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开大火车


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就这句话我们从中可以解读出很多意思来!

其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无完人!现实中没有圣人,人都是肉骨凡胎,是人就会犯错误!失街亭就是例子,诸葛亮重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不光伤了自己,也害死了马谡,可见被誉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人传的神乎其神的诸葛亮也有看人看走眼的时候!可见外界对他评价有多少水分了!

其二,一流的团队去做三流的项目肯定比三流团队去做一流的项目要做的好!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团队的重要性,不是看某个人能力,一个人能力再强,碰到的是猪一样的队友!不要说胜利,非累死不可!刘备去世后,刘婵继位!刘婵的外号想必路人皆知,叫扶不起的阿斗!几千年流传至今,皇帝无能,领头羊能力不行,能带的好团队吗,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吗?

其三,从诸葛亮本身性格分析,其人虽智慧超群,学识渊博!但也有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是太忠诚,并且有点过了,变成了迂腐!处处维护皇帝的权威,即使错了,他也冷气吞声,不敢直谏。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不敢去挑战权威,就会弊病重生,就会有灾祸。

其四,从三国各国国力客观去分析,蜀国最弱,跟魏国差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古代我们知道是冷兵器时代,打仗很多时候靠的是人海战术,哪一方人数占优势胜算概率就大!当时魏国人口440万,吴国230万,蜀国94万。单从数据我们大致就能判断出个所以然来!

在下一点浅见,请各位前辈指教!






自强不息幸福kao奋斗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并不出色——《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诸葛亮才神机妙算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阳谋高手,不是阴谋高手。

和诸葛亮一样的阳谋高手,三国时期主要有荀彧、董昭、刘晔、张昭、鲁肃、沮授等。

三国时期的阴谋高手很多,主要代表有庞统、法正、彭羕、程昱、荀攸、郭嘉、贾诩、田丰、许攸等。

阳谋和阴谋的不同:阳谋注重的是天下局势,是整体大局,是摆在台面上的策略;阴谋注重的是胜败得失,是战术策略,是秘密行事不宜公开。

举例说下,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计、董昭和荀彧的奉天子以令诸侯主仗、沮授以河北四州号令天下策略等都是公开的策略。

庞统、法正等夺取巴蜀计策、法正斩杀夏侯渊策略等都是秘密进行,不能公开的。

蜀汉夺取东吴交州的路线,永安攻打夷陵牵制东吴荆州军南下交州

其次蜀汉不能一统的原因

1、蜀汉建立时,天下局势已经基本稳定,难有腾挪空间,只有曹魏和东吴两个对手。由于蜀汉是以汉朝正统自居,在孙权称帝前,只能以曹魏为敌手。

2、刘备死后,蜀汉治理者缺乏阴谋大家。诸葛亮、蒋琬、费玮、董允、吕乂、陈祗等人都是擅长阳谋,擅长治理的人。蜀汉再无庞统、法正、彭羕等阴谋大家。

蜀汉一味以曹魏为对手、盟好东吴,没有在天下形势变化时,采取纵横策略去获利。

简单说,在曹丕数次大举南征东吴时,蚕食东吴土地以获利,然后迅速和东吴和好,出击曹魏。

每次战争目标以夺取1两个郡为目标即可,慢慢蚕食邻国,一如当年战国时秦国蚕食魏国、赵国、韩国、楚国土地一般。

而诸葛亮、姜维都坚持以夺取关中为优先策略,蜀汉朝臣受诸葛亮影响也一样固执,蒋琬意图向东夺取上庸进攻曹魏占据的荆州策略,因为受到普遍反对而作罢。

3、蜀汉始终坚持北伐,忽略了开发南中的重要性。

对于蜀汉,原本可以有三道保险:汉中是第一关;巴郡是第二关;南中是第三关。

西汉、东汉时期之所以不重视南中,是因为疆域太大,管理不过来。但蜀汉时,除了汉中巴蜀,蜀汉就剩下南中。

蜀汉若开发南中,移民经营,教化当地部落,让南中成为可以自保之地。就算巴蜀汉中都丢了,曹魏想要灭蜀汉,基本不可能。

简单说,蜀汉时要想统一,必须:

