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餘日,就失敗了?

叨說歷史


從光緒那一幫人折騰的樣子來看,變法能成功那就是見了鬼了!

什麼叫變法?通俗一點講就是打破原有的格局將利益重新分配,這必定是要面臨原有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沒有例外。要成功變法,需要的因素太多,僅憑几個只會喊口號的大忽悠就開始變法,最終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主流意見中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守舊派實力勢力,守舊派的代表是慈禧,所以所有的髒水都潑在慈禧身上,這個結論有失偏頗。一開始,慈禧是不反對變法的,因為光緒已經親政,是擁有了一定的權力,藉此變法也是對光緒執政能力的一個考驗。但是,維新派在這裡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發上諭”,他們認為皇帝的聖旨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當出現了障礙進行不下去了,他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慈禧,所以要逼袁世凱去兵變,可以看出維新派是多麼的幼稚。因為“圍園殺後”計劃的洩露,這才導致慈禧連夜從頤和園殺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緒,隨後下懿旨抓捕維新派的人。

為什麼變法會遭到上下的抵制,我認為原因就在於那過於激進的政策,變法的第一個綱領就是改革政府機構,取消多餘衙門,任用維新人士。那麼問題來了,把其他人都踢走,任用維新派,維新人士有多少可以用的人?從頭至尾就是康有為為首的幾個不得志的書生而已,他們連一個縣都沒治理過,竟然來要掌控整個國家的方向,哪個統治者腦袋進了屎才會這麼幹。

戊戌變法持續了一百零三天就被鎮壓,康有為梁啟超逃跑了,譚嗣同等6人菜市口問斬,也就是所謂“戊戌六君子”。實際上應該是四君子才對,因為有倆人是冤大頭,一個是楊深秀他並不是康有為一黨也並沒有參與變法的政策制定,就因為替他們傳話,就被拉來砍頭。另一個是康廣仁,這個完全是替他那個不要臉的哥哥去死的。

戊戌變法我們可以這麼來形容:海上一艘幾百年的大船四處漏水,守舊派的做法是哪兒漏就堵哪兒,維新派則是要把船翻過來把所有洞都堵上,一步到位。這些人想法很美好,但是論到實際執行上真的就是一群白痴。


百勝刀王胡逸之


甲午戰敗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王朝的統治危機日益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加劇,但與此同時,國人的民族意識也在逐漸覺醒。

隨著西學的不斷傳入和對洋務運動的反思,以“康梁”為首的維新人士,掀起了一場思想上的改良運動,給這個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算是帶來了“死裡求生”的一線生機。但這次改革依靠的最高人物,卻是一個沒有掌握實權的皇帝,沒有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支持,這又註定了這場改革將會“異常艱難”的進行,最後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以“戊戌政變”而落下帷幕。但這其中失敗的緣由頗值得我們思考。

改革的失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資產階級自身的侷限性

中國資產階級,不像是西方那樣經過長期的鬥爭而強大起來的,它是由晚清的地主階層和官僚階級逐漸轉變而來的, 在晚清統治時期,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讓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這樣一來,資產階級從一開始就必然與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時也要受到封建主義的壓迫。

另一方面, 資產階級本身沒有實力和能力去生產機器設備, 因為它實在是太弱小了,和封建勢力比較起來,它沒有多少錢,更沒有多大的權,自身就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點。它不得不從外國資產階級手中購買武器裝備。這樣一來, 資產階級就又不可避免地與帝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同時也要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

中國的資產階級同時受到本國封建勢力和外來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這就決定了它很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去發展壯大!

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異常強大

光緒主政期間,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真正的實權掌握在慈禧手裡。而且掌握地方政權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 他們都是一群典型的“封建思想”的代表,對於新法的推行,自然是百般阻擾。

而維新派中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譚嗣同等等,他們都不是當權者,他們只是一些沒有實權的上層知識分子。他們是一群文人,他們沒有軍事力量, 而且他們的依靠者光緒皇帝,也 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他只是慈禧的臺前“代理人”,真正的幕後操盤手還是慈禧太后。

因此當他們在發動政變時,就顯得非常的被動、難堪,對於此現象,他們卻又是無可無奈何。在“變法”的這條路上,他們必然會超乎尋常的困難而前行,至於能走多遠,還是慈禧太后一句話的事情!

