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前,清廷為何會出現“海防”與“塞防”之爭?

瀚海說史


都別搶,我來答。

晚清時期在政治上掀起的“海防”和“塞防”之爭反映的是清朝在西方侵略者的殖民下,應該重點防禦東南沿海的“海防”,還是西北新疆地區的“塞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一種做法,猶如是“保大保小”,房頂漏了,窗戶破了該先修什麼的一種爭論和選擇題。

  • 時代背景——

關於清末受到列強欺凌的時代背景想必不用多做闡述,而關於“海防”和“塞防”的背景是: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暴露出清廷海防空虛的弱點,清廷泱泱大國竟無法驅逐彼時尚未羽翼豐滿的日本弱旅,最後只能無恥的褒獎日本的行為說是“保民義舉”。

同時,為了換取日本退出臺灣,清廷付出50萬兩白銀的代價,而在1871年,沙皇俄國悍然出兵佔領了新疆伊犁,甚至打算進兵烏魯木齊。同時在新疆又爆發了“阿古柏之亂”,形勢十分不樂觀。於是,在1875年,以李鴻章支持“海防”和左宗棠支持“塞防”的爭論在朝廷上展開。

  • “海防”和“塞防”爭的是什麼——

從表象上,似乎爭論“海防”和“塞防”是取捨問題,但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完整的爭論,亦並不意味著支持“海防”便放棄“塞防”,而是把重點力量放在哪一邊。

  1. “海防”優先

以李鴻章為首的官僚認為:

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

也就是說相比較失去新疆,清王朝尚能承受這種損失,但是一旦失去在沿海一帶的防務,勢必令彼時中國不保,鑑於當前清王朝財政窘迫,力量衰微的現實,應當優先海防。李鴻章的這種言論並非沒有道理,如兩次“鴉片戰爭”英國和法國都是從沿海一帶攻到北京。

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直接打進北京,在圓明園裡大肆掠奪,可以說當時的清朝近乎面臨著亡國的危險,在經歷這兩次事件以及日本侵略臺灣暴露出來的海防空虛後,當時李鴻章曾寫信給沈葆楨袒露自己的憂慮說:

或謂若自啟兵端,無論勝負,沿海沿江糜費,奚啻數千萬,以此區區收回番地,再留其有餘,陸續籌備海防,忍小憤而圖遠略,抑亦當事諸公之用心歟?往不可諫,來猶可追,願我君臣上下從此臥薪嚐膽,力求自強之策。

因此李鴻章認為應當以“海防”優先。

當時他的方案是:

  1. 停止用兵西北,維持“嚴守現有各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的現狀,將西北的軍餉移到“海防”建設上來;
  2. 令新疆自治,其方案是“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朔
    ”,簡單來說清朝名義上享有對新疆的統治,雙方之間形成“宗藩關係”;

後世多把李鴻章的這種言論視為“賣國行徑”,但是從客觀現實出發去考察,鑑於當時清朝日漸腐敗,國勢不振,財政空虛,李鴻章不過是“集中力量,專於一點”的做法,好比屋漏和窗破,李鴻章選擇的是修補屋漏,不過他亦並未說要全部放棄新疆,只是要求更加偏重於“海防”。

相比較李鴻章的做法,左宗棠的方案較為全面。

  1. “海防”和“塞防”並重

左宗棠認為“海防”和“塞防”都要並重,即所謂“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關隴新平,不及時規還國家舊所沒地,而割棄使別為國,此坐自遺患。萬一帕夏不能有,不西為英並,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縮,邊要盡失,防邊兵不可減,糜餉自若。無益海防而挫國威,且長亂。此必不可——《清史稿·左宗棠傳》

左宗棠相比較於李鴻章的“國家統一觀念”要濃厚一些,堅持認為國家土地,寸土不讓的原則,“海防”要做,但“塞防”也要做。從地理戰略上來看,儘管新疆地處偏遠,對彼時的京師似乎構不成多大的威脅,然而倘若新疆落入外部侵略者的手中,勢必使得清朝直接陷入四面楚歌的處境。

當初林則徐被貶到新疆時,就已經預見到沙皇俄國對新疆虎視眈眈的野心,當時他就警告清政府說:

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果不其然,“海防”和“塞防”之爭證明了這一點。由於左宗棠的堅持,並且得到軍機大臣文祥的權力支持,最終促成清廷同意“海防和塞防並重”的方案。這就有了後來的“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並東拼西湊準備了西征的軍餉,其中尤其得到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大力幫助,最終促成新疆的迴歸。

應該說,左宗棠的這一方案雖然在短期內確實給清廷帶來不小的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無疑避免了很多歷史問題的發生和出現,這是功在千秋的偉績。而對於李鴻章的言論,後世讀者也不應該誤讀為他主張“放棄新疆”,而是讓新疆和清朝形成“宗藩關係”。