1、放弃只以曹魏为敌人的策略,灵活根据局势,从曹魏和孙吴手中蚕食土地;

2、放弃夺取关中策略,重新回到三分荆州局势,以此防止曹魏和东吴结盟;

3、以蚕食东吴为主,主要蚕食交州、荆州,以蚕食曹魏雍凉地区为辅,不要触碰曹魏核心地区关中和洛阳。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在中国从古至今诸葛亮就誉为智慧谋略的化身,由此可见诸葛亮文韬武略不是一般。在三国历史中诸葛亮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我觉得是最后他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出山之前刘备是没有根据地的,出山之前的‘隆中对’诸葛亮就为刘备计划好了,想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必须先要拿下荆州作为根据地,再向西占领西川,联东吴,拒曹操,先三分天下后再图统一。经过数年运筹帷幄,终于帮刘备打下三分天下,为将来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打破,再加上刘备知道关羽被杀,意气用事不顾大局,倾举国之力为关羽报仇,中计全军覆没,命丧白马寺。这时的蜀军元气大伤,精兵良将缺乏。外有吴魏两大强国虎视眈眈,内有南蛮叛乱。人心不稳。后又收服南蛮,年年征战,军队得不到休养,财力不支。这些障碍为统一失去了天时。

蜀汉内部较为稳定时,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要求出兵北伐。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也就开始了诸葛亮的北伐之路。纵观数次北伐的失败,大都因为蜀道运粮艰难,粮草不足导致败退,再有就是因为国力经济不足,内政不稳而失败。地利不利于北伐。

再有就是人和,当时东吴已不在是往日的东吴,已经自身难保,魏国兵强马壮,雄心勃勃。在这种大形势下上至蜀后主刘禅无能,下至无可用之将材。再加上诸葛亮的身体因长期鞠躬尽瘁操心劳累成疾,最终导致北伐失败,统一大业未了。


鼠年有猴


其实三国时代蜀国势力在后期应该属于最弱的一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人口数量其实在几乎任何朝代都是硬核,硬实力,长久来看,他能带来强大的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如今很多发达国家担忧出生率低的原因。也都有引进优秀人才的通道

东汉末年,由于两年的战乱,全国人口锐减,到三国时期全国只不到1000万人。三国中人口最少的是蜀国人,人口有94万人,兵力十几万人,百姓的负担很重。最强大的是魏国,人口537万,魏国灭亡的时候有1386万人。蜀国用能干有230万人口(有数据说不到百万),兵力23万。吴国人口大约3/400万。

看下蜀国的人口数,你就知道他显然不能统一中国,当然还有其他资源缺乏的原因,当时的中国,魏国无论各个方面还是要全面领先东吴和西蜀,晋以后或者更确切地说唐宋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才慢慢向南方转移,个人以为唐宋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三角地区,岭南地区还是比较差的

2.我们来看看三国的国力。国力可分作领土、人口、军队、人才等。先说领土。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对照一下地图,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之比:三国当中,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

再说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这一比,更加明了,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数据一列,强弱分明,已经没有对比的必要。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明确了士兵人数,再说军队的性质。三国的形成,可视为军阀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军阀吞并小军阀,最后决出三个胜利者,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至于蜀国的军队,与前两者毫无可比性。刘备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出身豪族,金文京称他为“浪子英雄”,说白了就是流浪汉,因刘备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最后来说人才。如果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人才最盛,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最惨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单讲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用足球术语来讲,他们和诸葛亮的巅峰期不幸错开了,没能擦出多少火花。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来当地人才匮乏,二来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第三,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

题外话:通过综合实力对比,你会发现蜀国的实力和其他两国差距很大,不过也正好说明了刘备这个人的屌丝逆袭成功非常牛逼,个人能力是超强的,刘备相对曹操,孙权是彻底屌丝,要啥没啥,白手起家,唯一的一点点优势就是帝室之胄(不过据有人考证还是假的)




