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导语:分析秦国的人才政策,从秦国、楚国人才政治对比角度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为何能够统一天下,重用异国人才

战国乱世,诸侯争霸,合纵连横,无数鲜血和白骨埋没在历史的荒野中,然而,战国时代又是一个乱世豪杰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能人之士,例如,诸子十家之流,稷下学宫之流,还有鸡鸣狗盗之徒。这个时期,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和世卿贵族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逐鹿中原争霸,富国强兵而进行变法图强,一大批政治改革家、谋略兵法家、纵横外交家登上时代的舞台,这些“家”可以看作是人才资源。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西周、春秋时代的选官制度,也就是选才标准是“世官世禄”,也就是说世族成员凭借血缘和宗法关系,世袭罔替的继承官爵和俸禄,而对于出身社会底层的人士则基本上被排除仕途之外,到了春秋中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周室式微,特别是到了战国乱世,宗法制度被废除,世袭特权被剥夺,出现了“士”的阶层,由此形成“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

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士人摆脱宗法的束缚,实现人身自由、思想自由,有了独立人格,成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士”的阶层优秀者,拥有真才实学的士人,急于摆脱羸弱、卑贱的处境,凭着自己的智慧,出色的能力晋升为士大夫阶层;于是大批士人,打破阶层,宗族、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国籍的限制,开始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舞台。

秦国人才标准

秦穆公时期判断人才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有德,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忠于国君,要为社稷百姓着想;其次要有才华,拥有一技之长,准确的判断能力或者拥有渊博的知识,这样的人才才能够为国家所用,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再次,人才要具备用敢于直谏的勇气,作为君主的臣子,只有敢于对君主的不当言行进行进谏,敢于纠正君主的错误,才能避免国家和朝廷遭受更大的损失。

秦献公时期,为了振兴秦国,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招贤纳才,对人才的标准跟秦穆公时期有所不同;秦献公认为,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智慧能力,对人才的道德标准有所淡化,迫于富国强兵的需要,秦孝公的人才标准更倾向于重才轻德。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秦献公之后,重才轻德的人才标准一直在秦国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秦昭王时期的范雎,尽管在道德方面有污点,但还是凭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凭着对秦王献计“远交近攻”的策略,而被重用为丞相;张仪也是品行不端之人,向秦惠文王献连横之策,被秦王任命为宰相。

由此可见,秦国处于战国乱世,诸侯混战的时代,为了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富国强兵放在首位,用最大诚意去招揽人才,那些具备经邦治国的人才,为秦国献计献策的贤士,成为秦主要招揽对象,至于品行是否优劣,对于秦国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

秦国引进人才途径多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人才摆脱宗法束缚,摒弃阶层、国界、流派的限制,纷纷往来各诸侯国,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战国诸侯国中,秦国人才引进途径是最多样化的,待遇也是最丰厚的。笔者认为,秦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引荐人才:

引荐方式

引荐入秦,最著名的当属公孙支向秦穆公举荐百里奚了,其实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被晋国灭亡时,百里奚被晋国俘虏后沦为奴隶;公孙之知道百里奚的才能,就劝说秦穆公以五羊之皮赎回百里奚为秦所用;后来百里奚又向秦穆公荐举蹇叔,就这也秦穆公又得到一个得力助手。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秦穆公能够重要本是奴隶的百里奚,突破了秦国当时任人唯亲唯贵的原则,打破了宗法和国界的限制,为秦国人才政策的确立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从那以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人才,蹇叔被招纳入秦后,又向秦国举荐了白乙丙、西乞术、孟明视等人才;吕不韦向秦王荐举年少的甘罗,一时成为佳话。

荐举是秦国招揽人才的重要方式,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等连续六位国君统治期间,共任22任历任过秦国丞相,其中有18人,是通过荐举方式入秦的,比例之高,实属罕见。

应招入秦,这类人大多才能卓越,声名在外,从而引起秦王的注意,以致秦王不惜采取多种手段将他们招入麾下,为秦所用。例如,由余本是戎国人,秦穆公得知他是具有远见卓识之才,是秦国征服西戎不可多得之才,于是使用离间计将由余招入秦国。

齐国孟尝君早就以贤能闻名于世。秦昭王闻其贤,想招他为己用,为此,秦昭王不惜以亲弟弟泾阳君抵押齐国为人质,以求见孟尝君,但这次孟尝君并未答应,直到后来被齐闵王派遣到秦国,短暂为相。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的能力之强,让李斯都自叹不如,秦王政被韩非的两部著作所折服,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韩非,甚至用攻打韩国这种方式来抢夺韩非,最终韩王在秦国强大武力胁迫下,同意韩非出使秦国。

