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邦出汉中就成功了,神机妙算诸葛亮出六次都出不去?

低级的老狼


刘邦出汉中,其实是韩信的神机妙算(他是真的);至于你说诸葛亮 ,认真讲,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的军事谋略是比较欠缺的,所谓神机妙算,基本全靠罗贯中吹——当然这个亮粉不爱听,不过俺也没办法,事实如此啊。

首先我们要讲,同样的招,别人已经使过了,你还来再使一遍,成功机率自然就大幅下降了。韩信那会是啥情况?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例来自巴蜀地区的北伐攻入关中,不要说成功的案例,连失败的都没有。此前唯一发生在汉中一带的战争,是秦国灭蜀的战争。

秦时的蜀国是个什么情况呢?据《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书记载,战国中后期,蜀国已经衰弱——与强国没有来往,军事威胁不大,自强意识缺乏也很正常。于是秦国就想伐蜀,但崇山峻岭,兵马难以通行。怎么办呢?秦王便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在牛屁股下方还放上黄金,说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这就样的牛皮,蜀王居然还信了,于是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而石牛拉回来了,秦蜀之间的道路也就开垦出来,随后秦兵就沿着这条路,灭了蜀国。

那么,既然有这条道,为什么项羽还会相信刘邦不能北上呢?

因为刘邦南下之际,一把火将秦岭栈道全部烧毁——也就是说,在项羽看来,刘邦回不来了。但实际上项羽并不知道,川陕之间其实有三条路栈道,头一条便是上述的金牛道,次一条是褒斜道,第三条是故道。

最传统的秦蜀通行道路,其实不是金牛道,而是褒斜道,刘邦烧掉的,就是褒斜道的栈道。所以韩信出兵之际,三秦的注意力都在这里,结果韩信便来了一个声东击西,改走故道(与今天宝成铁路平行的一条路,当时经过一个县,县名故道,因此得名),最终将三秦成功搞定。

那么诸葛亮呢?他没有走褒斜道(魏延的建议),也不走故道(韩信的旧法),而是走了金牛道,他还在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并架设阁道15公里,后人习惯称为"剑阁道"。

实际上问题就在这里,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计,走褒斜道,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唾手可得。 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但诸葛亮却否定了这一建议,他的选择是走金牛道,而且不是直接进攻长安,而是先夺取陇右(陇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攻打这里,可以走坦荡大道,万无一失。

咱实话实说,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确实冒险,但行军打仗,本来就是一件冒险的勾当。你不能冒险,凡事只求万无一失,在家里呆着不出去多好啊。

这个,其实就是军事家(韩信、魏延)与政治家(诸葛亮)的差别。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刘邦与诸葛亮对抗的敌人不同!

刘邦面对的是精锐尽失,且失去民心的关中三王,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武力最强的章邯也不过数万兵马,远非刘邦的十余万精锐可比。

尤其是关中三王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未能相互支援,刘邦得以吞并其势力强化自身力量,得到农耕与商业发达的关中地区,使刘邦占据有利战略地位,最终实现了统一。

诸葛亮的对手是远比自身实力强大,又长期保持稳定的曹魏政权,蜀汉的兵力每次都仅有三五万,而曹魏西北驻军超过十万,常规的进攻比例应该是攻击方占据兵力优势。

诸葛亮既无优势兵力,又无充足的后勤保障,因此只能够以夺取陇西为目标,以期为蜀汉留下跳板,但错失良机使曹魏能够发起反攻,因此诸葛亮数度取得胜利,却无法将胜利转化。

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关中三王,蜀汉极有可能重新完成统一,只可惜,蜀汉面对的是强大的曹魏,蜀汉在夷陵之战精锐尽失,所以注定三国鼎立的形成,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不足,而是命运弄人!


多臻贵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貌似都是翻个山头,刘邦一下就过去了,诸葛亮翻了5次都没搞定,也许他自己都搞不清为啥。

兵力

1)平定章邯

刘邦攻入关中时,拥兵10万。后被迫进入汉中时,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因此,当他还定三秦时,已经拥有兵力10多万。

章邯呢,早在其投降项羽后,20万秦军被活埋。项羽4月离开关中,刘邦8月来攻,他手上能有多少人马?章邯的封地在咸阳以西的秦地,看似封地远超其他两位秦王司马欣和董翳。然而,其封地中面积较大的陇西郡位于边境之地,人烟稀少。因此,即便章邯举其全国之力,恐怕也招不到多少人马。再说,刘邦入关之后的约法三章早已深入秦地百姓之心,且不说不愿参军,即便被迫从军,战场上也可能临阵倒戈。

项羽远在东方,远水救不了近渴。先入关者王之,刘邦拿关中本就是奉旨行事,名正则言顺,如今他想要拿回自己的东西,其他诸侯也不会有异议。况且附近诸侯各自为政,谁会来搭救他这个前朝叛臣?