SVIP至尊版


蜀国统一全国,不是想一下就可以实现的,要有好多优势前提条件凑在一块,每个环节都不能拖后腿,故原因分析如下:

  • 经济:三国中,以魏国经济实力最强,蜀国最弱。最好的证明就是赤壁战败之后,另外两家联手都没有北上动曹操的能力只能在荆州的圈子里和曹操较劲。以下具体说明各项经济资源。人口,三国都称帝时,魏国440万人口,吴国230万,蜀国90万。因此从兵源上来讲,魏国占绝对优势,并且魏国单兵素质也是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至于为什么蜀国最弱以下有说明:国土,魏国国土面积与吴蜀两国相当,但国土资源效率远高于吴蜀两国。原因在于魏国占据中原、关中平原、辽东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国土。而蜀国国土资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粮食,由以上国土面积及国土资源效率可知,魏国粮食产量是占绝对优势的。比吴蜀两国还要多一倍。蜀国产粮最少,以至于每次战争都要集全国的粮食产量,并且粮食利用率最低。10斤粮食从成都运送到汉中战场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于路途遥远并且路况艰难,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饱饭、缺乏训练、军力的无谓消耗造成了蜀军单兵素质严重下降。其他资源,魏国在铁、铜、盐、优质木材等资源方面也占尽绝对优势;

  • 军事:有经济基础决定了三国中魏国军事实力及军事潜力最强;兵源、粮食、装备都占尽绝对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第一、蜀国每次北向出征都面临严重的缺粮问题。以至于蜀兵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打仗。即便是平时,因为要储备粮食准备下一场战争,士兵也仅是勉强不挨饿。

第二、蜀国每次出征士兵都要背负大量物资、翻山越岭,体力透支严重,以至于到了战场也不能立即投入战斗。

第三、更恶心的是魏兵不用操心水源的问题,因为关中有渭河,而蜀军每次北征还都要操心水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消耗大量人力凿井,在那种地方凿井要比在关中凿井的深度大好几倍。举个例子,街亭之战,蜀军占据有利地形但严重缺水活活被魏军耗死。

第四、蜀国严重缺乏军医和药品,蜀兵每次战斗之后伤兵复原率很低这也造成了蜀军中老兵比率不高,综合战力严重低下。

第五、蜀国在装备损坏、消耗或被缴获之后重新添加装备都很苦难。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缺少铁、熟练工匠很少或没有。相反魏吴两国的粮食、水源、训练、医药、装备方面都不用操心,后勤保障非常好。

  • 政治:政治方面魏国最为强劲蜀国最差。主要由于魏国国土领域之内基本全是汉族,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是最安定的;而蜀国要面临多方少数民族的挑战,南有苗蛮,北有羌笛,时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魏国继承了汉朝各项法制,最为完善,法度执行效率也较高,执行的公平性也较高;而蜀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法制。

蜀国是国不立法,官不置史-《三国志》陈寿

很多事情都是主官根据个人意志来决定,国家甚至没有记录本国的史官。因此蜀国一旦面临官员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混乱,很多政策难以一贯到底的执行。更恶心的是蜀国内被也面临着原跟随刘备的荆州派和本土益州派的激烈斗争,严重的内耗也让蜀国元气大伤;

  • 科技:这一点更不用说,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和潜力唯一体现在人才上。这一点中原最为有优势,从魏国军事装备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来了。
  • 人才:魏国方面人才济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直是源源不断,不论是从文才还是军才方面都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蜀国也是最差。

魏国人才储备:智力方面有曹操、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等人;

军事将领方面张颌,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于禁,许褚,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徐晃,典韦等,都是一等一的战将,绝对与关张赵马黄处于同一水平;

吴国人才储备:文官和国家智力方面有孙策、周瑜、孙权、鲁肃、诸葛瑾、张昭等;

军事人才有吕蒙、陆逊,孙策、周瑜、甘宁、太史慈、黄盖、程普、吕蒙、徐盛、陆逊、凌统、蒋钦、祖茂、韩当、周泰、丁奉、董袭等也是一等一的,并且第二梯队的将领无论从数量和水平上来说也都远强于蜀国;

