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中諸葛亮軍事能力出色,蜀國不能一統三國的原因有哪些?

開大火車


有句俗語叫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就這句話我們從中可以解讀出很多意思來!

其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人無完人!現實中沒有聖人,人都是肉骨凡胎,是人就會犯錯誤!失街亭就是例子,諸葛亮重用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光傷了自己,也害死了馬謖,可見被譽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人傳的神乎其神的諸葛亮也有看人看走眼的時候!可見外界對他評價有多少水分了!

其二,一流的團隊去做三流的項目肯定比三流團隊去做一流的項目要做的好!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團隊的重要性,不是看某個人能力,一個人能力再強,碰到的是豬一樣的隊友!不要說勝利,非累死不可!劉備去世後,劉嬋繼位!劉嬋的外號想必路人皆知,叫扶不起的阿斗!幾千年流傳至今,皇帝無能,領頭羊能力不行,能帶的好團隊嗎,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其三,從諸葛亮本身性格分析,其人雖智慧超群,學識淵博!但也有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是太忠誠,並且有點過了,變成了迂腐!處處維護皇帝的權威,即使錯了,他也冷氣吞聲,不敢直諫。一個團隊如果沒有不同的聲音,不敢去挑戰權威,就會弊病重生,就會有災禍。

其四,從三國各國國力客觀去分析,蜀國最弱,跟魏國差距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古代我們知道是冷兵器時代,打仗很多時候靠的是人海戰術,哪一方人數佔優勢勝算概率就大!當時魏國人口440萬,吳國230萬,蜀國94萬。單從數據我們大致就能判斷出個所以然來!

在下一點淺見,請各位前輩指教!






自強不息幸福kao奮鬥


首先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能力並不出色——《三國演義》中虛構的諸葛亮才神機妙算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陽謀高手,不是陰謀高手。

和諸葛亮一樣的陽謀高手,三國時期主要有荀彧、董昭、劉曄、張昭、魯肅、沮授等。

三國時期的陰謀高手很多,主要代表有龐統、法正、彭羕、程昱、荀攸、郭嘉、賈詡、田豐、許攸等。

陽謀和陰謀的不同:陽謀注重的是天下局勢,是整體大局,是擺在檯面上的策略;陰謀注重的是勝敗得失,是戰術策略,是秘密行事不宜公開。

舉例說下,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的榻上計、董昭和荀彧的奉天子以令諸侯主仗、沮授以河北四州號令天下策略等都是公開的策略。

龐統、法正等奪取巴蜀計策、法正斬殺夏侯淵策略等都是秘密進行,不能公開的。

蜀漢奪取東吳交州的路線,永安攻打夷陵牽制東吳荊州軍南下交州

其次蜀漢不能一統的原因

1、蜀漢建立時,天下局勢已經基本穩定,難有騰挪空間,只有曹魏和東吳兩個對手。由於蜀漢是以漢朝正統自居,在孫權稱帝前,只能以曹魏為敵手。

2、劉備死後,蜀漢治理者缺乏陰謀大家。諸葛亮、蔣琬、費瑋、董允、呂乂、陳祗等人都是擅長陽謀,擅長治理的人。蜀漢再無龐統、法正、彭羕等陰謀大家。

蜀漢一味以曹魏為對手、盟好東吳,沒有在天下形勢變化時,採取縱橫策略去獲利。

簡單說,在曹丕數次大舉南征東吳時,蠶食東吳土地以獲利,然後迅速和東吳和好,出擊曹魏。

每次戰爭目標以奪取1兩個郡為目標即可,慢慢蠶食鄰國,一如當年戰國時秦國蠶食魏國、趙國、韓國、楚國土地一般。

而諸葛亮、姜維都堅持以奪取關中為優先策略,蜀漢朝臣受諸葛亮影響也一樣固執,蔣琬意圖向東奪取上庸進攻曹魏佔據的荊州策略,因為受到普遍反對而作罷。

3、蜀漢始終堅持北伐,忽略了開發南中的重要性。

對於蜀漢,原本可以有三道保險:漢中是第一關;巴郡是第二關;南中是第三關。

西漢、東漢時期之所以不重視南中,是因為疆域太大,管理不過來。但蜀漢時,除了漢中巴蜀,蜀漢就剩下南中。

蜀漢若開發南中,移民經營,教化當地部落,讓南中成為可以自保之地。就算巴蜀漢中都丟了,曹魏想要滅蜀漢,基本不可能。

簡單說,蜀漢時要想統一,必須:

