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被有些人誉为“万经之王”?

抬头笑笑咯J


南怀瑾老人解析了很多儒释道的经典,在解析《易经》时说,《易经》是群经之首。

伏羲氏创先天八卦,距今1.2万年左右,黄帝作《黄帝内经》距今5000年左右,周文王演绎后天八卦,成《周易》距今3000多年,老子距今2500年左右,他看到周朝衰败,骑牛过函谷关,留下了5000字左右的《道德经》。

黄老庄(皇帝,老子,庄子),都是道家思想。庄子,列子的著作,对《道德经》的解析是最透彻的。

《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左右,但是里面揉合了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用,以及修道的方法和境界。所以以我们常规思维,读起来云里雾里,而且不反求诸己,修养身性,可能终其一生,也体会不到老子阐述的境界。

虽然,玄之又玄,但是,望而却步,也是不对的。所以,背下来再说。每天早晨,只用20分钟,就可以从头到尾背诵一遍。因为南怀瑾老人说,经典的东西,背下来,受益一辈子。


陪菡宝读古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实用宝典,

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济世之书,

用之可创富开基立业成大事。

🍎①毛泽东评价《道德经》是兵经、曾取其精华受其点化。②马云认为《道德经》是商经,随身包中数十载放一本无注解的《道德经》、时常自己去领悟其意。③二十世纪最著名甲壳虫乐队,将《道德经》四十七章,编歌《The Inner Light》世界传唱。④奥巴马说他最喜欢《道德经》,他多次表明,他能当选为美国总统,老子的《道德经》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道德经》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美国政坛评价老子为“总统之师!”⑤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英国首相丘吉尔、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等都是《道德经》的读者。⑥德国总理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⑦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⑧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译外文之最的世界之书。②《道德经》以哲学观点论"道德"为题纲,阐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常由政治角度论述,且内圣外王、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拓展:《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①在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年出版的《老子集成》中,共收录了自战国到 1949 年 265 个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 120 部,称《道德经》的 145 部。②还有便是 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③再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个版本更早的竹简本2000余字《老子》。


东门雷晰22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几本大家都喜欢的古籍浩瀚历史文:《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喜欢这类小说的收藏起来,小编会一直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好看又优秀的作品,所以一定要记得关注小编哦!

  

  精彩情节: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精彩情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精彩情节: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治国若此其过也,而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趋富贵,事上而求安,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也,愈不几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无相比周,蔽主上,为奸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人主之义矣。

  

  精彩情节: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精彩情节:

  大城西南十四五里,至奢羯罗故城。垣堵虽坏,基趾尚固,周二十余里。其中更筑小城,周六七里。居人富饶,即此国之故都也。

  数百年前,有王号摩醯逻矩罗,(唐言大族。)都治此城,王诸印度。有才智,性勇烈,邻境诸国,莫不臣伏。机务余闲,欲习佛法,令于僧中推一俊德。时诸僧徒莫敢应命:少欲无为,不求闻达;博学高明,有惧威严。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众共推举,而以应命。王曰:“我敬佛法,远访名僧,众推此隶,与我谈论。常谓僧中贤明肩比,以今知之,夫何敬哉?”于是宣令五印度国,继是佛法并皆毁灭,僧徒斥逐,无复孑遗。

  往期书单推荐,点击如下观看:古籍浩瀚历史文:《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兵学圣典

  古籍浩瀚历史文:《推背图》人类历史终将走向万象统一,天下一家

  古籍浩瀚历史文:《易经》,溯万物道理之根,成诸子百家之源

  以上呢,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5部古籍浩瀚历史文:《道德经》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喜欢的话请点个关注,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大家在文章底下留言,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推荐也可以跟小编讲哦,谢谢大家。


千指魔音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称为教祖,又被《列仙传》称为太上老君。老子生于东周时期,其流传于后世的著作主要是《道德经》,共八十一章。

《道德经》是一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那么,《道德经》之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一、天地万物的成因

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

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勉强称其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一就是太极。

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柔弱胜刚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不可为名利所惑。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为天下先。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三、君主为政之道

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道之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四、兵家之道

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

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二是“不武”,不怒。“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

第三是不客战。“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第四是不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第五是示弱。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五、养生之道

老子非常注意养生。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的养生之道:

一是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二是要顺其自然

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三是建立朴德

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

四是要稳重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身为中国哲学理论的鼻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涵蕴着哲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恒也。老子提得最多的是朴素的辩证观点。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道若谷,大白若辱。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天地万物起源有大致的认识。

第二,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三,进一步懂得为人处事的方法。

总而言之,《道德经》内容深奥广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永远不会过时,不愧是享誉世界的万经之王!