自荐入秦,自荐入秦也是秦国招揽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卫鞅先后四次晋见和游说秦孝公,每次都以不同方式进行游说,这四次他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的谋略,终获秦孝公赏识。

范雎经过王稽举荐进入秦国后,并未引起秦王的重视,一年后,范雎才通过上书向秦王自荐,才引起秦昭王的重视,得拜客卿。秦国这种允许他国人才通过自荐的方式入秦,打破了阶层的界限,为出生低微的寒士提供了进入仕途的上升途径。

派遣入秦,战国时期,人才之间的派遣,采取借用的方式把别国人才招到本国委以重任,在各诸侯国也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了,当时各诸侯国为了社稷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人才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特别是秦国尤其突出。

赵武灵王分别派楼绥、仇液去秦国,派王贲去楚国,派富丁去魏国,派赵爵去齐国,这些人后来都被重用。齐闵王派孟尝君到秦国为相,其实秦昭王很早就看上孟尝君了,想招其到门下,甚至拿自己的弟弟到齐国来抵押当人质,笔者在前文讲述过;直到齐闵王二十五年,齐国迫于秦国的压力,孟尝君才被齐国派往秦国为相。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总之,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举荐、自荐、应招、派遣等多种方式招揽人才,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这也为后期大规模的人才任用奠定了基础。

秦国对人才的利用

当大量人才涌入秦国时,秦国充分利用他们的专长,对这些人量才而用,纷纷委以重任,概况起来,秦国任用人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破格任用,即只要博得君主的赏识,无需通过系统考核,也无需先立功勋,就可直接任用为主持国政的大臣。例如,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有治国之才,便授其以政,对蹇叔与厚币赏赐。秦孝公非常认可商鞅的“霸道”主义,“依法治理”的理论,直接封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图强工作。

秦昭王仅凭孟尝君的名声,就拜其为国相;赵国人楼绥,曾辅佐赵武灵王,并赞同其胡服骑射改革;当楼绥被派遣到秦国后,提出“以赵和秦、楚”的主张深受秦昭王赞许,虽后被任命为丞相。秦国的破格任用大多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前,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僚制度逐渐成熟,被破格任用的官员仅有几个特例。

因功任用,人才引进到秦国后,要经过一定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立功,才能被封官赏爵,才能拥有理政实权。例如,甘茂因在平定汉中、蜀国等地的贡献,被秦武王封为左丞相;甘罗因成功游说赵王而为秦国立功被拜为上卿;吕不韦在帮助秦庄襄王夺位有功,被封为丞相;姚贾成功地瓦解燕、赵、齐、楚等国合纵攻秦之盟,被秦王拜为上卿。

秦国这种“量才授官,因功致禄”的原则,为本国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使得秦国在对外开疆拓土,对外战略外交,对内改革图强中受益颇丰。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总之,秦国对引进人才的任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春秋时期,秦穆公以破格任用为主,到了战国时期,对人才的任用逐渐规范化,以因功授政为主,破格任用为辅。秦国在成功笼络大批异国人才的同时,能根据他们的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用来助力秦国的发展,这是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的。

秦国的人才制度与楚国之比较

秦国与楚国有太多的相似性,都是受周天子不待见的国度,楚人与秦人都是忍辱负重,历险涉远的族群,也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族群,他们在艰难的建国过程中,养成了沉稳与机敏兼并的性格。

秦人以周室之祸得福,楚人因周室之衰落而崛起,这些都是历史赋予他们的机缘。秦人进入文明时期更晚,在宗周文化发育的时候,秦人还在西北边陲养马蓄畜阶段,当秦人承袭周文化的时候,周公的典籍已经散失,这就导致秦国缺乏宗法关键,对于诗、书、礼、乐的周礼文明从根本上就不能接受,秦国逐渐形成了霸权至上的关键。

楚国进入文明期比秦国要早很多,在周成王时,楚国就挤入诸侯之列,随后,楚国不断武力扩张,这其中贵族势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类似于周天子分封制的分治联合体。所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楚国世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特权远远超过其他六国,因此,秦春两国的历史根源决定了两国在人才体制上会有根本的不同。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秦楚两国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性,那么在选拔人才标准上有何不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秦国重实用人才,以军事人才为主;楚国重品德,以民本思想为准

秦国偏居中原西戎僻壤,长期被中原各诸侯国所歧视,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秦国国君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立志富国强兵,意识到人才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选拔上遂以“世俗功利为标准”,放弃部分“人文精神”。

