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改革中觸動了哪些蛀蟲和寄生蟲導致變法失敗?

藍莓汁423


戊戌變法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雖然歷時短暫只有百天,但從中可以看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與現代思想相接軌的“啟蒙”運動。我們都知道戊戌變法以失敗而告終,卻沒有人知道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清政府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中就包含了英、美、法、德、俄、奧、意、日等國家的入侵,當時的清政府就像一塊肥肉一樣,等待各個國家的瓜分。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使清政府失去了海上的戰鬥力,同時也宣佈著洋務運動的終止。但隨著國外勢力的入侵,一些先進的思想也隨之進入中國,面對各個帝國的侵略,維新思想逐漸在一些政治人物的頭腦中產生。

1895年,當代表著中國恥辱的《馬關條約》簽訂後,一些學子與政治人物,便發動起了維新的宣傳與活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逐漸走入了當時的皇帝——光緒的視線之內。於是開始了一場救亡圖存的運動。

首先是廢八股興學堂。這是維新派的一貫主張,勢在必行。但由於缺乏必要的步驟,全面推開,觸及面廣,結果在知識分子中造成了一個大的反對面。以致當梁啟超聯合百餘人上書請求廢除八股取士制度的時候,引起士子的強烈仇視和抵制,他們遍播謠言,梁也幾乎因此而被毆擊。”廢八股無異於使讀書人失業,直接損害了當時找不到其他出路得知識分子的利益。

第二,合併衙門裁汰冗員。由於裁撤面較寬,對裁撤縣衙後冗員之安置事先未作妥善考慮,加之在裁撤過程中採取了一些強行封查的方法,使一些中下層人員頓時失業,無法度日。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感”。這種在極短時間內,從中央到地方極其廣泛的裁撤之風,造成極大的社會動盪。

第三,裁撤綠營和讓旗人自謀生計。除了行政衙門的裁併外,光緒還下令裁減綠營,又令準旗人自謀生計。過去旗人不營生計,過的都是寄生生活,現在要裁撤綠營以及讓旗人“各習四民之業,以資治生”。這是個帶普遍性質的社會問題,既關係到幾十萬綠營官兵的去留出路,也關係到很多旗人生活,以致使這些為數眾多的反對。

同時導致變法失敗是過於相信皇權的力度。由於先進思想的加入,使變法只侷限於“上層”社會的變動,缺乏群眾基礎,沒有形成有組織、有規模的領導,過於相信皇權的力度,其主要還是受到封建皇權集中的影響,所以光緒帝導致自己的勢單力孤,最後變法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根據中國的國情出發,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用改良的辦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袁世凱,脫離廣大人民群眾,頑固派和帝國主義勢力強大,這個阻力是維新派無法克服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變法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支持。變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對敵對勢力觸動太深。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圖存,只有







獨孤求敗谷


引言: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但僅“百天”就以失敗告終,其中被封建頑固勢力(蛀蟲和寄生蟲)阻撓是直接原因。

我們先看一下各方力量對比

維新派: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毫無實權的光緒皇帝、愛國知識分子、開明官僚。

保守派:實權貴族、軍隊將領、士子文人、洋務派(後期)。

中間力量(可爭取):人民群眾。

蛀蟲和寄生蟲即指:因循守舊的實權貴族、軍隊將領、士子文人。

當時,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雖然有了初步發展,但是還極其微弱,其經濟實力、理論體系、思想醞釀、政治主張等均嚴重不足。

而保守勢力量集軍、政、財權,同時包括民間知識分子這一大群體,可見維新派勢單力孤。

我們再看一下變法觸動頑固勢力利益的一系列政策

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特權,令其自謀生計。

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

軍事上,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

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設立中小學堂;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允許設立報館、學會;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最後,我們看一下失敗原因

實力弱,維新派所面對的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

離民眾,他們之所以要倡導變法,理由之一就是為了防止“揭竿斬木”之“憂危”。

抱幻想,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提出改良辦法,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且措施冒進。

無軍隊,維新派後期才意識到兵權重要性,遊說袁世凱,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失敗告終,所有新政,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廢止。