古刹青灯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康德:“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黑格尔:“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威尔·杜兰: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施罗德: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道德经》。



流浪诗人齐新光


有人问:金钱和道德你选择什么?

有些人回答:我选择道德。

另外有些人回答:我选择金钱。

当选择道德嬉笑选择金钱的时候,有人说,按人性来讲都是缺少什么选择什么。

秦桧说:我可以控制皇帝老儿,应该我才是老大。

赵高说:我说马就是马。

《易经》说:你们都在我上面。


太阳雨47155173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作。其主要阐述天道(自然之间),人道(人与人),天人之道(人与自然),譬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天道也。意为天之道,众生平等。又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人道也,意为人之道,高下有别。又如:上善若水,此自然之道也。凡此种种,皆为悟世之精华。故孔子见老子后,默而不语,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老妖数学


道德经写了什么?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全书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使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讲了作者老子所理解的世界,对世界的理解。下篇《德经》讲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看法和建议。

《道德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道德经》的产生,促使了中国道教的诞生,历史上道教思想对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贩夫走卒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部分。

《道德经》对现在人的意义

《道德经》在古代时期就能采用朴素唯物主义去认知世界,是非常超前的,对人和社会的伦理等方面的阐述,跟现在所讲的民主,自由,相近。也是非常超前的。对现在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跟现在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比较还是有几千年差距。所以可以研究古代文化,不能扬古贬今,陷入崇古的疯狂之态。

《道德经》之所以有万经之王的称呼,就是因为他采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跟现在的认知发展有相近的地方,所以被大家接受


盛京杨员外


这部伟大著作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哲学,对中国的政治、科学、宗教、哲学、人文、民族性格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说的没错,但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道德经》可以做到,老子通过《道德经》到底做了什么,何以区区五千字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是我们需要找到答案的问题。也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第二把钥匙。

还要回到《易经》这个神奇的母体。

前一篇文章讲了老子的继承,这一篇讲老子的超越。我仍然遵循极简主义原则,把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扒掉,我们直达根本。

老子对《易经》的超越是什么?

八个字:万象归一,大道无极。

《易经》的基本原则是上天垂象,从天地抽象出基本八卦衍生万象。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把天地万物的规律打开给老子看,老子汲取《易经》的营养,实现了一次伟大超越。

老子把天地万象合而为一,抽象出一个总象,叫作“道”,将道的性状表述为“无极”。

《易经》里没有“道”这个字,目前甲骨文里也没有发现,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字是老子的发明,但至少从老子开始,“道”开始变得无比重要。

“道”这个字有多伟大?从太极八卦来看,《易经》和《道德经》都契合太极阴阳,一方面《道德经》是对《易经》太极八卦的深刻解读应用,而老子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从太极到无极,把人的思维从太极中超脱出来,立于无极重构了秩序体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对天地宇宙的一次伟大超越,天地宇宙不再是终极真实,而是道的彰显。中华文明拥有了无限和永恒。这次超越之伟大,无论怎样赞叹都不为过。

奇妙的是,老子重构的体系秩序仍然符合《易经》,符合太极八卦,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老子和孔子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果说太极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总法则、总规律,那么无极就是绝对终极的“真实”,太极还有宇宙时空,还可以模拟抽象出一个太极图,而无极没有宇宙时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极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是对人类思维的绝对超越,因为《易经》是重要源头,所以可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因为“道”的绝对超越,所以《道德经》可称为“万经之王”。在我看来,只有理解了“道”的绝对超越性,我们才能掌握解开《道德经》奥秘的第二把钥匙。

而如此不可思议的超越,老子开宗明义时仅仅说了12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举重若轻,何其优雅!


黎明的曙光8419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