這才是他的初衷,當然,就國家大一統和完整的領土觀來說,李鴻章的這種言論自然無法令人接受,但要考慮到當時清政府所處的現實,手心手背都是肉,偏袒任何一方都令人難受和感到不公,因此唯有自強,方能避免此等悲劇。


圍爐談史


雄師親駐玉門關,不斬樓蘭誓不還——左宗棠

1866年,左宗棠被任命為陝甘總督時,他的主要任務是剿滅西捻軍,平定叛亂,但在他用兵陝甘時,新疆的局面卻逐漸惡化。於是,剛剛平定陝甘的左宗棠,又面臨新的挑戰與使命。歷史選擇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用收復新疆的壯舉鑄就一生的輝煌。

天山南北,狼煙四起

張騫通西域後,新疆就與中原內地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西漢就曾在此設置西域都護府,而到唐朝則改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後來,由於中原王朝的無暇無力西顧,天山南北多處於割據狀態。

清朝入關後,朝廷經過幾代人努力,終於在乾隆朝,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新疆再次歸中原王朝管轄。

然而,好景不長,從1820年開始,在英國人的策動下,新疆發生張格爾叛亂。好在大清餘威尚存,道光派楊遇春、楊芳等人入疆,平定了張格爾叛亂。1864年,天山南北烽火重燃,形成幾個大大小小,由當地上層人佔據的力量中心,他們各自為戰,彼此彼此相互攻擊,為外來侵略勢力提供可趁之機。

1865年,位於新疆西部浩罕汗國的軍官阿古柏,接受喀什噶爾首領金相印、司迪克的求援,派兵進入新疆。這一舉動,如同引狼入室,帶來嚴重後果。

阿古柏到喀什噶爾後,立刻趕走司迪克,奪取了統治權。之後,短短數年,阿古柏自立為王,不僅迅速佔據南疆,建立“哲德沙爾汗國”,而且將勢力延伸到北疆。

與此同時,俄國出兵佔領伊犁,並與阿古柏勾結。英國也不甘落後,與阿古柏竄通,承認他的政權,還給予其援助。這樣一來,天山南北就面臨被外國人瓜分的危險。

新疆局面的惡化,引起朝野的重視,朝廷立刻作出回應。在外交上,除派人與俄國公使交涉外,還派遣伊犁將軍赴伊犁,與俄國帕科夫斯基談判;在軍事上,命令烏魯木齊都統帶兵伺機而動,並調遣烏魯木齊提督成祿入疆。

左宗棠是陝甘總督,對新疆的局勢十分關心,當俄國侵入伊犁時,他正在攻打河州。由於肅州是出關入疆的必經之路,因此,朝廷命令他儘快攻克肅州。除了派遣嵩武軍攻打肅州,左宗棠已經開始佈局收復新疆,一邊召集舊部劉錦棠等人,一邊籌措糧草。

1873年,左宗棠上書朝廷,詳細分析新疆面臨的形勢和應對方案:

“宗棠所以有從內佈置、從新籌度之請也,就兵事而言,欲杜俄人狡謀,必先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如果烏城克復,我武維揚,興屯政以為持久之謀……尺寸不可讓人。”

國土尺寸不可讓人,這是左宗棠對待外國的態度,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鷹派發出的吶喊。

“塞防”與“海防”之爭

就在清廷準備收復新疆時,東南沿海又出現危機。1874年5月,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入侵臺灣,清廷被勒索白銀50萬兩才平息事件,但東南沿海局勢驟然吃緊。沿海各地,因此加強防務,增加經費開支,紛紛要求暫緩對西北的軍餉,這給收復新疆帶來極大困難。

總理衙門針對海防,提出六項防務意見,分別是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並諮詢各省都督意見。各地意見不一致,由此引發海防與塞防的大討論。

海防論的擁護人,以李鴻章為首,他們主張先放棄新疆,專注東南,將資源用於海防建設。在《籌議海防折》中,李鴻章認為:

一、東南沿海比西北邊疆重要,“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心腹之患愈棘”;

二、新疆位於邊陲,不過數千裡荒地,即使在和平時每年也要兩百多萬兩軍費,已為不值。而且新疆遠離京畿,周邊列強早有蠶食之心,即便勉強收復,將來也難以守住。

三、資源有限,海防迫在眉睫,塞防耗資巨大也未必見成效,不如先建設海防,等國運好轉再收也不遲。

與李鴻章意見相反的是以湖南巡撫王文韶為代表的塞防論。他認為,俄國入侵伊犁,形勢危機,我遲一步,則俄人進一步,我遲一日,則俄人進一日,而且西北安危與東南局勢緊密相關。因此,他主張目前應該集中精力,全力收復新疆。