因此,就兵力而言,章邯阻挡刘邦犹如以卵击石。

2)六出祁山

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也不是吃干饭的。为了将刘备遏制在巴蜀盆地,早就派得力干将坐镇关中。

魏国驻关中兵力不说远超蜀国,然而对付他们也是绰绰有余。诸葛亮5次北伐不成,就是因为兵力不济,如果他拥有刘邦对章邯这样的绝对实力,便可以速战速决,攻取关中当然不在话下。

后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供应不上似乎是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

1)平定章邯

项羽分封18路诸侯,在项伯的斡旋下,刘邦分到了汉中、巴、蜀三郡。巴蜀是粮仓,汉水谷地也适合耕种。因此,刘邦才有实力与项羽死磕到底,而从无粮草供给之后顾之忧。

再看章邯,虽也分到了部分富饶的关中盆地,然而他却乐不起来。话说胡亥执政之时,修建阿房宫的70万苦力和驻扎在咸阳的10万御林军早就吃光了秦地的粮食。后来,刘邦10月入关后,10万汉军的吃喝,再加上项羽12月入关后,几十万诸侯联军的吃喝,都得由秦地供应。等到次年4月份,项羽才带着18路诸侯抹嘴走人,请问关中还剩下啥?即便还能剩下些新打的麦子,也只能让老百姓勉强维持生计。8月份刘邦卷土重来,章邯哪里还能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持战争?

2)六出祁山

诸葛亮每次出山,都不敢恋战,最后几乎都是粮尽而归。巴蜀之地是有粮食,然而运输却是个大问题。蜀军人少,不能像刘邦那样速战速决,那么蜀、魏双方打得其实就是后勤供应。然而,漫长的运粮距离和狭窄的运输通道,使得粮草供应不济。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诸葛亮为了解决后勤问题,发明木马流牛,后又在最后一次北伐的驻扎地五丈原附近开荒耕种。由此可见,粮草供应才是影响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啊。

战略

1)平定章邯

刘邦攻打章邯,用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听起来十分高大上。我也为此困扰很久,直到最近发现这段文字“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原来,刘邦从杜南经蚀中进入汉中。蚀中其实就是魏延吵着要去的子午谷道,那么刘邦烧掉的就是子午谷栈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那么长的褒斜道,为何刘邦这么快就修好了?如果褒斜道不容易修复,资深秦将章邯为何不重兵把守陈仓那里的故道?原来褒斜道根本就没被烧掉,那么汉军偷袭陈仓之策略就容易理解了。

秦岭上的几条栈道,其中褒斜道最为宽广,适合粮草运输,章邯肯定安排重兵把守在褒斜道的出口处。考虑到自身兵力有限,陈仓附近部署的兵力必然有限。如果刘邦先派人在褒斜道佯攻,那么,陈仓就很容易得手。等到章邯发现陈仓遭袭而去救援的时候,刘邦大军就可以从褒斜道大举进入雍地。

2)六出祁山

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难看出其的战略计划:占领陇西—>占领长安、武关—>挥师东下,联吴灭魏。

第1次北伐,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赵云从褒斜道佯攻,而亲自率领大军出祁山,收复陇山附近的南安、天水及安定三郡。可惜,马稷的轻敌使得诸葛亮的计划功亏一篑,诸葛亮只能退回关中。

第1次北伐的失利,让他意识到想要出奇制胜,已经不大可能。也就意味着,蜀魏之战是一场持久战。而后勤供给是关键,于是他平定武都、阴平两郡,将汉中之地尽入囊中。后又研制木马流牛解决运输问题,并在战地附近开荒耕种。

令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第1次北伐的失利已经让对手悟出了自己的战略。他就是魏国名将郭淮。因此,诸葛亮发动第5次北伐时,郭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意图—占领陇西之地。而北原就位于陇山、秦岭和渭水的交汇之处,因此他果断回防,并提议让司马懿坚守不远处的阳遂。

结语:

同样是出汉中,为何刘邦一次就能成功,而诸葛亮五次未遂?

