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邦出漢中就成功了,神機妙算諸葛亮出六次都出不去?

低級的老狼


劉邦出漢中,其實是韓信的神機妙算(他是真的);至於你說諸葛亮 ,認真講,在真實的歷史上,他的軍事謀略是比較欠缺的,所謂神機妙算,基本全靠羅貫中吹——當然這個亮粉不愛聽,不過俺也沒辦法,事實如此啊。

首先我們要講,同樣的招,別人已經使過了,你還來再使一遍,成功機率自然就大幅下降了。韓信那會是啥情況?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一例來自巴蜀地區的北伐攻入關中,不要說成功的案例,連失敗的都沒有。此前唯一發生在漢中一帶的戰爭,是秦國滅蜀的戰爭。

秦時的蜀國是個什麼情況呢?據《華陽國志》《水經注》等書記載,戰國中後期,蜀國已經衰弱——與強國沒有來往,軍事威脅不大,自強意識缺乏也很正常。於是秦國就想伐蜀,但崇山峻嶺,兵馬難以通行。怎麼辦呢?秦王便鑿刻了五個巨大的石牛,在牛屁股下方還放上黃金,說是天上神牛,能屙黃金——這就樣的牛皮,蜀王居然還信了,於是開山闢路,一直將石牛拖回成都。而石牛拉回來了,秦蜀之間的道路也就開墾出來,隨後秦兵就沿著這條路,滅了蜀國。

那麼,既然有這條道,為什麼項羽還會相信劉邦不能北上呢?

因為劉邦南下之際,一把火將秦嶺棧道全部燒燬——也就是說,在項羽看來,劉邦回不來了。但實際上項羽並不知道,川陝之間其實有三條路棧道,頭一條便是上述的金牛道,次一條是褒斜道,第三條是故道。

最傳統的秦蜀通行道路,其實不是金牛道,而是褒斜道,劉邦燒掉的,就是褒斜道的棧道。所以韓信出兵之際,三秦的注意力都在這裡,結果韓信便來了一個聲東擊西,改走故道(與今天寶成鐵路平行的一條路,當時經過一個縣,縣名故道,因此得名),最終將三秦成功搞定。

那麼諸葛亮呢?他沒有走褒斜道(魏延的建議),也不走故道(韓信的舊法),而是走了金牛道,他還在金牛道上開鑿了劍山,並架設閣道15公里,後人習慣稱為"劍閣道"。

實際上問題就在這裡,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計,走褒斜道,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軍至長安。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 魏國聚集軍隊"尚二十許日",諸葛亮大軍可趁機"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但諸葛亮卻否定了這一建議,他的選擇是走金牛道,而且不是直接進攻長安,而是先奪取隴右(隴山和黃河之間的區域),攻打這裡,可以走坦蕩大道,萬無一失。

咱實話實說,魏延的子午谷計劃,確實冒險,但行軍打仗,本來就是一件冒險的勾當。你不能冒險,凡事只求萬無一失,在家裡待著不出去多好啊。

這個,其實就是軍事家(韓信、魏延)與政治家(諸葛亮)的差別。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劉邦與諸葛亮對抗的敵人不同!

劉邦面對的是精銳盡失,且失去民心的關中三王,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武力最強的章邯也不過數萬兵馬,遠非劉邦的十餘萬精銳可比。

尤其是關中三王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未能相互支援,劉邦得以吞併其勢力強化自身力量,得到農耕與商業發達的關中地區,使劉邦佔據有利戰略地位,最終實現了統一。

諸葛亮的對手是遠比自身實力強大,又長期保持穩定的曹魏政權,蜀漢的兵力每次都僅有三五萬,而曹魏西北駐軍超過十萬,常規的進攻比例應該是攻擊方佔據兵力優勢。

諸葛亮既無優勢兵力,又無充足的後勤保障,因此只能夠以奪取隴西為目標,以期為蜀漢留下跳板,但錯失良機使曹魏能夠發起反攻,因此諸葛亮數度取得勝利,卻無法將勝利轉化。

如果諸葛亮面對的是關中三王,蜀漢極有可能重新完成統一,只可惜,蜀漢面對的是強大的曹魏,蜀漢在夷陵之戰精銳盡失,所以註定三國鼎立的形成,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而是命運弄人!