1、放棄只以曹魏為敵人的策略,靈活根據局勢,從曹魏和孫吳手中蠶食土地;

2、放棄奪取關中策略,重新回到三分荊州局勢,以此防止曹魏和東吳結盟;

3、以蠶食東吳為主,主要蠶食交州、荊州,以蠶食曹魏雍涼地區為輔,不要觸碰曹魏核心地區關中和洛陽。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在中國從古至今諸葛亮就譽為智慧謀略的化身,由此可見諸葛亮文韜武略不是一般。在三國曆史中諸葛亮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我覺得是最後他不佔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出山之前劉備是沒有根據地的,出山之前的‘隆中對’諸葛亮就為劉備計劃好了,想要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必須先要拿下荊州作為根據地,再向西佔領西川,聯東吳,拒曹操,先三分天下後再圖統一。經過數年運籌帷幄,終於幫劉備打下三分天下,為將來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打破,再加上劉備知道關羽被殺,意氣用事不顧大局,傾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中計全軍覆沒,命喪白馬寺。這時的蜀軍元氣大傷,精兵良將缺乏。外有吳魏兩大強國虎視眈眈,內有南蠻叛亂。人心不穩。後又收服南蠻,年年征戰,軍隊得不到休養,財力不支。這些障礙為統一失去了天時。

蜀漢內部較為穩定時,諸葛亮上書後主劉禪,要求出兵北伐。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也就開始了諸葛亮的北伐之路。縱觀數次北伐的失敗,大都因為蜀道運糧艱難,糧草不足導致敗退,再有就是因為國力經濟不足,內政不穩而失敗。地利不利於北伐。

再有就是人和,當時東吳已不在是往日的東吳,已經自身難保,魏國兵強馬壯,雄心勃勃。在這種大形勢下上至蜀後主劉禪無能,下至無可用之將材。再加上諸葛亮的身體因長期鞠躬盡瘁操心勞累成疾,最終導致北伐失敗,統一大業未了。


鼠年有猴


其實三國時代蜀國勢力在後期應該屬於最弱的一方,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人口數量其實在幾乎任何朝代都是硬核,硬實力,長久來看,他能帶來強大的經濟能力和創新能力,人口數量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如今很多發達國家擔憂出生率低的原因。也都有引進優秀人才的通道

東漢末年,由於兩年的戰亂,全國人口銳減,到三國時期全國只不到1000萬人。三國中人口最少的是蜀國人,人口有94萬人,兵力十幾萬人,百姓的負擔很重。最強大的是魏國,人口537萬,魏國滅亡的時候有1386萬人。蜀國用能幹有230萬人口(有數據說不到百萬),兵力23萬。吳國人口大約3/400萬。

看下蜀國的人口數,你就知道他顯然不能統一中國,當然還有其他資源缺乏的原因,當時的中國,魏國無論各個方面還是要全面領先東吳和西蜀,晉以後或者更確切地說唐宋以後,全國的經濟中心才慢慢向南方轉移,個人以為唐宋以後,全國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三角地區,嶺南地區還是比較差的

2.我們來看看三國的國力。國力可分作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先說領土。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對照一下地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蜀國最小,吳國與蜀國的領土相加才接近魏國。

再說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數據: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的士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數據一列,強弱分明,已經沒有對比的必要。我們只想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雖然還不到吳國的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構成執政者的難題。

明確了士兵人數,再說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最後決出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利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吳國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或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

至於蜀國的軍隊,與前兩者毫無可比性。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金文京稱他為“浪子英雄”,說白了就是流浪漢,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最後來說人才。如果相信《三國演義》的敘述,顯然蜀國人才最盛,數一數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劉備那兒去了,實際上恰恰相反,人才層面上也是曹魏政權佔絕對優勢。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人才匯聚之地。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最慘的還是蜀國,且不說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單講一點,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雖然他們在這之後也都有過出色表現,比如張飛在漢中爭奪戰中的功績,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別的事蹟很多都是演義裡虛構的,但水淹七軍是真的),但畢竟他們年齡擺在那呢,巔峰時期都已經所剩無幾了,用足球術語來講,他們和諸葛亮的巔峰期不幸錯開了,沒能擦出多少火花。劉備佔據益州之後,一來當地人才匱乏,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第三,蜀國群臣好內鬥,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逐步陷入混亂,無可救藥。