維新派發起的變法人士都是上層的知識分子,他們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很是缺乏瞭解,沒能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在那個“民智未開”的年代,交通又極其不利的前提下,就算是頒佈了很多措施,老百姓也是很難知道,即使知道了,也很難理解。所以維新派是很缺乏群眾的基礎的。

另一方面,他們卻又非常害怕人民, 他們看不到隱藏在人民群眾中,偉大的革命力量。維新派未能提出一個,充分動員群眾的革命綱領, 它只注重於高層的動向,忽視了基層的“渴望”。最令人遺憾的是, 維新派在戊戌政變後,它仍然沒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強大,以及擁有自己的軍隊的的重要性。

四、變法過程中,過於急於求成

當維新派在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後,開始推行政策時, 他們急於求成, 主張“快變與大變”的改革方式 。 光緒帝在103天的時間內, 接連發布了關於選拔人才、農工商業、裁汰官員、廢除科舉、財政經濟、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軍事國防等幾乎所有方面的上諭二三百條。此種變法過程,急於求成,即沒有考慮到變法措施的可行性,也沒有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可接受程度!

這種變法過程,可以說它在戰略上其實是錯誤的!

五、封建殘餘思想和“君權”的束縛

這場“戊戌變法”運動,是以“康梁”為首的維新人士發起的,而他們依靠的階級——資產階級,它本身就是變法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它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而來壯大自己。而維新派企圖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運動, 而不是依靠自身強大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這種“君權”思想的束縛也阻礙了這場變法的推行。

最終這場轟轟烈烈的改良運動,以慈禧太后為首發動的“戊戌政變”而草草收場,宣告破產。主張變法的維新人士不是逃亡的逃亡,就是被殺害的殺害。

縱觀這次變法運動的失敗,依靠的最高統治者沒有實權、自身階級力量的弱小、封建傳統勢力的強大、變法過程中急於求成、戰略戰術的錯誤,這些都是導致這場運動失敗的原因。


文史議春秋


戊戌變法,發生在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5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整整100天,故又稱百日維新。

提到維新變法,今天我們來聊聊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康有為。

戊戌變法開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康有為入殿時,剛好碰到榮祿。榮祿問到康有為:“以先生這樣的大才,是否有可以補救時局的方法?”康有為答:“非變法無以救中國。”榮祿問:“法固然要變,但是一兩百年成的法,怎樣才能實施變法?”康有為答:“多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了。”

榮祿何許人也?慈禧太后的親信,也是後面末代皇帝的外祖父。當時剛剛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前面同時擔任這兩個職位的是李鴻章。這個時期國內幾乎一半以上軍權都抓在榮祿手中。從上面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當時的康有為是有多麼狂妄自大,連榮祿也沒放在眼裡。

康有為對於權力的渴望,遠遠超過他對於維新變法本身的追求。

在維新變法期間,他企圖將全部舊臣罷免,同時建議重用具有維新變法的年輕小臣,這些小臣幾乎全是他的門生或他思想賬下的小兵。

康有為這個人,作為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太過缺乏政治經驗。從被重用起就一直樹敵,盲目搞對象,和他不一致的幾乎全部想廢除。甚至妄想袁世凱會幫他殺榮祿,幫他圍頤和園殺慈禧。

研究歷史總會覺得荒誕,中學時候的正面人物越深入看越會發現問題,這也是因為我們人類本身的複雜性,兼好兼壞。當然維新變法的失敗不能完全是康有為個人的原因,是當時複雜的各種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雲深不知處77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戊戌變法主要失敗的原因就是封建實力大於維新實力,最終的結果就是打壓。