針對李鴻章的言論,左宗棠上《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明確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的主張,他認為:

一、新疆是屏障,新疆無虞而蒙古保,蒙古保而京城安,否則,列強或叛亂勢力自西而來,京畿難以抵禦。

二、外部勢力,主要目的在於通商,一時半會還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收復新疆的大好時機。

三、絕對不能撤兵,因為一旦撤兵,就會讓侵略者看到朝廷的弱點,而給他們向東擴張的機會,到時不獨隴右堪虞,蒙古也會不得安寧。

四、西北的餉銀,本就不充足。海防也不需要挪用塞防軍餉,無論船器還是兵力,都能就地籌措。

左宗棠做過閩浙總督,籌辦過福州船政局,對海防不僅不陌生,而且是積極的倡導者,置身西北,對塞防的重要性又感同身受,因此,他提出的海防與塞防並重的主張,兼顧了東南與西北所面臨的形勢,很符合長遠利益。他力排眾議,得出必須保新疆才能保全國家安危的結論。

清廷歷來將新疆視作乾隆留下的祖宗之地,自然也不願意輕易放棄,因此,最終採納左宗棠的意見,在加強東南海防、建設海軍的同時,全力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


秋媚說:左宗棠、李鴻章是晚清少有的開明之士,他們的眼光,看到了世界,也看到清朝的落後。海防與塞防之爭,是兩種治國方略的碰撞,它不僅受內部局面影響,也被國際局勢左右。這場辯論以及最後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大清國運。


秋媚讀史


由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左宗棠率領大軍收復了伊犁,現代人提到“海防”和“塞防”,往往會追捧左宗棠,貶低李鴻章。實際上從清朝晚期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左宗棠的“塞防”策略,還是李鴻章的“海防”策略,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方式。只是李鴻章的“海防”以全面失敗告終,左宗棠的“塞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事後諸葛亮”才會認為李鴻章的“海防”是錯誤的決策。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的一些官僚為了改變清王朝落後的局面,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在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清王朝也準備建設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因為清王朝的國力有限,當時的清王朝內部出現了“海防”和“塞防”兩大派系。“海防”派以李鴻章為首,李鴻章認為洋人能夠輕易地入侵大清朝,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堅船利炮,所以清王朝應該將有限的銀子用於海軍建設。從兩次鴉片戰爭的教訓來看,李鴻章發展“海防”的主張並沒有錯誤。

“塞防”派以左宗棠為首,左宗棠認為清朝應該努力發展陸軍,將有限的銀子用於西北和東北的塞防建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著清王朝忙於對付英法聯軍,逼迫清王朝割讓了一百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在俄國對東北和西北虎視眈眈的背景下,左宗棠發展塞防的主張並沒有錯誤。在“海防”和“塞防”的觀點提出的時候,俄國已經滲透到了西北地區,因此當時的清王朝更傾向於“塞防”的主張。

1876年清朝大將左宗棠帶領數萬軍隊西征,擊敗了俄國支持的阿古柏叛軍。左宗棠收復伊犁之後,“塞防”派逐漸佔據上風,但是到了中法戰爭時期,法國憑藉著海上的優勢,一舉控制了東南沿海地區。而且在中法戰爭期間,俄國再次從西北割讓走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塞防”的主張最終以失敗告終。中法戰爭的失敗極大地刺激了清王朝的統治者,左宗棠也在中法戰爭結束後去世,“海防”派開始佔據絕對上風,“海防”和“塞防”的爭議也從此告一段落。

雖然“海防”和“塞防”的爭議告一段落,但是李鴻章卻沒能獲得足夠的銀子發展海軍。慈禧太后在1888年宣佈還政光緒皇帝,但是慈禧太后仍然擁有巨大的權利。光緒皇帝為了讓慈禧太后安心退休,花費鉅款為慈禧修建頤和園。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和李鴻章一直不和,翁同龢控制的戶部不肯為李鴻章撥款。從1888年開始,李鴻章沒能再購買一艘新的戰艦,北洋水師的發展開始停滯不前。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海防”派也最終以失敗告終。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是清朝晚期的名臣,兩個人提出的“海防”和“塞防”的主張,也都是為了清王朝不再繼續被侵略。然而清王朝的腐朽已經到了骨子裡面,無論是李鴻章的“海防”,還是左宗棠的“塞防”,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歷史總探長


1874年左右,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的局勢越來越緊張,清朝就此問題展開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辯論。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強調“海防重於塞防”,同時認為“海防、西征力難兼顧”,並且進一步地認為放緩新疆問題,甚至是放棄。

