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怎麼知道馬謖不可用?

燚燊焱炎火


劉備的識人之明,非諸葛亮可比!

馬謖最初是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當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

後來,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諸葛亮比較器重他,因為馬謖熟讀兵書,諸葛亮每當和他談論軍事時,總覺得有說不完的話,說明馬謖對軍事上是有一定見解的,而且,他給諸葛亮出過一些好計謀,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諸葛亮是想重點培養他的,第一次北伐就委以重任,也是想讓他立功擢升,儘快獨當一面,誰知馬謖剛愎自用,痛失街亭,導致身敗名裂,北伐軍不得撤軍返回。諸葛亮痛心之下,斬了馬謖,悔當初未聽劉備臨終勸告,第一次北伐就此無功而返。

劉備臨終時,除了託孤,單把馬謖的事拿出來勸告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希望諸葛亮謹慎用之,意思很明顯,就是馬謖這個人是有點才能,但是讓他噹噹參軍可以,如果急著讓他獨當一面,是要出事滴!諸葛亮當時還不以為然,哪知道劉備的良苦用心。

劉備為什麼會如此評價馬謖呢?

因為通過劉備的觀察,發現馬謖身上的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沒有戰爭經驗,沒有務實的作風、沒有謹慎的心態。

作為一代梟雄,劉備自黃巾起義到自立為帝,幾十年的時間,都在不斷征戰,深深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一個合格的將領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豐富的戰鬥經驗和管理軍隊的能力,光會兵法是遠遠不夠的。

馬謖從荊州就跟隨劉備,後來又當了縣令、太守,而劉備一直在觀察他,發現馬謖做事並不務實,事情總是停留在口頭上,說起來誇誇其談,幹起來並不見效果,後來,通過於大臣們互相聊天,大家都有同感,所以,諸葛亮讓他做參軍後,劉備還是會暗暗的觀察他,經常向別人瞭解他的情況,又發現馬謖自信心過大,什麼事情都自以為是,仗著諸葛亮的信任,更是得意忘形,完全沒有堅定的心態和寵辱不驚的修養。再加上馬謖沒有領軍打仗的經驗,所以,劉備擔心諸葛亮沒有看清此人的實際才能,委以重任,可能要出問題,所以,臨終之前苦心勸告,希望諸葛亮再認真考察考察他,放他到基層去歷練一番,磨磨他的性子,敲打敲打他,如此才能進一步重用,誰知諸葛亮並未理解劉備的良苦用心,根本沒當回事,或者當時心裡不痛快也難說,後來,也只有後悔的份了。


正史風雲


劉備的原話是:馬謖言過其實,未可大用。

話雖然很短,邏輯卻非常嚴密!

劉備先擺事實,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結論是不可大用。

劉備講的很清楚,言過其實,就是馬謖不可重用的原因!

為什麼言過其實,就斷定不能大用呢?

因為對做大事的人來講,言過其實,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喜歡言過其實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極度自卑的人。因為自卑,為了維持心理平衡,就喜歡炫耀、喜歡吹牛。

另一種,是極度自負的人。這種人自信過頭,對自身才能估計過高,也往往會說一些過頭話。

顯然,馬謖屬於後一種。他是極度自負的人。自以為了不起,平日裡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彷彿天下盡在掌握之中,誇誇其談,口若懸河,自我感覺極為良好。實際上實踐經驗極為匱乏,沒有經受過大風大浪的考驗。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卻由於極度自信+毫無經驗,往往手忙腳亂,判斷失誤,導致重大損失。

馬謖就是這樣的人,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是這樣的人!

劉備久歷江湖,閱人無數。早就洞悉人性的弱點。早就看穿了言過其實的人,絕不可大用!

