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皇帝墓幾乎沒有被盜過,除了定陵人為開發。而清朝墓幾乎都被盜?

Simonzhouf


萬曆皇帝生前到底做了什麼孽,竟落得死後幾百年還被人挖墳掘墓,烈火焚屍的下場?


思雨的夏天


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論規模和影響,都在歷代皇陵中享有極高地位,但兩者的境況卻完全不同。明皇陵保存完好,基本未遭到偷盜發掘和破壞。而清朝皇陵保存狀況則慘不忍睹,除了順治孝陵等個別皇陵未被偷盜發掘,其他帝陵全都慘遭盜賊的毀壞。都是皇陵,為何境遇天差地遠?

明朝皇帝陵,由3部分組成,包括安徽鳳陽的明祖陵,南京的明孝陵、明東陵,和京師的十三陵、景泰陵。其中,鳳陽的明朝祖陵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兄嫂,1379年落成。1635年曾遭到張獻忠破壞,地面建築損毀,但未被挖掘。明孝陵埋葬朱元璋本人,1402年竣工。地面建築曾在咸豐年間遭到太平軍破壞,但地宮一直完好如初。京師的十三陵埋葬了明朝大部分帝王,除了萬曆的定陵曾在50年代被考古發掘,其餘均原封未動。

清朝皇陵則破壞嚴重。清皇陵分為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東陵包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皇帝的陵園,以及慈禧的定東陵。西陵包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的陵園。1928年孫殿英在清東陵大肆挖掘偷盜,給東陵造成毀滅性破壞。17年後,土匪王紹義再度發掘東陵。西陵的崇陵也曾被土匪洗劫。

明清皇陵差別如此懸殊,原因很簡單。明朝滅亡後,清朝入主中原後,由於本身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夷狄之族,擔心中原民心不肯降服,因此竭力要把自己塑造成正統王朝形象。清朝皇帝採取很多措施保護明皇陵,禁止破壞偷盜行為。甚至還一本正經地去朱元璋的孝陵參拜,以示尊敬。清朝滅亡後,天下大亂,清陵保護也無人關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帝陵的設計建造水平,遠高於清朝帝陵,大大增加了挖掘難度。明帝陵和清帝陵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一個字:深。已經發掘的萬曆定陵,深達27米,墓道彎曲轉折,入口隱秘難尋。而乾陵的裕陵,地宮深度只有9米多,墓道短而筆直。50年代考古專家發掘定陵,光找地宮入口就找了一年。民國期間,大盜侯某曾試圖盜竊天啟皇帝德陵,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入口,悻悻而去。


隨拍記錄生活


一、技術風險方面

明皇陵基本都在近郊,若想盜挖皇陵不僅需要很長時間,還會搞出大的動靜,盜墓者很容易被發現,這就提高了其盜墓的風險性。且明皇陵基本都在地下20多米處,挖掘的難度係數大。而清皇陵地理位置偏,人煙稀少,且深度只有幾米,不論從技術上,還是風險上,都比明皇陵容易下手。

二、歷史背景

明朝滅亡後,滿清為了穩固其統治,就開始籠絡人心,對明皇陵採取了較為完善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盜墓者就不敢打明皇陵的主意,除非腦子短路了。而清朝滅亡後,專門保衛皇陵的軍隊都解散了,加上當時軍閥混戰,很多盜墓者就對清皇陵進行盜挖,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裡面的陪葬品。

所以,從盜墓者的角度出發,“性價比”最高的還是清皇陵。也正是因為這樣,明皇陵才基本完好無損的保存至今,也為後人留下了難得的文化財富。

在我國古代人都有厚葬的習慣,希望自己死後也能夠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這樣的習慣就誕生了盜墓賊這個職業,

而盜墓賊最喜歡盜的就是皇家陵墓了,因為皇帝財力雄厚,墓葬裡往往有許多稀世珍寶,明朝和清朝是離我們比較近的兩個朝代,但是對於這兩個朝代盜墓賊卻有不同的態度,清朝的陵墓大都被盜了,但是明朝的陵墓大都完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一:地理