與之持相反觀點的是,陝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海防塞防並重”,並大力支持歸復新疆。面對兩派的不同主張,清政府在權衡利弊之後,在加強海防的同時,也認同了左宗棠的觀點。所以,才有了後來的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一事。

“海防”與“塞防”之爭的由來

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沿海地區逐漸被資本侵略者不斷的侵擾,清政府雖有抵抗,但仍抵擋不住侵略者的步伐。

對此,清政府很是煩惱。所以,在1874年11月7日,也就是在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的這一天,“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向15名督撫問詢如何增強國防的實力、以圖自強等一系列問題。而清政府讓人彙總後,主要有四大觀點:

  1. 安徽巡撫裕泰、兩廣總督英翰等人主要持有的觀點,就是認為“江防”最重要,目的是要加強長江流域建設。這不僅是江河決堤等水患問題,還是要進一步的加強軍事防禦。
  2. 山東巡撫丁寶楨一派則認為“邊防”最重要,主要是對我國西北、東北邊疆,認為要加強軍隊建設防止沙俄,畢竟沙俄對北方邊境的憂患很有侵略性。
  3. 湖南巡撫王文韶一派則認為“塞防”最重要,主要的也是西北防務安全性問題。
  4. 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一派督撫則是一致認為“海防”最重要,主張沿海防務問題為最。

<strong>

在上面的四個主張中,其實總的來說還是“塞防”和“海防”問題。但是,在這兩個競爭中,“海防”的支持者是最多的。譬如,左宗棠的好友沈葆楨等人明確地表示支持李鴻章;就連當時的恭親王奕訢也傾向於李鴻章。

可是,當時的皇帝新喪,幼帝即位,“兩宮太后”再一次垂簾聽政。也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她們的影響力,以及彰顯她們垂簾聽政後所能做出的貢獻。“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太后便對軍機大臣文祥說:新疆是乾隆時期平定並起名的,此地擁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不應該也不能如此輕易地放棄由此,文祥將各方督撫和軍機處的觀點,以六百里加急的密諭和抄本的方式,全都交給了陝甘總督左宗棠。

而受到這些抄本的左宗棠,在仔細地思考之後,左宗棠批駁了李鴻章的觀點,並且很鄭重地向“兩宮太后”表明了自己的主張:海防與塞防並重。

“塞防”與“海防”之爭,說到底還是利益的爭奪問題

隨著清政府後期的腐敗無能,再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清政府與世界脫軌的越來越嚴重。而後,外國資本主義者利用鴉片打開了國門,其後更是對沿海地區進行軍事戰爭。可是,清政府雖然有抵抗之心,卻無抵抗之力。而戰敗的結果,就是不間斷地和這些侵略者進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在這些條約中,除了被迫開放一些地區,以及簽訂一系列條款外,還有白銀的賠償。這些賠償,清政府根本不能馬上拿的出來。隨著清政府財政赤字的出現,這些大臣們就開始不斷的爭奪朝廷對己方的撥款。

針對於新疆問題,李鴻章主要認為用兵新疆,至少需要朝廷撥款白銀數千萬兩。而且,最為緊要的是,阿古柏侵略軍十分狡詐兇悍,其背後又有著英、俄等強國的撐腰,在頓時間內是難以打敗的。到時候,如果左宗棠軍事受挫的話,不僅會造成朝廷的財源枯竭,還會讓海防的用度難以跟得上。這樣一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是,左宗棠卻對此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左宗棠認為收復新疆,能夠很大程度上的保住朝廷在西北的軍事防禦,也能一定意義上的保住蒙古,把西北防禦線連成一片。另外,左宗棠還冷靜的分析了,加強東南沿海的“海防”根本不必挪用“塞防”的餉銀。這些侵略者之所以長期在東南沿海侵擾,很大程度上是想要通過沿海地區,加強通商的問題。

<strong>

只要朝廷能夠緩住這些侵略者,加強雙方互商問題,那麼這些列強就暫時不會在沿海挑起事端。所以,左宗棠認為海防的事可以先放一下,而且在洋務運動中落成的馬尾船廠,已經有造船的能力了,因此也不必馬上花著冤枉錢去購買外國的船艦。

總而言之,“海防”與“塞防”的爭端,倒不如說是對朝廷撥款的競爭,但歸根到底還是清政府的無能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相爭,只不過是因為二人的政治立場不同,他們更想要爭取自己的利益罷了。