多臻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貌似都是翻個山頭,劉邦一下就過去了,諸葛亮翻了5次都沒搞定,也許他自己都搞不清為啥。

兵力

1)平定章邯

劉邦攻入關中時,擁兵10萬。後被迫進入漢中時,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因此,當他還定三秦時,已經擁有兵力10多萬。

章邯呢,早在其投降項羽後,20萬秦軍被活埋。項羽4月離開關中,劉邦8月來攻,他手上能有多少人馬?章邯的封地在咸陽以西的秦地,看似封地遠超其他兩位秦王司馬欣和董翳。然而,其封地中面積較大的隴西郡位於邊境之地,人煙稀少。因此,即便章邯舉其全國之力,恐怕也招不到多少人馬。再說,劉邦入關之後的約法三章早已深入秦地百姓之心,且不說不願參軍,即便被迫從軍,戰場上也可能臨陣倒戈。

項羽遠在東方,遠水救不了近渴。先入關者王之,劉邦拿關中本就是奉旨行事,名正則言順,如今他想要拿回自己的東西,其他諸侯也不會有異議。況且附近諸侯各自為政,誰會來搭救他這個前朝叛臣?

因此,就兵力而言,章邯阻擋劉邦猶如以卵擊石。

2)六出祁山

諸葛亮神機妙算,曹操也不是吃乾飯的。為了將劉備遏制在巴蜀盆地,早就派得力干將坐鎮關中。

魏國駐關中兵力不說遠超蜀國,然而對付他們也是綽綽有餘。諸葛亮5次北伐不成,就是因為兵力不濟,如果他擁有劉邦對章邯這樣的絕對實力,便可以速戰速決,攻取關中當然不在話下。

後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供應不上似乎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

1)平定章邯

項羽分封18路諸侯,在項伯的斡旋下,劉邦分到了漢中、巴、蜀三郡。巴蜀是糧倉,漢水谷地也適合耕種。因此,劉邦才有實力與項羽死磕到底,而從無糧草供給之後顧之憂。

再看章邯,雖也分到了部分富饒的關中盆地,然而他卻樂不起來。話說胡亥執政之時,修建阿房宮的70萬苦力和駐紮在咸陽的10萬御林軍早就吃光了秦地的糧食。後來,劉邦10月入關後,10萬漢軍的吃喝,再加上項羽12月入關後,幾十萬諸侯聯軍的吃喝,都得由秦地供應。等到次年4月份,項羽才帶著18路諸侯抹嘴走人,請問關中還剩下啥?即便還能剩下些新打的麥子,也只能讓老百姓勉強維持生計。8月份劉邦捲土重來,章邯哪裡還能有足夠的糧食來支持戰爭?

2)六出祁山

諸葛亮每次出山,都不敢戀戰,最後幾乎都是糧盡而歸。巴蜀之地是有糧食,然而運輸卻是個大問題。蜀軍人少,不能像劉邦那樣速戰速決,那麼蜀、魏雙方打得其實就是後勤供應。然而,漫長的運糧距離和狹窄的運輸通道,使得糧草供應不濟。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諸葛亮為了解決後勤問題,發明木馬流牛,後又在最後一次北伐的駐紮地五丈原附近開荒耕種。由此可見,糧草供應才是影響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啊。

戰略

1)平定章邯

劉邦攻打章邯,用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聽起來十分高大上。我也為此困擾很久,直到最近發現這段文字“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原來,劉邦從杜南經蝕中進入漢中。蝕中其實就是魏延吵著要去的子午穀道,那麼劉邦燒掉的就是子午谷棧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那麼長的褒斜道,為何劉邦這麼快就修好了?如果褒斜道不容易修復,資深秦將章邯為何不重兵把守陳倉那裡的故道?原來褒斜道根本就沒被燒掉,那麼漢軍偷襲陳倉之策略就容易理解了。

秦嶺上的幾條棧道,其中褒斜道最為寬廣,適合糧草運輸,章邯肯定安排重兵把守在褒斜道的出口處。考慮到自身兵力有限,陳倉附近部署的兵力必然有限。如果劉邦先派人在褒斜道佯攻,那麼,陳倉就很容易得手。等到章邯發現陳倉遭襲而去救援的時候,劉邦大軍就可以從褒斜道大舉進入雍地。

2)六出祁山

從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難看出其的戰略計劃:佔領隴西—>佔領長安、武關—>揮師東下,聯吳滅魏。

第1次北伐,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讓趙雲從褒斜道佯攻,而親自率領大軍出祁山,收復隴山附近的南安、天水及安定三郡。可惜,馬稷的輕敵使得諸葛亮的計劃功虧一簣,諸葛亮只能退回關中。