所以,他在日常觀察中發現了馬謖的毛病,就對馬謖下了不可大用的定論。

等到即將離世,因為諸葛亮與馬謖關係要好。劉備擔心諸葛亮重用馬謖,又特意叮囑。可惜呀,可惜。


上將噯福斯


馬謖是馬良之弟,他們共有五個兄弟,他們的字裡面都帶著常字,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所以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說法。劉備成為荊州牧的時候,馬良擔任荊州從事。

而當劉備稱帝的時候,馬良擔任的是侍中,地次是僅次於尚書令的,是劉備身邊的顧問,章武二年,劉備伐吳,馬良先行到荊州聯繫地方,配合劉備伐吳,劉備兵敗於夷陵,馬良則遇害身亡。

馬良與諸葛亮相熟,以兄弟相稱,而馬謖的年紀比馬良小很多,所以馬謖視諸葛亮如父。那我們再來看看馬謖,馬謖先後擔任成都的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十分聰明,有才華,而且十分喜歡討論兵法。

諸葛亮也喜歡討論兵法,所以對馬謖十分的器重,劉備對這個事情是很清楚的,所臨終前跟諸葛亮說過:馬謖這個人是紙上談兵,他的實際能力遠不如他的口才,不能讓他擔任大事,希望你多加註意。

可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讓馬謖擔任自己的參軍,經常從早上到晚上,討論兵法。在建興三年,諸葛亮徵南中,馬謖就向諸葛亮建議主要採取懷柔政策,攻心為上,這樣南中地區就不易反叛。

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七擒七獲孟獲,所以南中地區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直沒有反叛,這個可見馬謖其實是有才華的。

馬謖確實有街亭之敗,諸葛亮用馬謖確實用得不對,但是就因為馬謖的事情,就說諸葛亮不識,這個也是不合適的,劉備死後的蜀漢人員都是諸葛亮安排的,而在諸葛亮死後,蜀漢還能持續三十年,可見諸葛亮用人之準確。

我們不能因為曹操因為用夏侯淵,失去了漢中,就認為曹操不會用人,所以不能因為馬謖之敗而認為諸葛亮不會用人,畢竟再厲害的人,也不能保證自己用的人一定能打勝仗。

不過,個人覺得,劉備不大可能在臨終提到馬謖這個人,這個極有可能是陳壽自己添加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劉備病重於白帝城的時候,他主要做幾個事情,一,託孤諸葛亮和李嚴,二,交待自己的幾個兒子要好好學習,然後要視諸葛亮為父。

劉備病重的時候,交待的都是很重要的事情,而馬謖在蜀漢大臣裡面只是一個小角色,劉備根本沒空答理他,也更不會說到他的事情了。

那麼陳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陳壽之父是馬謖的參軍,街亭之戰,陳壽之父也受到了牽連,受到了髡刑,所以就怨恨上了馬謖和諸葛亮,說諸葛亮你不聽劉備的話,重用馬謖,才有街亭之敗。

不過,劉備也確實能看出馬謖是紙上談兵,畢竟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大家都比較熟,而劉備比較喜歡的是腳踏實地的人,自然對誇誇其談的馬謖,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人沒啥用。


歷史簡單說


說到看人劉備真比諸葛亮強太多了,劉備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時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編草蓆為生,顛沛生活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劉備看人很準的,關羽和張飛能力是他最早發現的。而且劉備很會做事與之結拜為兄弟,把他們牢牢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為自己服務,成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關於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充分說明劉備的看人之高明,劉備在生前從不用諸葛亮帶兵打戰,就只是用諸葛亮做“後勤部長”。因諸葛亮做事細緻面面俱到有大局觀,是宰相之才。但過於小心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不是一個優秀的帶兵統帥。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過去老人們常說“叫喚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時說起事來誇誇其談,但做起事來一無是處。


那馬謖就不可用嗎?我看不見得就看怎麼用。其實馬謖是可用的,但不能馬上委以重任指揮街亭那麼大的戰鬥。應讓他循序漸進由小做大,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讓他的才華在戰爭中得到充分的錘鍊,這樣馬謖在未來絕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為蜀國開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是如此道理,讓一個沒有經過戰爭歷練的書生去與一個身經百戰的“殺神”白起作戰,不敗才怪了。


黃金濤7


白帝城託孤,劉備奄奄一息,馬上就要死了。這個時候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排好身後事。劉禪的繼位,蜀國的權力分配,各文臣武將之家的互相制約。
就在這緊急的檔口,劉備單獨將馬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提出來,特意苦口婆心的囑咐諸葛亮,此人不可重用。這裡面到底隱藏著什麼隱情?



