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法作品中有幾個同一個字,但寫法不一樣,為什麼?

立之96


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漢字是有生命的文字,所以當同樣的漢字書寫於不同的人的筆下之時就會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而已。也就是告訴我們後人一個規律法則那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漢字是《一字一太極》,實際上就是符合“易經”道理給我們人類啟示的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生命力提升


書法裡連續出現兩個以上重複的字,為了避免雷同呆板,為了最追求書法的變化美,變換寫法處理的作品甚為精妙!

中國書法是東方特有藝術,縱觀我國三千多年來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是一部點畫、結體、章法不斷髮展變化的歷史,書法藝術是線條的藝術,它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審美價值很高的藝術,主要是因為用毛筆寫出的字具有線條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特點,體現了一種變化美。 點畫的變化美 點畫是構成各種書體字的最基本的零件,因此點畫的變化是書法變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書法中的各種基本筆畫本身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智永在"永"字八法中對各種不同筆畫的寫法提出各種要求:"點"要寫得"如鳥翻然側 下";"橫"要寫得"如勒馬之用韁";"提"要寫得"如策馬之用鞭";"撇"要寫得"如蓖之掠發"。這說明各種筆畫的姿態都可以和具體的自然物聯繫起來,這當然也是一種變化美。 但更多的是同一種點畫重複出現時的變化美。孫過庭《書譜》中有這麼一句話:"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後提出來的。形體"各異"、"互乖"就是指其開頭、大小、粗細、欹正的變化。

隸書有"蠶無二設,燕不雙飛"的規定,這個規定表面看起來是條死規定,似乎束縛了書寫的手腳,其實這正是體現了人們變化美的指導思想,根據這條規定寫出來的隸書就,避免了相同點畫機械的重複。例如;"清"和"澆"兩字,"清"字的三點水均呈三角形,上面二點較靠近,而"澆"字的三點水第一點就不呈三角形,第三點和第二點較靠近。兩個"法"字,第一個三點水分離;第二個三點水中後兩點相連。 結構的變化美 歷代書家結構變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各種: (1):不改變點畫在字形中排列次序,改變點畫的粗細、點畫之間的距離、角度等,從而產生結構形狀的變化。 例如:兩個"使"字,前一個"使"了較平正,後一個"使"字,"人"明顯向下移,而形成左低右高的體勢。兩個"種"字,其偏旁"禾",除了筆畫有所變化(第二個"禾",中間豎帶鉤)外,還有偏側的變化:第一個"禾"旁上部向左傾斜,第二個"禾"旁上部卻向右偏轉。 (2):變換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 (3):增減點畫。 作為書法作品,為了要破機械重複,卻常常要增減筆畫以達到"變化美"的目的。

(4):有些字還可以用不同的結構書寫。 (5):各種書體結合。 一個字如果在同一篇作品中重複出現,往往採用變換書體或滲進揉合其他書體的筆法來達到變異的目的。不過,變換的書體,筆尖風格一般都比較接近,常見的有以下幾中形式。 A:隸書揉合篆書筆法,或變為篆體。 B:楷書揉合隸書筆法。 C:行書揉合楷書筆法,或變為楷書體。 D:行草互雜法。 E:篆、隸、楷、行、互雜法(鄭板橋常用此法)。 在以上幾種方法中,用得最多,變化也最多的是行草互雜法。宋朝米芾,可算得上是行草結合,追求結體變化美的典範。 章法的變化美 章法又叫布白,有小章法和大章法之說。按變化美的原則,安排一個字的結構的方法叫小章法,把字組成篇章的方法叫大章法。一般說的章法通常指大章法。

清代書畫家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句話點出了兩個問題: 一、字與畫(這裡指中國畫)一樣,佈局要有疏密的變化,疏處不怕留出大塊的空白,密處不怕稠; 二、要把空白的設計和黑字的設計看成同等重要。 國畫的布白是如此重要,書法的布白也是如此。寫篆、隸、楷、行、草諸字體,都存在章法變化美的問題,但是最能體現變化美的是行草的章法。 其變化因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各文字的仰、俯、斜、偏、大小、長短的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要根據文字結構特點,以及章法變化的需要,要受"氣勢"的支配,要變化得和。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24個字,其結構的變化臻神入妙,其中20個字"之"字,"變轉悉異,遂無同者"。 (2) 字距、行距的變化:

一般行草作品的行距要明顯大於字距。行距變化不大,字距變化較大。 (3) 參差揖讓的變化: 參差的變化包含兩層意思:一、不要把每行字安排成字數一樣、長短一樣,整齊劃一,而應該有長短變化。二每個字除了不要上下左右對得很平外,其筆畫應該有長短的變化。所謂揖讓,即字與字之間不能互相沖突,不允許有筆畫重迭、交叉的現象存在。有時為了筆法變化的需要,某一個字需要寫得大些,或某一筆向左伸得較長些,這時鄰近的字就要寫得小一些,讓出空檔,從而產生揖讓美。 (4)墨的枯、潤、淡的變化; 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墨色的運用。墨色的合理使用,直接關係著書法筆畫的質感美,關係到書法骨力美和韻律美。 墨色的變化大致有: A:濃與淡的變化:

古今書家多數喜歡用濃墨。如肅東坡。因為濃墨字能和白紙形成鮮明的對比,黑字入木三分,有沉穩的美感,而且富長期保存。但也有少數書家善用淡墨的。如黃山谷、董其昌、傅山等。搞現代書法的更是不乏其人。淡墨用得好,也能產生特殊的美感。 行草書法的用墨如果以濃為主雜以淡墨寫的字,就更富於韻律的變化美。 在中國畫裡是非常注意濃淡的變化的。如畫山,一般遠物淡近物濃,從而使畫面產生遠近、輕重、虛實的變化美。同樣道理,書法用墨的濃淡,也能產生這種變化美。這種立體效果顯然優於二度平面內變化的效果。 B:枯、潤的變化; 古人用墨貴潤貴枯,強調"筆酣而墨飽",這樣寫出的字具有洋溢柔和美。古人還認為枯筆產生全國硬、飄浮之病。這話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滿篇枯筆固然乏味,而通篇以潤筆為主,雜以部分枯筆其效果卻要比全篇潤筆來得佳。 姜夔《續書譜》中有一段話說得好:"行革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顯然,險妍兼備具有一種自然的陽剛,陰柔變化美。

米芾的《虹縣詩》墨跡枯筆用得很美:如"清"、"風"、"滿"、"舟"等字彎彎曲曲的枯筆線條,猶如萬歲枯藤,蒼老堅韌。 C:濃、淡、枯、潤的綜合運用: 如果綜合運用濃、淡、枯、潤的筆墨,其變化就更豐富。 (5)節奏的變化: 書法的節奏變化是指線條的長短、粗細,用筆的輕重、墨色的濃淡,運筆的快慢等變化。凡是重筆、粗線 濃墨相當於樂曲中的強拍音符,而用筆輕、線條細、墨色淡相當於音樂中的弱後音符。線條的閏長,給人延長拍子的感覺,多轉折的線條給人節奏快的感覺,線條的中斷給人以換氣、休止號的感覺。因此,節奏變化的樂曲能使人"悅耳",節奏有變化的書法才能感目樂心。 以上從點畫、結構、章法三個方面談了書法的變化美。其實書法的變化美還應該包括對同一種書體不同書家寫出不同風格的美,這就是個性美。 例如同樣是楷書體,歐陽詢的風格是清癯險絕,精整工穩;顏真卿的風格是端莊雄健、內舒外緊;柳公權的則體勢勁媚、內緊外鬆。同樣是行書,王羲之的字秀麗神逸,如"清風出補袖,明月入懷";黃

山谷的行 書,氣魄宏大,筆畫作向外輻射狀;米芾的行書,似"快刀利劍,八面出鋒"。這種不同風格的變化美,體現了個性美,這種個性的美是不能用一個尺度去量出第一名、第二名的。 當然書法美還應包括"統一美",變化和統一是一對矛盾,變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松風工坊


大家好,我選擇這個問題來看看我個人的意見,說得不好希望大家指正。在書法上同一個字都用一種寫法寫的話,顯得太單調。作品字不靈動了,變得死板。假如寫的作品某個字出現的次數較多,比如古文中王羲之的蘭亭序的“之”“有”等字,用同一寫法寫,更給作品凸顯乏味。

書法藝術是以情感表現為主,而不是以認識再現為主。即作為書法藝術物化形態的線條是“有諸於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晁說之《書法考》),是書法家主觀世界的表現,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

書法藝術裡通過線條來訴諸人的視覺,因此筆墨線條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帶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再現性為了避免雷同,和富於變化 ,符合審美,沒什麼講究,再次就是體現出書寫者對於書法內涵知識豐富。











秦則偉業


  • 一幅作品,如果都寫相同一個字,你覺得會好看嗎?顯然不好看!同理,一幅作品,有幾個相同的字,寫法一樣,不進行變化,你會覺得好看嗎?
  • 當下,有些老師受到質疑,估計也與此有關。一篇作品,相同的字,寫法相同;不同的字,相同的筆畫,寫法也不變化。

性靜情逸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有些書法作品,同一個字的確有幾個寫法,或者說同一個字是有幾種漂亮的寫法。

不同寫法只是字的面貌,不會影響字的本義。只要不影響字的本義,不影響人們對字的本義理解,同一個字是可以有幾種寫法甚至是幾種好看的寫法的。

用生活中的事物對比可以明白:

同一部手機,可以有幾種壁紙,甚至無數種壁紙;但一部手機不管用哪個漂亮壁紙,該手機還是那部手機,該手機功能一切正常。

又好比: 同一個人拍照,可以穿不同的好看衣服拍出不同的好看照片,但是該主人公只是穿的衣服不一樣而已,該主人公還是那個主人公。

這裡是水林檎花堂解答,希望能對提問者有幫助。謝謝認真閱讀!