第1次北伐的失利,讓他意識到想要出奇制勝,已經不大可能。也就意味著,蜀魏之戰是一場持久戰。而後勤供給是關鍵,於是他平定武都、陰平兩郡,將漢中之地盡入囊中。後又研製木馬流牛解決運輸問題,並在戰地附近開荒耕種。

令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的是,第1次北伐的失利已經讓對手悟出了自己的戰略。他就是魏國名將郭淮。因此,諸葛亮發動第5次北伐時,郭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意圖—佔領隴西之地。而北原就位於隴山、秦嶺和渭水的交匯之處,因此他果斷回防,並提議讓司馬懿堅守不遠處的陽遂。

結語:

同樣是出漢中,為何劉邦一次就能成功,而諸葛亮五次未遂?

劉邦不但擁有碾壓章邯的絕對兵力,韓信的聲東擊西之計使漢軍如虎添翼,因此擊斃章邯便可以一舉搞定。

諸葛亮在兵力、後勤都不及對手的情況下,出奇制勝是唯一的機會,然而,馬稷的輕敵使得機會稍縱即逝。在對方領悟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後,再精妙的戰術不過是花拳繡腿。


讀春秋思無忌


臥龍既得其主未得其時。水鏡先生司馬徽道出諸葛亮悲劇的一生,雖然與劉備君臣際會,成就一凡千古佳話,但是六出祁山,最終隕落五丈原,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讓人感嘆。但是,在四百年前劉備的先祖,高祖劉邦卻憑藉巴蜀之地,出漢中、定三秦用了四年就打下漢朝基業,而諸葛亮卻六出祁山而寸功為立。究其原因,時也,勢也。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要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必要條件跨有荊、益,同時,還要安撫四鄰,內政清明,有一個穩定的內外環境,然後最重要的還要天下有變。只有具備這個條件,之前的必要條件才能成為充要條件。


想當年,西楚霸王分封十九路諸侯,沒多久齊國田榮、趙國陳餘等就開始發動叛亂。劉邦兵出漢中之時,項羽帶著主力正在齊地平叛。劉邦趁機平定三秦。當時項羽雖然分封諸侯,仍然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各國內政外交軍事相對獨立,而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只是諸侯國的盟主,所能調動資源有限。可以說劉邦面對的始終只是項羽的“楚國”,而不是整個天下。但從軍隊人數比較劉邦甚至要勝過項羽。而在三國時期,不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蜀國與魏國的實力始終十分懸殊,特別是郡縣制在全國鞏固,曹操先後消滅袁術、呂布、袁紹、張繡、劉表、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後,在郡縣制的管理下,完全是一個整體。所以,諸葛亮面對的是以一州之力對抗九州之力,實力懸殊。



劉邦採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平定三秦後,與韓信分兵,劉邦在正面戰場雖然履戰履敗,但是他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好,雖然失敗,但越敗朋友月多,地盤越大,勢力越強。韓信開闢第二戰場,平魏、滅趙、降燕、定齊,第二戰場做得有聲有色。彭越的游擊戰,斷糧道,搞襲擾,有力支援了劉邦正面戰場。再看諸葛亮,關羽丟失荊州後,帶兵以向宛洛的兩線配合作戰的想法宣告破產,只有兵出祁山一途,從正面與實力強大的曹魏硬撼,要說不敗已經非常不易,更不要說進取中原。


劉邦在平定三秦後,三秦和巴蜀成為支援劉邦作戰的堅強後盾,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員。但是,諸葛亮終其一生未能佔據長安。而漢中由於當時曹操退出漢中時,把漢中人口全部遷入關中,到至漢中廣闊土地成為無人區,無法更加充分發揮後勤基地作用。這裡面還有個自然原因,就是在西漢初年,武都發生大地震,造成巨大堰塞湖,導致古漢水上游和中下游水路交通完全斷絕,導致諸葛亮只能依靠崎嶇山路供應糧草,造成後勤巨大負擔,多次因糧草供應不足,不得不退兵。


一壺清茗品春秋


前206年,漢王劉邦帶著所屬部隊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咸陽,前往自己的封地。在這次分封大會上,項羽將最為偏僻的蜀地和漢中給了劉邦,並把章邯等三名秦國降將封為三秦王。項羽就想讓三秦王把劉邦死死地按在蜀地養老。之前已經把秦朝檔案文獻一掃而空的蕭何則告訴自己的君上:“不要灰心!咱一定會回來的!”