刘邦不但拥有碾压章邯的绝对兵力,韩信的声东击西之计使汉军如虎添翼,因此击毙章邯便可以一举搞定。

诸葛亮在兵力、后勤都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是唯一的机会,然而,马稷的轻敌使得机会稍纵即逝。在对方领悟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后,再精妙的战术不过是花拳绣腿。


读春秋思无忌


卧龙既得其主未得其时。水镜先生司马徽道出诸葛亮悲剧的一生,虽然与刘备君臣际会,成就一凡千古佳话,但是六出祁山,最终陨落五丈原,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让人感叹。但是,在四百年前刘备的先祖,高祖刘邦却凭借巴蜀之地,出汉中、定三秦用了四年就打下汉朝基业,而诸葛亮却六出祁山而寸功为立。究其原因,时也,势也。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要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必要条件跨有荆、益,同时,还要安抚四邻,内政清明,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然后最重要的还要天下有变。只有具备这个条件,之前的必要条件才能成为充要条件。


想当年,西楚霸王分封十九路诸侯,没多久齐国田荣、赵国陈余等就开始发动叛乱。刘邦兵出汉中之时,项羽带着主力正在齐地平叛。刘邦趁机平定三秦。当时项羽虽然分封诸侯,仍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相对独立,而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只是诸侯国的盟主,所能调动资源有限。可以说刘邦面对的始终只是项羽的“楚国”,而不是整个天下。但从军队人数比较刘邦甚至要胜过项羽。而在三国时期,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蜀国与魏国的实力始终十分悬殊,特别是郡县制在全国巩固,曹操先后消灭袁术、吕布、袁绍、张绣、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后,在郡县制的管理下,完全是一个整体。所以,诸葛亮面对的是以一州之力对抗九州之力,实力悬殊。



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平定三秦后,与韩信分兵,刘邦在正面战场虽然履战履败,但是他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虽然失败,但越败朋友月多,地盘越大,势力越强。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平魏、灭赵、降燕、定齐,第二战场做得有声有色。彭越的游击战,断粮道,搞袭扰,有力支援了刘邦正面战场。再看诸葛亮,关羽丢失荆州后,带兵以向宛洛的两线配合作战的想法宣告破产,只有兵出祁山一途,从正面与实力强大的曹魏硬撼,要说不败已经非常不易,更不要说进取中原。


刘邦在平定三秦后,三秦和巴蜀成为支援刘邦作战的坚强后盾,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员。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未能占据长安。而汉中由于当时曹操退出汉中时,把汉中人口全部迁入关中,到至汉中广阔土地成为无人区,无法更加充分发挥后勤基地作用。这里面还有个自然原因,就是在西汉初年,武都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堰塞湖,导致古汉水上游和中下游水路交通完全断绝,导致诸葛亮只能依靠崎岖山路供应粮草,造成后勤巨大负担,多次因粮草供应不足,不得不退兵。


一壶清茗品春秋


前206年,汉王刘邦带着所属部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咸阳,前往自己的封地。在这次分封大会上,项羽将最为偏僻的蜀地和汉中给了刘邦,并把章邯等三名秦国降将封为三秦王。项羽就想让三秦王把刘邦死死地按在蜀地养老。之前已经把秦朝档案文献一扫而空的萧何则告诉自己的君上:“不要灰心!咱一定会回来的!”

刘邦的灰心可以理解,在秦汉时代,得关中者得天下。自己废了这么大劲得到的关中地区就这么拱手相让。

关中平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优势。关中地区四周均是大山,这样一个盆地的中央则是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关中平原。往东,崤山、 外方山、熊耳 山、伏牛山等群山将关中与中原分开;在南方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巨大高耸的秦岭山脉;在西部,过了宝鸡之后,地势陡然抬高,进入六盘山-陇山山脉,断绝了再西边的甘肃;在北方,被总称为北山山脉的高山将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分割开来。四周高山,中部平原,在古代这种地势让敌人既无法发动突然的突袭,也无法实现长期的围困,造成了关中地区易守难攻的军事地理优势。

在当时如果想要夺取关中地区,只能依靠群山中那几条固定的孔道,而在这几条孔道上,有四座关隘最为著名,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四塞”。

