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阻止病毒傳播如何做好居家隔離


「科普時報」阻止病毒傳播如何做好居家隔離


戴 欣 實習記者 於紫月

  在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關鍵時期,居家隔離是阻止病毒傳播蔓延的重要方法之一。很多地區都發布通知,要求外地返回人員實行14天的居家隔離。那麼,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居家隔離?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傳染病防控專家認為,需要把握好科學飲食、合理鍛鍊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3個方面。

  科學飲食要注意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表示,隔離期間,務必實行分餐制,隔離人員要單獨用餐,碗筷專用。餐具使用後,必須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櫃、消毒液浸泡消毒。

  姜天俊認為,在膳食搭配上,要葷素結合,均衡合理,細糧和粗糧搭配的比例掌握在3∶7左右,即素菜和粗糧佔70%,葷菜與細糧佔30%;要結合自身健康狀況,多吃一些易吸收、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雞蛋羹、蔬菜,同時適當搭配一些水果和酸奶。對於糖尿病患者,要少吃高糖食物,水果可以吃西紅柿和黃瓜代替,不會明顯影響血糖。

  “居家隔離期間,由於能量消耗少,飲食量建議適當減少,大概相當於平時的70%至80%即可。”姜天俊還提到,要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即使感覺不到渴,每天也要飲用至少4杯水以上,尤其是在每天早晨起床後,喝適量溫水對身體有好處。不建議飲用過多的碳酸飲料。

  合理鍛鍊須謹記

  只吃不動,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一圈圈肥肉找上門?然而,特殊時期,運動也是個技術活兒。

  由於病毒的傳染性,在疫情解除之前,自然應當儘可能避免參加集體性體育鍛煉項目、使用公共健身器材以及在通風不好的空間裡進行有氧運動。

  姜天俊表示,在家中可以從事一些低強度鍛鍊,比如仰臥起坐、俯臥撐、快步走,運動量不必過大,不要過多消耗體力。在身體感到疲倦時,就不要繼續運動,休息更重要。

  如果居住的環境周邊人員少,空氣流通順暢,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走出去鍛鍊一下,鍛鍊的時候帶上口罩和手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最好保持在1米以上。

  “鍛鍊結束之後,不能忽視相應的衛生預防措施。”姜天俊強調,回家後,脫去的手套和口罩可放在一個小袋子裡紮好口,外衣脫下後,應單獨放置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洗手、洗臉、清洗鼻腔,換上居家的服裝。如果能買到快速免洗手消毒液,外出鍛鍊的時候可以帶上一小瓶,回家前用消毒液洗一下手更好。一般來說,運動後休息半小時再進行洗浴比較合適,可以給身體一個調整的時間。

  隔離結束勿大意

  通常認為,居家隔離過了病毒最長潛伏期之後,如果沒有任何感染的表現,就可以解除隔離,迴歸正常的工作生活。但這時候不能掉以輕心,還有一些事情需要注意。

  姜天俊表示,要注意手部衛生、呼吸衛生、物品和環境衛生三個方面。

  手是人體與外部接觸最多的部位,在飯前便後,或是外出回家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要用流動的水洗,洗手後用一次性紙巾或專用的毛巾擦乾。

  呼吸衛生也十分重要。在當前一段時間,即使解除隔離後,與家人、朋友、同事等他人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不要面向他人或用雙手捂著口鼻,應拿紙巾或用肘部掩著口鼻,避免飛沫擴散。

  最後,要注意物品和環境衛生。自己的洗漱用品、餐具等個人物品,要單獨存放,定時消毒。可使用含氯的消毒液,每日至少對居室內浴室、衛生間等場所清潔消毒一次,房間內要勤通風、勤打掃、勤清洗、勤消毒,做好內部小環境的衛生防護。

  病毒作為一種自然界最簡單的生物,必須附著在活細胞內才能得到生存與繁衍,而有效的隔離措施可以讓病毒失去賴以生存的宿主,加快其走向消亡。“只有每一名隔離人員思想高度重視,遵守措施要領,搞好自我防護,才能形成斬斷病毒傳播路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合力。”姜天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