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祕

文 | 牛兒快跑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古典精神分析學的三大代表人物。阿德勒是西方心理學史上開宗立派的大師,其代表作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被譽為是“人類個體心理學最卓越的作品”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本書的核心可以概括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人能通過克服困難,來完成自我的超越。在書中他從多個方面闡明瞭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本文將從人生真意及其影響因素、精神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等方面來剖析一下自卑性格的奧秘。


一、 解讀人生真意,明悟自卑之源

在阿德勒看來,只有真正瞭解人生的意義,才能找到打開性格的鑰匙。他在本書開頭提出一個觀點:生活的意義就是自卑的來源。

在阿德勒看來,人並非簡單的生存在環境中,而是在不斷地理解環境對於人的意義。

當我們提起“木頭”這個詞,腦海裡就出現一種可以燒火,做傢俱的材料,為了便於交流我們就將其命名為“木頭,”這就是解讀。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他認為任何事物只要被人類看見或感知後,出現在人類的意識中,就與人有了聯繫,這種聯繫就是人類賦予它的意義。這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是經過解讀的事物,生活的意義,人生的意義,也是如此。

實際上,大多數人只有在身處逆境和挫折的時候,才會思考人生究竟是什麼。於是阿德勒將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職業、交際、兩性。

他之所以說自卑源自生活的意義,是因為生活的真諦在於奉獻與合作,倘若在這些活動中感知和解讀受限,就會產生自卑感。


二 、探索成長軌跡,洞悉性格謎題

常有人說性格是天生的,無法改變,而阿德勒卻推翻了這個觀點。在他眼中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只是人們沒有找到影響性格的因素,他分別從童年經歷和早期記憶兩個方面做了詮釋。


1、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在童年對生活的理解出現錯誤,將會影響到他在日後解決問題和遭受挫折時的觀點。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不過他也承認,很多經歷都容易讓人產生“受傷”的感覺。

心理學家發現,人在五歲前會形成一套完整的行為模式,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應對生活。這是一個人最為根深蒂固,也最長久的概念,能知道自己對世界和自身的期待是什麼,阿德勒將之稱為“生活方式。”

阿德勒將影響童年的因素歸結為三個:身體缺陷,家庭寵溺,家庭冷落。

①身體缺陷:一個孩子自身存在某種缺陷時,勢必會沉浸在對自身缺陷的過度關注之中。

②家庭寵溺: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寵溺,會導致孩子曲解生活的意義。

③家庭冷落:他們無從得知愛與合作為何物,往往會成為問題兒童。

個體心理學認為,真正會影響人生的是我們對環境的理解和解讀,而童年形成的錯誤觀念便是影響人生的一個因素。


2、早期記憶的影響

阿德勒通過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早期記憶影響著人生軌跡。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他認為了解一個人對於人生的認識,必須有記憶的幫助。不管記憶多麼零碎,都很重要。

這點是阿德勒在治療患者時發現的,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早期記憶都是消極的。

早期的記憶對了解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兩點:第一,這是一個人對自己周邊環境的最初印象;第二,這是一個人初次有了自身觀點,是人生記錄的開始。


三 、介於虛幻與現實之間的人生態度

究竟是心靈支配肉體,還是肉體支配精神,自古以來,莫衷一是。

而阿德勒通過個體心理學將之簡單化,不再侷限於誰占主導地位。他認為精神和肉體是合作關係,是一個整體。精神如發動機一般,可促使肉體潛能的發揮,讓身體變得強壯。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個體心理學認為,精神和肉體是相輔相成的,精神可以通過肉體得到釋放,而作為精神的載體,肉體的行為也有了真正的意義,精神和肉體是結合在一起的整體。

因此,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入手得出一個啟示:我們不能對病人或某種性格的人進行單方面的治療

對於自卑者不能只進行身體上的治療,同時應瞭解他在思想上的錯誤,從精神和肉體這個整體出發,幫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才能讓他走出困境。


四、 對立之下隱藏著不同的方向

在世人看來,自卑是獨立存在的,然而阿德勒卻說:自卑不是單獨存在的,是與超越相互依存,無時無刻不在轉化,二者可以相互影響。

1、自卑感多樣化的表現方式

倘若你問精神病患者是否會感到自卑,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沒有!”甚至多數人會說:“我從不自卑,反而比別人更強!”但在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他們總會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

越強調什麼,就越缺少什麼。說的便是這樣的心理,因為那些自高自大的人心中,都隱藏著自卑。自卑感不只表現為安靜、乖巧、穩重,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阿德勒曾安排三個孩子去動物園,那是他們人生第一次,獅籠前他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第一個孩子躲到媽媽背後說:“我要回家。”

第二個孩子被嚇得渾身發抖,嘴上卻說:“我一點也不怕它。”

最後一個孩子則瞪著獅子說:“媽媽,我可以朝他吐口水嗎?”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很害怕獅子,表現方式卻各不相同。

阿德勒給了自卑感一個定義: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又想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不管是恐懼,還是歉意,都是自卑的表現,而他們卻會通過一種優越感來釋放。


2、 自卑成就超越

阿德勒在書中多次強調:自卑感並非只有壞處,也可以促使人改變自身的處境,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更好的迎接未來

《自卑與超越》|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洞悉自卑性格的奧秘

很多醫生早年都過目睹死亡,此事情給他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人生是沒有安全感的。這種自卑反而激發了他們學醫的決心,以找到一種與死亡相抗的方法,最終有所成就。

一個人只要確定了目標,他的人生態度就會為之服務,所有行動也會與這個目標一致,始終向著目標前進。

阿德勒說:自卑心理是可以被超越,彌補改進的,因此在對自身缺陷進行補償的同時,會使目標得以實現,從而突破自卑感成就真正的超越


總結

站在阿德勒的角度對人生真意及影響因素、精神與肉體、自卑與超越幾個方面剖析之後,讓我從阿德勒的思想中感受到:人生的真意就是將精神與肉體合一,不斷克服從生活中解讀到的自卑感,來完成自我的超越的過程。


因此,我想用阿德勒的一句話結尾: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人能通過克服困難,來完成自我的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