清政府為了救國圖存,在光緒皇帝主張支持的維新派下達向全國宣佈“變法”維新派一方有譚嗣同、康有為為首,於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100天的時間內,實施維新變法。史稱“百日維新”或者“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最簡單不過的就是,維新派觸動了其他人的蛋糕,舉個例子:原來就兩個人吃的蛋糕,突然又加了一批人。對於原來的那些老貴族來說肯定是不同意的,他們就會想法來打壓這些新型勢力。所以就自然而然的組成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封建派,堅決反對維新派的新政,堅決不能讓他們觸動自己的利益。所以說白了,自己人都不想讓變法成功。


戊戌變法的第二個原因

就是戊戌變法時間太過緊湊,作為統治者想要脫胎換骨,實在是太著急了!對於國家來說是一種負擔根本就完成不了。無論是維新派還是老貴族來說對於這種猛烈式的改良運動實在是太過冒進,手法單一。號稱“百日維新”讓國家在100天內富強起來簡直就是不合實際。也甚至包括政令下達之後根本無從幹起。

戊戌變法的第三個原因

想變強是好事,可惜實在是太難了,首先不說維新派實力問題,就說皇上,當時的“光緒皇帝”說白了就是慈禧的傀儡。一件事情自己說了不好使,全都得有老佛爺批准之後才能實施,如果,光緒皇帝和慈禧發生爭執的話光緒皇帝也只好妥協,所以一些新政策根本無法實施。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請給我點個關注吧~

謝謝~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帝國經歷了與西方列強的各種戰爭,簽訂了許多恥辱的賣國條約,雖然有過同治中興,推行洋務運動,取得了一些成績建立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可是甲午一役讓清帝國輸的一塌糊頭,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說西方列強打不過那是以前不瞭解,可一直低頭向我國學習的蕞爾小國日本都給打輸了,國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衝擊,於是開始研究日本的明治維新、西方的君主立憲,企圖從統治者內部發起政治改革,給這個病危的大清換血,戊戌變法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戊戌變法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的

1895年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戰敗後,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要求割讓臺灣、遼東半島,賠償白銀二億兩的消息傳了北京,激起了正在北京參加科考完畢等待放榜學子的強烈不滿,更是讓在京參加考試的臺灣痛哭流涕,

紛紛上書光緒皇帝拒絕承認《馬關條約》變法圖強。 最著名的當屬康有為的“一萬八千字的萬言書”,得到十八個省的舉人響應,有一千兩百多人連署簽名,到都察院門前請求代奏給光緒皇帝,讓督察院的官員給拒絕了,但是,這個事情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此後,康有為以“變法圖強”為口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發行報紙、興辦強學會,吸引梁啟超、譚祠同、劉光第、楊銳等心繫家國的有志之士加入。1897年冬天德國佔領膠州灣,引發了西方列強瓜分我國的狂潮,在這種強烈民族危機之下,

維新變法運動的形勢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提出立即變法改革,不做亡國奴。後來,光緒皇帝召見了這位呼籲變法的民間高人,兩人經過一番談論,光緒皇帝下定了變法的決心,從而開始我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變法維新運動。

戊戌變法的改革主張及失敗

康有為在得到光緒的肯定後,於是在1898年1月康有為上書《應詔統籌全局折》,到了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保國會。 到了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也就說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陸續頒佈了近百道變法的昭令,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精簡舊的政府機構,採用君主立憲、裁撤腐朽的官員,任用維新派人士加深改革力度,鼓勵建立形式學堂,廢除八股文,創辦報刊、傳播新思想,興辦私人的企業,創建新氏陸軍海軍等,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運動在全國開展。

這場運動最開始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她也不希望大清就此玩完,改革能延續大清的統治當然是支持,那後來為什麼慈禧為什麼要鎮壓這場運動呢?話說,這改革自然是要破舊立新,必然會傷及一些守舊派的利益,這些守舊派的官員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自是向著慈禧太后的,改革中辭掉了這些守舊的官員,他們必然會找慈禧大倒苦水,說維新派怎麼不好,破壞祖制等等,

