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統一有什麼重要意義?

魏秋盈


一句話:比秦國統一六國,更偉大!比漢武一掃西北,更偉大!秦皇+漢武=康熙帝!


翠雲峰綠水湖2


應當說清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還是很重大的,尤其是保有如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厥功至偉。

首先我們從領土的各個方向分析清朝在明末的基礎上做了那些積極的拓展:

東北方向自不必言,崇禎時代基本已經龜孫到長城一代,已經完全失去了明朝初年的奴兒干都司,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明朝對奴兒干都司的設置基本處於羈縻統治,也就是任用當地部落首領為世襲官員,基本不設置流官,後期基本放棄了東北地區。而清政府一直到康熙年間與沙俄確定了外興安嶺地帶為分界線,同時應當說庫頁島也屬於清朝,但是基本是羈縻統治,直到清朝末年通過《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流失了大量領土,但是基本保住了人口眾多尤其是漢語占主導地位的東三省地區。

正北方向,韃靼和瓦刺給明政府的壓力極大,以至於出現了明英宗被擄走的恥辱事件,基本也是已現在的長城一線,清政府則是前期達到了貝加爾湖附近而後回撤到今天蒙古國和俄羅斯邊界,同時保有現屬於俄羅斯領土的唐古烏努海地區,清朝末年蒙古地區事實上丟失,民國時期徐樹錚短暫使用武力收回旋即丟失,從此外蒙古地區與我大中華無關。但是相比較明朝畢竟為中國保住了內蒙古地區。

西北方向,直到乾隆年間,歷經三帝,先後擊敗羅卜藏丹增、葛爾丹、大小和卓終於收回新疆地區同時西部領土直達蔥嶺,佔據瓦罕走廊,堪稱奇蹟,為中國保有新疆做出了極大貢獻。

對於西藏地區,由於清政府設置了駐藏大臣(領有軍隊),實際上對西藏有實際控制,比明朝的羈縻統治強了太多。

所以清朝統一對於維護現在多民族統一的新中國意義重大,如果沒有的話可能現在的中國也真的是隻能保有漢地一十八省。下面附一下清朝最大疆域圖和明朝最大疆域圖(含羈縻統治)和近代丟失的領土





騎著足球看歷史的Y君


清以聯姻和宗教束縛住蒙古,以滿蒙騎兵威懾漢地,又以漢地財賦引誘制衡蒙古。在漢地以皇帝身份統治,在草原上以天可汗自居。在青藏高原以文殊菩薩轉世與達賴班禪分庭抗禮,冊封宗教領袖並推廣到蒙古,又規定領袖必須在西藏轉世。明修長城清修廟,八面玲瓏



郭宥嘉


先看一張地圖

與世界其它文明區域相比,東亞地區相對比較封閉:北方是蒙古高原,西北是帕米爾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橫斷山脈,東南均為大海,東北直至外興安嶺。

邊界似乎是天然的,天然的將中國與其它文明區域相阻隔,但這一區域的內部又可以分為五大部分:

  • 長城以內的農耕區域
  • 東北
  • 蒙古高原
  • 西域
  • 青藏高原

這五大區域在近代到來之前分別被漢滿蒙回藏五族所佔據,是清朝在公元1759年完成了五大區域的完全統一,這一局面即使在元朝也沒有實現,元朝沒有佔據新疆。

也就是說,在西方列強到來之前,在我國獨立發展的過程中最終完成了以長城為界的農牧兩區的統一,而這距離鴉片戰爭不過80年的時間。

時間上可能是偶然,由清朝完成可能也不是必然,或者在我國這樣的地理環境下也具有某種必然性。但不管怎樣,正是這一大統一,使我國抵禦外侮上擁有了巨大的緩衝和戰略縱深。


試想,假如我國沒有西藏,那麼四川重慶便不再是大後方,是前線。而我們的鄰國印度,巨大的戰略壓力便是由於西藏的高度所帶來的,因為西藏屬於我國。

印度封閉的地緣環境其實與我國很相似,但戰略要地卻基本上不在印度手中,而被中國和巴基斯坦所控制,這也是印度一定要爭克什米爾的原因所在。

所以,無論如何高估清朝的統一都不過分,我們可以說漢唐勢力都曾遠達西域,但那畢竟不長久,而在古代,漢民族也沒有長久控制非農耕地區的決心。

清朝末年,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使我國丟失了太多的領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這正是這些條約使我國在實力最弱之時依然在法理上擁有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福禍相依,強弱也會易位,而只要有地,有人,一切就都有希望,這也是我國終將復興的底氣所在。