劉邦的灰心可以理解,在秦漢時代,得關中者得天下。自己廢了這麼大勁得到的關中地區就這麼拱手相讓。

關中平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無與倫比的軍事優勢。關中地區四周均是大山,這樣一個盆地的中央則是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關中平原。往東,崤山、 外方山、熊耳 山、伏牛山等群山將關中與中原分開;在南方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巨大高聳的秦嶺山脈;在西部,過了寶雞之後,地勢陡然抬高,進入六盤山-隴山山脈,斷絕了再西邊的甘肅;在北方,被總稱為北山山脈的高山將關中地區與陝北地區分割開來。四周高山,中部平原,在古代這種地勢讓敵人既無法發動突然的突襲,也無法實現長期的圍困,造成了關中地區易守難攻的軍事地理優勢。

在當時如果想要奪取關中地區,只能依靠群山中那幾條固定的孔道,而在這幾條孔道上,有四座關隘最為著名,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四塞”。

東部要衝——函谷關

黃河在流入河南境內時,在南岸形成了無數沖溝,這些沖溝給古代交通帶了巨大的不便。在河南靈寶附近,有一條巨大的沖溝提供了進入陝西的通道,這就是函谷關。從古至今,函谷關就是從關中到平原的必經之路,今天的隴海鐵路上依然有靈寶這一站。

南門門神——大散關與武關

在南部秦嶺的群山中,古人發現了有幾條河谷沿南北方向切斷了秦嶺。想要翻越巍峨的秦嶺,必須依靠這些高山河谷,古人在這些河谷中慢慢找到了五條孔道:第一條是經大散關向南直通漢中的散關道;在散關道東部斜谷和褒谷切斷了山脈,這就是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從漢中,子午谷連接著漢中與關中,這就是子午道;在長安的東南方向,一條山谷經過藍田縣與武關,可以進入湖北省襄陽地區,這就是武關道。

在這五條古道上,大散關扼守從漢中進入關中的門戶,而武關則守衛著關中的腹部軟肋。當年劉邦就是從武關突進了關中地區。

西北鎖鑰——蕭關

在關中的西北方,六盤山擋住了西北蠻族南侵的道路,在這座山脈的深處有一條古代的道路貫穿其中。當年去平涼旅遊時,在火車上看到了固原和平涼之間的六盤山,真實感受到了山勢的險峻。當前的火車穿過了無數的隧道,但是在古代只能利用山間那種的道路。西北的蕭關橫亙在西北古道上,成為了關中的西北鎖鑰。

“關中四塞”就是關中的四座大門,這四座關隘在關中人手裡,進可攻退可守;在外人手裡,關中則岌岌可危。

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的統一戰爭給後來的君主們提供了一個成熟的統一中國的路線:鞏固關中地區,奪取蜀地,出關中,分為北路、中路和南路攻擊中原地區

由此可以看出關中的地位在當時是何其重要,但是項羽卻毫不猶豫地拋棄了關中,而且還將蜀地送給了自己的死敵劉邦。

楚漢相爭時,項羽二十四歲,劉邦則已經四十八歲了。年輕的項羽有著年輕人的衝勁,但是劉邦卻更有戰略眼光。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其實西楚位於當年楚國故地的東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安徽以及河南東部地區,自古就是產糧基地,但是這裡地處大平原,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項羽只看到了此地的富裕,卻不知道楚國的強大很大程度是依靠楚國的西部高山的地理優勢。當秦國佔領了楚國的郢都,喪失了西部領土的楚國就迅速地衰落了。

反觀劉邦,作為分封大會上最失落的loser,分到了最偏僻的土地,但是劉邦的漢中以及蜀地卻是一個幾乎封閉的區域,劉邦燒掉了棧道,守住了上面介紹的那幾條秦嶺通道,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另外蜀地的富庶也為劉邦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後勤部長源源不斷地將蜀地的物資與兵員輸送到東部戰場。

劉邦在歸國幾個月之後,就開始往外擴張了,一舉衝出了項羽設定的牢籠。之所以這麼迅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太弱;二是搭檔太強。

