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裡還有小麥嗎?農民是否還有存糧食的習慣?

農村老俗話


俺們老家已經多年沒有種小麥的了,僅種植少量的玉米和花生。但蘋果櫻桃不缺。家家戶戶都是買麵粉,大米吃。現在遇上疫情就看家裡年前能剩多少了,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沒麵粉的時候可以粉玉米麵吃,餓不著


膠東半島一布衣


“為什麼會覺得家裡沒有小麥呢?為什麼何必還要去存糧食呢?”

農村家庭只要還在種植小麥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儲備著一些小麥。



就拿我爺爺奶奶為例吧!

他(她)倆老人家,在老家每年就守著那一畝田,每次到了播種的季節就準時叫來了播種機,收穫的季節呢!也是同樣的。

每年能收穫八九百斤左右的小麥,這裡呢?就要留下幾麻袋的小麥。



農村嘛,難免要養一些雞呀!鴨呀!鵝呀!一般都要留下一些作為它們的口糧,所以考慮到這方面,難免的要在家裡儲備一些。

完全沒必要,儲備糧食。

外邊縣城買的小米它不香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到收穫的季節,隨即迎來的是,各個地方收購“果實”的米販,只要價錢合理,一般的人都會賣給的。



因為往往一堆成熟的農作物,沒有一疊一疊的錢來的實惠。

錢可以買到你日常的衣食住行,而儲備的糧食僅僅只能填飽你的肚子。



雖然買到的小米貴是貴了點,但它方便省事呀!不需要你出去進行加工篩選。如果離米廠近的話,還可以買到剛剛加工出來的小米,價格方面也普遍容易接受。



還有再說了,國家實行機械化的今天,各個大平原成千上萬畝的農作物,完全可以保障全國人民一年的需求。

相信,大家應該沒聽過,大米被哄搶一空的新聞吧。

再說了如果國家保證不了國民的溫飽問題,還怎麼大力發展經濟呢?

至此

以上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白種植農業解答專區


現在年輕人存糧的一個也沒有,很多都是地頭直接賣了,存糧的都是我們的父輩、爺爺輩,他們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大饑荒,所以在他們眼裡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即使大豐收他們必須存糧,很多老人一點也捨不得賣,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上一年的糧食,只有看到新糧食他們心裡才踏實。

存糧也是我們的傳統,以前家家戶戶都存,很早以前家裡有兩囤糧食都可以找個媳婦,那時候糧食就是尚方寶劍,那個年代糧食就是財富,誰家有糧食誰家就是富裕戶,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糧食就是寶貝。

現在吃不愁,穿不愁,沒有誰在意糧食了,大家都是花錢買,打面的一個也沒有,糧食收下來就買,很多都是根本不進家直接地頭賣掉,年輕人存糧食的一個也沒有,存糧的都是老人,他們餓怕了。

現在存糧的都是一些老人,我爸爸每年都存,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掉前年的,他說這樣心裡踏實,萬一減產怎麼辦,我說現在根本不會出現絕收,現在水利設施這麼齊全,怎麼會絕收呢?爸爸說還是存起來安心,這就是老人的觀點。

現在年輕人一個存糧的也沒有,他們是怎麼省事怎麼來,只要不出力就行,現在的人都懶,會享受,恐怕以後存糧的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時代的發展。


大海傳媒


我們村裡大多數農戶都存有小麥,多則三四千斤,少則一兩千斤。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作為農民,特別是像我們五六十歲的農民,都是從艱難困苦的年代過來的,深知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深深懂得鋤頭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

改革開放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擺脫了貧窮的苦日子,不用再為糧食發愁,但是我們依然把糧食做為重中之重,依然保持著年年存糧食的習慣,尤其是小麥,那是南山頂上滾碌碡一一石打石的口糧!等今年收了新的,才將去年的陳糧賣掉,如果家裡的糧囤空著,我們的心裡也覺得空蕩蕩的。

特是在當前嚴防武漢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做為農民我感覺心裡不慌張,最起不用去超市買米買面。


落英鄉間


當然有存糧的習慣了,我們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經歷過以前缺糧的年代,有糧心裡就安穩,有後盾。

我身邊的每戶家庭都有存糧,包括我家也是。自己種的小麥去打面,這是純天然的原味麵粉,最安全的食品。打面剩餘的麩皮用來喂小雞小鴨,是純天然的飼料,這樣餵養的小雞小鴨就是農村的土雞,比飼養場的雞好吃多了,當然價格也貴多了。

所以民以食為天,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存糧是農民的本能,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鄉村小二黑


剛分田到戶那會兒,人都缺糧捱餓害怕了,家家打了糧食都存下來,存幾年以後,大部分家庭存的糧食能吃十多年,這幾年糧食產量高了,不值錢了,光種糧食也不掙錢,日子沒法過,所以,年輕人都出門掙錢,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種一點點地,自己夠吃也就行了,慢慢的,家家戶戶也就沒存糧了。