三國裡面:用人第一是曹操,識人第一是劉備。

劉備起自微末,這江山可是一刀一槍自己打下來的。我們可以想一想,他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雲,法正,諸葛亮。哪一位對他都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劉備在看人這方面是非常準的,識人之名三國第一。

那為什麼劉備會對馬謖的能力懷疑呢?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是劉備臨死前對馬謖的評價。 看到這個評價,我們是不是想會想起歷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紙上談兵的趙括。



我們翻開三國志,可以看到,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是在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的。

臨死之前,時間就是最寶貴的,劉備為什麼單獨要把馬謖提出來說話呢?

原因有以下兩條:

1.馬謖此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2.丞相諸葛亮對他很器重。

這兩條就是說馬謖這人就像趙括一樣,沒有經過實戰經驗考驗,但是他喜歡他論軍事,而且當時的蜀國丞相,實權人物諸葛亮對馬謖很器重。

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深知打仗不是紙上談兵,那是要死人的。一個對戰爭毫無敬畏心的人,他所做出的決策一定會很輕率,不會考慮方方面面。

當時諸葛亮身為丞相,他的軍事能力,其實是遠低於他的政治能力的。一個軍事能力不強的統帥,再加上一個喜歡誇誇其談的參謀,這倆人湊在一起一定會引起大亂。這才是劉備最擔憂的問題。



3.馬謖最後終於不負劉備的期望,惹出了大禍。

建興6年,諸葛亮第1次出祁山,當時有老將魏延和吳壹等人,大家都希望這二人當先鋒。

可諸葛亮不顧大家反對,毅然決定讓馬謖當先鋒官,統領大兵,最後馬謖被張郃打敗。諸葛亮進無所進,只有退軍到漢中。併為了嚴肅軍紀,含淚殺了馬謖。

我們不懷疑諸葛亮是準備為了歷練馬謖,因為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就讓馬謖做了參軍,每天晚上與馬謖談論軍事晝夜達旦。

可不幸的是,馬謖就跟趙括一樣。滿肚子經天緯地的才能卻無用武之地,最後被諸葛亮一刀給殺了。



所以諸葛亮在殺了馬謖之後才想起劉備的話,才見識到劉備的識人之名。後悔不已。


少校柳下惠


選用人才,除了德才以外,還要看人才是否知進退,有行止。看德才,是靜態思維,也很重要,但忽視了人才的動態,一個人天天在看問題,想問題,做事情,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要有一個總開頭。很多人才的墜落,就是沒有一個總開關。某單位招司機,出了一道面試題,說什麼懸崖旁有一塊金錠,你會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多遠才安全,有人答XX米,只有一個回答,離懸崖越遠越安全。面對金錠,只有一個有閘門。軍隊中有句名言:“服從是軍人的天職”,服從就是一道死閘門。反過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要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但也要擔抗命的政治風險。馬謖,不知行止,諸葛亮是下的死命令,馬謖既使有高見,也應當諸葛亮面說出來,而不能我行我素。我做考試二十年,從沒出過失誤,我堅持一條,一切按省考院的規定辦,只有一次,省考院改變了一條規則,公務員考試排座位,要求把職位打亂來排,我向省考院申訴了不同意見,按職位來排,有利於考生互相監督,有利於監考。事實證明,公務員筆試的公正性一致是公認的。


朵朵佬爺


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只有一句話,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只有這八個字。因為劉備歷盡亂世滄桑,成敗榮辱,最實際最現實,所說所想都是符合實際情況和切實可行的,從這個角度看人覺不會偏差大。這點即便孔明也不如。只不過孔明花花腸子多,善於揣摩人心,而且都能奏效 這點劉備不如他。劉備從這個角度看馬謖,覺得他說的話總是誇大書本的兵法,免不了大事琢磨小了,或者小事誇大了,讓劉備皺眉。小事琢磨大了倒沒什麼,大事的時候心裡沒數或者亂彈琴就會有大麻煩,比如街亭之敗。但是孔明是兵法派,馬謖的花花腸子正好對其胃口,他難免只看其謀,而忽略是否合乎實際。所謂一美遮百醜,正好把孔明的眼睛遮住,一直遮到最後守街亭。馬謖是最大的定時炸彈。整個三國把孔明從頭騙到尾,這點司馬懿不如馬謖,哈哈!馬謖正好對孔明胃口。