--------------------------------------

題外話:通過綜合實力對比,你會發現蜀國的實力和其他兩國差距很大,不過也正好說明了劉備這個人的屌絲逆襲成功非常牛逼,個人能力是超強的,劉備相對曹操,孫權是徹底屌絲,要啥沒啥,白手起家,唯一的一點點優勢就是帝室之胄(不過據有人考證還是假的)




SVIP至尊版


蜀國統一全國,不是想一下就可以實現的,要有好多優勢前提條件湊在一塊,每個環節都不能拖後腿,故原因分析如下:

  • 經濟:三國中,以魏國經濟實力最強,蜀國最弱。最好的證明就是赤壁戰敗之後,另外兩家聯手都沒有北上動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荊州的圈子裡和曹操較勁。以下具體說明各項經濟資源。人口,三國都稱帝時,魏國440萬人口,吳國230萬,蜀國90萬。因此從兵源上來講,魏國佔絕對優勢,並且魏國單兵素質也是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至於為什麼蜀國最弱以下有說明:國土,魏國國土面積與吳蜀兩國相當,但國土資源效率遠高於吳蜀兩國。原因在於魏國佔據中原、關中平原、遼東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國土。而蜀國國土資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絕大多數都是山地丘陵;糧食,由以上國土面積及國土資源效率可知,魏國糧食產量是佔絕對優勢的。比吳蜀兩國還要多一倍。蜀國產糧最少,以至於每次戰爭都要集全國的糧食產量,並且糧食利用率最低。10斤糧食從成都運送到漢中戰場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於路途遙遠並且路況艱難,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飽飯、缺乏訓練、軍力的無謂消耗造成了蜀軍單兵素質嚴重下降。其他資源,魏國在鐵、銅、鹽、優質木材等資源方面也佔盡絕對優勢;

  • 軍事:有經濟基礎決定了三國中魏國軍事實力及軍事潛力最強;兵源、糧食、裝備都佔盡絕對優勢;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第一、蜀國每次北向出征都面臨嚴重的缺糧問題。以至於蜀兵很多時候都是餓著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時,因為要儲備糧食準備下一場戰爭,士兵也僅是勉強不捱餓。

第二、蜀國每次出征士兵都要揹負大量物資、翻山越嶺,體力透支嚴重,以至於到了戰場也不能立即投入戰鬥。

第三、更噁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問題,因為關中有渭河,而蜀軍每次北征還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鑿井,在那種地方鑿井要比在關中鑿井的深度大好幾倍。舉個例子,街亭之戰,蜀軍佔據有利地形但嚴重缺水活活被魏軍耗死。

第四、蜀國嚴重缺乏軍醫和藥品,蜀兵每次戰鬥之後傷兵復原率很低這也造成了蜀軍中老兵比率不高,綜合戰力嚴重低下。

第五、蜀國在裝備損壞、消耗或被繳獲之後重新添加裝備都很苦難。主要是由於經濟壓力、缺少鐵、熟練工匠很少或沒有。相反魏吳兩國的糧食、水源、訓練、醫藥、裝備方面都不用操心,後勤保障非常好。

  • 政治:政治方面魏國最為強勁蜀國最差。主要由於魏國國土領域之內基本全是漢族,從國家層面上來講是最安定的;而蜀國要面臨多方少數民族的挑戰,南有苗蠻,北有羌笛,時刻處於不穩定狀態。另外,魏國繼承了漢朝各項法制,最為完善,法度執行效率也較高,執行的公平性也較高;而蜀國可以說基本上沒有法制。

蜀國是國不立法,官不置史-《三國志》陳壽

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據個人意志來決定,國家甚至沒有記錄本國的史官。因此蜀國一旦面臨官員更換的時候就會出現混亂,很多政策難以一貫到底的執行。更噁心的是蜀國內被也面臨著原跟隨劉備的荊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鬥爭,嚴重的內耗也讓蜀國元氣大傷;

  • 科技:這一點更不用說,科技文化發展程度和潛力唯一體現在人才上。這一點中原最為有優勢,從魏國軍事裝備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來了。
  • 人才:魏國方面人才濟濟,國家層面上來說一直是源源不斷,不論是從文才還是軍才方面都有絕對優勢,這一點蜀國也是最差。

魏國人才儲備: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人;

軍事將領方面張頜,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張遼,于禁,許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徐晃,典韋等,都是一等一的戰將,絕對與關張趙馬黃處於同一水平;

吳國人才儲備:文官和國家智力方面有孫策、周瑜、孫權、魯肅、諸葛瑾、張昭等;