點亮萬家燈火


戊戌變法是一場在理想主義外表下的政治鬧劇。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維新派不可能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掌握能震懾全國的武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表面上看,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慈禧貪戀權力、破壞變法;是康有為犯有嚴重的政治幼稚病,他錯誤地想象清廷高層的政治動向,幼稚地相信袁世凱,又自私地讓光緒陷入危險境地。然而,就算退一步說,假設康有為沒有犯上述錯誤,甚至再退一步說,假設慈禧太后突然駕崩了,光緒親政了,其實變法仍舊不能成功。因為快速的變法需要成批幹掉既得利益者,清廷絕大部分高官、貴族、軍事統領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會答應。

    

當初康有為主張建立“制度局”時,還輪不到慈禧反對他,滿朝的王公貴族、高級官員都一致反對。這些人反對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你在國家已有的機構之外另立新機構,你這是擾亂國家制度,這是亂政。舊的國家制度經過上百年的檢驗,已經被證明是穩定的,你現在搞個沒人監督制衡的新機構,你會不會大權獨攬威脅皇權?你康有為是不是有野心?咱們再退一步說,假設慈禧太后已經死了,光緒英明神武,控制了京畿的軍權,把朝臣都控制在股掌之上,朝廷中所有大臣都一致服從光緒了。這戊戌變法能成功了嗎?還是成功不了。

因為晚清朝廷權力下移,地方勢力極大,就算中央聽了光緒的,地方上也未必會聽。當時的情況是,別說地方上的保守派了,就連那些主張洋務、眼光相對開放一些的官員,也都反對朝廷變法。這一則是因為有些洋務派還相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主張康有為那種激進的改革。二則是因為,劇烈的變法和各省督撫的利益是矛盾的。變法的關鍵在於消除特權階級。而那些主張洋務的地方大員,他們為了能貫徹自己的命令,在地方上擁有說一不二的特權,他們恰恰是在新政策下要被幹掉的階層。

體現在具體的事情上,就是很多原本由各省督撫獨攬的權力,在康有為的新法下要收歸中央。再加上康有為的不少新政原本就不現實,因此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很多督撫都抵制新法。在光緒施行變法政策的短短三個月裡,就有很多督撫陽奉陰違,沒有認真執行朝廷的新政。維新派的政策上到朝廷大員,中間到各地督撫,下到普通知識分子都激烈反對。維新派又沒有掌握軍隊,任何一個對手都打不過,這樣的變法怎麼會成功呢?

戊戌變法雖然是一場鬧劇,卻造成了惡劣的後果。慈禧極度恐懼失去權力,在政變後採取了過激反應:一切維新改革都被停止,甚至包括那些慈禧已經同意的新政都被取消。以後人的觀點來看,大清失去了自我挽救的最後機會。經過這次大清洗,朝廷原來人人談維新的風氣發生了大轉彎,保守派、清流派重新抬頭,間接促成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





天香引


我叫liteuu,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這個回答能夠對你有幫助。戊戌政變在初中高中的教科書都說是因為慈禧才導致失敗。

可是我們可以想想,那個統治者不希望強兵富國,不希望自己統治的國家軍隊是超級賽亞人,而在當時的世界最強國是英國,戊戌政變維的就是英國的體制,慈禧獲得的利益最大,至於他要搞垮戊戌政變最大原因是康有為,梁啟超兩人蹦的太歡,想要搞死慈禧這個老女人,所以就被慈禧了結了,所以

戊戌政變的失敗與康有為,梁啟超有關這時我們可以排除慈禧這個主力。

沒有了主力還有推波助瀾作為男人,我每天都在做夢我有幾百個像嫩模一樣的漂亮老婆,有幾座在繁華都市最高檔的別墅,而在當時擁有這些的就是皇親國戚與清政府一品至三品的官員與富家一方的商人這裡要說一下在古代的皇親國戚每月都能從皇帝哪裡免費拿到大量的糧食與錢財並且這個數目是與年劇增的。

戊戌政變的代表人物

最後一個就是當時封建文化對民眾的束縛太嚴重了,導致當時的民眾思想迂腐,在戊戌政變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被抓,被壓在砍頭的路上,許多民眾都不知發生什麼,就只知道拍手稱快,認為這些人做了壞事,得到了應有的報應。這對主張留下來就義的戊戌六君子還有什麼意義。