心向青山


1616年,女真族的傑出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史稱後金。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成滿洲。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又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最終實現了全國統一。

清朝的大統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他結束了明末以來戰亂嚴重,農民起義接連不斷的局面,實現了社會安定,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有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

其次,從政治上看,清朝繼承了明朝的統治,制度又有所創新發展,滿洲皇帝取代了漢族皇帝,又繼續宣揚君權神授,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牢牢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在地方政權建設方面,在漢族地區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18個行省,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和青藏高原,設立了五個將軍轄區和兩個辦事大臣轄區,鞏固和加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

再次,從經濟上看,清朝創造的社會財富遠遠多於明朝,這從人口指標上能夠反映出來。從秦朝到元朝,中國人口處在2000萬人到8000萬人之間,北宋時期人口超過1億,明朝初年人口有6000萬,明末達到1億9000萬,清朝初年人口達到6000萬,經過150年的發展,迅速達到3億6000萬。在以後不到50年的時間裡,又增長到4億1000萬人,這與清朝恢復發展農業的措施密切相關。清政府注重在黃河流域和南方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減少戰爭的破壞,又在北方開墾大量荒地,增加糧食生產,又大量推廣原產美洲的高產農作物玉米,馬鈴薯,番薯等,這促進了人口的明顯增長。

第四,從文化上講,清朝統治者尊奉儒家思想為正統,這有利於凝聚人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的統一。

第五,從民族觀念上講,滿清統治者宣揚“滿蒙一體”,“滿漢一家”。這是封建社會最先進的民族觀,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終形成。

第六,從大一統的角度,清朝克服了明朝事實上的分裂,達到了對全國全面的有效治理。明朝初年,包括青藏高原,新疆東部,東北地區,都在明朝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明朝中後期,隨著國力的衰弱,明朝失去了對上述地區的控制,只能統治長城以南地區。這樣,東北地區一部分,內外蒙古。新疆地區,青藏高原,形成事實上的“蒙藏聯盟”。以俺答汗為最高政治領導人,以三世達賴為最高宗教領袖,明朝面臨從東北北方西北西南方向的全面政治軍事壓力,由於清王朝的建立和統一,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第七,從邊疆治理來看,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又制定金瓶掣籤制度,規範達賴班禪的轉世。這樣,從元朝中央政府開始直接治理西藏地區,到清朝達到了完善治理的程度,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完美治理的程度,這在以前的歷代封建王朝是做不到的。在一個民族關係宗教關係最複雜的地區,中央的權威能夠達到有效的貫徹,也就有效地克服了分裂的危險。

第八,從遼闊版圖來看,清朝最終奠定了今天偉大祖國遼闊疆域的基礎,唐朝的疆域大於清朝。但唐朝2/3的面積是羈縻州,對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制實行政治統治而不收稅,因而基礎是不鞏固的。元朝的疆域也大於清朝,但元朝實行裂土分封,幾個藩屬國,後來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就元朝就元朝本土來說,北方的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面積遼闊,人口稀少,各部族長期流動,因此中央政府權力有限。清朝經過100多年的奮鬥,才開闢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康熙帝時,通過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鞏固了祖國的西南邊疆和東南海防,通過雅格薩自衛反擊戰和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鞏固了祖國的東北邊疆。雍正帝時,通過簽訂《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劃定了蒙古地區與俄羅斯的邊界。乾隆帝時,通過多次評判,鞏固了新疆的統治秩序。

最後,從歷史進程來看,清朝無疑是封建社會的“超級大國”。大清朝的文治武功,從縱向作比較,不遜色於中國任何封建王朝。從橫向做比較,在世界歷史上佔有突出地位。1800年,中國人口占世界的1/3,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1/3,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等發達國家。新航路開闢後,西方殖民者侵佔了美洲。侵入了印度,長期不敢侵佔中國大陸,就是因為中國的強大。大清朝在漫長歲月中,建立了東亞朝貢體系,朝鮮,日本。琉球王國。呂宋(今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暹羅(泰國),緬甸,加里曼丹島西部,尼泊爾,錫金(哲孟雄),不丹,克什米爾,浩罕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大清朝威名遠揚,光耀萬邦。加強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繫,阻止了個藩屬國之間的武裝衝突,維護了各國的政治穩定,促進了亞洲和平。