這些小的方面慈禧為了顧全大局都忍了,關鍵的是這些維新派採用君主立憲制,削弱皇權,並秘密聯繫袁世凱,讓其準備派兵包圍頤和園,企圖硬奪權,作為保守派的慈禧哪還能容忍,結果慈禧先下手,於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於瀛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國外避難,譚嗣同、劉光弟、張銳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歷時103天的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分析

有很多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從而導致了變法維新的失敗。其實不然,首先,袁世凱的新軍只有7000人,況且還遠在天津,而當時直隸總督榮祿駐地就在天津,時刻盯著袁世凱,袁世凱又是榮祿舉薦到天津操練新軍的,

怎麼著袁世凱也不能夠忘恩負義殺了榮祿,去頤和園擒慈禧太后。況且袁世凱這老謀深算人,怎麼看都是慈禧太后的勢力大些,光緒帝心腹都是一些沒有從政經驗的維新派,一個有實權或者掌控軍權的人都沒有,就算最帶兵去也死路一條,變法失敗和袁世凱告不告密關係不大。

第二個再來看看這個維新派的領袖康有為。國學大師章臺炎在康有為70大壽的時候評價他說“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而章太炎也曾參加過維新運動,可以說他對康有為的主張看的是很清楚。康有為將慈禧太后、榮祿、徐桐、剛毅等人譽為保守派,自己是維新派,還被稱為康黨、康聖人,他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守皇派 ,從他的作風中就可以看的出來。其在變法之前拼命的參加科考希望進入仕途,當袁世凱稱帝后,他罵袁世凱是不忠不義之徒,不保光緒帝自己當皇帝。

再到張勳復辟溥儀再登基,康有為那是雙手贊成,還跑到溥儀哪裡去當個什麼首席內閣大學士,當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康有為說“挾兵逼宮“,“何以立國?,次年,又跑去天津覲見溥儀。他在國外流浪的時候,口稱有光緒的“衣帶昭”到處招搖撞騙,招募的錢財都進了自己的口袋。可以說康有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皇派,保滿清派。而他的那些改革雖然有些創新有些影響,但是都不是徹底的拔出,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出的改動。康有為為的是自己能夠升官發財,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維新改革派,更不是什麼為國為民的大聖人。所以這就是戊戌變法的先天不足。

第三個看那些負責改革的康門弟子。康有為自己中了進士,官職也就個六品官,梁啟超中國舉人沒有職位,辦公報紙教過書,在製造社會輿論方面在行。而被光緒提拔到軍機處,負責改革的中堅力量,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四人也僅僅是四品官員,沒有一個是有過處理政務經驗的,也沒有一個有軍權或者封疆大吏參與支持,

唯一的靠山就是光緒皇帝,同樣沒有軍權實權也不大。為了湊錢還各國欠款,譚嗣同還提出過,要把新疆賣給俄國,把西藏賣給英國,覺得這是無用之地。可見,這樣一個沒有高級官員、將軍參與,而是靠 一腔熱血的小官主導的改革,能夠讓那些守舊派的高級官員去遵守執行?這難道不是痴人說夢。

第四個是自己手上沒有兵還有去奪權。維新派在改革中受到了守舊勢力的阻撓,不去繞著灣走,偏要仗著光緒帝給的權力,去得罪那些慈禧太后手下的人,難道他們不知道光緒帝的權力是慈禧給的嗎?守舊派跑到慈禧哪裡去告狀,光緒提醒他們注意,他們不以為然卻要來硬的,覺得慈禧就是阻撓他們改革的最大絆腳石,要除掉絆腳石。手上沒有掌有軍權的人,卻找的是隻是對維新派有好感的滑頭袁世凱參與政變,不曾想卻被慈禧反手一擊,他們還沒有還手之力,逃的逃被殺的被殺。非要急功近利拿雞蛋去碰石頭,難道就不能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去改嗎!