劉邦是項羽的頭號敵人,項羽應該把自己安排在劉邦的家門口,時不時去劉邦家踹兩腳,這是正解。但是項羽卻把章邯等三名秦國降將封為三名關中王。章邯等三人當年領著關中子弟出關平叛,最後卻把老秦人們都丟在了鉅鹿!三秦父老對章邯那是恨之入骨,再加上劉邦在關中約法三章,感情分加了個滿分。所以劉邦在韓信的幫助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僅僅一個月就席捲關中大地。劉邦一腳就把牢門踢了一個粉碎!此時劉邦佔據關中、漢中和蜀地,接下來只需要按照秦滅六國的戰術一個個把關東諸國平定就可以了!再來看看此時的關東,項羽將中原拆分的更加支零破碎了,從六國變成了十五國,力量更加分散。此時的項羽還送出一系列送人頭的操作,將關東諸侯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變成劉邦的同盟軍,焉能不亡!劉邦還有韓信這一個神隊友,劉邦出函谷關在滎陽死扛項羽,韓信則在北方大打迂迴戰,鏟滅北部諸侯。韓信的北方戰略和側翼攻擊是楚漢戰爭的勝負手,消耗了項羽大量的兵力。

總結一下,劉邦之所以一戰成功就在於:地理優勢+神隊友+豬對手!而諸葛亮顯然沒有劉邦這些成功的要素。


諸葛亮一篇富有創造性《隆中對》徹底俘獲了劉皇叔的“芳心”。之所以說《隆中對》有創造性,因為諸葛亮第一次提出了依託於南方同樣也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得關中者得天下”在諸葛亮眼中不再是絕對。

在諸葛亮看來,曹操和孫權當前是處於優勢的,招惹這二位爺是不明智的,柿子得找軟的捏。曹操和孫權又是不同的,孫權只佔領了江東,當時還沒有佔領荊州,所以力量是弱的,當前應當聯合孫權對抗曹操。既然當前不和曹操孫權爭鋒,那選哪兩個軟柿子呢?諸葛亮的目標是荊州的劉表與益州的劉璋。蜀地益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了,有了益州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但是真正能保證統一中國的卻是荊州。

益州的封閉性造成了別人進不去,但是自己也可能出不來的尷尬局面。劉邦當時能成功在於同時佔據關中、漢中和蜀地。而此時曹操佔據關中,張魯控制著漢中,佔領並非易事。荊州是當時全國的交通樞紐,通過荊州能夠快速進入中原地區。荊州的南陽襄陽地區正處於這個十字路口上,向北可進入中原,向西可以進擊關中,是一個由南方統一北方的最佳跳板。在諸葛亮的構想中,益州和荊州是缺一不可的,劉備只有佔領了益州與荊州,從兩個方向同時出兵,以鉗形攻勢擊敗曹操。

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劉備那時候還是一個四處投靠的落魄諸侯。諸葛亮辛辛苦苦地尋找到機會,在赤壁之戰後借了半個荊州,與東吳以湘江為界,隨後又入川佔領了益州。此時諸葛亮夢寐以求的地理準備已經完成,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從西線大舉進攻漢中,關羽也在荊州開始北上出擊,這是《隆中對》最有可能實現的機會。

劉邦當年出函谷關一統天下時,關東十五國亂成一鍋粥;劉備準備興復漢室時,面對的是強大的曹操,搭檔是已經同樣想統一中國的東吳。

關羽在東線打得順風順水,水淹七軍,佔領了襄陽和樊城;劉備在西線也是取得大勝,佔領了漢中。曹操此時兩線告急。此時孫權幫了曹操一把,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的荊州領土徹底丟失,也讓諸葛亮的千古奇謀功虧一簣。

東吳的行動還造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劉備急於為自己的兄弟報仇,發動了對東吳的東征,未開戰就損失了張飛,關羽此前奪取的上庸等地又被魏國奪回,再往後陸遜火燒連營,將蜀漢的精銳少了個乾淨。蜀漢的失敗使南方的益州郡、永昌郡、 牂牁郡、越嶲郡都試圖叛離蜀漢,投靠東吳,如果不制止後方出現的叛亂, 東吳很可能會繼續攻入四川盆地。

失去了荊州之後,諸葛亮不得已開始進行新的嘗試,開始利用漢中為前哨基地進攻關中。子午道與褒斜道道路艱險,不易大軍行進。後來魏延提議兵出子午谷,諸葛亮不予考慮也因為這個原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的陳倉道此時已經成了大道,不具有奇襲的效果了。現在諸葛亮只有一條道路了,那就是從祁山進入漢中的祁山道。祁山從此成了諸葛亮進行北伐的唯一出口。