谷老師


歷經康雍乾三代皇帝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領土,完成中國大一統。從清準戰爭到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才形成駱駝狀版圖,歷經百年之久。明朝時瓦刺,亦裡巴力均是外國。清朝真正實現了中國大一統,清朝第一次將內外蒙古、東北、新疆、西藏、青海、臺灣等全部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看了2000餘年中國古代歷史,只有清朝才能做到完全統一中國。 漢朝,唐朝,元朝都沒做到,剩餘其他朝代,更是偏安一隅,多國並立。

自古以來只有清王朝能同時征服漠北、西域和西藏,將之納入自己的版圖。

那麼它的意義在哪裡,對後世有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來稍微解讀一二。

一個國家的領土訴求,需要有兩個最基本的依據,那就是法理依據和歷史依據。當然有些國家很強大,靠實力說話,不需要法理依據和歷史依據也可以。但是拿到談判桌上去說話,就必須要有這兩個依據。我們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按1840年以前的地圖為準。

為什麼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時間點?因為1840年以後,中國進入了近代史,1840年以前中國還是古代國家,1840年以後中國在與西方國家交往的過程中,逐漸被塑造為一個具有現代國際法意義的近代民族國家了。

同時我們在國際上提出自己的領土訴求的時候,也是以鴉片戰爭以前的清朝領土作為標準,而不是以唐朝或者是元朝。

但是為什麼沒有明確指出這個時間點呢?既然是以清朝的領土為標準,為什麼說“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呢?因為我們把康乾盛世的領土也看作是繼承了更早時期的中國固有領土,這就是所謂的“中華故壤”,比如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和唐高宗一直堅持對高句麗用兵,稱遼東為中華故壤,明朝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朝鮮國王請求明王朝把遼河以東的領土送給朝鮮,明太祖拒絕了,說遼東自古就是中華故壤。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怎麼以極盛時期為標準?怎麼不以衰落的時候為標準,注意!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以極盛時期為標準,沒有誰以極衰時期為標準。如果大家都是以極衰時期為標準,那麼世界上就不存在國與國之間的領土爭端了,相反還會出現許多無主之地。正因為都喜歡用極盛時期為標準,所以才會造成各自所主張的領土有重疊,才會有矛盾存在。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懂了,清朝的大一統是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依據。對我們的臺灣迴歸和其他有爭議的地方都是一個重要的憑證。



天涯明月


1,奠定中國近代版圖。雖然五大自治區與外蒙曾經在不同的歷史都屬於中國,但清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國家疆域確切劃分的時期完成了全中國的統一。

2,五族共和局面的形成,清中前期皇帝勵精圖治,大清的皇帝即是中原皇帝也是蒙古博格達汗,清乾隆皇帝懂得中國五大主要民族的語言。清朝一代奠定了中國近現代五族共同的局面。

3,在歐洲白種人奴役殖民全球有色人種的前期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使得近代的中國在面對歐洲白種人入侵有足夠的緩衝,使得整個中國不被殖民入侵淪陷。

4,清留給了中國大量的人口。清滅亡時中國有4億人口,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漢族。人口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可以經受得住清未大亂與日本全面侵華等大風大浪而不被傾覆,特別是以4億人為主的漢族為中華的再次統一與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雄鷹展翅長空


清朝的統一,完成了中華疆域完善之路的第四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中國歷史所覆蓋的疆域內,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大區域:

  • 一是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農耕區,也有史學家稱之為“中國本部”;這裡不用多說了,所有漢族王朝都是在這裡開創的。

  • 二是長城以北、阿爾泰山以東直到庫頁島這一片,這裡可以稱之為“遊牧區”,中國古代的草原力量、遊牧政權都是在這裡崛起的。

  • 三是“西域”,基本等同於今天的新疆地區,這裡是古代中國陸地上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