為什麼會說地理導致兩個朝代皇陵結果不同呢?明朝皇陵大都是修建在近郊,這時候如果盜墓賊想要偷盜,冒的風險就會比較大,畢竟盜墓這件事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來人往,盜墓賊也沒那個膽子,而清朝的皇陵就不同了,清朝皇陵大都是修建在深山老林裡,這樣盜墓賊就可以去盜了。盜的時間久了也不會有人發現。

原因二:政治

明朝滅亡後 乾隆皇帝專門命令重新修繕了崇禎皇帝的陵墓,對於明朝皇陵還派了人專門把守,除此之外明清朝代間隙非常短,所以沒有真空期,就沒有給盜墓賊太多的時間,而清朝滅亡時,各地軍閥進行了長期的混戰,這時候就給盜墓賊時間,除此之外甚至還有軍閥帶頭盜墓。

原因三:民族

明朝是古代封建王朝漢人最後一個朝代,況且在民國的時候孫中山打出的旗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出於民族感情沒有人願意挖自己祖先的墳墓,所以盜墓賊大多隻找清朝的墓挖,當時孫殿英在挖慈禧墓前曾經來到十三陵,但是他搖了搖頭說了句“破壞風水”就走了。

原因四:墓室構造

明朝的墓葬埋藏的都是比較深,有的甚至深達二十多米,當初文物工作者在想打開定陵之前,是想打開朱棣的墓葬的,但是找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墓葬的墓口,但是清朝皇陵的墓室深度就比較淺了,盜墓賊想要盜墓,肯定不能把時間都放在找墓口上吧。


阿布龍


明朝的墳墓在歷史上最多隻被破壞過表面過,然而真正被挖開盜取裡面的財物還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在明朝末年,朱元璋的祖墳曾經被燒過,還在清朝的時候,乾隆也只是盜用了明朝墳墓地面的建築物料,從本質上來說,他們都只是破壞了表面,談不上盜墓。

而至於民間盜墓者為什麼沒有去盜取明朝陵墓,大致可以歸結為明朝陵墓修建的比較堅固,一般的盜賊是無法盜取的,清朝官方對明朝陵墓的保護也一直挺好,所以說在整個清朝的統治期間,明朝的陵墓一直沒有盜取。

時間發展到了民國時期,當時的政府更是要好好的保護明朝陵墓,因為他們本就是去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對本是漢人建立的王朝的陵墓更是格外看重,就算他們要盜墓,那必定也是去盜取清朝皇上的陵墓。

以上就是為什麼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原因。

反觀清朝陵墓,除了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皇上及其宗室成員的陵墓大多已經被盜賊光顧過了。

首先清朝的統治結束之後是長達幾十年的混戰狀態,戰爭之中可能會發生一切的事情,再加上民眾對清朝的憎恨,一旦提起盜墓,首選就是清朝皇上的墓。

其次,清朝陵墓大多修建在荒無人煙的地帶,加上連年的戰亂,根本沒有任何組織去保護他們的陵墓不被盜取,所以一些軍閥便可以出動大量的軍隊,肆無忌憚的去盜取陵墓。

最後清朝陵墓修建的位置都比較淺,再加上時代最短,很多參與了清朝陵墓修建的工人和他們的後人都還沒有離世,對陵墓的構造瞭解的一清二楚,這更加為盜墓提供了方便,相比於盜取其他朝代的目的來說,盜取清朝皇陵的技術難度是最低的。


汗青正浩


盜墓賊分為官盜和民盜,民盜無論亂世還是盛世,一直存在,偷偷摸摸,三五成團,甚至單獨作案,破壞性是有,可是,說實話,跟官盜相比,小的多。

每逢亂世,盜墓賊就極其猖獗,民盜不說,官盜往往會在此時登上歷史的舞臺,為了金銀財寶,掘人祖墳,乾的都是斷子絕孫的事。

歷史上,漢末三國,五代十國,清末民初,這三個亂世,官盜尤其厲害,對歷代皇陵的盜掘極其瘋狂,對皇陵的破壞和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難以用數字和金錢衡量。

西漢末年時期,有農民起義軍赤眉軍,要造大漢朝廷的反,為了填飽肚子,很多農民加入了,這其中不乏瘋狂之徒,其表現就是幾十萬赤眉軍不但將長安的存糧吃乾淨,還把西漢的皇陵給盜掘了。