蜀国人才储备:国家智力只有刘备、法正、诸葛亮、庞统四个人,并且法正、庞统早逝。第二梯队基本上没人。

军事人才也就关张赵马黄魏六个人,最可惜的是综合水平最高的一个魏延还被诸葛亮疏远了。第二梯队的军事将领只有姜维、张苞、关兴。最衰的是小关张没几年就都挂了。

所以第一梯队人才数量远差与其他两国,第二梯度几乎没人,也就造成了蜀国第二代几乎没有可用的人才。这也是魏国到了第三代为什么不选择最好打的吴国而首选最难打的蜀国开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蜀国最先被灭。而其他两国,第二代、第三代都非常强;比如魏国第二代司马懿,第三代司马昭、邓艾、钟会,第四代司马炎、贾充、羊祜等。吴国第二代吕蒙、陆逊,第三代陆抗等。所以老百姓才有一句俗语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因此,从人才的角度来看,魏国每一代都很强,吴国第三代也不弱,而蜀国第二代就没人了;并且,第二代君主中最有为的也是魏国,吴国次之,蜀国的刘禅就不用说了有点恶心。第三代君主也是魏国最牛,吴国虽然孙浩是个暴君但也不弱,而蜀国已经没有第三代君主了。

综上所述: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完全不具备统一全国领导力和群众基础。从曹操灭掉袁绍、刘表之后,三国的命运基本就决定了。

我是怀信同学,欢迎大家围观赐评,喜欢的话就点点关注!!!


怀信同学


引言:

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主要是兵力枯竭、联盟松散。

兵力枯竭

刘备占领益州不久就发动了汉中之战,据记载汉中之战刘备是益州兵马倾国而出,但也才集结了七八万人。刘备虽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占领了汉中,但是和曹操的对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损失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曹操在放弃汉中时迁移了所有的百姓,留给刘备的几乎就是空城,这让刚刚成立的蜀汉雪上加霜。

两年后,蜀汉还没能休养生息走出低谷,刘备抽调个地方军力总计四五万人马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场大败让蜀汉彻底进入了低谷短时间内根部无法翻盘。白帝城内刘备将只有一个空架子内部残缺不堪的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力再怎么通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蜀汉国力恢复如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以随意挪动的兵力诸葛亮怎么北伐统一。


联盟松散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修复了和东吴的外交和联盟。但是东吴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诸葛亮曾邀请孙权出兵攻打合肥,以减轻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结果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击合肥,孙权大军还未到合肥城下和曹军交锋一次损失千余人,孙权就率军撤退了。这样的盟友关键时刻怎么能发挥作用。

蜀汉作为三足鼎立时期最弱的一角,凭借自己根本无法战胜曹魏,东吴又属于墙头草的角色,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是在是难以实现统一。诸葛亮数次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众军到蜀吴交界处防御东吴趁机偷袭,以弱攻强已经是逆流而上了,还要堤防盟友偷袭。


总结:诸葛亮以寡敌众,诸还要处处小心谨慎,怕一个失误的决策就带领蜀汉走向覆灭。蜀汉没有充足的兵源、没有坚固的联盟是影响统一的重要元素。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让人们喜欢的一段历史了,里面包括独特的人物特点,经典的创业案例,完美的用人手段。是各行各业学习的典范。每个人提起三国都能说出几个经典的人物,今天讲讲诸葛亮不能统一三国的三点原因。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可以说的响当当的传奇人物。

诸葛亮不能统一三国的三点原因

第一粮草不足,六出祁山每次败归的主要原因都是粮草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虽然蜀国是鱼米之乡,但是诸葛亮一心想统一天下,慢待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老百姓都非常穷,国家自然也不富裕。所以每次打仗粮食都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事必亲躬,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国家的大事小情都要事必亲躬。这样也造成了蜀国的人才断层,新人得不到机会锻炼,能力自然不会提升。所以有了句名言“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第三身体不好,诸葛亮从小家庭条件不好,经历和很多磨难,最后得以在叔叔家落脚长大,从小喜欢读书不爱运动,所以体质差点。加上后来工作强度大于常人,吃的又少,最后累死在北伐的路上了。