韶華傾夢


公元1865年,位於新疆西邊的浩罕汗國的中亞屠夫阿古柏狼子野心,意圖想要以武力佔據新疆。在俄國的支持下,阿古柏在不到五年的時間之內就佔據了南疆,後來更是意圖染指北疆,建立一個縱橫南北的汗國,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早在西漢武帝時期,朝廷就在新疆地區建立起來了西域都護府,專門為地區民族解決政治矛盾以及給來往客商兌換通關文牒,保障西域的平安。西漢覆滅以後,從內地到新疆的路途就被阻隔斷了,一直到東漢班超的時候才重新打通到西域的道路。唐朝的時候,朝廷在新疆重設都護府,內地和新疆的聯繫被進一步加強。此後,內地對於新疆的把控時斷時續,但是雙方的交流往來卻沒有中斷過。清朝建立以後,經過幾代君主的開疆拓土,新疆終於重歸版圖。然而自1820年開始,新疆地區的張格爾在英國人的唆使下又想割地自立,道光皇帝派遣楊遇春、楊芳等大臣到新疆去擊敗了張格爾,平定了新疆地區的內亂。僅僅過了四十五年,新疆地區又來了一個阿古柏,新疆短暫的和平被擊的粉碎。

阿古柏不僅加緊其侵略活動,而且還四處聯繫列強,行引狼入室之舉動。在他的緊密串聯下,英國承認了阿古柏所建立的汗國,並且還給予其支援。俄國也出擊佔據了伊犁,並且也是進一步加強其侵略活動。面對帝國主義和叛亂勢力相勾結,清政府一邊命令外交部門和英俄等國接恰,一邊命令烏魯木齊提督調集兵馬嚴陣以待。新疆的局勢不僅朝廷非常關注,各地督撫對於新疆的局勢也是非常關心,尤其是左宗棠。當時的左宗棠是陝甘總督,他當時正調兵遣將打肅州。為什麼左宗棠急於打下肅州呢?因為肅州是入疆的重要通道,只有打下肅州清軍才能夠順利地進入新疆。左宗棠當時還給朝廷上了奏摺,在奏摺裡左宗棠稱朝廷應該先擊敗回部,打掉列強在新疆的代言人,這樣列強就能夠不戰自退。再一個,收復伊犁之前朝廷需要先攻克烏魯木齊,這樣才能夠完成收復任務。朝廷認為左宗棠所言非常務實,故而才開始準備糧草準備以左宗棠收復新疆之用,加強塞防。

但就在此時,朝廷裡面卻掀起了一場有關於塞防和海防的爭論,到底因為何原因而起此爭論呢?原來是大清東南方的海防出了問題。世界在發展,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此時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慢慢走上了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悍然進攻中國的寶島臺灣。清政府為了息事寧人所以就找了列強前來調停,最終以五十萬兩銀子解決了這件事。正是因為這件事讓許多大臣看到了清政府的海防是有多麼空虛,列強憑藉堅船利炮來進攻也就算了,現在連小小的日本都如此囂張,這還得了?東南沿海如此危局使得大臣們紛紛要求朝廷停止為西北籌措軍費,主張加強海防。

第一個為海防開腔的人是李鴻章,李鴻章認為海防是當下最緊要的事情,他主要列舉了三點以來證明海防重於收復新疆。一者李鴻章認為新疆處於西北邊陲,它距離內地太遠,朝廷每年在這裡花費兩百萬不值當。二來新疆地區資源匱乏,為什麼非要苦守這塊地方呢?三者中國曆來的敵人都是從海面上來的,為抵抗列強侵略,清政府有限的資源還是應該放在海防上,等到後面有錢了再去處理新疆之事。

李鴻章的海防論一出來就引發了各地督撫的大討論,有一些人為其大唱讚歌,但是同樣有一些人堅決反對其單純的海防觀點,而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左宗棠。左宗棠後來上摺子說到海防重要,但是塞防同樣重要。作為一名陝甘總督,左宗棠能深刻感受到新疆的重要性。他表示新疆如果不保則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則京師不保,痛陳收復新疆就是保京師。左宗棠深知列強現在染指新疆無非想通商而非佔土地,所以現如今是收復新疆的大好機會,一旦錯過新疆就不保了。再說資金問題,朝廷雖說每年有給新疆撥款兩百萬的額度,但實際上有幾年能夠做到足額撥款呢?所以把塞防的款項投入到海防中也是無稽之談。經過清政府的慎重考慮,朝廷最終認為海防和塞防同等重要,所以讓李鴻章在東南籌備北洋海軍,讓左宗棠在西北籌備收復新疆的事宜。海防和塞防之爭就這樣被平息下來了。