就用這句話為他們悲哀吧


liteuu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其根本原因並不僅僅是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而導致的。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戊戌變法已經不符合社會變革的需要,而變法的主體本身也存在著無法改變的軟弱性。如果我們回到變法的時代,其實我們會發現人們對於戊戌變法的態度並非是一味的反對。正相反,從當時滿清王朝的實際者慈禧,到當時統治階級最為倚重的重臣都在不同程度的支持變法。只是支持的力度有所差別而已。

伴隨著甲午海戰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其時的清政府從上到下其實都已經意識到必須要進行改革了。只是如何改革,怎麼改革,人們人們在這上面有著不同的態度。針對於改革而言其實也包涵兩個派系,一個是慈禧所代表的保守改革派,另一個是光緒為代表的激進改革派,也就是變法派。

對於保守改革派而言,他們只是希望改變一些表象性的問題。通過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來推進國內的經濟、軍事發展;通過向外輸送人才,來培養一批清政府的專業人才。因為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有著相當的話語權。當然,我也並不否認在這些人裡面有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存亡的人,但他們對國家的擔心,遠不及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所以這些人的要將改革一事留於表面,不會做深層次的改革。

而對於變法派而言,他們除了要改變這些表象性的問題,在見到了當時西方列強制度的先進性之後,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日本因為明治維新而得以迅速發展之後,他們意識到,如果想讓國家富強,那麼必須要進行一場更強烈的改革。

於是,一場缺乏群眾基礎,理論思想做指導的,只有皇帝與少數官員支持的,由知識分子來推動的,激進而又單純的變法開始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變法中觸動了當時社會上層的哪些利益,而導致了變法最終的失敗。

第一點,從政治上變法有這麼幾點,廣開言路,允許百姓進言,裁撤機構,取消臃腫的官僚機制;任用新人,提拔維新派人士。僅從這三點來看,變法就觸動了當時官僚集團的利益。由於社會階層的不同,官僚們是不會接受他們眼中的庶民來對國家提出意見的。而裁撤機構,那就意味著會有很多人事業,據統計當時僅京城就有上萬人因為裁撤機構而失去職務。而任用新人,又勢必會影響到保守派的地位。

第二點,在經濟上,維新派主張開民辦工廠,這一點對於那些在洋務運動中已經獲利的官員,無異於是分他們的羹。要知道,支持變法者的重臣幾乎都是當初的洋務運動的推動者,而這些人在洋務運動中藉助國家的力量開辦工廠,為自己謀取了大利,又怎麼會輕易的放手呢?

第三點,在思想上進行改革,這種思想上的改革,一個體現在教育上廢除八股,另一個體現在在民間改祠堂、廟宇為學堂。關於這兩點,在前一點我是贊成的,八股文的確抑制了人們的思維,但廢除八股文,也就讓當時一批老的讀書人失去了自我實現的機會,自然會有人反對。而第二點那就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了。要知道越是重臣越注重這些家族祠堂,可是他們這麼一改建,會觸動多少人心裡的那根弦呢又?

因為本身就因為革命性不強,缺乏理論思想,和群眾基礎這些先天不足,再加之變法的幾條重要舉措又都嚴重的影響了當時統治階層的巨大利益,最終戊戌變法也以失敗而告終。


再言春秋


是改革基本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戊戌變法失敗不是因為觸動了誰的利益。而是維新派沒有足夠的力量推動改革,皇帝和年輕的維新人士行政經驗不足以及帝后的權力鬥爭都使得變法難以成功。清末的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一樣都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李中堂辦洋務是很難的。比如,現代軍隊特別是海軍,需要有常規預算,每年都要花錢維護才能保證正常運轉,不落後。但當時中國的戶部財政系統還沒有現代化的預決算,戶部對於軍隊財政的認識還是中世紀的,打仗了花錢,仗打完了,軍隊就沒用了,儘量不花錢少花錢,比如戶部的翁同龢中堂就是認為北洋花錢太多。


范陽節度使


自從1895年公車上書以來,一場改格式的轟轟烈烈的變法在中國大地上開始了。然而這場改革卻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勢力的利益。整個滿洲旗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即使不用勞動也能獲得豐厚的回報。於是乎他們瘋狂的殘害變法者。戊戌六君子就是血的證明!慈禧太后還軟禁了光緒帝。康有為遠走日本。

他們的阻撓直接導致了這場變法的失敗。


趙慧卿5764980061293


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該變法從1898年開始實施,但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1898年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失敗。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沃德兄弟


主要是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以及靠八股取士的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