东部要冲——函谷关

黄河在流入河南境内时,在南岸形成了无数冲沟,这些冲沟给古代交通带了巨大的不便。在河南灵宝附近,有一条巨大的冲沟提供了进入陕西的通道,这就是函谷关。从古至今,函谷关就是从关中到平原的必经之路,今天的陇海铁路上依然有灵宝这一站。

南门门神——大散关与武关

在南部秦岭的群山中,古人发现了有几条河谷沿南北方向切断了秦岭。想要翻越巍峨的秦岭,必须依靠这些高山河谷,古人在这些河谷中慢慢找到了五条孔道:第一条是经大散关向南直通汉中的散关道;在散关道东部斜谷和褒谷切断了山脉,这就是通往汉中的褒斜道;从汉中,子午谷连接着汉中与关中,这就是子午道;在长安的东南方向,一条山谷经过蓝田县与武关,可以进入湖北省襄阳地区,这就是武关道。

在这五条古道上,大散关扼守从汉中进入关中的门户,而武关则守卫着关中的腹部软肋。当年刘邦就是从武关突进了关中地区。

西北锁钥——萧关

在关中的西北方,六盘山挡住了西北蛮族南侵的道路,在这座山脉的深处有一条古代的道路贯穿其中。当年去平凉旅游时,在火车上看到了固原和平凉之间的六盘山,真实感受到了山势的险峻。当前的火车穿过了无数的隧道,但是在古代只能利用山间那种的道路。西北的萧关横亘在西北古道上,成为了关中的西北锁钥。

“关中四塞”就是关中的四座大门,这四座关隘在关中人手里,进可攻退可守;在外人手里,关中则岌岌可危。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的统一战争给后来的君主们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统一中国的路线:巩固关中地区,夺取蜀地,出关中,分为北路、中路和南路攻击中原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关中的地位在当时是何其重要,但是项羽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关中,而且还将蜀地送给了自己的死敌刘邦。

楚汉相争时,项羽二十四岁,刘邦则已经四十八岁了。年轻的项羽有着年轻人的冲劲,但是刘邦却更有战略眼光。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其实西楚位于当年楚国故地的东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安徽以及河南东部地区,自古就是产粮基地,但是这里地处大平原,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项羽只看到了此地的富裕,却不知道楚国的强大很大程度是依靠楚国的西部高山的地理优势。当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丧失了西部领土的楚国就迅速地衰落了。

反观刘邦,作为分封大会上最失落的loser,分到了最偏僻的土地,但是刘邦的汉中以及蜀地却是一个几乎封闭的区域,刘邦烧掉了栈道,守住了上面介绍的那几条秦岭通道,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另外蜀地的富庶也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在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后勤部长源源不断地将蜀地的物资与兵员输送到东部战场。

刘邦在归国几个月之后,就开始往外扩张了,一举冲出了项羽设定的牢笼。之所以这么迅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太弱;二是搭档太强。

刘邦是项羽的头号敌人,项羽应该把自己安排在刘邦的家门口,时不时去刘邦家踹两脚,这是正解。但是项羽却把章邯等三名秦国降将封为三名关中王。章邯等三人当年领着关中子弟出关平叛,最后却把老秦人们都丢在了巨鹿!三秦父老对章邯那是恨之入骨,再加上刘邦在关中约法三章,感情分加了个满分。所以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仅仅一个月就席卷关中大地。刘邦一脚就把牢门踢了一个粉碎!此时刘邦占据关中、汉中和蜀地,接下来只需要按照秦灭六国的战术一个个把关东诸国平定就可以了!再来看看此时的关东,项羽将中原拆分的更加支零破碎了,从六国变成了十五国,力量更加分散。此时的项羽还送出一系列送人头的操作,将关东诸侯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变成刘邦的同盟军,焉能不亡!刘邦还有韩信这一个神队友,刘邦出函谷关在荥阳死扛项羽,韩信则在北方大打迂回战,铲灭北部诸侯。韩信的北方战略和侧翼攻击是楚汉战争的胜负手,消耗了项羽大量的兵力。

