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道》中體現了怎樣的人文精神?

蝦米Minnie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莊子·天道》中體現了怎樣的人文精神?

一、《莊子·天道》

《莊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之一,成書於戰國時期,相傳是莊子及其道家後繼者所寫的作品,反映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天道》屬於15篇《外篇》之一。

二、在《莊子·天道》中,如何表現人文精神?

在《天道》這篇文章中,莊子主要闡釋了兩個道理:

一是天地之間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要順乎規律,才能保持和諧。莊子在文章開頭就直抒胸臆: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在莊子看來,天地之間和國家運行的規律始終都是不變的。如果人們能遵守天地的規則,進行修行,就能成為一位聖人。帝王依照規律進行治理,就能成為一位聖明的君王。莊子的這一思想,既是尊重客觀規律,也是在闡釋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曾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也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之一。

從人類的角度上看,人類本就是從自然中逐漸脫胎換骨而出,隨著生產水平的提升,人們也擁有了更多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如果不遵守自然規律,就會給自身帶來災禍。從這點上看,莊子的思想是非常有先進的。

但在本文中,也出現了自相矛盾的地方。莊子既要求君王要無為而治,又要求臣子們要做到有為,這明顯與傳統的道家思想的相悖。與其說是老子和莊子所倡導的思想,不如說是君王為了統治而寫出的辯解之詞,因此這也是本文的最大爭議之一。

二是自然之美在於不雕琢。莊子在《天地》中曾言:

“吾師乎!吾師乎!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

道家從老子開始,就一直倡導自然之美。莊子的這一思想,與老子所提出的崇尚樸素思想一脈相承。在漢朝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都繼承了“不過度開採自然”的思想,他們在位期間,不會使用過於奢華的物品,因此才會有“文景之治。”

而宋朝人則繼承了老莊思想所倡導的天然恬淡之美,因此他們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例如汝窯、襦裙等,雖然沒有很多的裝飾,卻有一種高級的美感,因此被後世所推崇。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穿越了千年莊子,或夢蝶,或戲魚,或在妻子死後,敲盆而歌!莊子看待世界萬物若此豁達,這源於他的人生觀、天道觀、世界觀。他對自己的終極認識只有一個字:道。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大地萬物的本根。所有的“有”,都只是“無”。既然“有”亦“無”,那就不必在乎是擁有還是失去。包括死亡,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我們在這世間暫時借用的一個軀殼,最終都會消亡,無跡可循。既然如此,世間的萬物你珍惜也罷,不珍惜也罷,都會消亡。結局都是定局,過程的好壞重要嗎?

生而為人,不必表現得有用,亦不能表現得無用。更多的是追求精神自由——逍遙無為。所以他看見魚是快樂的,因為我快樂,所以魚快樂!妻子死了,他是快樂的,妻子化著無形的萬物,永恆著。

莊周化成了蝴蝶,飛舞了千年,他只不斷的告訴後來人,追逐有形的軀體享受,不如幻化為無形的精神追求,你就逍遙了!




不負自己期待


虛靜無為是“萬物之本”,人世間的帝王應效法天道,無為而治。但同時,莊子又認為天道和人道都有尊卑先後,人的倫理秩序有存在的合理性。其思想前後有些矛盾。

作為一個統治者,堯可以做到不怠慢有苦無處說的人、不拋棄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哀憐死者、喜愛兒童、憐憫婦人,已經很好了,說明他心懷仁愛,體恤民情。但他仍稱不上至聖之君。如果他的治下沒有有苦無處說的人,沒有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他又哪裡需要去施仁德呢?如果死去的臣民皆是盡享天年安然離世的,如果婦人的生活幸福安寧,又何須他哀憐、憐憫呢?至於喜愛兒童,喜愛和偏私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聖人是不偏私的。

從這個角度說,百姓的悲苦成了堯彰顯仁愛的前提條件。所以堯最後會承認,自己所做的無非是應付人事。民生疾苦未必由社會的管理者直接造成,但管理者卻有不得推卸的責任。管理者最忌諱的就是為自己表現出的美德沾沾自喜。人皆有同理之心,會對不幸者抱以同情,要警惕的是,人應將這同情轉化為幫助不幸者擺脫不幸的動力,而不是將它作為炫耀自己仁愛的道具。

天地萬物本有其生長髮展的規律,人只需效仿天德,不用對萬物做什麼干預。孔子把內心平和兼愛無私視為“仁義之情”,而以道家的觀點看,有“愛”則必然有“無愛”,孔子的兼愛無私仍是偏私。由於認為孔子把仁義當成人之本性只會起到擾亂人心的作用,老子拒絕將孔子以仁義為主旨的書保存在周王室。


國內ERP專題


在這珍貴時間,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全文大體分成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謂之天樂”,指出自然規律不停地運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因而聖明之道只能是寧寂而又無為。

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緊承上段討論“天樂”,指出要順應自然而運動,混同萬物而變化。

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闡明一切政治活動都應遵從固有的規律,強調事事皆有順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順序,這不僅違背了莊子“齊物”的思想,而且還給統治者統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

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堯與舜的對話,說明治理天下應當效法天地的自然。

第五部分至“夫子亂人之性也”,寫孔子與老聃的對話,指出事事皆應遵循自然規律,指出“仁義”正是“亂人之性”。

第六部分至“其名為竊”,寫老子順應外物的態度,同時抨擊智巧驕恣之人。

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義”、“賓禮樂”,從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遺萬物”,即提倡無為的態度。