水林檎花堂


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行書和草書之中,楷書、隸書、篆書在這方面要求不嚴,似乎也沒這個必要。

這是一個約定成俗的書法藝術規則,事實上在行草書的書法創作中,大家也都儘量避免出現同一個字寫法雷同。有人統計說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中出現21個“之”字,每個“之”的寫法均不一樣,正式這些之字的千變萬化,讓整幅作品變得更加靈動和絕美。

為什麼行草書要追求變化呢?

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如果書法只是為了讓別人獲取知識或信息,完全沒有必要把同一個字寫成不同的模樣,但行草書書法藝術很早就已經脫離了文字知識傳播系統,而具備了獨立的美學藝術體系,在浩瀚的中國書法史上,無數的書法理論家都在孜孜以求地研究書法的美學理論,並代代相傳,迭代,昇華。

既然行草書書法已經是以情感表現為主要目的的藝術品類之一,理應按照藝術的美學要求去處理漢字書寫,那就必須求變,求豐富多彩,求視覺效果。

事實上,平時我們在書法創作中,如果雷同的字,寫成雷同的模樣,也的確不好看,這應該是一條普通人都有的最樸素的審美要求!

回答就到這裡,順祝安康!


永書101


同一個字都用一種寫法寫的話,顯得太單調,是欠美傷美的敗筆。作品字不靈動了,變得死板。假如寫的作品某個字出現的次數較多,比如古文中的“之”“也”等字,用同一寫法寫,更給作品掉價。

書法藝術是以情感表現為主,而不是以認識再現為主。即作為書法藝術物化形態的線條是“有諸於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晁說之《書法考》),是書法家主觀世界的表現,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

書法藝術裡通過線條來訴諸人的視覺,因此筆墨線條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帶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再現性。

書法藝術是線條藝術。在書法家筆下,這些線條有的重如崩石,有的輕如飛花,有的剛如鑿鐵,有的捷如閃電,有的柔如嫩芽,千姿百態,各顯其妙。

河西簡牘書藝在用筆、結體、章法上的各種變化,歸根結蒂是線條形態與組合的變化,由用筆、結體、章法的變化形成了河西簡牘書藝的特徵,所以說線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

書法家以自己的作品來反映自然與社會。使書法藝術美與天地山川美、衣冠人物的社會美聯繫起來的紐帶是線條。在書法藝術中,書法家豐富的情感也是通過線條實現的,書法家筆下千變萬化的線條是書法家內心世界的表露。

中國書法通過變化無窮的線條,把中國近萬年的書法史,描繪得有聲有色。



A李錫A銘


這種方法叫作貼寫變異。

臨寫過《蘭亭序》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二十個“之”字,但“之”“之”不同,字字有變,同一個“之”字,寫出了各式各樣的美。

再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其中的“京”字,中間的“口”有的寫成了“曰”,是顏真卿寫錯了嗎?還是印刷有誤?

其實都不是,之所以有這種現相,那是書法家為了使作品中的字出現雷同、重複,在不失容易識別的前提下,將字略加變動,使得作品更加生動。





杏林帥哥


在古代,文字不僅作為實用書寫工具存在,還有很多書法欣賞美觀上考慮,所以每個朝代,包括不用時期,一個文字有兩種,包括多種書寫方法,不常用寫法,被稱為異體字!廣泛應用於書法創作,成為豐富中華文字一個重要部分!

比如流水的“流”字,古代寫法也可以不要右旁上點,用在現在簡化字就不行!包括還有其他寫法!

還有比如頭髮的發的繁體字有很多種寫法!當然不用寫法意思也不同。

神仙的“仙”寫法繁體字也不止一種寫法!


墨逸蘭亭


你提的這個問題,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裡頭是最能夠得到體現的,蘭亭集序裡頭的“之”字總共有21個,但是每一個形態各不相同。至於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歸納到,這就是寫字和書法藝術的最大不同之處。

寫字你只要按照書寫的規範要求把它書寫出來,至於美跟不美,變跟不變就不是在書寫時考慮的範圍內。這一種狀態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的印刷體就很明瞭了。

而書法藝術它是書家借用漢字的造型之美,用以抒發自身的感情,氣質,精神等。而人類的情感、精神在這一方面,每一個個體都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字,不同的人書寫出來它的表現方式,它的字的造型會有所不同。而同一個字在同一個書家書寫的時候,由於書寫時間的不同,情感的起伏,以及他對審美的一種體會和人生經歷的差異。他也是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另外,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講,同樣的一個字進行不同的變化,這正是書法作品在創作中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從這個話題我們引申到清代的館閣體,以及現在的田楷。

為什麼現在對田楷的評價有好有壞?說他好的人是贊同他的字寫的非常棒,功力深厚,說他不好的人主要是表現了一個觀點就是:字如算子,千篇一律,說白一點就是他所書寫的每個字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一篇作品中如果出現21個“之”字,他的每一個書寫的都是一模一樣。


而這一種不變化的書寫正是人們詬病館閣體和田楷的主要地方。

其實從書寫的角度來講,不管是館閣體還是田楷,它們的書寫都是非常優秀的。

因此,

變跟不變是寫字和書法的要求而已。看你是從哪一個角度去切入來進行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