浩浩和湯湯


我認為並不是劉備有先見之明,不是劉備對馬謖有偏見,劉備看不上馬謖的原因是馬謖的哥哥馬良。

馬謖的哥哥馬良當時也很有名氣,主要在荊州輔佐關羽,而且馬良的名聲很好,但是光名聲好沒有用啊,劉備看的是最後結果。

關羽發兵攻打襄樊時,當時關羽部面臨吳魏兩線夾擊的戰況,可是馬良對如何防範東吳來襲拿不出太好的辦法,當時關羽部像前拿不下襄樊,向後又打不退東吳,最後關羽兵敗身死丟了荊州,馬良可以說負有很大的責任。

在劉備瞭解了關羽敗亡的經過後,肯定對馬良大失所望,而現在馬良之弟馬謖也很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看重的人劉備肯定也會觀注些,再瞭解了馬謖也是愛誇誇其談的人後,劉備聯想到馬良肯定也覺得馬謖也是徒有虛名的人,所以在臨終時特意叮囑了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可諸葛亮當時不以為然,事後馬謖丟街亭後證明劉備是對的。

劉備作為蜀國英主肯定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看人看的很準,不得不令人佩服。


天宇的文史情懷


劉備活著的時候,估計馬謖的名聲已經如日中天了。文韜武略,估計是很多人心目中隔代大將軍接班人了。也就是關張身後的統帥候選人。不論是關張還是魏延包括趙雲和諸葛亮都應該是對其讚許有加的。而劉備、法正等人也挑不出其大毛病。沒有直接提拔馬謖也是跟一開始不給諸葛亮獨立指揮權同樣的原因:聰明不代表能實幹。劉備想做得更穩一點。刻意打壓馬謖是為了保護老班底的安全。諸葛亮則是因為急於培養接班人,利用荊州集團最佳種子選手遏制益州本土兩方勢力才破格提拔馬謖。不用魏延也是低估了對手的實力。但也不排除諸葛亮意欲保護魏延,同時急於建功又不敢任用益州本土的將軍不小心出了昏招。

還有一種可能:劉備不曾說過馬謖言過其實,而是重點要栽培馬謖。諸葛亮說自己沒聽劉備的話是為了轉移視線,掩蓋自己刻意打壓益州本土勢力的用心。說自己看走眼總比讓人揭發出荊州集團搞小團體和對其他人做小動作要好看些吧。事後自降三級也是跟劉禪一起演苦肉計而已。有人分析過,蜀漢最早滅亡跟諸葛亮、劉禪的統御能力不足,一直無法真正控制益州本土勢力有關。


虛擬佛子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曾經跟隨劉備入川,做過成都令,越太守。精通軍事理論,也有過智慧之舉。反間計使司馬懿差點送命。是個謀士,不是個軍事家。

劉備字玄德,漢中王,三國演義裡,一代梟雄。三英戰呂布,也是個馬上君王。頂級政治家,識人準確。白帝城託孤,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未聽劉備之言,差點送了自己的命。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劉備死後,馬謖被諸葛亮重用做參軍,孟達反水被司馬懿識破被擒,諸葛亮大驚,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問道誰可守街亭,馬謖挺身而出,諸葛亮告誡說,街亭雖然小,但是非常重要。馬謖願立軍令狀,諸葛亮大喜,諸葛亮對馬謖非常器重,到了街亭,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屯兵於孤山之上,司馬懿大喜,聽是馬謖守街亭,說道馬謖徒有虛名,庸才也,諸葛亮重用此人,豈能不敗。街亭失守,諸葛亮安排兵將各自行動,準備啟程返回漢中,忽報司馬懿領兵十五萬往西城縣而來。諸葛亮身邊無將,老弱殘兵幾千人。諸葛亮焚香撫琴,泰然自若。司馬懿疑心有詐,率兵撤退。這就是歷上聞名的空城計。

回去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嘆馬謖一代理論家就這樣完了。

馬謖實戰經驗不足,平時喜歡高談闊論。劉備是很精明的政治家。看出馬謖的不足之處。諸葛亮殺馬謖是恨,諸葛亮一生謹慎,從未出錯。信任馬謖,把蜀國的重要的事情相托。而馬謖令他難堪,能不殺他而洩心中怨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