結語

戊戌變法作為我國由封建主義,改向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的政體,是有他積極一面的,但是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沒有主政的強勢人物支持。縱觀,我國曆史上的變法,那個沒有得到主政者的大力支持,“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都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反觀戊戌變法,獲得支持的光緒皇帝,不過是慈禧手中的擋箭牌,簽字蓋章之用,真正實權人物慈禧卻被他們給得罪了,所以註定戊戌變法會失敗。


麇子文史


戊戌變法是由光緒帝和維新派主導的一次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力量過於弱小。清朝晚期實權掌握在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手中,當戊戌變法觸及到頑固派的利益時,就遭到了遏制和鎮壓。

維新派在變法的過程中,並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書都沒有充分的證據,無法說服頑固派,甚至連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另外,在變法的過程中,維新派一些激進的宣傳也為變法增加了社會阻力。

戊戌變法的目的雖說是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卻缺乏實際考慮,過於樂觀的估計改革形式和變法的難易程度。同時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維新派變法最大的依仗不過是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官僚。

在戊戌變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一開始就為變法埋下了禍根,而且這種冒進的措施也觸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維新派在變法的過程中,採取的就是單純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過於單一。











柯伊伯魄


變法的主導者負有很大的責任。

首先是康有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維新的時候,可以說他只是一個天真的改革者。自以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兇險,可沒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他在選人上也有大問題。孤擲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緒帝身上。可誰知光緒帝自己本手就優柔寡斷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沒有權利。那時候的光緒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是個傀儡,可外人幾乎都看的出來,唯獨康有為這幫外人沒有看出個分明。

當時康有為在京城辦強學會。李鴻章送來3000兩贊助費,可沒想到康有為當著眾人的面,把李鴻章的錢給退回去了,還嘲弄了一番李鴻章,說他是頑固派中最臭的石頭云云。另一邊又對袁世凱歡迎有加,還邀請他做強學會會長。到後來還想叫袁世凱出動軍隊,包圍頤和園,發動政變。可誰不知道,袁世凱是基本上個李鴻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場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條”。精通謀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議事時。與頑固派大臣破口大罵。還楊言變法就是要殺一兩個一品大員才能成功。我想這樣的狂話,慈禧也很少說吧。何況還是一個剛剛步入官場的新人,一來到就公開楊言要殺慈禧的親信。

從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為的狂妄和天真。別人改革都是從小處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輻射。康有為不同,一上來就要啃硬骨頭,廢除科舉和精簡官吏。這兩件事在當時來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這兩件事無疑是最難做的。想想康有為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就像去做成這些事,可能嗎?並他一句話一道公文,就搶走數萬人的出路,實際嗎?

當然,我們不能說百日維新的失敗,根本原因在康有為身上。但我想說,作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作為變法的直接負責人,康有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魚羊史話


中國的歷朝歷代的不斷髮展,都會經歷很多改革創新,以適應人類各種不同的需求。歷史上著名的變法很多,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數都會以失敗告終。清朝末年的政治一片混亂,譚嗣同、康有為等六人聯合起來向光緒皇帝推薦新法,史稱戊戌變法,但遺憾的是因為種種的原因,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變法也同歷史上其他變法一樣付出了血的代價。為什麼戊戌變法會失敗?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古往今來變法的動機是什麼呢?最高層認為目前的統治方式阻礙了社會發展。變法即是要改變目前的統治方式,改變現有統治方式必然要改變現有的統治格局,改變現有的統治格局註定要改變現存的統治階級利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既得利益者,但務請注意一點:觸動利益永遠比觸動靈魂更難。

故成功變法一般具備二個特徵:

1、強硬的最高統治者通過鐵血手腕鎮壓現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保守派。前提是最高統治者牢牢把控著權利核心,強大到足以憾平任何阻礙力量,典型代表,秦孝公強力支撐下的商鞅變法。永遠不要輕視既得利益集團,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車裂警示無數後來的改革者。

