俑。)


梭罗的忧伤


导语:

秦始皇可以是伟大的帝王,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秦始皇的确十分失败。他比较出名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扶苏,一个是后来的秦二世胡亥。

这两个孩子,可以说都没有被教育成才,公子扶苏性格懦弱,一言不合就自杀,也不调查清楚什么状况。胡亥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败家子,把大秦帝国这偌大的家业,居然拱手让给了宦官赵高。

01公子扶苏受到传统儒家教育影响,似乎不懂得什么叫反抗。

秦始皇一直以来都将大儿子公子扶苏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为此公子扶苏所接受到的教育,当然是全国最好的。

秦国的博士集团领袖人物,便是当时的大儒家淳于越。所以公子扶苏当然是得到过淳于越的谆谆教导。

  1. 但是秦始皇我们是知道的,他对儒家思想非常讨厌,他是法家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在法家代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开始摒弃儒家。
  2. 可是儒家当时在朝中是有一定势力的,而且公子扶苏是儒家弟子,他当然要支持儒家。结果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杀了部分儒生,而愤愤不平的公子扶苏,也被打发到了蒙恬的军中。
  3. 在秦始皇看来,儒家的思想已经将公子扶苏训练得懦弱无能,所以秦始皇希望通过军旅生涯,将扶苏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4. 军事生涯的锻炼,的确可以磨练扶苏的脾性,可是儒家思想的深入,早就已经无法改变。本身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秦始皇突然就死了。

秦始皇的死,使得扶苏历练的生活也从此中断。赵高和李斯密谋,将公子胡亥扶上了皇位。赵高是为了架空胡亥,将来自己做皇帝。

而李斯则是担心扶苏登基以后,会报复自己,毕竟李斯这位法家代表人,跟扶苏这位儒家弟子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於上郡。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史记》

所以扶苏失去了皇位,可让人不解的是,当秦二世将赐死的诏书传达到扶苏手里的时候,大家都劝他要起事,至少要调查清楚。可扶苏却认为父亲要自己死,那必然就得去死了,这是典型的传统儒家思想,结果扶苏就自杀了。

02秦二世胡亥吃喝玩乐,完全不把天下大事放在眼里。

秦始皇工作繁忙,不仅要灭亡六国,还要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偌大的秦始皇陵墓,他时不时也要去监工。

所以秦始皇压根就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去管理其他孩子。他将全部精力都给了公子扶苏,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被忽视了。

  • 比如说胡亥这个孩子,很显然就是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一心就想着上位,可是上位以后,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够将秦朝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他从来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
  • 他只知道听从赵高的建议,以至于后来,朝政大权都给了赵高,自己也成为了赵高手里的傀儡。但凡受到一点教育,胡亥也不会变成这个德行。
  • 赵高也是看中了胡亥这一点,他认为胡亥没有什么文化和思想,是非常好控制的。
    所以在怂恿李斯的时候,果断推荐胡亥作为接班人。

其实不要说胡亥这个人,秦始皇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没什么能力。胡亥上台以后,担心自己的皇位被兄弟们抢走,所以先后将所有兄弟都给赐死了。

这些人难道就不会反抗一样?当然不会,因为他们一来没有足够的实力跟胡亥对抗,二来没有相应的能力做这些事情。

赵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EUR,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史记》

他们似乎已经屈服惯了,这就是秦始皇对其他孩子的教育现状。其实在战国时期,各国公子的教育,似乎都比较类似。嫡长子或者指定的继承人才有资格受到良好教育,其他庶出的儿子,基本上都是沦为质子的命,更别说良好教育了。

03人无完人,秦始皇雄才大略,也只能顾好自己的一生。

天底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秦始皇也不例外。他这一生已经非常令人惊艳,如果再要求他做一个教育家,我看有些过分了。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资治通鉴》

秦始皇自幼就在夹缝中生存,在他登基以后,吕不韦掌控朝政,母亲淫乱后宫。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始皇帝,压根就不会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

  1. 他长大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夺取了吕不韦的权力,而且将与母亲淫乱的嫪毐一党给消灭了,终于真正掌握了秦国的大权。
  2.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开始了征伐天下之路。平定天下六国谈何容易,秦始皇沿用当年秦昭襄王远交近攻的策略,团结偏远的齐国,从身边的韩国、赵国以及魏国这三晋下手。
  3. 随后燕国、楚国也就相继沉沦了,等到这五国都被秦始皇消灭以后,齐国居然不战而降。从此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
  4. 他不希望天下再像过去周王室那样搞分封制度。因为分封就预示着分裂,所以他彻底实行郡县制度,我们现在实行的行省制,其实就源自于郡县制。