手機用戶51503142924


記得二十年前小時候家裡弄個鐵盾存一整盾的小麥放點藥防止蟲子,那時候拿小麥換燒餅,換冰棍等等,現在雖然自己家不存了相信很多農村家庭種小麥的也不存了,因為現在比以前掙錢更容易了,渠道多了農民不單單看種地帶收入了


奮鬥小柳


誰說農民不存糧。我們哪裡農民家家戶戶都存糧的,但是存的都是口糧。比如我家,每年也就千把斤稻穀,剛剛夠吃到新糧上市。今年存的多點,新舊加起來也不過二千斤。因為我發現家裡的糧食比買的好吃些。所以現在沒有在外面買糧食,都是一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糧食出來。隨便也回家看看父母。


鼠狸醉狠


我的故鄉在黃淮大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最適合種植農作物。春天遍地的小麥,小麥綠油油的,一望無際,風吹麥浪甚是好看。到了夏天,天氣熱了、麥子熟了,又換上金黃色的衣服,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記得小時候,割麥、打麥情景在腦海中浮現,是多麼的快樂啊!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都機械化了,種地也變得簡單。現在人們都買麵粉,不去磨面了,除了一些搞養殖的,麥子收完大都賣掉了……


豫一阿冬


現在農村家裡基本不存糧,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好現象。在過去的年代,農村家庭都存稂,存糧不僅存小麥,還有糜子和穀子。其中存糜子最實惠,存量也比較大,數量僅次於小麥。因為糜子這種糧食作物,在遇到災荒的時候最能養活人,只用很少的量就能維持一個家庭的一日生活。在大集體的時代,雖然各農民家庭從生產隊分糧,分得的不太多,但家家都不會把每年的分糧吃光,儘量省儉著都要貯存一些,為的是防災荒。因為這種習慣,存的年時多了也能存比較多的糧食,大多數人家有三五年的糧食貯備。那時候每家每戶存糧,集體生產隊也存糧,公社糧站也存糧,所以在那個時代雖然農村農民生活水平在表象上不高,但農民生活基礎很牢固,可以應付幾年的災荒或者出現戰爭等災難性艱難歲月。

現在農村生活好了,生活水平也高了,但農村家庭基本不存糧了。究其原因首要的是現在的小麥存不住,糜子穀子又被淘汰不種。過去的小麥是人工鐮刀收割,因為“田黃七成收十成,田黃十成收七成”,所以小麥收割是在小麥剛轉色禾株還成活的時候就收割,收割後碼垛捂一段時間,發熱或不發熱,都能把麥杆中的養份最終轉輸於麥粒中。經過碼垛後再打碾的小麥,顏色鮮亮紅紫,籽粒飽滿。這樣的小麥不僅口感好筋骨大,而且極耐貯存。在土倉中貯存可以幾年幾十年不黴變不生蟲。在我們這裡有農民家庭在包產到戶後還有解放前的貯存小麥拿出來種。解放前我們這裡種的小麥也說不出具體品種,只是老年人認識說是“火麥子”。而在近些年來,小麥收割都是聯合收割機收割,機械收割必須要到麥完全黃了再收割,而且是直接脫粒,這樣收穫的小麥存放不住,存不到兩年就生蟲發黴,因此農戶存糧有困難,所以小麥存不住是現在農村很多家庭不存糧的一個原因。

現在農村家庭不存糧的另一個原因是現代農民的存糧意識差。現在在農村家庭主事的這部分農民,都是六O七0後,是饑荒嚴重的六O大饑荒後出生的人,這些人正好避過了新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在之後的許多年裡,我國糧食基本滿足,未出現過餓死人的災荒年景,未體會食物匱乏餓死人的悲慘境地,所以在思想意識上沒有居安思危的觀念。因為不耽心捱餓,所以不重視存糧。

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現代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設施比較完善,自然災害的防範能力增強,糧食生產比較有保障,所以農民家庭不注重存糧。

之所以說農民家庭不存糧不是好現象,是因為象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是非常重要的,是國家存在的根本所在。農民家庭存糧,雖然每個農村家庭存糧的量不是很大,但千千萬萬數以億計的農民家庭都存糧,整個國家的存糧的量極其巨大,可以防範很大的糧食風險。而現代,農村家庭不存糧,只有國家糧庫存糧,國家糧庫規模再大,比起上億家庭存糧都無法比擬。存糧於國庫怎麼說也不如存糧於民間,農民家庭不存糧,若遇災荒,遍佈農村的種地農民也得有國家庫存糧救濟,國家糧庫要有多大規模,存貯多少糧食才能防災防荒?所以農民家庭存糧不論對國家民族還是對農民家庭自身,都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事情。如果農民重視存糧,有些具體存貯技術問題是容易解決的,真正的難度在於農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