不過這裡要說的是雖然政策定下來了,但是資金始終是問題,因為清政府不可能同時拿出邊防和塞防所需要的兩筆錢。這時候左宗棠上書如果朝廷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經費問題,他個人可以自籌經費。經過一番協商以後,朝廷給李鴻章撥款兩百萬兩,另外三百萬兩由地方督撫籌措。剩餘的五百萬兩左宗棠從紅頂商人胡雪巖那裡借得,湊足了一千萬兩白銀的左宗棠終於可以率領軍隊出征了。於是,左宗棠自備薄棺一口以視死如歸的決心收復了新疆,使得朝廷裡面一直以來瀰漫的恐洋症有所消減。

木劍溫不勝


出現“海防”與“塞防”之爭的本質是清政府錢不夠,各個利益集團只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爭取資源,而清廷也有意擴大了這種對立。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漁民在臺灣被生番所殺,出兵臺灣。在清政府眼裡,日本不過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小國。所以此事發生以後,清廷震動,一面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平叛,一面決定加快海防建設。

然而此時列強正在加快對中國的入侵,因此清政府面對的挑戰並不侷限於臺灣。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派阿古柏入侵西北,沙俄也藉口幫助清政府保衛領土出兵伊犁。此時的左宗棠正奉命西征去征討阿古柏,忙於籌措西征所需軍餉。

理論上來說,這兩件事互不干涉。不過清廷內部還是很快因為海防和塞防哪個更重要而展開了大爭論,而李鴻章和左宗棠分別成為了兩派的領軍人物。李鴻章認列強都是從海上入侵,因此加強海防建設迫在眉睫,西北不如暫時放一放。而左宗棠則認為一旦丟失西北,那麼沙俄就可以從蒙古威脅北京,所以塞防比海防重要,臺灣可以暫時放一放。

李鴻章和左宗棠當然不是真的認為西北或者臺灣可以放棄,但是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政府的財政一直很緊張,根本無力在保證西征所需軍費的同時,籌措到建設海防的鉅額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勢必要在海防和塞防之間做一個取捨。

此時李鴻章負責籌建海防,而左宗棠奉命西征,既然清廷的資源有限,只能保證一個,那麼為了自己和自身集團的利益,也只能說對方不重要了。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清政府因為沒錢,不得不放權給地方督撫,特別是漢大臣,讓他們自己籌餉自己練兵和太平軍作戰,結果導致漢人督撫的權力大增。這其中又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實力最強,權力最大,掌握的軍隊最多。適當的在這些人中製造對立,避免他們聯合起來自然也符合清廷的利益。

因此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海防和塞防的爭論迅速白熱化,直到最後以左宗棠獲勝告終才告一段落。


不沉的經遠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表面上來看,是“海防”與“塞防”之間的爭執,但如果深層次分析,這當中還包含著黨派之間的爭鬥。當然這裡所說的黨派不是指政黨,而是指各自的派系。

眾所周知,主張“海防”的則是李鴻章,他是皖系一派的,同時也是北洋海軍一系,因此自然主張朝廷應該將目光著重“海防”;而主張“塞防”的,則是左宗棠,當時他是陝甘總督,屬於湘系一派,手下都是當年湘軍一脈的,因此自然主張著重“塞防”。

其實吧,沒有什麼哪個重要不重要,難道塞防比海防更重要嗎?很顯然不是,那麼海防比塞防更重要?很顯然,也不是。我的意思的是,這兩者其實沒有根本性的衝突,如果朝廷有錢,兩者都可以同時進行,可問題是,朝廷根本就沒有錢,準確來說,是大清的國庫沒有錢,所以海防和塞防就不能夠同時進行,因此才會有“海防”和“塞防”之間的爭執。



當然了,爭執的結果自然是左宗棠贏了,但是也不能說李鴻章輸了,李鴻章當時敗就敗在時局不同。當時正巧碰上新疆之變,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入侵新疆,使得當時的新疆變成了人間地獄,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朝廷不得不加強塞防,於是左宗棠開始收復新疆的道路。


所以當時的“塞防”提上了議程,到了19世紀80年代,“海防”開始成為了重中之重,當時的北洋海軍就是那個時候建立的,除此之外,還有福建海軍和南洋海軍。


青史回聲


左宗棠和李鴻章之爭,從來不是“塞防”和“海防”之爭,左李之爭說到底是政爭,而非塞海之爭。

站在當今的角度去看,對於一個同時擁有陸疆、海疆的國家而言,不論是塞防也好,或是海防也罷,皆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只有塞防,也不可只有海防。

當年的左公宗棠也並非只持塞防一說,而是塞、海兼顧,到後期之所以演變成為塞防和海防之爭,純粹是因為在政治上受到李鴻章壓迫的緣故。

阿古柏和沙俄入侵新疆之時,不幸恰逢日本出兵侵臺,這是引發左宗棠和李鴻章塞防海防之爭的導火索。

左宗棠說要出兵驅逐阿古柏和沙俄,咱們的領土不能丟。

不過,讓左宗棠沒想到的是,阻撓他出兵收復新疆的最大阻力不是阿古柏和沙俄,也不是列強,而是清朝內部以李鴻章為首的政治利益集團的反對。

按說左宗棠出兵收復失地是好事,李鴻章理應支持才對,可他為什麼卻會絞盡腦汁地阻撓呢?