餘下為第八部分,說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傳,所謂聖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內容歷來非議者頗多,特別是第三部分,背離莊子的思想太遠,因而被認為是莊派後學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作。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空山—卻吉


《莊子·應帝王》有一則著名的寓言:“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讀此寓言可以知道,渾沌肩上扛了一個毫無縫隙的肉球。人竟長了一個冬瓜般的腦袋,這是神話,但古往今來常有人在精神上就長了個無孔無竅的大腦,你也奈何他不得,你絕不要想去鑿他,他也絕不會讓你鑿,你鑿他未必是幫他,他扛了個冬瓜般的大腦也未必感覺有什麼不好,高寒山上的植物想不到平地上的光景,只能看到二維的眼睛再怎麼修理也看不到三維,他已經定型,他已經習慣,他一旦被鑿便會死掉,至少會無所依靠的。

《莊子·天道》:“孔子……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經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這“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可以代表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正是從這一句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孔子學說無人,所以老子說他這話近乎虛偽,後代許多人不具備老子的眼力,所以看不出。中國傳統文化,儒教可稱主流,所以我說,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一個字,偽。想兩千多年前的老子也會支持我的。

《莊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夫以出乎眾為心者,曷常出乎眾哉?因眾以寧所聞,不如眾技眾矣。”

莊子偉大,隔兩多年竟能看到今天的網絡論壇。這網絡論壇好像一個空前擁擠的大舞臺,萬千英豪八方俊傑爭相在做“出乎眾”的表演,人人都爭搶著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人人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說的對。但這舞臺卻又恰恰在驗證老莊那句話:一人之技,不如眾技眾啊。僅以這次伊拉克戰爭論,有挺戰的,有反戰的,雖說挺戰的礙於歷史形成的強勢話語總有些不能暢所欲言,而反戰的卻也常露出偽善、渾沌和奴性,但21世紀春天互聯網上這場震天撼地的聲浪,確是讓人大開眼界,確實讓人認識到一個人的大腦不夠用,一個人的大腦哪能照顧到那麼多角度,哪能看到那麼多問題,哪能形成那麼多觀點,哪能拿出那麼多看法,哪能發出那麼多聲音啊。


竺慕柏


道不以人意志轉移,道就在哪,管理者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都想超越他並駕馭他,往往逃不了他的範圍,很多的政策都是一腳剎車一腳油門,這就如人的心電圖,但所走的長度是一樣的,老子講的人道,和人人道都是道,老子說無為,人要有為,其實都是有為也都是無為。


說說土地


全文大體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謂之天樂”,指出自然規律不停地運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因而聖明之道只能是寧寂而又無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緊承上段討論“天樂”,指出要順應自然而運動,混同萬物而變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闡明一切政治活動都應遵從固有的規律,強調事事皆有順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順序,這不僅違背了莊子“齊物”的思想,而且還給統治者統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堯與舜的對話,說明治理天下應當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亂人之性也”,寫孔子與老聃的對話,指出事事皆應遵循自然規律,指出“仁義”正是“亂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為竊”,寫老子順應外物的態度,同時抨擊智巧驕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義”、“賓禮樂”,從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遺萬物”,即提倡無為的態度。餘下為第八部分,說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傳,所謂聖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內容歷來非議者頗多,特別是第三部分,背離莊子的思想太遠,因而被認為是莊派後學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作。


匆匆歲月時間煮雨


全文大體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謂之天樂”,指出自然規律不停地運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因而聖明之道只能是寧寂而又無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緊承上段討論“天樂”,指出要順應自然而運動,混同萬物而變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闡明一切政治活動都應遵從固有的規律,強調事事皆有順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順序,這不僅違背了莊子“齊物”的思想,而且還給統治者統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堯與舜的對話,說明治理天下應當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亂人之性也”,寫孔子與老聃的對話,指出事事皆應遵循自然規律,指出“仁義”正是“亂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為竊”,寫老子順應外物的態度,同時抨擊智巧驕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義”、“賓禮樂”,從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遺萬物”,即提倡無為的態度。餘下為第八部分,說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傳,所謂聖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南五天台


《莊子·天道》的人文精神,是其自由觀思想,不僅推崇人,人的精神,人的價值,而且普照整個人類生存環境,包含普愛萬物的“人文精神”。

人是自然化育恩養的萬物之一,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萬物都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成員,彼此之間是互為依存,共生、共榮的關係。除了人之外,地球上各種有生命、無生命的物質,不僅有其 獨立存在的價值,而且對人類都有積極意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然孕育萬物,生生不息,作用無限而偉大,天下萬物都有各自的本性,有自己發展變化的特定規律,人們正確的做法是順應它們各自的本性,遵循它們各自的規律,不要刻意妄為;天下最純正的道德就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髮展,保持它們自然的稟賦和天真的性情;否則,必然會違背事物的規律,擾亂自然界的秩序,給原本和諧的自然界帶來紛亂,甚至造成災難。

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所謂對立,是說人類要生存發展,就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與其他生命體在資源利用上的競爭;所謂統一,是說在終極意義上人與自然萬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自然環境,人類將無以生存,更談不到發展。在對立過程中實現統一,在統一中又不失去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價值和尊嚴。為此,莊子不僅把與天地和諧視為人生最大最美的追求,還把它視為人生最大的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