  • 四是“高原”,即今天的青海和西藏,這裡是古代中國的奇特精神力量來源。比如在宗教方面主宰元和清的喇嘛教。

中國歷史上,從古代至近代,看似一亂一治的王朝更替在重複,但實際上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每次治亂循環中都在提升。以郡縣制大一統王朝來看,我對中國的大一統做了如下定義:

  • 大秦實現農耕區的大一統,是大一統1.0版;

  • 漢朝實現了農耕區+西域的大一統,是2.0版;

  • 大唐實現了農耕區+西域+遊牧區的大一統,是3.0版;

  • 元和清則實現了農耕區+遊牧區+西域+高原的大一統,是大一統的4.0版。

傳統意義上說,中國王朝的大一統到清朝就屬於完成態了,可以稱之為完整版的大一統。清朝的統一,完全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使中華民族有了施展抱負的舞臺。

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近代以來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一股力量,那就是海洋文明。

500年來,正是海洋文明所塑造的一切在日益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國從晚晴開始,與海洋文明打交道的過程充滿了艱難和困苦。中國人民謙虛好學的精神最終戰勝了冥頑與虛榮,開始全面擁抱海洋文明。終於在今天,經過100多年的艱苦奮鬥,中國已經成為了海洋文明中的中上游玩家。

中上游玩家,還不是頂級選手。這比古代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還去之甚遠。我們還做不到一怒而諸侯懼,我們還做不到政由我出。

因此,中國未來要成為海洋文明的頂級選手,那時將是大一統的5.0版本。

請注意,彼時的大一統5.0,已經超越了傳統地理上的疆域意義,是以傳統疆域為基礎、以影響力為輻射半徑的超級疆域,是現實疆域與虛擬疆域的結合。

這個超級疆域,就是在大清留下的現實疆域基礎上完成的。

更遙遠的未來,人類可能進入太空文明、星際文明,中國依然離不開現實疆域的支撐。

上述這一切,都要立足於今天中國世界第三的疆域,大清功不可沒。

如果大清在給民國禪讓的詔書中說,漢滿蒙回藏自決,那中國還會有今天的疆域嗎?

僅僅一個外蒙獨立,中國就搞不定。為什麼?因為背後有大國力量。如果西域、高原都自決獨立了,中國還能收回嗎?極難極難,概率極小。因為從晚晴開始,中國的局勢,一定離不開世界格局的影響。

因此,大清的4.0版本完整大一統,對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怎麼說都不為過。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最大的意義就是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基礎。

在清代以前,歷代大統一的王朝對很多邊疆的統治都形式上的。

以明朝為例:西南地區實際上一直被當地土司們所統治、東北地區實行的是名義上的羈縻政策、臺灣並未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直接派員管轄、新疆的大部分地區不在明朝的管轄範圍內、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也未能行之有效、蒙古地區則一直與明朝為敵。

而清朝經過100多年的不斷統一戰爭,通過改土歸流實現了對西南邊陲的直接有效管理、東北作為滿清大本營一開始就被納入直接統治區、中央政府直接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進行管理、臺灣被納入中國的郡縣制管理、蒙古新疆地區則通過聯姻和戰爭將其納入中央直轄,這些事實也為我們如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提供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清朝退位後,中華民國依據《清帝退位詔書》繼承了滿清的領土,其內容為“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也是我們如今申述領土主權的法理依據之一。

此外,清朝的統一奠定了現代民族融合的基礎,正是由於清朝的統一,中華民族56個民族才成為了如今的“一家人”。


史海小白丁


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雖然歷經不平等條約又丟失了很多國土。統一的清朝是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統一團結。各民族交往更加融洽。雖然清朝內部存在著很多問題,但它不影響清朝時期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清朝時不統一。那麼現在中國的版圖就要分裂成很多國家。就會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再加上清朝時所處的國際環境。資本主義國家會趁機掠奪中國更多的資源。會更加劇中國的分裂。中華民族難以形成。那樣中國就很難在團結成為一個國家。分裂的國家是對人民沒有好處的。前蘇聯的教訓就是,蘇聯的解體分裂的影響至今未完全消除。統一的清朝是對中華民族有利的,清朝時期最大的貢獻就是防止了新疆的分裂。以及對臺灣,蒙古,西藏等地區的管理。因此分析歷史事件要一分為二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