第一次出祁山北伐,諸葛亮的奇襲的確起到了效果,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紛紛倒戈。但是蜀漢群臣低估了年輕的魏明帝,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指揮魏軍的調動。隨著馬謖丟了街亭,蜀軍的糧草出現短缺,天水郡自產的糧草根本無法滿足大軍的需要,諸葛亮不得不撤回漢中。

諸葛亮這一次北伐也把魏國打醒了,從此魏國在西線佈置重兵。糧草在此後北伐中成為了蜀軍不變的軟肋。蜀國內部的荊州派和益州派的黨爭拖著諸葛亮北伐大軍的後腿,直到諸葛亮在五丈原油盡燈枯。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在關羽失荊州時已經失敗。諸葛亮此前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使蜀國擁有荊州和益州這對王牌,為此不惜將關中排除在必須佔領的區域之外。只有當荊州丟失之後,諸葛亮才將戰略重心轉到了關中,但是最大的時機已經丟失了。強大的魏國作為諸葛亮的對手,馬謖、李嚴成為自己的搭檔,如此神隊友和豬隊友的配合,即使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失敗了。


遊在路上的魚1986


劉邦之所以出漢中一次就成,而諸葛亮六次都沒見其功,倒不是諸葛亮的智慧比劉邦低,只是時也命也,天不倦顧,咱就在不同的方面分析一下:

1. 民心方面:

劉邦在入關之後就與關中人民約法三章,後又能剋制自己的慾望,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劉邦入關中之後,各地百姓都爭相效力。

諸葛亮在當時雖有大名,但他沒有直接管理過關中地區,關中百姓也只是久聞其名,雖然諸葛亮入關後,民多附之,但也不過是百姓臨時抱大腿,相對於當年關中百姓對劉邦的支持,肯定是大大不如。

2. 人才運用

劉邦是領袖型人才,雖然有諸多缺點,但他識人用人的能力比諸葛亮要高,比如二話不說就封了沒認識多久的韓信為大將軍,也肯放權給他,在劉邦手下,人才都被最大化的利用了。

諸葛亮雖被世人以他的神機妙算而讚揚,但他不算是領導型人才,相對於劉邦,他沒有劉邦的識人用人之才,才會有用錯馬謖失街亭的事情發生。

3. 敵人的強弱

劉邦當時最大的敵人是西楚霸王項羽,但關中被分成了三個國家,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他們互不統屬,統治根基又薄,劉邦可以很容易就逐個擊破。

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建立了近二十多年的曹魏政權,初期的奇襲雖成功,曹魏卻反應迅速,即刻組織了防守行動,以致於之後的軍事行動困難重重。

4. 地形問題

韓信出關中的著名一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其中這個渡字大有學問,渡是渡河的意思,在劉邦年代,漢中的漢水是能直到關中地區的,韓信就是利用漕運之便把士兵和糧草比較便利地運到關中。

可惜的是,後由於武都大地震,漢水到關中的一段被震毀,諸葛亮已無法利用漢水之便,糧草只能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來運糧,效率大打折扣,諸葛亮的補給才會如此之難。

總而言之,就像是玩遊戲,諸葛亮個人能力值雖較只點在領導能力的劉邦為強。但劉邦玩的是容易版出關中,而諸葛亮玩的是地獄版出關中,況且劉邦的能力值偏向更適合這個關卡。劉邦雖然得到了最終勝利,也不代表他個人在智力,學識等其他方面比得過諸葛亮,雖然在領導方面確實比諸葛亮出色。而且,出關中算是一種奇襲,一次不成,一旦對手有了防備,在容守難政的漢中關中交界,別說六次,就是六十次也難成功。






我行異


諸葛亮演義中六出祁山也是為了遠大的宏圖,拓展要地取得突破。他很清楚蜀國憑勢力不容易取勝,只能以計策奇招取勝,為了保障蜀國安全,能夠走出這個狹小的空間,只能是採取以進保退策略,但是蜀國所具備的條件很弱,關鍵因素是糧草供應不上。

兵力與路線優勢淺解

1、平章邯取陳倉

有人認為劉邦攻入關中時擁有10萬兵馬,這也是他的入關資源,他要打下來去作為前沿要衝,主要看重這些地域是產糧之地,又是向外擴張的戰略要地。

章邯自從投降項羽後,被項羽活埋20萬秦兵,手底下已經剩下的人馬不多,並且封地在咸陽以西的秦地,看似封地遠超其他兩人,秦王司馬欣和董翳的地理面積大,地域處於隴西郡,又屬於邊界之地人員稀少,兵馬難招,糧食供應缺少,連年征戰造成的基礎弱。