2、保守派轉型。既然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那就給他更新更大的利益。世界上沒有永遠的保守派,面對遠遠大於既得利益的誘惑,保守派瞬間轉變為改革派!當然這需要相當的政治智慧,參照我朝改革開放。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戊戌變法。最高統治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呢,距離鐵血雄主大概要差十萬條大街,當時但凡有點政治智慧的大臣都知道變法玩不轉。我們再看看當朝重臣及封疆大吏,榮祿、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放在當時哪一位不是睜眼看世界的經世之才之人,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推到變法的對立面,更別提轉化為改革派了,沒有一點政治智慧,完全是奔著自尋死路玩的!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政治經濟方面:

1、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

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后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諮政院、諮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2、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維新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

二、思想文化方面:

1、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

戊戌變法之後,民主思潮充分發展起來了,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變法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2、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








滴水之悟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同年的9月21日,一共維持了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光緒和慈禧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國無二主,天無二日,慈禧太后長期掌控政權,光緒形同傀儡。兩人之間的權利爭奪是必須以一方的失敗而告終,這種矛盾是不可調解的。在戊戌變法之前“一切用人行政皆出西后之手,光緒雖有親裁大政之名,而無其實”,這顯然是光緒無法容忍的,他對這種有名無實的皇上已經忍耐到了極限,就像他對慈禧太后說的“太后若仍不 給我事權, 我願 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 ”,所以戊戌變法天然帶有奪權的性質,光緒帝想通過戊戌變法,革故鼎新,富強國家是真,但是其中也有著希望通過戊戌變法,掌握實權,完成權利交接。但這意味著慈禧太后會失去實權,這是慈禧太后無法容忍,因此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力量懸殊,缺乏勝算

維新派的支持者光緒沒有實權,康有為不過被授予總理衙門章京,梁啟超管理譯書局事務,授予超六品銜都是官職低微,沒有實權。在朝廷中維新派官員寥寥無幾,唯一有名望的翁同龢還被解除職務,最重要是而且沒有軍權,以至於想要發動政變還要臨時去派人說服袁世凱。而慈禧太后實際上掌握著朝政大權,地方實力派,對維新運動,持觀望態度。軍權方面,幾乎所有軍隊都被慈禧太后掌握,慈禧太后的親信榮祿是直隸總督直接控制著京畿軍權,從力量對比來看,相差懸殊。

3、策略失當,急功近利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這種思想的改變需要潤物無聲、日積月累的改變,楊深秀就說: “ 夫數百年之舊說,幹萬人之陋習,雖極愚謬,積久成是,誠非一二,言所能轉易也。”雖然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維新派在改革進程上,卻是急功近利,疾風驟雨,改革既大且快,據統計103天時間裡,光緒皇帝發佈了300餘件變法詔令,平均每天3件,一下子引起了強烈的反彈。比如廢除科舉考試,一下子讓苦讀詩書的百萬學子,科舉無門,引發了社會動盪。

4、缺乏群眾基礎

戊戌變法說白了,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推動者是光緒帝和維新派,這場變法雖然在之前有著強學會等組織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宣傳作用。但是並沒有對廣發民眾進行深刻的思想動員,反而是改革的一些舉措,引發了民眾的普遍反感,“當時社會嫉新學如仇,一言辦學即視同叛逆,迫害無所不至”,這樣就大大減少可變法的支持力量,反而增強了反對力量,變法又如何能夠成功。

結論:戊戌變法因為力量懸殊、策略失當、缺乏群眾基礎以及捲入慈禧太后與光緒之間的權利鬥爭等多種原因,導致失敗,令人無限唏噓。


古史新談


戊戌變法是由光緒帝和維新派主導的一次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力量過於弱小。清朝晚期實權掌握在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手中,當戊戌變法觸及到頑固派的利益時,就遭到了遏制和鎮壓。

維新派在變法的過程中,並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書都沒有充分的證據,無法說服頑固派,甚至連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另外,在變法的過程中,維新派一些激進的宣傳也為變法增加了社會阻力。

戊戌變法的目的雖說是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卻缺乏實際考慮,過於樂觀的估計改革形式和變法的難易程度。同時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維新派變法最大的依仗不過是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官僚。

在戊戌變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發出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一開始就為變法埋下了禍根,而且這種冒進的措施也觸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維新派在變法的過程中,採取的就是單純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過於單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