秦国国君这种人才标准与法家的“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的标准不谋而合,于是法家思想被秦国历代国君所奉行,重才轻德成为选拔人才标准。商鞅是秦国富国强兵的一大功臣,但其人品却一直备受争议。

就连一向很公正的司马迁都称商鞅为“刻薄之人”,但秦孝公完全忽略了商鞅以及所创造的法令中刻薄之处,甚至血淋淋的暴力倾向,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只注重其能力,而忽略其品行。

再如,魏国的范雎品行不端,为人狭隘,好公报私仇,但其军事才能天赋异禀,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吞并天下打下了基础,范雎在秦国被重用,也是秦国重利轻德的人才标准最典型的体现。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反观楚国,与秦国相异,更多地注重品德,更多地受“民本思想”影响,民是神之主,君须忠于民,这种民本思想始终贯穿于楚国人才的选拔之中。毕竟楚国是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环境中走出来的,楚国的建立及强大离不开民众的力量。

楚国这种“民本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选拔,有才之人除了具有一技之长外,民本思想也不能缺失,这与秦国重利轻德的关键正好相反。

秦国重用异国人才,楚国偏向宗族内人才

秦国地处西北边陲,是戎狄之地,建国初年,人才远远落后其他诸侯国,国内良将多而少贤臣,为了最大限度地招揽人才,秦国打破地域和民族界限,大开国门选拔人才,无论是本族人才,还是异国人才,只要有才能都能受重用。

秦国以客礼对待异国人才,逐渐形成规范化形态,发展为客卿制度,对这些人才破格利用,委国而听之不疑,量才而用,因功致禄,对待人才注重礼仪,不求全责罚的态度。正是这种用人原则,异国人为秦国的崛起壮大贡献了巨大力量,例如百里奚、由余、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等等。

当然,魏国人张仪善游说,以连横之计破六国合纵之盟;楚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外交战略,蚕食诸侯;楚国人李斯通律令;他们都得以官拜卿相。此外,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楼绥为赵国人等。其他诸侯国与秦国相比,并未突破宗法制的束缚,不像秦国那样大胆使用外人,尤其是楚国,举用人才,却还在遵循“昭旧贵,爱亲戚”的宗法制度。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秦国对外来人才偏爱甚于楚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秦国多良将而少贤臣,但楚国人杰地灵,人才济济,有“惟楚有才”的称号。秦国地处于西北戎狄之地,行戎狄之教,秦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戎狄风俗的烙印。戎狄都是尚武治国,必然会缺乏文化教育,国人争相以武功评英雄,如果秦国想走富国强兵的路线,这种文化落后的国度,缺少更多的是贤相而不是良将。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东有晋国威胁,西有戎狄骚扰,且被中原列国所歧视,不与其盟会,面对这样的局面,秦国能够崛起、壮大、并且统一天下,外来人才贡献出了最大的力量。例如,百里奚担任秦相期间,秦国三次东伐郑国,三次介入晋国国君的拥立,一次出兵救楚,同时,在国内对占领地区实行德化,使巴蜀地区成为秦国稳定的大后方,并且施政于诸侯,争取四周少数民族的支持。

此外,来自晋国的公孙支,来自虞国的孟明视、蹇叔,来自宋国的白乙丙,他们都熟悉秦国对手,为秦国提供详细而准确的资料,对秦穆公制定正确的对敌战略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使秦国东进计划不可或缺的因素。

秦国东进的同时,还在外来人才的辅佐下称霸西戎,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为了开疆拓土,争夺生存空间,长期与西戎作战;秦国最初在东进的过程中,受阻于晋国强大的实力,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西征西戎,由余向秦穆公献策对西戎实施特殊战略,内史廖提“遗其女乐,以夺其志,戎王好乐,必怠于政”,这种方法果然凑效。

浅析秦国人才政策,从与楚国对比角度,分析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在由余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功地征服了西戎八个国家,不仅平定多年边患,还极大地增强国力,成为西方霸主,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秦国称霸西戎,为东进建立了不可或缺的根据地,也为将来统一天下打下了可靠的后方,很难想象,如果秦国没有称霸西戎,是不能完成统一大业的。

秦国无论东进还是称霸西戎,其外来人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离不开,百里奚、公孙支、由余、蹇叔等人的支持。而对于秦国来说,正是由于长期贯彻执行人才引进政策,在改变秦国历史的同时,也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格局。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经过几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变法图强,最终成为强国,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否认,引进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些引进人才不仅帮助秦国迅速提高国力,提升在诸侯列国中的影响力,更是促使秦国东进中原,称霸西戎,最终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墨子》、《史记》、《战国策》、《韩非子集解》、《左传》、《商君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