总结一下,刘邦之所以一战成功就在于:地理优势+神队友+猪对手!而诸葛亮显然没有刘邦这些成功的要素。


诸葛亮一篇富有创造性《隆中对》彻底俘获了刘皇叔的“芳心”。之所以说《隆中对》有创造性,因为诸葛亮第一次提出了依托于南方同样也能够完成统一大业。“得关中者得天下”在诸葛亮眼中不再是绝对。

在诸葛亮看来,曹操和孙权当前是处于优势的,招惹这二位爷是不明智的,柿子得找软的捏。曹操和孙权又是不同的,孙权只占领了江东,当时还没有占领荆州,所以力量是弱的,当前应当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既然当前不和曹操孙权争锋,那选哪两个软柿子呢?诸葛亮的目标是荆州的刘表与益州的刘璋。蜀地益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了,有了益州就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是真正能保证统一中国的却是荆州。

益州的封闭性造成了别人进不去,但是自己也可能出不来的尴尬局面。刘邦当时能成功在于同时占据关中、汉中和蜀地。而此时曹操占据关中,张鲁控制着汉中,占领并非易事。荆州是当时全国的交通枢纽,通过荆州能够快速进入中原地区。荆州的南阳襄阳地区正处于这个十字路口上,向北可进入中原,向西可以进击关中,是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最佳跳板。在诸葛亮的构想中,益州和荆州是缺一不可的,刘备只有占领了益州与荆州,从两个方向同时出兵,以钳形攻势击败曹操。

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备那时候还是一个四处投靠的落魄诸侯。诸葛亮辛辛苦苦地寻找到机会,在赤壁之战后借了半个荆州,与东吴以湘江为界,随后又入川占领了益州。此时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地理准备已经完成,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从西线大举进攻汉中,关羽也在荆州开始北上出击,这是《隆中对》最有可能实现的机会。

刘邦当年出函谷关一统天下时,关东十五国乱成一锅粥;刘备准备兴复汉室时,面对的是强大的曹操,搭档是已经同样想统一中国的东吴。

关羽在东线打得顺风顺水,水淹七军,占领了襄阳和樊城;刘备在西线也是取得大胜,占领了汉中。曹操此时两线告急。此时孙权帮了曹操一把,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的荆州领土彻底丢失,也让诸葛亮的千古奇谋功亏一篑。

东吴的行动还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刘备急于为自己的兄弟报仇,发动了对东吴的东征,未开战就损失了张飞,关羽此前夺取的上庸等地又被魏国夺回,再往后陆逊火烧连营,将蜀汉的精锐少了个干净。蜀汉的失败使南方的益州郡、永昌郡、 牂牁郡、越嶲郡都试图叛离蜀汉,投靠东吴,如果不制止后方出现的叛乱, 东吴很可能会继续攻入四川盆地。

失去了荆州之后,诸葛亮不得已开始进行新的尝试,开始利用汉中为前哨基地进攻关中。子午道与褒斜道道路艰险,不易大军行进。后来魏延提议兵出子午谷,诸葛亮不予考虑也因为这个原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陈仓道此时已经成了大道,不具有奇袭的效果了。现在诸葛亮只有一条道路了,那就是从祁山进入汉中的祁山道。祁山从此成了诸葛亮进行北伐的唯一出口。

第一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的奇袭的确起到了效果,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倒戈。但是蜀汉群臣低估了年轻的魏明帝,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指挥魏军的调动。随着马谡丢了街亭,蜀军的粮草出现短缺,天水郡自产的粮草根本无法满足大军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撤回汉中。

诸葛亮这一次北伐也把魏国打醒了,从此魏国在西线布置重兵。粮草在此后北伐中成为了蜀军不变的软肋。蜀国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党争拖着诸葛亮北伐大军的后腿,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油尽灯枯。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在关羽失荆州时已经失败。诸葛亮此前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使蜀国拥有荆州和益州这对王牌,为此不惜将关中排除在必须占领的区域之外。只有当荆州丢失之后,诸葛亮才将战略重心转到了关中,但是最大的时机已经丢失了。强大的魏国作为诸葛亮的对手,马谡、李严成为自己的搭档,如此神队友和猪队友的配合,即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失败了。


游在路上的鱼1986


刘邦之所以出汉中一次就成,而诸葛亮六次都没见其功,倒不是诸葛亮的智慧比刘邦低,只是时也命也,天不倦顾,咱就在不同的方面分析一下:

1. 民心方面:

刘邦在入关之后就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后又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刘邦入关中之后,各地百姓都争相效力。