如果說,赤眉軍盜掘西漢皇陵,是底層人民的無奈選擇,則東漢末年時期的董卓和曹操,則是有意的行為。東漢末年,皇帝年幼,宦官十常侍專權,後戚何進,為了跟十常侍鬥爭,號召天下的郡守帶兵進東都洛陽勤王,然而,天下諸侯還沒到洛陽,十常侍已經把何進弄死,不過,由於這一場混鬥,東漢朝廷無力限制地方勢力,西涼的董卓帶領三千西涼彪悍兵馬進京,接著董卓實際上把持了東漢的朝政。在董卓秉政期間,他曾經派手下將領呂布帶人盜掘了東漢的皇陵。

正所謂城頭變換大王旗,董卓接著也倒臺了,新上臺的是大家族出身的曹操,有自己的親信兵馬,號稱青州兵,曹操在組建自己的勢力時,缺錢少糧,於是他也打起了皇陵的主意,因為皇陵意味著金銀財寶,意味著招兵買馬的本錢,曹操派出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浩浩蕩蕩開奔西漢梁孝王陵墓群。

西漢皇陵被赤眉軍給盜掘,東漢皇陵被董卓呂布給盜掘,那麼,曹操對這兩個皇陵不再感興趣,他的目標梁孝王皇陵群,同樣是一座不亞於皇陵的寶藏,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是漢武帝的叔叔,生前他跟漢景帝兄弟感情特別好,甚至漢景帝喝醉酒時,還說過死後傳位給他的醉話,頗類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兄弟,漢景帝使用晁錯的推恩令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梁孝王作為最有實力的王之一,堅決地站在漢景帝這一邊,為漢朝的統一和完整,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梁孝王死後,他的王陵規格,超出一般的漢朝藩王很多,甚至不亞於一般的西漢皇陵。可惜的是,梁孝王墓葬群還是被曹操的摸金校尉給盜掘了。

五代十國時期,有節度使溫韜,駐守關中地區十幾年,將除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之外的關中唐皇陵全部盜掘,盜取了無數金銀珠寶和文化文物,尤其是唐太宗的皇陵,裡面有很多價值連城的字畫真跡和書籍。

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清東陵。其中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皇陵被破壞尤其嚴重。

這是官盜。古代大部分皇陵被破壞的最厲害的,都是官盜乾的。

有人就說了,明朝末年也是亂世,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被盜掘呢?

首先我要說,明朝皇陵也被盜掘了,可是大多是民盜,官盜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盜掘。要知道,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也只三十幾天,他們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奪取北京城內的財富上,接著吳三桂佔領山海關,投降滿清,李自成就出關打仗了。至於大順軍裡有沒有小團伙的人打明皇陵的主意呢?當然是有的,但是破壞有限。

而清軍入北京城以後,由於多爾袞當時對八旗兵的限制還好,所以清軍有零星的盜掘明皇陵的行為,也沒達到大規模官盜的地步。滿清八旗兵入關之前有屠城的行為,甚至皇太極時期,就有八旗兵入關屠城,因此當時明朝京城老百姓對滿清很是恐懼,城裡流傳八旗兵要屠城的流言,多爾袞當時以順治帝的名義,下發詔書,意圖安撫京城百姓,說不會屠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八旗兵大規模的盜掘皇陵的行為。

所以,滿清八旗兵雖然有零星對明皇陵的破壞,但是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官盜。

但是,由於自努爾哈赤起,滿清就對大明充滿仇恨,所以每次滿清派兵偷偷入關,都會派人特意嘗試光顧明朝皇陵,進行肆意的破壞。雖然多爾袞對滿清八旗兵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八旗兵入關以後,還是一定程度破壞了明十三陵,其中遭他們焚壞過的就有明定陵和明德陵,還好,地宮基本上沒怎麼有大的破壞。

其次,亂世沒有官盜,太平時期卻有,傳說明朝永陵曾遭到清廷破壞,其罪魁禍首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明朝皇陵大部分在北京城,稱為明十三陵,其中有一座皇陵,據說被乾隆皇帝派人嚴重破壞,它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