軍事人才有呂蒙、陸遜,孫策、周瑜、甘寧、太史慈、黃蓋、程普、呂蒙、徐盛、陸遜、淩統、蔣欽、祖茂、韓當、周泰、丁奉、董襲等也是一等一的,並且第二梯隊的將領無論從數量和水平上來說也都遠強於蜀國;

蜀國人才儲備:國家智力只有劉備、法正、諸葛亮、龐統四個人,並且法正、龐統早逝。第二梯隊基本上沒人。

軍事人才也就關張趙馬黃魏六個人,最可惜的是綜合水平最高的一個魏延還被諸葛亮疏遠了。第二梯隊的軍事將領只有姜維、張苞、關興。最衰的是小關張沒幾年就都掛了。

所以第一梯隊人才數量遠差與其他兩國,第二梯度幾乎沒人,也就造成了蜀國第二代幾乎沒有可用的人才。這也是魏國到了第三代為什麼不選擇最好打的吳國而首選最難打的蜀國開戰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國最先被滅。而其他兩國,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強;比如魏國第二代司馬懿,第三代司馬昭、鄧艾、鍾會,第四代司馬炎、賈充、羊祜等。吳國第二代呂蒙、陸遜,第三代陸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語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因此,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魏國每一代都很強,吳國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國第二代就沒人了;並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為的也是魏國,吳國次之,蜀國的劉禪就不用說了有點噁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國最牛,吳國雖然孫浩是個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國已經沒有第三代君主了。

綜上所述: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蜀國都處於絕對劣勢,完全不具備統一全國領導力和群眾基礎。從曹操滅掉袁紹、劉表之後,三國的命運基本就決定了。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就點點關注!!!


懷信同學


引言:

諸葛亮軍事能力出色,蜀國不能一統三國的原因主要是兵力枯竭、聯盟鬆散。

兵力枯竭

劉備佔領益州不久就發動了漢中之戰,據記載漢中之戰劉備是益州兵馬傾國而出,但也才集結了七八萬人。劉備雖然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佔領了漢中,但是和曹操的對戰中雙方各有勝負損失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曹操在放棄漢中時遷移了所有的百姓,留給劉備的幾乎就是空城,這讓剛剛成立的蜀漢雪上加霜。

兩年後,蜀漢還沒能休養生息走出低谷,劉備抽調個地方軍力總計四五萬人馬發動了夷陵之戰,而這場大敗讓蜀漢徹底進入了低谷短時間內根部無法翻盤。白帝城內劉備將只有一個空架子內部殘缺不堪的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能力再怎麼通天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蜀漢國力恢復如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可以隨意挪動的兵力諸葛亮怎麼北伐統一。


聯盟鬆散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修復了和東吳的外交和聯盟。但是東吳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盟友,諸葛亮曾邀請孫權出兵攻打合肥,以減輕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結果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攻擊合肥,孫權大軍還未到合肥城下和曹軍交鋒一次損失千餘人,孫權就率軍撤退了。這樣的盟友關鍵時刻怎麼能發揮作用。

蜀漢作為三足鼎立時期最弱的一角,憑藉自己根本無法戰勝曹魏,東吳又屬於牆頭草的角色,諸葛亮以一己之力是在是難以實現統一。諸葛亮數次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派遣眾軍到蜀吳交界處防禦東吳趁機偷襲,以弱攻強已經是逆流而上了,還要堤防盟友偷襲。


總結:諸葛亮以寡敵眾,諸還要處處小心謹慎,怕一個失誤的決策就帶領蜀漢走向覆滅。蜀漢沒有充足的兵源、沒有堅固的聯盟是影響統一的重要元素。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讓人們喜歡的一段歷史了,裡面包括獨特的人物特點,經典的創業案例,完美的用人手段。是各行各業學習的典範。每個人提起三國都能說出幾個經典的人物,今天講講諸葛亮不能統一三國的三點原因。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可以說的響噹噹的傳奇人物。

諸葛亮不能統一三國的三點原因

第一糧草不足,六出祁山每次敗歸的主要原因都是糧草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雖然蜀國是魚米之鄉,但是諸葛亮一心想統一天下,慢待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老百姓都非常窮,國家自然也不富裕。所以每次打仗糧食都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事必親躬,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國家的大事小情都要事必親躬。這樣也造成了蜀國的人才斷層,新人得不到機會鍛鍊,能力自然不會提升。所以有了句名言“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第三身體不好,諸葛亮從小家庭條件不好,經歷和很多磨難,最後得以在叔叔家落腳長大,從小喜歡讀書不愛運動,所以體質差點。加上後來工作強度大於常人,吃的又少,最後累死在北伐的路上了。