原因便在於李鴻章正在積極籌備海防之事,在李合肥看來,“東南海疆萬里,一國生事,各國勾煽,一旦生釁,兵連禍結,防不勝防”,列強幾乎全由海上而來,也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牟利,所以當然得海防為先。

反觀西北失地,“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一片黃沙貧瘠之地,不能為清政府帶來利益,反倒平白讓清政府添錢,清政府每年在那耗了多少年錢?好幾百萬兩呢!所以,還是不要了,沙俄想要那就給他。

左宗棠一聽,這什麼破藉口,每年耗個幾百萬兩就不要了?

說實話區區幾百萬兩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還真不是事,晚清太監小德張回憶說慈禧一日生活費便需4萬兩白銀呢!這區區幾百萬又算得了什麼呢?相比於清政府後來賠出去的幾億兩來說,那就更不是事了。

對於李鴻章總是一味求和的姿態,左宗棠早看他不順眼了,所以聽到李鴻章拿錢的事來搪塞自己之後,左宗棠又說了句,“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烏利雅蘇臺等處恐亦未能宴然”。

你倒是可以退,可是別人會退嗎?不會,你越退別人越以為你軟弱可欺,越要得寸進尺,到時候你乾脆將自己所有的地盤讓給別人算了!

理是這個理,李鴻章當然也知道左宗棠的話沒錯,但他還是不能讓步,他總不能讓人覺得自己不如左宗棠吧?不然的話,會危及他在朝中的地位。

所以,清政府不給錢。

左宗棠也不服輸,你李鴻章不給錢沒關係,我自己去借!於是,左宗棠在胡雪巖的幫助下借了外債,然後拿著錢出兵。

這時候又有了1874年的日本侵臺事件,李鴻章藉此良機,再一次將塞防海防之爭推上了一個高峰。

這次事件是由於日本想要吞併琉球而引起的,不管日本出兵的理由是什麼,既然這時候出了事,清政府這邊總得解決吧?這就更給了李鴻章一個反對左宗棠出兵收的理由。

因為這次事件告訴了清政府,海防真的很重要,所以還是先搞海防。

李鴻章也很有意思,他雖然不想打仗,可是卻還瞧不上這時候的日本,所以想著動手打一打,但是清政府不同意呀,贏了還好,萬一輸了怎麼辦呢?所以清政府決定用錢解決這件事,也就是用錢來換日本撤兵。

當時日本敲了多少呢?一口價,50萬兩白銀。

李鴻章和清政府一聽,哈,這麼少?小意思小意思,隨手一揮,簽了字,賠了錢,了了事。

也正是因為此次事件,讓李鴻章更加堅定了抓海防建設的決心,可是他也知道清政府不會慷慨地拿出太多的錢,畢竟錢就這麼多,他可捨不得分給左大人,所以他只能極力反對左宗棠的塞防了,由此將塞防海防之爭推上了一個新高峰。

這實際上是兩個政治利益集團之爭,顯然李鴻章在朝中更有實力,所以左宗棠是爭不過他的。

這也是李鴻章能拿著錢來建海軍,左宗棠卻只能借外債的原因。

塞防海防之爭並不會因為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而結束,因為這次左李之爭看似是塞海之爭,實則一直是政爭。

所以,塞防海防之爭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左宗棠原本兼顧塞、海,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以及福州船政局即為左宗棠於1866年所創辦,這等長遠之眼光,哪能說左公只重塞防而無視海防?只是後來在政治上受李鴻章之壓迫,李鴻章又是極力推進海防之人,海防之事由李鴻章一人把持,這才讓左宗棠不得不在塞防之上一路走到黑。

左、李二人最後一次塞海之爭則是中法戰爭時期,當時正是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的關鍵時期,耗銀無數,他怎麼可能支持左宗棠南下督師抗法呢?