明朝嘉靖帝,是明朝最為信奉道教的一個皇帝,因此,他的皇陵在設計時,特別的考究,別的不說,其使用的木材,全都是最上等的精美金絲楠木,就是這些楠木,吸引了最愛附庸風雅、喜歡到處蓋章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要修建自己的陵墓,缺少好木材,就派人打著修繕的名義,將嘉靖帝永陵的很多楠木盜取了,當然,乾隆皇帝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滿清佔據北京城以後,也曾大興土木,然而他們除了使用新的材料,也曾拆舊的,蓋新的,所以,明朝遺留的皇陵和宮殿的材料,都曾經被拉走過,破壞過。

例如,嘉靖帝的西苑,是他最喜歡的地方,是他修道的寢宮,清朝修順治帝清孝陵時,曾派人將其中的一座大殿和兩個亭子給拆走了。接著,康雍乾三朝修皇陵,都曾經拆毀過明朝的建築。這也是為什麼清朝的紫禁城的宮殿大小規模比明朝小很多的原因,都是拆舊補新,能大的了嗎?

對明皇陵破壞最嚴重的就是乾隆帝了,他拆永陵,直接把永陵的享殿,也就是皇陵地面上的大殿,子孫後代祭拜的大殿,放牌位和上貢的大殿裡的楠木大部分都搬走了。

據說乾隆帝要拆永陵的楠木,曾經遭到紀曉嵐的反對,紀曉嵐拿出《大清律》,引經據典,上了一道奏摺,試圖阻止乾隆皇帝破壞永陵,乾隆帝看到紀曉嵐的奏摺,表面打消了這個心思,實際上心裡一日沒有放棄。

面對《大清律》,乾隆皇帝也不好直接駁回,怎麼辦呢?這老小子好好思考了一番,最後竟然想出了一個要修繕明十三陵的藉口,通過修繕十三陵,暗渡陳倉,偷樑換柱,將明永陵的享殿裡的金絲楠木都搬到了自己的墳墓裡。

當然,這件事的真實性一直存疑,因為有歷史學家考證發現,乾隆修建自己的皇陵的時間要早他修繕明十三陵二十幾年。所以,很多歷史學家曾經為乾隆皇帝平反。

然而,明朝皇陵曾經遭到清朝朝廷破壞過,卻是真的,只不過大部分遭到破壞的都是地上部分。

明國時期是一個亂世,孫殿英大肆盜掘過清東陵,然而大部分明朝皇陵卻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第一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官盜敢盜掘代表中華正統的明朝的皇陵,肯定被全天下共同討伐。所以孫殿英敢盜掘清皇陵,不敢盜掘明皇陵。當然,孫殿英盜掘清皇陵,也被天下人討伐了。

第二點,沒有官盜,還有民盜,官盜不敢大規模盜掘明皇陵,民盜卻敢偷偷摸摸盜掘明皇陵,只不過,民盜的破壞不如官盜那麼大,所以少為人知。

即便如此, 民國時期,明皇陵仍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例如明憲宗成化皇帝的萬貴婦陵墓就被盜墓賊給盜掘了。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他爹是土木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萬貴妃本來是照顧成化帝的宮女奶媽,比成化帝大17歲,誰知道成化帝卻是個御啊姐啊控,喜歡上了萬奶媽,對她特別寵幸,萬貴妃是個大胖子,不知道成化帝喜歡她啥,有一次,萬貴妃要教訓一個小宮女,誰知道她太胖,活動量有點大,一口大氣沒倒過來,就暈死過去了,從此再也沒有睜開眼,當時萬貴妃57歲,萬貴妃死後,成化帝相思成病,沒多久也駕崩了。萬貴妃的陵墓陪著成化帝,也在明十三陵。

首先光顧萬貴妃陵墓的是一夥土匪,首領叫侯現文,他帶著18個弟兄,想盜掘萬貴妃陵,結果因為人手不夠,沒成功,反而被抓進了監獄。

一直到1944年,才有人盜掘成功了,這夥人的首領叫程老六,號稱程六爺,手底下有一百來號人,主要在明十三陵附近佔山為王,程老六帶著這一百來號人,挖了三個晝夜,終於挖開了萬貴妃墓,然後老六還找人還弄了六匹馬,把挖出來的金銀財寶全都拉走了。

當然,當地也有當官的當兵的,把財寶運出去,得留下買路錢,據說老六出手很闊綽,當兵的一人一兩黃金和二十顆寶珠,當官的每人一罐子金銀珠寶。當然,大頭都被老六和他的手下吞沒了。

