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丢了玉,为啥是王熙凤捡到了?

风景的天空


由于《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丢失,前八十回并没有提到宝玉丢玉的事情,不过那玉原本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的法力幻化出来的美玉,本来就不是凡俗之物,寻常等闲的人又岂能偷得去?宝玉戴了十几年没有丢过,既然后来真的丢失了,想来也是那玉的尘缘已尽,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收了回去也未可知,至于王熙凤所拾到的玉,却不一定就是那块儿通灵宝玉。



“王熙凤扫雪拾玉”是脂砚斋在评判《红楼梦》的时候漏出的后四十回的章回题目,证明了王熙凤的确是捡到了一块儿玉,可是此玉非彼玉,这块玉不是那宝玉嘴里含着的通灵宝玉,那么这玉又是什么稀罕物件呢?值得在这里提上一笔,记得《红楼梦》中提到玉的时候,大多指的都是宝玉身上那块儿劳什子,可是中间有一次宝玉屋里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姑娘的虾须镯的时候,麝月感叹起来来这些做贼的人当真可恨,那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如今又有个坠儿偷金子,而王熙凤捡到的很有可能就是这块儿当年被良儿偷去的玉。


那么有什么证据呢?曹雪芹先生喜欢用名字谐音来表示人物生平,比如香菱那无缘的夫君叫作冯渊,碰到薛蟠这么个不讲道理的呆霸王,对香菱一片痴情反倒落得个活活打死的下场,可不是逢冤吗?而宝玉屋里的这个丫头叫作坠儿的,她的谐音就是罪儿,意思是她偷镯子这事是坐实了的,本来就有罪过,而且坠儿在《红楼梦》里出场不止一两回,是个有些小聪明又爱占便宜的小丫头,晴雯骂得一点没错,眼皮子浅,爪子又轻,坠儿被撵出去真是一点没委屈她,她实在罪过不轻。


那么曹雪芹故意把坠儿和良儿放在一起描写,就是为了反衬出一点,坠儿有罪,而良儿是善良无辜的,她并没有偷玉,那玉不知怎么找不到了,就把个贼名安到了她的头上,被撵出去了,被谁撵出去呢?王熙凤,王熙凤是管家少奶奶,她当年是如何严惩的良儿,小说里并没有仔细说明,不过以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是不会轻饶的,那王夫人屋里的茯苓霜丢了的时候她不是说过,如果谁都不肯承认,就让那些有嫌疑的丫头跪着瓦片,在大日头地下晒着,受不了煎熬自己就招了,这就是王熙凤对待下人的方式,当时的良儿也不知道是如何被她收拾的。


可是此时安排王熙凤拾到这块儿玉又是为何呢?王熙凤可是少奶奶,又如何会去扫雪拾玉呢?只有一种可能,此时的王熙凤已经被贾琏休了,不再是二奶奶,而是个下人了,所以才会有扫雪的下场,让她扫雪的时候捡到当年那块丢失的玉,想必王熙凤也会对自己以前的残忍手段愧悔不已,人只有落魄的时候才会反省,所以此时安排这个场景,王熙凤才会明白她的福气都是被自己的缺德败行折尽的,什么叫作自作孽不可活她应该是彻底懂得了。所以王熙凤扫雪拾玉这一回,拾到了并不是通灵宝玉,而是良儿“偷”的那块儿玉,是曹雪芹先生在通过严密的描写刻画,阐述着人性与命运的关系,所以劝人平时多多行善积德,免得福气折尽,就灾祸无穷了。


有雪片片57321


第二十三回:宝玉由贾政的里屋出来后,"刚至穿堂门前",【双行夹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那我们先了解一下,宝玉的通灵宝玉丢过没。脂批第一次提到宝玉丢玉之事是在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那喝完酒,袭人服侍他睡下。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甲戌侧批: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晴雯茜雪二婢又为后文先作一引。甲戌眉批:偷度金针法,最巧。


那么通过这一段的描写:可以知道宝玉被丢,是明显栽赃,那么谁偷过宝玉,良儿是宝玉身边的小偷,曾经误窃了通灵玉。原文比较复杂:


平儿道:“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庚双夹:妙极!红玉既有归结,坠儿岂可不表哉?可知“奸贼”二字是相连的。故“情”字原非正道,坠儿原不情也,不过一愚人耳,可以传奸即可以为盗。二次小窃皆出于宝玉房中,亦大有深意在焉。〗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提起。……”


那么良儿的名字告诉我们,她是好人,她是被诬陷的人,袭人分别诬陷晴雯茜雪,

那么这回宋妈也诬陷了坠儿,说坠儿偷了镯子,脂砚斋的评语很明显“坠儿原不情也,不过一愚人耳,可以传奸即可以为盗。二次小窃皆出于宝玉房中,亦大有深意在焉。”

从脂砚斋的评语知道,“可以传奸即可以为盗”坠儿被诬陷就是因为帮助了林红玉和芸儿私相授受,就被认定是小偷。逻辑上错误的,坠儿是被冤枉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之后宝玉再次被丢,谁弄丢了,又冤枉了谁呢?我们只能从现有的人物做推理,冤枉的人,应该是离开宝玉的人,袭人最终离开了宝玉,那么是袭人吗!宝钗最后得到了宝玉,那么作为功臣袭人,宝钗放弃了她,很有可能设计袭人偷玉,袭人塞玉甲戌侧批: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


王熙凤是作为后四十回宝玉丢玉关键性审判人物,她很可能听信了宋妈,或者宝钗等人的证言,作出误判,袭人离开了宝玉,袭人虽然是宝钗的收买的人,最终被宝钗抛弃。

从脂砚斋对袭人的评价:花袭人有始有终,袭人是有个幡然醒悟的过程。




王熙凤最终栽到了宝钗手里,天天设计别人的人,最终也被别人利用。


陈说红楼


《红楼梦》,贾家大当家的…凤姐,她的衰退也算代表着贾家的灭亡…失去……

玉就如浪荡子贾宝玉的命根子一般,玉丢了,就像丢了魂,丢了一切,无所适从……

贾宝玉和凤姐的命运就像一条绳狠狠的拴在了一起,想去散开都没有那么的容易,而且也不会散开,这是命中注定……通灵玉……一切都和它有关…让贾宝玉丢了魂一样的宝玉……一个身份的象征…象征着命运和财富…它被宝玉弄丢了…贾家乱成一锅粥…为了找通灵玉…贾母那是一个着急啊…

《红楼梦》有一章节,贾政吩咐贾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应允…一天贾宝玉由荣禧堂出来后,后脚刚刚穿过门前…此乃有批语:【这便是凤姐捡玉扫雪之处,一丝不乱】…贾母带着很多人到怡红院赏花后,宝玉佩戴的通灵玉不见了(也许是贾环偷走了)…于是众丫鬟们翻箱倒柜,东看西找,好不热闹,结果搞个鸡飞狗跳还是没有把宝玉给找回来…最后还是凤姐在无意中发现了通灵玉,好像是在走廊下雪地里发现的…雪融化了,看到了玉…

通灵玉失窃在文中好像有伏笔,只是很简单的一句“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后还有一句…印象不是太深刻了…仅此…

故事是真的了,真实的发生了,好像这里面不关贾环什么事…但是问题也就来了…“良儿偷玉”是五十二回被提及,说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此后作者好像很多回也就没有再提丢玉的事,像是淡忘了一般……作者三分之一处,丢玉的事就已经提起了,脂砚斋就知道了后面的事情了,显然是脂砚斋故意透露给读者的…还说到两点次丢切窃都发生在宝玉房中…那一句“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应该是为后文做的伏笔…但是随着后文的走向,感觉会水落石出,可惜,谜底还是没能解开…没有下文了…成了谜……

两次丢窃都发生在宝玉房中…两者是不是一人所为…但是凤姐在走廊前雪化处捡到了通灵玉,和第二次宝玉房中又一次丢窃,到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如果把两件事情结合来看,倒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盗窃者都是宝玉房里的小丫鬟,这是事实…最为关键是小丫鬟还都和凤姐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看到这里就难免让读者不去不想宝玉丢玉到底和凤姐有没有关系呢??可惜的是究竟良儿是如何盗的通灵玉,后来凤姐又是怎样扫雪捡的玉呢?凤姐她究竟知道什么,或者做过什么?这些都成谜了…也无从考究了………

凤姐…一个特别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