劉邦想打章邯主要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把控著進入關中要地,基礎實力又弱,項羽遠在東方遠水救不了近渴,再說劉邦取關中也是反秦時奉旨行事,其它諸侯王沒有異議,又都各自為政,藏有私心不會前來救援章邯。

劉邦所採取的策略

劉邦攻打章邯,是採取的明修棧道暗度奪陳倉之計,和諸葛亮使的方策略同,劉邦應用的會更巧妙些。劉邦當時是從杜南經蝕中進入漢中,並有人看守劉邦派人燒掉棧道以絕威助。劉邦後來命人偷著保留下褒斜道,又修復棧道,為以後進步關中留下了有利條件。

劉備進攻章邯時就是從褒斜道進入雍地,集中優勢兵力,平定三秦之地,然後聯合諸侯對付項羽,同時派韓信等將平定齊、魏、燕等北方地域,以聲東擊西之計牽制項羽所部。出漢中後劉邦親率的部隊第一次被項羽打敗,他及時調整戰略包圍,聯合韓信、彭越共同形成三角包圍同項羽決戰,最後逼使項羽烏江自刎。

2、失先機蜀軍六出祁山均失利

關中對曹操來說是進入腹地的關鍵門戶,也是進入中原擴展領地的重要通道。曹操想把蜀國控制在漢中,就一定要把這個門戶看好,就派得力干將坐鎮關中,並部署一定規模的兵力,對付蜀國兵馬是闊闊有餘。諸葛亮明知道蜀國兵馬難抵魏國,為了能以攻為退戰略,不得不六次出祁山取關中,他綜合各方面因素,採取策略用奇計企圖打破關中門戶。

前五次北征,先是佔領隴西,長安、武關,然後揮師東下聯吳滅魏。吳蜀雖然是聯盟抗曹,他們存在私心,想蜀以勢做大後會難以抗衡,也會威脅到東吳,就不會積極配合。由於第一次計劃被馬稷輕敵失利後,魏國已經識透蜀國的作戰計劃,每次都是有針對性的佈署,所以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未取得成功。

戰場勝敗關鍵在糧草供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場戰役的勝負關鍵取決於糧草供運是否暢通,其實雙方戰爭僵持不下要打持久戰,糧草供應是最關鍵保障的。

1、劉邦部糧草供應

巴蜀之地是糧倉,漢水又適合於耕種,解決了糧草供應,劉邦和項羽死磕才沒有後顧之憂。章邯的關中是富饒之地,又是糧食主產地,主要是多年秦始皇徵勞力修建阿房宮,以及連續不斷的戰爭,把儲存的糧食都消耗殆盡。

後來劉邦取關中帶領10萬兵馬,項羽又入關中帶領幾十萬人馬,這樣的糧食供應消耗讓章邯已經是無力承擔。直到劉邦八月份再一次捲土重來,讓章邯封地出於糧食斷缺,無法支持戰爭消耗狀態。

2、諸葛亮部糧草供應

糧草供應不上似乎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蜀國兵員少糧食供應消耗太大,幾次的征討不能持久作戰,加上道路狹窄運輸難行,運輸戰線又比較遠。以上這些因素,諸葛亮意識到要速戰速勝決,才能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確實在每一次的計策實施中,由於各種因素引起的戰爭僵持不下,不能短時間內戰勝,就形成持久戰,時間一長蜀軍的糧食供應就跟不上,諸葛亮只好選擇撤退,就會造成蜀國幾次征討失敗不能進入到關中。可以從他研製的木馬流牛運送糧草,在五丈原地區開荒耕種,這些事例中就能證明蜀軍的糧草供應是個大問題。

綜合上述

劉邦出漢中一次就能成功,諸葛亮卻有五次都沒實現。取得勝利的共同點:必須具備所處的形勢、環境和應用的戰略決策,最關鍵的就是糧食供應能夠及時跟上。

劉邦擁有優勢兵力戰勝章邯,有韓信的策應支持,從兩個方向一一擊破,先打兵力薄弱地域,最後取得全面勝利。

諸葛亮在兵力、後勤支持方面都弱於對手,只能出奇招制勝方法取得勝利。然而在第一次出征,使用的奇妙計策已經獲得一些地區,最關鍵的一仗被馬稷輕敵讓機會即逝,以使對方採取相應的對策,把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全部打破,戰爭處在久攻不下,糧草供應不上,諸葛亮只有採取撤退,六出祁山均已失敗。