老六發財了,第二天就舉行大婚,浩浩蕩蕩,特別是,他的新娘子戴的鳳冠霞帔,竟然是萬貴妃的金頂鳳冠,也不嫌晦氣?半年後,老六這夥子人就被剿滅了。

至於定陵,我就不說了。


《中國盜墓史》

《三國志》

《萬曆野獲編》

《考古編》

《清人筆記》


西堤君


盜墓實則無關民族情感。清朝帝陵被盜而明朝沒有被盜,主要原因無非2點。

1,時間:明朝的皇陵在民國被孫殿英破壞,因為當時清朝剛滅亡,皇陵的位置等比較清晰,傳說孫殿義找到了造陵墓的工人。加上當時國家混亂,盜墓行為沒有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一時蜂起。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初期沒人盜墓呢?清朝入關後,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承認明朝的統治,康熙帝親自拜孝陵,所以有清一朝,明朝皇陵是受到保護的。

2、陵墓的構造

明朝皇陵比較深,且入口比較難找,不好盜墓。清朝則不同,皇陵比較淺。

這個不是所謂陵墓技術倒退導致的,要知道,清入關之前幾乎就是天葬。陵墓淺和兩個方面有關,一個是民族習慣,第二個是因為皇陵都有守陵人,國家不亡,盜皇陵就是誅九族的罪。

最後強調一點,盜墓和民族情感,愛國情懷沒有一點關係,盜墓者本身往往都是些不學無術的爛人。

說這些人愛國,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電影研究所


之所以會出現明朝皇帝陵墓很少被盜而清朝皇帝陵墓屢屢被盜這一現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

一,民族主義使然。

有史以來,中國的民情和國情,向以欺師滅祖、焚宅挖墳為最恨。

朱明王朝,作為土生土長的漢民族政權,即使後來被推翻,但其造成的民憤及民族仇恨並不大。所以明皇陵鮮有被盜。

反觀滿清政權,作為外族入主中原,本就招致自上而下的一致反對。又加之其推行過激的剃髮易服等狹隘的民族政策,所以,清亡後,其皇陵幾乎全被洗劫一空。

二,國家保護使然。

明亡後,滿清開始高壓統治。為使後人垂範,遂對明皇陵嚴加看守和保護。盜墓者不得其手。而等到清朝滅亡之際,則已是軍閥四起,社會亂離。這無形中使盜墓者有機可乘。

三,民俗文化使然。

漢民族民俗,一向對生宅死墓的建造極其重視:既表現在選址於接近人氣處,又表現在對建造皇陵工匠的滅口保密。而滿族墓葬多在山險林密處,又加之保密措施不力,這就給了後來人以盜墓機會……



史水老鼎


這個問題沒那麼深奧,很簡單。

明陵能否被盜,或者保存完整,取決於清朝。

清享國280年,280年的時間,有很多時間可以盜墓,挖陵。那為什麼沒挖?原因簡單,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不能為了自己一時痛快,挖陵。這樣會很大程度上破壞民族團結,激起民變,不利於國家穩定和統治。***就連十惡不赦的小日本,佔領東北幾十年,都沒敢挖瀋陽東陵(努爾哈赤)和北陵(皇太極)。難道小日本不知道皇陵裡面有寶貝?呵呵了。是怕激起民變!

反觀清朝滅亡後,清陵能否被盜,就取決於大智若愚的漢人了。孫殿英盜挖清東陵,漢人搖旗吶喊,十分解恨。甚至有人說孫殿英是民族英雄和岳飛成了一個量級的人物。然而這一挖,就是給千千萬萬的同胞挖了墳坑。為什麼這麼說?民族大矛盾出現了,日本人高興了。日本人見機,挑唆溥儀,憤怒的溥儀(祖陵被挖,奇恥大辱),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把中國推向萬丈深淵。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千千萬萬的同胞犧牲。


Friend007


明朝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不割地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著極其深厚的民族影響力,在百姓心中認同感強,而且明朝皇帝墓防盜設施堅固,清朝對明十三陵也保護的很好,清官方沒有進行盜挖,是為了正其身,收攏天下士子之心。