虽然诸葛亮没能统一天下,但他的才华和谋略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认可。最后也完成了他对刘备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逗你玩儿小破儿孩


小说、后世不了解历史、别有用心的人说诸葛亮军事才华出色。从史书记载看,他一点也不出色,不论军、政、经。

军事上:诸葛亮从来就不是刘备集团的军事参谋,刘备出兵打仗从未带过他,他那个所谓的军师将军,实际只是个管收税、后勤的官,世人所理解的那个军事参谋的“军师”,在历史上的三国时代称谋主,刘备的谋主只有庞统、法正二人,而不是诸葛亮;刘备火烧博望时,诸葛亮还未出山,没有什么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四郡、七擒孟获,所谓刘备所取荆州四郡根本不包括南郡;诸葛亮也没有识破周瑜的假道伐虢之计,而是荆州主薄殷观;诸葛亮并没有收复南中地区的人心,他所谓平定的南中,他一离开就又反叛了,真正平定南中的是李恢,李恢用的不是什么怀柔之策,而是武力镇压,大肆掠夺南中的财富,以供应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是失败的,几个战斗的小胜,根本撑不起他军事家的虚名,战争是要取得最终胜利,而不是失败,几场无关痛痒的小胜,毫无意义。把常败将军吹成军事家,荒唐可笑!如果熟读中国古代兵法,就不难发现,据说诸葛亮所著的《将苑》,除了其前辈古人兵书中常见的内容之外,里面就是诸葛亮不厌其烦的讨论为将者的道德和考察为将者道德的方法,与曹操的唯才是举相比、和历史上那些著名将相的道德相较,没人符合诸葛亮对道德的要求,所以就不难理解蜀中无大将、治国之才的原因,就可以理解诸葛亮是用不了有才之人的,他要的是完人,要的是道德模范。

政治上。诸葛亮大权独揽,打压非荆州势力,不会拉拢各派势力,破坏了蜀汉内部的政治团结,这才是益州疲惫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没有办法治理好内政,所以要发动北伐,以强聚人心,这是其政治无能的表现。

经济上。因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屡败屡战,国家在经济上获得的收益大多用到了战争中,发展经济就成了笑谈,他只是在刮民财、国力,掏空蜀汉。

诸葛亮的成名,是中国那些无用文人们抬高自己的手段,是君主们欺骗百姓忠诚于自己的迷魂汤,武将们也要通过表扬诸葛亮来向君主们表忠心,只有无知的百姓才被蒙在鼓里,随着无用文人、君主们,一起为诸葛亮歌功颂德。所谓文庙、武庙,都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为了骗的住人,里面多少还是要供奉一些真货,好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与君主专制独裁不利的,他们都会剔除掉。孟子被逐出文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他赞成推翻无道的君主。忠于国家,而非忠于君主的儒家思想被一些假儒们改造成忠于君主,诸葛亮就是他们用来宣传忠于君主的工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诸多神奇,多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虚言。


沉140769451


如果看三国演义,那蜀国人才非常神通广大,诸葛亮是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能。鲁迅先生曾说:诸葛之能近于妖。几乎不是人力可为的妖怪。再看武将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个个万人敌。可是为什么三国里蜀国是第一个亡国的呢?这个问题就值得思考了。首先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再者诸葛亮是治国理政的好手不假,并不是神出鬼没的谋略家。也就是说,他是箫何干不了张良的活。再者诸葛亮是中国忠臣的代表,儒家推崇的忠孝之道与人臣之礼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同南宋文天祥一样,为蜀汉尽一死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前线,为万世旌表,可以说他是扛着孔老夫子的牌位在干活,真正为后世的文臣立了一个大大的榜样。后来的外族统治者对其更是非常推崇,因其为了统治需要,更加需要忠于自己的忠臣良将,更别提汉家朝庭了。神话当然是难免的了。

