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釣鉤子大了會擋口,可為什麼傳統釣那麼大的鉤子都可釣到魚?

用戶51356339232


我感覺跟使用的餌料也有關係,鉤子感覺影響小點。傳統用的都是蚯蚓,麥,玉米,米飯,搖三搖等等,一般都是露點鉤尖,魚想要吃,要麼一口吞下,要麼小口吃,一口吞肯定跑不了,小口吃,偶爾會吸到鉤尖。而臺釣,一般都麵食。鉤大餌團大。餌剛下水,餌團大,如果霧化慢,魚一口難吞,要等剩下少點才好吞,如果霧化快,邊上散一堆,魚都有吃的,也只能碰運氣才吃鉤上的。所以一般臺釣都先搓幾個大餌打窩,拉小餌去釣。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閒來沒事去野釣


這個問題問得好!這也是我曾經糾結很久的問題,目前找到了一些答案,還在實踐中論證。以前玩傳統釣,一年到頭最多用3副線組,10付鉤,後來玩臺釣,鉤線大了聽說擋口,還用細線小鉤,魚是多了,但切線換鉤的次數也多了。究竟是為何傳統釣大鉤能上魚?臺釣大鉤就擋口?


咱們得客觀地把“傳統釣”和“臺釣”作釣對象魚和鉤餌狀態放在同一個層面上,再做比較。

對象魚:傳統釣(通常指單鉤通線七星漂)作釣的幾乎是底層魚類,假設是用的6號伊豆朝天鉤,釣的魚不會太小,至少是麻將鯽以上的。臺釣可釣全水層,這裡主要看釣底,同樣6號伊豆,麻將鯽也能起來,但是麻將鯽和瓜子鯽肯定會讓漂“跳舞”。


鉤餌及狀態:傳統釣多用的是活餌,蚯蚓、紅蟲,或者是玉米、小麥等顆粒。鉛墜到底,鉤餌躺底。臺釣多用的是商品面餌(搓餌或拉餌)。鉛墜懸著或者觸底或者躺底,鉤餌懸著或者觸底或者躺底。

“擋口”不僅僅存在臺釣線組中,其實傳統釣線組也擋口。話說同樣3兩的鯽魚,吃“綁在傳統線組上的5號伊豆”能中魚,難道吃“綁在臺釣子線上的5號伊豆”就不能中魚嗎?若真的不中,那一定是魚吃口、鉤餌狀態不在同一標準上。我們通常說的“擋口”,只是臺釣漂相靈,小魚叨餌時,傳統七星漂沒反應,因為鉛墜到底,把信號過濾掉了,甚至傳統釣線組的餌,小魚叨不進去。而臺釣漂相靈,加上面餌霧化,小魚叨得動餌團,即使吃不進,漂也會動,只是打不中魚,所以就說臺釣鉤大“擋口”。


所以片面的認為臺釣線組鉤大擋口,而且同傳統釣線組作比較,是不科學的。臺釣線組的優勢在於“誘釣結合、搶魚快、適合抓輕口猾口”,而說擋口,無非是遇到了小魚、輕口魚製造出了假漂相,所以才覺得鉤大擋口。同樣的,傳統釣線組同樣的鉤同樣的餌同樣的水域,它也招小魚、輕口魚。只是它的漂相註定是打死口的,假口沒在漂上體現而已。

總結:擋不擋口,跟是什麼線組沒關係。只跟魚情有關係,即使是臺釣線組,也不是鉤越小越好。不論什麼釣法,大魚用大鉤小魚用小鉤,這是一條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如果你遛魚技術好、鉤線質量好、想大小兼收、想釣得多,那麼,用臺釣細線小鉤倒是沒問題。若是想專守大魚,用臺釣大線大鉤,調低目釣高目,過濾掉所謂的“擋口”訊號,也是可以的。


以上是我的拙見!我是墨海,一名喜歡野釣的八零後,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交流!


墨海遊釣


這和釣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是和自然水域裡魚類的分佈情況有關。

相對而言比較小型的魚類更容易在水層上層活動。

即便是底棲的鯉魚鯽魚這些魚類,它的小型個體活動範圍也比較靠中上層水層。

所以不管是臺釣還是傳統釣,釣離底都會比較容易中更大的魚。

臺釣考慮到魚群在不同的水環境下,覓食的深度有變化,更精細的細分垂釣水層,這樣只能提高中魚的機會,並不能有針對性增加中大魚的機會。

目標魚是大體型魚的話,要根據大型魚的覓食特點調整魚餌和打窩的方法,更有效果。

如果一樣在水邊兒垂釣別人傳統釣中魚,你臺釣不中魚,那主要的差異不在於垂釣的方法,垂釣地點選擇,以及魚餌和窩料的選擇,才是出現中魚和不中魚差別的主要原因。

當然如果是臺釣新手對於浮漂的漂相不熟悉的話,也容易出現頻繁抬杆兒不中魚的情況,這就需要增加垂釣經驗來彌補了。

野外垂釣的樂趣來源於垂釣這種活動而不是對應的魚獲多少。

糾結於魚獲多少的話,可以考慮去經營性的坑塘試試,那裡魚群密度更大於個體更大應該能滿足那一份執著吧。


剛哥玩釣魚


臺釣鉤子大了會擋口,可為什麼傳統釣那麼大的鉤子都可釣到魚?個人的觀點是,魚鉤進魚口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以下兩點:

第一,傳統釣和臺釣鉛墜在水底位置的區別。

傳統釣講究的抓死口,一條通線,沒有子線,直接鉛墜到水底,當然魚鉤是平臥於水底的。而臺釣一般又稱為懸墜釣,也就是鉛墜一般是不到水底的(當然跑鉛釣法,釣較頓除外)。這個是傳統釣和臺釣的其中的一個區別。