清統治時期,每每發生農民起義,大多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足可見明朝在百姓心中認同感,到了民國時期就更不可能去盜明皇陵了,因為民國軍閥要推翻清朝,不僅要對明皇陵敬畏,還要對其進行妥善保護,而且明皇陵靠近城市地區,不適宜大規模盜墓,這也是軍方忌憚之處。



反觀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導致了清晚期國弱民貧,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的東方大門,一系列的割地賠款,鴉片荼毒,朝廷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無度,令中華大地民不聊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對於這樣的政府,百姓早已深惡痛絕,恨不得食其肉而寢其皮。

1912年,晚清政府在經歷幾十年的風雨飄搖後,最終走向了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漢人建立的民國政府,此時國家只是表面統一,實則軍閥林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各地軍閥是絞盡腦汁的收刮民脂民膏,最後把目光投向了富饒的清皇陵。

清皇陵建於偏遠地區,適合大規模盜墓,而且民眾對於清政府沒什麼認同感,遂引起了軍閥爭相盜墓,其中以孫殿英最為震驚世人,1928年孫殿英以軍演為名在清東陵炸開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墓,將皇陵洗劫一空,慈禧的屍身被士兵凌辱後丟棄在墓棺旁,慈禧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死後二十年會被人如此對待。

以上所說便是小編認為的原因所在,如有疏漏,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相忘江湖多少年


遙想當年,金朝滅掉北宋,北宋皇帝陵寢被金朝軍隊盜掘,所剩無幾;元朝滅掉南宋,南宋皇帝六陵被元朝官方盜掘,皇帝屍骨無存。現在我們見到的宋朝皇帝陵寢大都是現代建築,墓葬已經蕩然無存了。不過金朝和元朝非常短命,只有100年左右就亡國了,這些王朝犯了漢族人的大忌諱,被漢族人所不齒,這事對新王朝的建立者是一大教訓。(宋太祖永昌陵,只剩下一些石頭雕刻)

為啥明朝皇帝陵寢幾乎沒有被盜?

多爾袞入主北京,建都於北京,聲稱並不是在明朝手中奪取的天下,而是從李自成手中奪取的,對明朝的皇帝陵寢實行保護,也有部分清朝的王爺對明朝皇帝的陵寢虎視眈眈,那是一筆大的財富,不過被多爾袞制止了,不控制的話明朝皇帝陵寢早就盜掘一空了。康熙皇帝即位先後六次親自祭奠明孝陵,這是清朝的國家大政方針,藉此籠絡漢族士紳,共同治理天下,無疑這一政策是深得民心的。

明末李自成等起義軍也沒有盜掘明朝皇帝的陵寢,只是燒燬了安徽鳳陽朱元璋的祖墳地表建築,並沒有盜掘,他們非常忌諱盜掘陵墓,這樣做不得民心。

明朝滅亡後,漢族人對明朝皇帝陵寢也有一種尊敬,也很少有盜墓發生。加之明朝皇帝陵離北京或者南京比較近,而且有人負責看守,盜明朝皇帝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直到清朝滅亡,明朝皇帝陵寢很少有被盜掘的,或者說盜掘未遂,明朝皇帝陵寢附近多有盜賊的盜洞,不過皇帝的陵寢不是那麼容易盜取的。明朝妃子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被盜掘一空,很少有留下來的,相比於皇帝陵寢,妃子墓容易盜掘的多。(定陵萬曆皇帝寶座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萬曆皇帝的定陵進行公開挖掘,出土了不少文物,此後國家不批准挖掘皇帝陵寢。

清朝皇帝陵寢為啥被盜厲害?

中華民國建立後,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政府對清朝的皇帝陵寢也是保護的。無奈出了一個軍閥孫殿英,將清東陵幾乎全部盜掘。罪魁禍首孫殿英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這事使得後來很多土匪效仿,軍閥混戰時期,他們趁機盜墓,畢竟離得近的皇帝陵寢的文物保存的的好,能夠賣一個好價錢。(慈禧陵寢內照片)

再者,清朝皇帝的陵寢距離北京或者城市較遠,土匪可以控制人員進出,方便盜墓,民國政府對此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保護措施跟不上。

新中國成立後,盜掘歷代皇帝陵寢的事情才斷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