雖然諸葛亮沒能統一天下,但他的才華和謀略還是得到了後人的認可。最後也完成了他對劉備的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小說、後世不瞭解歷史、別有用心的人說諸葛亮軍事才華出色。從史書記載看,他一點也不出色,不論軍、政、經。

軍事上:諸葛亮從來就不是劉備集團的軍事參謀,劉備出兵打仗從未帶過他,他那個所謂的軍師將軍,實際只是個管收稅、後勤的官,世人所理解的那個軍事參謀的“軍師”,在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稱謀主,劉備的謀主只有龐統、法正二人,而不是諸葛亮;劉備火燒博望時,諸葛亮還未出山,沒有什麼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智取四郡、七擒孟獲,所謂劉備所取荊州四郡根本不包括南郡;諸葛亮也沒有識破周瑜的假道伐虢之計,而是荊州主薄殷觀;諸葛亮並沒有收復南中地區的人心,他所謂平定的南中,他一離開就又反叛了,真正平定南中的是李恢,李恢用的不是什麼懷柔之策,而是武力鎮壓,大肆掠奪南中的財富,以供應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失敗的,幾個戰鬥的小勝,根本撐不起他軍事家的虛名,戰爭是要取得最終勝利,而不是失敗,幾場無關痛癢的小勝,毫無意義。把常敗將軍吹成軍事家,荒唐可笑!如果熟讀中國古代兵法,就不難發現,據說諸葛亮所著的《將苑》,除了其前輩古人兵書中常見的內容之外,裡面就是諸葛亮不厭其煩的討論為將者的道德和考察為將者道德的方法,與曹操的唯才是舉相比、和歷史上那些著名將相的道德相較,沒人符合諸葛亮對道德的要求,所以就不難理解蜀中無大將、治國之才的原因,就可以理解諸葛亮是用不了有才之人的,他要的是完人,要的是道德模範。

政治上。諸葛亮大權獨攬,打壓非荊州勢力,不會拉攏各派勢力,破壞了蜀漢內部的政治團結,這才是益州疲憊的真正原因,諸葛亮沒有辦法治理好內政,所以要發動北伐,以強聚人心,這是其政治無能的表現。

經濟上。因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屢敗屢戰,國家在經濟上獲得的收益大多用到了戰爭中,發展經濟就成了笑談,他只是在刮民財、國力,掏空蜀漢。

諸葛亮的成名,是中國那些無用文人們抬高自己的手段,是君主們欺騙百姓忠誠於自己的迷魂湯,武將們也要通過表揚諸葛亮來向君主們表忠心,只有無知的百姓才被矇在鼓裡,隨著無用文人、君主們,一起為諸葛亮歌功頌德。所謂文廟、武廟,都是封建統治者用來欺騙、愚弄人民的工具,為了騙的住人,裡面多少還是要供奉一些真貨,好魚目混珠,以次充好,與君主專制獨裁不利的,他們都會剔除掉。孟子被逐出文廟,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他贊成推翻無道的君主。忠於國家,而非忠於君主的儒家思想被一些假儒們改造成忠於君主,諸葛亮就是他們用來宣傳忠於君主的工具。《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諸多神奇,多是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的虛言。


沉140769451


如果看三國演義,那蜀國人才非常神通廣大,諸葛亮是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能。魯迅先生曾說:諸葛之能近於妖。幾乎不是人力可為的妖怪。再看武將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個個萬人敵。可是為什麼三國裡蜀國是第一個亡國的呢?這個問題就值得思考了。首先三國演義不是正史,再者諸葛亮是治國理政的好手不假,並不是神出鬼沒的謀略家。也就是說,他是簫何干不了張良的活。再者諸葛亮是中國忠臣的代表,儒家推崇的忠孝之道與人臣之禮在他身上完美的體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同南宋文天祥一樣,為蜀漢盡一死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前線,為萬世旌表,可以說他是扛著孔老夫子的牌位在幹活,真正為後世的文臣立了一個大大的榜樣。後來的外族統治者對其更是非常推崇,因其為了統治需要,更加需要忠於自己的忠臣良將,更別提漢家朝庭了。神話當然是難免的了。