所以,李鴻章又開始阻撓左宗棠了,為了破滅左宗棠抗法的想法,他和盛宣懷聯手打垮了胡雪巖。

沒了胡雪巖,左宗棠拿不出錢來,那還怎麼打仗呢?沒法打了。

李鴻章則跑去和法國人簽訂了《中法新約》,氣得左宗棠痛罵:“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1885年左宗棠一死,左李之爭這才宣告結束。


寧糊塗


同治六年(1867年),侵入新疆地區的浩罕國高級軍官阿古柏在天山南路悍然宣佈成立哲德沙爾汗國,並向天山以北擴張,宣佈脫離清政府的統治;

而早就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的沙皇俄國乘機佔領了伊犁,英國也意圖染指中國西北地區;

在東南沿海,日本早已派兵窺伺臺灣;

於是清廷出現了海防和塞防之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認為二者不可兼顧,主張放棄新疆,把原本用於西北邊境的餉銀用來加強海防。左宗棠堅決反對這一提議,堅持要收復新疆,認為在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會招致英、俄等國家的滲透。最終,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讓他去督辦新疆軍務。


歷史小師妹


早在先秦時期,七八千年以前,新疆地區便有了人類活動,在新石器時代的新疆,早就出現了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併發掘出了陶器。新疆自古以來便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古代史中關於新疆最詳細的記載是始於漢代,從西漢開始討伐匈奴開始的,漢武帝時期結束了遊牧民族長期分裂的局面,對西域進行了統一的管轄,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促進了多方的經濟傳播,西域的農作物也相繼傳入內地,絲綢之路的開闢也使得聯繫大大加深,中國的絲織品,瓷器也通過絲綢之路通往到了歐洲。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因為政局的不穩,西域依附匈奴,到了漢明帝時期西域重新歸屬於漢,並設立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到了唐朝改為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此後由於王朝的動盪,新疆地區也沒有像唐朝之前一樣穩定過,一直到了清軍入關以後,在清朝幾代皇帝的努力下,新疆重新回到了中國的版圖。但是新疆自1820年,新疆在英國人的挑唆下又想獨立,道光皇帝平息了新疆的問題,僅僅過了四十多年,新疆又迎來了一場危機。

晚清政府內憂外患,各地的起義軍迭起,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1年,太平天國爆發,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此後又有了捻軍起義。而被譽為中亞屠夫的阿古柏卻趁火打劫,意圖侵佔我國的新疆地區,並且在俄國人的支持下,趁機佔領了我國新疆的大片土地,我國西部邊陲地區一旦被佔領,那麼西部防線就會被攻破,很容易就會四面受敵,新疆一點成為了阿古柏的地盤,後果不堪設想。

並且這個時期,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也被侵略者垂涎,面對兩面夾擊的態勢,本來就積貧積弱的清政府根本無法顧及到東西兩個地區的戰事,所以關於“海防”與“塞防”的問題大臣們開始爭論不休。

那到底是海防和日本決一死戰還是塞防守住這160平方千米的土地呢?孰輕孰重的問題在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塞防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兩派開始爭論起來。

李鴻章認為,新疆地區地處西北邊陲,人煙稀少,有大面積的荒漠,也沒有什麼發展前途,此外地理環境比較複雜,生態環境落後,加上阿古柏背後還有俄國和英國的支持,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是沒有必要去爭奪的。而海防是重中之重,從明代開始我國的東南沿海就不斷有倭寇入侵,他們看上的是我們優越的還上地理條件,侵佔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他們就更加容易通商,貿易等等,所以海防相對來說比較重要。

而新疆佔地面積就160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加上這雖然是在西北邊陲,雖然條件比較落後,但是卻深入亞歐大陸腹地,看起來荒無人煙,但是絲綢之路卻是通往西域的,新疆地區不僅礦產資源,農業,畜牧業都是有發展空間,加上一旦失去了新疆地區,那麼就意味著我國西北大門被打開,臨近新疆的陝西,甘肅等地都會面臨危機,而侵略者一旦佔領了新疆,必然會獅子大開口,侵佔我國臨近新疆的其他省份的。所以新疆才是比較重要的。

這場辯論賽究竟是誰勝出,決定權其實在慈禧的手裡,而這次慈禧力鼎左宗棠收復新疆。這樣看來的話,慈禧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首先她要避免一個情況,滿清本來就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她要避免步入明朝的後塵,讓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加上新疆地區本來少數民族比較多。另外就是新疆地處我國的西北邊陲地區,面積比較大,一旦新疆被阿古柏全部佔領的話,那必然會激發他的貪念,新疆都被佔領了,那中國新疆周邊地區豈不是更加容易佔領,那慈禧揹負的罵名豈不是更重了。所以權衡之下,慈禧還是聽從了塞防的意見。

1875年命左宗棠管理新疆的一切軍務,1876年8月便收回了烏魯木齊,後又陸續收回了其他地區,成功收復新疆。

這個壯舉,似乎是晚清外交史和對外戰爭的唯一一次勝利。海防和塞防之爭,其實就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政見的分歧,關鍵還是要看統治者權衡之下,更加側重於哪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