五六居河西


形勢不同,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劉邦出漢中,項羽在彭城,自古西北攻打東南勝率八成。

劉邦出漢中,兩路出擊,劉邦自西往東,韓信佔據北方,形成了西北攻擊東南的態勢。項羽雖然神勇無敵,最後處於東南下風之地。這是天時地利都在劉邦這裡。

項羽濫殺無辜失掉了民心,結果項羽三才盡失,三才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所以劉邦出漢中就勝了。

諸葛亮出漢中,蜀國在西南,魏國在東北。北擊南八成勝算,南擊北二成勝算。西擊東七成勝算,西南擊東北不足五成勝算。這是天時地利都不佔優,當時蜀國人才又比不過魏國,天時地利人和並沒有多大勝算。




乙丙丁6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來回答一下,同樣是據巴蜀之地,背靠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可以說是天然的糧倉,劉邦不過一“豎子”,才能不及中人,而諸葛亮“多智近乎妖”,二者不可同日而語,為何劉邦可一戰定關中,諸葛亮卻六出祁山而不得?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覺得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探討一下勝敗的原因。

第一,天時是什麼?天時是天下大勢,公元前206年,項羽殺楚懷王分封天下,大多數諸侯對其心生不滿,導致項羽在關東地區疲於應付,無力顧及遁入巴蜀的劉邦,加上關中三王分治,難以合力,因此劉邦“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定鼎關中。諸葛亮呢,面對的是一統北方的曹魏,加上諸葛亮用兵如神,曹魏對其倍加重視,因此在雍涼之地部署了精兵良將,導致挺進關中難度倍增。

第二,地利是什麼?地利是山水之利,《漢書》記載: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也就是公元前186年,隴南地區發生地震,阻隔了古漢水和嘉陵江的連接,當初劉邦出棧道尚有水道轉運糧草兵員,四百年後的諸葛丞相只有突襲棧道,難度指數五顆星。

第三,人和是什麼?人和是人才之精,我們盤點下二者的統軍將領陣容,劉邦這邊有運籌帷幄的張良和陳平,兵仙韓信,加上樊噲、灌嬰、周勃、曹參、彭越等將領,皆是久經沙場的宿將。諸葛亮這邊除開自己統帥軍隊,老將趙雲、魏延,其餘都是關興、張苞、王平、馬岱等新生將領,缺乏沙場歷練,加上曹魏將領長期與北方胡人作戰,經驗豐富,兩相對比之下,諸葛亮想出祁山而定中原,也就成了一個理想,只是一個理想。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天時、地利、人和,劉邦可以韜光養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戰攻取關中平原,而諸葛亮雖有滔天大才,無奈時運不濟,只能望祁山而興嘆,“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念長河


古代人幹什麼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劉邦和諸葛亮兩個人所遇到的大環境根本不一樣,又怎麼能相比呢?


先說劉邦出漢中

如果說劉邦出漢中這個功勞是百分之百,那麼韓信、張良、田榮、田橫四個人能佔據百分之九十。

以劉邦當時在漢中的實力,出兵入關中的難度其實非常大,因為項羽盯著他呢。當劉邦試圖發兵關中時,項羽其實已經動了,但是這個時候張良給項羽遞了一封信:“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


怎麼著,張良把田榮給舉報了!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起義出力最大的田榮田橫兄弟倆什麼也沒撈著,於是二人便聯合同樣在項羽分封中失落的趙將陳餘共同起兵反楚。

項羽信了張良的鬼話,遂發兵攻打田氏兄弟。

而韓信就能從容奪取關中。

再說說關中,項羽分封時把關中一分為三給了秦國的三個降將司馬欣、章邯、董翳。這三個人說到底也就章邯能打且敢打,其他兩個基本一碰就碎,關中力量不統一,怎麼和韓信打。


總結:劉邦能輕取關中的因素有很多,項羽的自大盲從。田氏兄弟無意中的助攻。關中力量不集中。以及張良的一紙書信。還有楚國距離關中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再說諸葛出漢中

諸葛亮這個難度就非常高了,當時是三分天下,不是劉邦時期的十八分天下。魏國有足夠的能力調集關中乃至雍涼所有的力量去對付諸葛亮。三國之中魏國實力最強,玄漢實力最弱,諸葛亮想要突破,實在是難上加難。而且東吳又經常喜歡坑隊友,想成事幾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