再看五虎上將,關羽雖為萬人之敵,卻傲氣十足,一不願與老兵為伍,二不願團結東吳,最終丟了荊州,含恨而死。張飛暴虐,鞭撻士卒自取滅亡。只有趙雲死忠一世,作了劉備半輩子衛隊長,最後死於駐地,但是這對大局並沒有起多大作用。反觀曹魏與東吳,第一他們都有穩定的治理區域,努力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實力不斷壯大。只有國力強盛才能支持持久的戰爭,才能笑到最後,活到最後。第二他們的倆代統治者,都是具有遠見的政治家,可以為了自身利益冷靜處事,不會為了一時義氣,傾力與別國廝殺。曹操被張繡殺死了兒子、侄子、愛將最終都可以接受張繡的來降,可見胸襟之廣大。可是劉備卻不聽人勸,為了報仇,在自身實力最為強大之時,與東吳開戰最後兵敗。使蜀國由勝轉衰,落於窘境。可見蜀國的失敗,並不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方方面面的失誤促成。


說歷史的小白


諸葛亮的軍事實力如何?是不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為何不能統一天下?我來說說自己的觀點。



一、軍事實力如何?

我所瞭解的諸葛亮主要是通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跟小說是有很大差別的,個人覺得《三國演義》由於民間傳說和小說的渲染性質,把諸葛亮神化了,甚至說是妖化了,會呼風喚雨,燒香擺神陣。所以今天我就拋開《三國演義》裡我們對諸葛亮的認知,從歷史的真實角度來分析這些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是,真實歷史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很出色這是不可否認的。

其一,在劉備與他初次相遇時,就為其確立了重要軍事大方針:“據荊州,謀西川,三足立,逐中原,復漢室。”

其二,直面東吳孫權,促成孫劉聯軍赤壁之戰敗曹魏。《三國演義》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雖是小說虛構,但也從側面反映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其三,北伐曹魏的過程中,以絕對弱勢兵力打的曹軍連連敗退,打的魏大都督司馬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那怕死了,也能讓司馬懿不敢放肆,這裡在正史《晉書》《漢晉春秋》和小說《三國演義》裡都有記載,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當然小說裡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司馬懿都害怕的人,軍事實力不強誰會信?!

二、軍事實力是不是三國最出色?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出色,但是卻不是第一。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一下史書中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諸葛亮傳》

史書《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非常高,這段文字說的是諸葛亮的政績和為人,高度評價了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的傑出成就,就史書的角度來講,絕對算得上政績華麗不輸帝王了。

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直接解釋就是“打仗領兵謀略,不是他所擅長的”。如果單看字面意思,就是說諸葛亮打仗不行。但我個人的觀點是:諸葛亮治國安邦的能力太強了,相比較軍事能力反而不那麼顯眼了,並不是說真的不擅長。



不過要說三國曆史中軍事最出色,還是首推曹操。雖然曹操也吃過敗仗,但不可否認他才是真實歷史中,三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詳細記載,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三、有諸葛亮的蜀國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諸葛亮想要統一天下,最大的敵人就是曹魏,所以諸葛亮才制定了北伐方針,但為何沒能成功?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蜀軍長途跋涉,魏軍以逸待勞。蜀軍北伐曹魏需要長途行軍,而川蜀之地自古以來多險峻,行軍之難可以想象。而蜀軍不但要經過自己的領地,還要長途奔襲曹魏,這對士兵來水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負擔。而對面的魏軍則可養精蓄銳,坐等來犯之敵即可,這是很大的優勢。

其二,勞民傷財,糧草不濟。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好不容要穩定一點就又要打仗。雖說蜀地富庶,但也經不住一直這麼折騰。

其三,曹魏家大業大,蜀漢根基不穩。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軍團有著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礎和後續的經營,已經非常穩固和強盛。而相比較下蜀軍則要弱很多,連年征戰的後遺症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透過表面早已傷痕累累,就算兵強馬壯都不一定打得過,更何況如此。

其四,諸葛用人不當,貽誤重要戰機。這裡可能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最大汙點了,在其中一次北伐過程中,任用了經驗不足的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致使計劃失敗,直接導致了北伐計劃宣告破產。



總結:諸葛亮軍事能力雖不是第一,但也很出色,這點毋庸置疑,只是相較於他的政治和治國等才能要差一些。至於統一天下,同時期的魏國太強,實力和國家都比較穩固,曹操早年為魏國打下的基礎不可忽視。而同時期的蜀國雖有諸葛亮這等大才,卻也無法撼動魏國,究其原因也算是歷史的必然,所以不能勉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