再看五虎上将,关羽虽为万人之敌,却傲气十足,一不愿与老兵为伍,二不愿团结东吴,最终丢了荆州,含恨而死。张飞暴虐,鞭挞士卒自取灭亡。只有赵云死忠一世,作了刘备半辈子卫队长,最后死于驻地,但是这对大局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反观曹魏与东吴,第一他们都有稳定的治理区域,努力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实力不断壮大。只有国力强盛才能支持持久的战争,才能笑到最后,活到最后。第二他们的俩代统治者,都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可以为了自身利益冷静处事,不会为了一时义气,倾力与别国厮杀。曹操被张绣杀死了儿子、侄子、爱将最终都可以接受张绣的来降,可见胸襟之广大。可是刘备却不听人劝,为了报仇,在自身实力最为强大之时,与东吴开战最后兵败。使蜀国由胜转衰,落于窘境。可见蜀国的失败,并不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是方方面面的失误促成。


说历史的小白


诸葛亮的军事实力如何?是不是三国时期最出色?为何不能统一天下?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一、军事实力如何?

我所了解的诸葛亮主要是通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跟小说是有很大差别的,个人觉得《三国演义》由于民间传说和小说的渲染性质,把诸葛亮神化了,甚至说是妖化了,会呼风唤雨,烧香摆神阵。所以今天我就抛开《三国演义》里我们对诸葛亮的认知,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真实历史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出色这是不可否认的。

其一,在刘备与他初次相遇时,就为其确立了重要军事大方针:“据荆州,谋西川,三足立,逐中原,复汉室。”

其二,直面东吴孙权,促成孙刘联军赤壁之战败曹魏。《三国演义》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虽是小说虚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其三,北伐曹魏的过程中,以绝对弱势兵力打的曹军连连败退,打的魏大都督司马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那怕死了,也能让司马懿不敢放肆,这里在正史《晋书》《汉晋春秋》和小说《三国演义》里都有记载,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当然小说里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司马懿都害怕的人,军事实力不强谁会信?!

二、军事实力是不是三国最出色?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确出色,但是却不是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一下史书中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诸葛亮传》

史书《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这段文字说的是诸葛亮的政绩和为人,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杰出成就,就史书的角度来讲,绝对算得上政绩华丽不输帝王了。

而其中有这么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直接解释就是“打仗领兵谋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如果单看字面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打仗不行。但我个人的观点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能力太强了,相比较军事能力反而不那么显眼了,并不是说真的不擅长。



不过要说三国历史中军事最出色,还是首推曹操。虽然曹操也吃过败仗,但不可否认他才是真实历史中,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详细记载,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三、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诸葛亮想要统一天下,最大的敌人就是曹魏,所以诸葛亮才制定了北伐方针,但为何没能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蜀军长途跋涉,魏军以逸待劳。蜀军北伐曹魏需要长途行军,而川蜀之地自古以来多险峻,行军之难可以想象。而蜀军不但要经过自己的领地,还要长途奔袭曹魏,这对士兵来水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负担。而对面的魏军则可养精蓄锐,坐等来犯之敌即可,这是很大的优势。

其二,劳民伤财,粮草不济。三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好不容要稳定一点就又要打仗。虽说蜀地富庶,但也经不住一直这么折腾。

其三,曹魏家大业大,蜀汉根基不稳。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军团有着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础和后续的经营,已经非常稳固和强盛。而相比较下蜀军则要弱很多,连年征战的后遗症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透过表面早已伤痕累累,就算兵强马壮都不一定打得过,更何况如此。

其四,诸葛用人不当,贻误重要战机。这里可能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最大污点了,在其中一次北伐过程中,任用了经验不足的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计划失败,直接导致了北伐计划宣告破产。



总结:诸葛亮军事能力虽不是第一,但也很出色,这点毋庸置疑,只是相较于他的政治和治国等才能要差一些。至于统一天下,同时期的魏国太强,实力和国家都比较稳固,曹操早年为魏国打下的基础不可忽视。而同时期的蜀国虽有诸葛亮这等大才,却也无法撼动魏国,究其原因也算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不能勉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