第二,魚鉤的結構。

一般我們買魚鉤主要是看魚鉤的類別和型號。同種魚鉤的型號不一樣,尺寸也是不一樣的。在此我就說魚鉤的“鉤深”和“鉤門”兩個方面。一般魚鉤的“鉤深”是比”鉤門“的尺寸大的。


基於以上兩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臺釣一般鉛墜懸浮在水中的(一般調漂是一鉤到底,一鉤懸浮的),也就是說魚鉤是豎起來的,而魚兒進食一般是從魚鉤的側邊進口的,這就很大程度上是魚鉤的“鉤深”處先碰到魚嘴,如果魚口較小的話,確實會出現“擋口”的問題。

而傳統釣是鉛墜到底,魚鉤是平臥於水底的。魚兒吃鉤時,魚鉤的“鉤門”處很容易進入魚口,而“鉤深”處是豎著進入魚嘴的。所以因為鉤門較窄,和上述同樣大的魚兒是可以順利吃進魚嘴裡的。

不過個人認為 ,如果臺釣調頓也是能做到的,比如跑鉛釣法。調漂用不掛子線鉛墜到底調平水的辦法,這個調漂方式也是可以使鉛墜到底的。

寫到最後:

像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個人的觀點應該不是很多。臺釣懸墜釣法中,魚兒在吃餌時,因為餌料是左右搖擺的,也是有幾率從“鉤門”處進入魚口的,所以出現“檔口”的情況不是很多的。

個人建議:選擇魚鉤還是要遵循“釣大魚用大鉤,釣小魚用小鉤”的原則。

最後,最為作為釣魚人,倡議:釣魚遵循“留大放小”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並分類放置,做一個有公德的垂釣人。


石頭煮生活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

臺釣抓的是魚吸餌的瞬間帶動線組運動。浮漂漂像為有力的一個下頓。(懸墜)

傳統釣是魚吃餌後帶動鉛墜永動。漂像為黑漂或送漂。(鉛墜觸底或躺底)

臺釣抓的是魚就餌的第一時間。這個就是臺釣的優勢。傳統釣是抓魚就餌完畢後的動作。


小懵哥釣魚


  • 擋口的不是鉤子,而是子線。垂直的子線,會對魚吞餌造成阻礙。傳統釣腦線部分是平躺於地面的,不會妨礙魚將餌和鉤尖吸入。臺釣有意推高調目、讓子線加大彎曲,實際就是讓其更接近傳統釣,減少子線對魚的干擾,同時也讓吞入信號更準確。
  • 臺釣是餌要包住魚鉤,是要完整將餌吞入口。鉤大了魚餌則大,魚無法吞入。傳統釣則是僅隱藏鉤尖,魚只要吸入鉤尖即可。
  • 一個是吞入,一個是吸食。

煙波客11546399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我覺得提問的人是很有想法,也很願意去鑽研的。是否擋口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魚鉤和魚的大小

通常來說,魚鉤的長度不超過魚嘴高度的一半是比較合適的,也基本不會出現擋口的情況,最理想的狀態是魚鉤的長度為魚嘴高度的1/3至1/2,這樣的大小不僅不會出現擋口,而且脫鉤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二)魚的狀態

如果既玩過黑坑又玩過野釣,就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兩種不同水域中魚的狀態是有很大差別的。黑坑中的魚生活在水質較差的環境中,而且多半都被魚鉤鉤傷,並且產生了很高的警惕心,所以黑坑中的魚在吞餌的時候動作很輕,只要魚鉤稍大一點就很有可能出現擋口現象。但是自然水域中的野生魚就很少出現這種現象,因為野生魚比較健康,而且沒有被魚鉤傷害的經歷,警惕心較低,所以在吞餌的時候非常果斷,出現擋口現象的可能性比較低。

總結:

我們一定要明白,無論是在黑坑還是自然水域,擋口都是概率性事件,遇到大魚就不會擋口,遇到小魚就可能會擋口。所以是否擋口和臺釣還是傳統釣是沒有任何關聯的,傳統釣相對比較遲鈍,你看到的僅僅只是大魚咬鉤不擋口的情況,其實很多小魚鬧鉤擋口的情況你看不到而已。臺釣相對比較靈敏,所以臺釣出現擋口的時候浮漂是會出現信號的,但是抬竿又不中魚或者是脫鉤跑魚,因此你就會錯誤的認為臺釣擋口而傳統釣不擋口。


眼鏡哥說魚


無論是臺釣還是傳統釣,使用的魚鉤型號大了,對垂釣小體型的魚都會出現檔口的情況。只是說使用同樣鉤型大小的情況下,傳統釣相對容易釣獲魚而已。

下面咱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原因吧:

1.臺釣使用的是站立的浮漂,浮漂的浮力是遠大於傳統七星漂的。

因此,當使用鉤型大本身會就會出現檔口的情況,再加上浮漂的浮力作用,魚餌更加難以把鉤子吸食到嘴裡。

而傳統釣七星漂的浮力很小,所以同樣的鉤型號,臺釣時難上魚,七星漂可能會相對好些。不過,一般建議釣魚人要明確自己要釣的魚種,從而選擇相應的鉤型。

2.按照您說的情況,七星漂這種上魚情況,所抓的魚口基本都是死口。

而對於臺釣,一般經過調漂以後,我們所要抓的是魚兒吸食餌料的那一口或吸食餌料後馬上要抬頭遊走的那一口,一般漂相為鈍口或頂漂,並非抓死口。所以鉤子大了,臺釣由於抓口的特點,是很難中魚的。

如果像傳統釣一樣抓死口,其實也是能釣到魚的。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經驗,分享不太全面、謹慎的地方還請多指教,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謝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