此后,秦始皇将各国长城连成一片,以此抵挡匈奴人的进攻。又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全国统一以法治国等等。这些事情都是秦始皇所需要操劳的。

当然了,他也求长生不老,并且为此花费巨大。所以说人无完人,在子女教育方面他的确投入的精力不多。倒不是说他不愿意教育孩子,而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

总结:教育实在是太重要,否则富不过三代不是梦。

秦始皇没有教育好扶苏和胡亥,所以秦朝短短十多年时间就灭亡了。同样刘备没有教育好刘禅,蜀汉王朝只能偏安一隅。司马炎没有教育好司马衷,西晋王朝五十年终结。隋文帝杨坚没有教育好隋炀帝杨广,结果隋朝也是两代而终结。

富不过三代,果真是一个魔咒吗?

由此可见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正是因为父母缺少对子女的关心,所以子女们成了不学无术之人。

普通家庭要想望子成龙,那就要注重教育。富裕家庭希望孩子延续富足的生活,那也需要注重教育。家里真的有江山需要继承的,那更加需要注重教育了。

《史记》

《资治通鉴》


江湖小晓生


秦始皇,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天下的秦国领导者,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雄才伟略,目光深远,文治武功均为历朝历代所歌颂。然而他对于后代子孙的教育貌似不太成功,因为他的帝国在他儿子手里毁灭了。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终于统一天下。可能他的时间都用在了帝国上面,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对子孙的教育,但他深知自己以武力统一六国,用严法治理万民,百姓早已疲惫不堪,帝国也不牢固。所以他的继承者应施仁政以恢复民生,才能保住的万世基业。

皇长子扶苏不出意外就是帝国的继承人,所以秦始皇为扶苏找了大儒淳于越做老师,希望扶苏继位后可以用儒家思想感化百姓,稳固帝国基业,但是秦始皇没想到扶苏和淳于越的感情太深,因为焚书坑儒连带着把淳于越杀了,扶苏接受不了,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秦始皇大怒,他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儒家思想,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然而上天总是那么捉弄人,哪怕你是皇帝也一样捉弄。秦始皇还没等到扶苏回来就突然死了,死后还被他最信任的李斯和赵高合伙改了遗照,矫立次子胡亥为皇帝,还假传圣旨赐死了扶苏。扶苏深受儒家思想洗脑,对父皇的圣旨言听计从,自尽了。

而胡亥是赵高教出来的,除了狠毒狡诈外,没有什么能力,不但杀死了能和他争夺地位的本家兄弟,还把大秦帝国给玩没了。

所以,秦始皇为帝国奉献了一生心血,却毁在了儿子手里,也算教育的失败吧。


向天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政治和战争上展现出惊人实力的始皇帝,实在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子女。

从各种史料上翻阅可知,秦始皇有23个儿子10个女儿。

女儿自不用说了,自古女子无地位,以至于现在连有个记载的名字都没有。

留下姓名的儿子也只有四个,长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

都说秦始皇是个无德暴君,以至于秦二世而亡,可是跟进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秦朝的律法其实相当的人性化,并没有其他朝代所说的暴虐。归根结底还应该是成王败寇,和被历史上黑出翔的商纣王一样,好好的一个有能力的好君主也成了暴君的代名词。

言归正传,根据根据史料记载,皇长子扶苏可以说的相当有能力有政见的人,可惜霸道的始皇帝并没有给他施展的机会。

秦二世从目前来看确实就是个傻孩子,所有才会被扶持上位,

公子高在始皇帝死后为保全自己的族人也被迫害而死,从这个角度来说,能为了族人而赴死的人,想来也是个人物。

公子将闾和他另外两个没留名的兄弟也在大殿之上自杀身亡,死得相当憋屈却也失魄力。

总结多个可考据的秦二代言行举止,他们的教育算是尚可的,可惜也只能说尚可。生在帝王家庭的人却没有抗风险和翻盘的能力,要么说他们太单纯,要么只能怪秦始皇活的太强势死的又太突然。


堂堂棒棒糖


我认为应该是两面性,长子扶苏谦谦君子,并且心存百姓是秦始皇指定的创始人,结果,一个王者却被,两个最信任的人给背叛了,在他死后,赵高和李斯篡改了诏书,将二儿子胡亥立为皇帝,最终致使胡亥灭亡,而孺子婴,不说能不能胜过秦始皇?可他的能力至少与扶苏是相差无几的,但是那个时候秦朝的灭亡已成定局,非人力所能阻挡,也就造就了秦朝20而亡的结局


此生难求世间乐


遵从法家,重视权力,类似曹操,反正不是刘备,也没有啥儒家啥的,然后秦始皇就被六国贵族诛三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