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看著遠去的身影,萬分不捨,瞬間淚崩……等你回家”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這是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民警董秋紅髮布的一條朋友圈信息。1月24日除夕夜,她的丈夫孫玉明乘坐軍用飛機奔赴武漢,成為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衛士中的一員。

  疫情和病毒的到來讓這個春節少了些熱鬧,讓留在家裡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這對夫妻,卻挺身而出成為了“逆行者”。

  作為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麻醉科的副主任,丈夫孫玉明說:“時刻準備著。”

  身為上海市公安局楊浦分局指揮處的民警,妻子董秋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陣地。”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相隔千里的“警醫”夫妻堅守在不同的戰場上,以“並肩作戰”詮釋著共同的使命與擔當。

  穿上這身衣服就意味著責無旁貸

  在董秋紅眼裡,人民警察這個職業,過節就是過關,越到節假日,公安部門越需要向一線佈置更多警力。從警16年,她習慣了凡是春節都堅守在崗,從兒子記事開始,一家人從沒能一起吃頓年夜飯。今年,董秋紅的班排在了大年初一,一家四口終於可以在除夕夜團聚在一起,可因為疫情的到來,這頓團圓飯又被延期了。

  那天凌晨5點,電話突然響起,董秋紅知道是丈夫的“任務”來了。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讓她早有心理準備。不容忽視的疫情,急需支援的武漢,同時肩負醫生與軍人使命的丈夫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董秋紅比任何人都清楚。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可作為妻子,她不可能沒有擔憂。在成為警察之前,她是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麻醉科的護士,作為曾經的醫護人員,她清楚丈夫的任務意味著怎樣的風險。但董秋紅說,“擔心害怕也要支持他去。他覺得他應該去,我也覺得他應該去,換成是我,也是要去的。”一句“你去吧,家裡有我!”是來自妻子的全力支持,也是這對夫妻間不需多言的默契。

  疫情當前,醫生“逆行”,警察不退。丈夫奔赴武漢,身為警察的董秋紅也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個特殊的春節,為了確保警力充足,董秋紅不僅要照常做好分局指揮處常規的事務性工作,還肩負起了社區增援巡控的任務。排查走訪、檢查消毒措施、督促保安履職、防控社會治安……在抗擊疫情的“主陣地”,她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力完善每個細節,確保這座城市平安。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但除此之外,她還想再多做一些。為了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擁有10年醫療一線臨床經驗的董秋紅又主動請纓,加入楊浦公安醫衛志願者服務隊,走街串巷為居民宣傳防疫知識,又竭盡所能為同在一線的“戰友”們提供防控建議,疏導心理壓力。在董秋紅看來,民警也是普通人,面對疫情當然會感受到壓力,奔波於抗“疫”一線更需要各方面的支撐。而這些簡單的提醒,能讓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守護他人。

  丈夫遠赴武漢,妻子守護上海,在董秋紅看來,這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陣地”,“穿上這身衣服就決定你該怎樣做。”

  “一切都好”是他們傳遞牽掛特有的信號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孫玉明所在醫療隊增援的漢口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只有4.5公里。深夜11點多抵達武漢後,大家稍事休息,大年初一經過培訓後便各自分配工作。孫玉明先是進入了重症監護病房,隨著各地增援醫療團隊的陸續到達,兩天後,他的崗位又調整到了呼吸科。

  1個科室40名確診病人,10名醫生分成5組24小時輪流值班。當班醫生要穿戴好護目鏡、口罩、防護服……進去一待便是7、8個小時。醫院物資緊張,隔離服穿脫一次便會浪費一套,為了節約有限的醫療物資,避免上廁所,孫玉明常常進病房前兩小時便不再吃喝。一整天高強度工作後,出病房的他精疲力盡,一句話都不想講。

  剛到武漢的前兩天,丈夫基本處於“失聯”狀態,一整天下來也沒個消息。董秋紅雖然擔心,但為了不影響丈夫的工作,她忍著不問,一直等丈夫從病房出來後主動聯繫她。而聯繫上了,彼此囑咐最多的也只是“放心吧,我這裡都好,你不用擔心。”

  和家人聯繫時,孫玉明不太講工作的辛苦,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我挺好的,你們要少出門,勤洗手。你巡邏時更要做好防護,注意安全。”董秋紅知道,丈夫不提工作,是因為怕家裡人擔心。而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

  2008年,孫玉明在汶川進行抗震救災的醫療增援,乘坐的車子剛開過,身後便塌方了,車子險些被壓。後來,他又因為天氣炎熱在帳篷裡中暑,過了很久才被發現。這些事,孫玉明從未與家人提起過,而從丈夫同事那兒瞭解到實情的董秋紅也就十多年佯裝不知。在她看來,自己不知道,丈夫才能安心一點。

  “我們一家人都這樣。我們想傳遞給他的信號是,家裡一切都好,讓他放心;他想要告訴我們的也是,他沒事,不用擔心。”董秋紅笑著說,“而且,我相信他,我相信肯定是沒事的。”

  有了信心,什麼都會好起來的

  在兒子孫樂的心裡,勇敢“逆行”的父母是他的榜樣,而穿上白大褂救死扶傷是他給自己立下的未來目標。這個18歲的孩子在視頻通話時不斷囑咐爸爸:“救人的時候一定要安撫好病人和家屬的情緒,情緒很關鍵,恐慌會影響人。最重要的是信心,有了信心什麼都會好起來。”董秋紅覺得,兒子的話既是囑咐爸爸,也是講給媽媽聽的。

  疫情當前,丈夫遠在武漢,自己的工作也比平日裡繁重,家裡還有八十歲的婆婆和即將高考的孩子,董秋紅肩上的擔子更重,心頭的壓力也更大了。但她說,“情況已經是這樣,再大的壓力再多的擔心都應該自己想辦法調節好。”

  對於偶有的不良情緒,董秋紅有自己的消解方法。覺得辛苦的時候,她就工作之餘抽空去跑步機上跑一跑,或是寫一寫“平安歸來、玉明加油、等你回家……”。董秋紅很認同兒子的話:“情緒很關鍵,信心最重要。我有信心,一切都會好起來。”

  在夫妻共同戰“疫”的半個月裡,董秋紅也時常被來自領導和同事朋友的溫暖所包圍,常有朋友買好一堆菜放在她家門口,一聲不響就走掉了。來自四面八方一點一滴的關心,讓董秋紅特別感動,也讓她對勝利更有信心。全國一盤棋,大家一條心,在這場抗“疫”中沒有人是旁觀者,所有人風雨同心。

從上海到武漢,這對夫妻相隔千里卻能“並肩作戰”

  2月2日,她的丈夫孫玉明已前往火神山醫院,開始新一輪的“戰鬥”。

  昨天是元宵節,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為武漢亮燈。“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是所有人的心聲。

  董秋紅的心裡也藏有一份期待,“等疫情過去了,我想和他一起在我們新江灣城的生態公園裡,曬曬太陽,就安安靜靜地坐一會兒,什麼話也不用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