诸葛亮在当时虽有大名,但他没有直接管理过关中地区,关中百姓也只是久闻其名,虽然诸葛亮入关后,民多附之,但也不过是百姓临时抱大腿,相对于当年关中百姓对刘邦的支持,肯定是大大不如。

2. 人才运用

刘邦是领袖型人才,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他识人用人的能力比诸葛亮要高,比如二话不说就封了没认识多久的韩信为大将军,也肯放权给他,在刘邦手下,人才都被最大化的利用了。

诸葛亮虽被世人以他的神机妙算而赞扬,但他不算是领导型人才,相对于刘邦,他没有刘邦的识人用人之才,才会有用错马谡失街亭的事情发生。

3. 敌人的强弱

刘邦当时最大的敌人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关中被分成了三个国家,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他们互不统属,统治根基又薄,刘邦可以很容易就逐个击破。

诸葛亮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建立了近二十多年的曹魏政权,初期的奇袭虽成功,曹魏却反应迅速,即刻组织了防守行动,以致于之后的军事行动困难重重。

4. 地形问题

韩信出关中的著名一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其中这个渡字大有学问,渡是渡河的意思,在刘邦年代,汉中的汉水是能直到关中地区的,韩信就是利用漕运之便把士兵和粮草比较便利地运到关中。

可惜的是,后由于武都大地震,汉水到关中的一段被震毁,诸葛亮已无法利用汉水之便,粮草只能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运粮,效率大打折扣,诸葛亮的补给才会如此之难。

总而言之,就像是玩游戏,诸葛亮个人能力值虽较只点在领导能力的刘邦为强。但刘邦玩的是容易版出关中,而诸葛亮玩的是地狱版出关中,况且刘邦的能力值偏向更适合这个关卡。刘邦虽然得到了最终胜利,也不代表他个人在智力,学识等其他方面比得过诸葛亮,虽然在领导方面确实比诸葛亮出色。而且,出关中算是一种奇袭,一次不成,一旦对手有了防备,在容守难政的汉中关中交界,别说六次,就是六十次也难成功。






我行异


诸葛亮演义中六出祁山也是为了远大的宏图,拓展要地取得突破。他很清楚蜀国凭势力不容易取胜,只能以计策奇招取胜,为了保障蜀国安全,能够走出这个狭小的空间,只能是采取以进保退策略,但是蜀国所具备的条件很弱,关键因素是粮草供应不上。

兵力与路线优势浅解

1、平章邯取陈仓

有人认为刘邦攻入关中时拥有10万兵马,这也是他的入关资源,他要打下来去作为前沿要冲,主要看重这些地域是产粮之地,又是向外扩张的战略要地。

章邯自从投降项羽后,被项羽活埋20万秦兵,手底下已经剩下的人马不多,并且封地在咸阳以西的秦地,看似封地远超其他两人,秦王司马欣和董翳的地理面积大,地域处于陇西郡,又属于边界之地人员稀少,兵马难招,粮食供应缺少,连年征战造成的基础弱。

刘邦想打章邯主要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把控着进入关中要地,基础实力又弱,项羽远在东方远水救不了近渴,再说刘邦取关中也是反秦时奉旨行事,其它诸侯王没有异议,又都各自为政,藏有私心不会前来救援章邯。

刘邦所采取的策略

刘邦攻打章邯,是采取的明修栈道暗度夺陈仓之计,和诸葛亮使的方策略同,刘邦应用的会更巧妙些。刘邦当时是从杜南经蚀中进入汉中,并有人看守刘邦派人烧掉栈道以绝威助。刘邦后来命人偷着保留下褒斜道,又修复栈道,为以后进步关中留下了有利条件。

刘备进攻章邯时就是从褒斜道进入雍地,集中优势兵力,平定三秦之地,然后联合诸侯对付项羽,同时派韩信等将平定齐、魏、燕等北方地域,以声东击西之计牵制项羽所部。出汉中后刘邦亲率的部队第一次被项羽打败,他及时调整战略包围,联合韩信、彭越共同形成三角包围同项羽决战,最后逼使项羽乌江自刎。

2、失先机蜀军六出祁山均失利

关中对曹操来说是进入腹地的关键门户,也是进入中原扩展领地的重要通道。曹操想把蜀国控制在汉中,就一定要把这个门户看好,就派得力干将坐镇关中,并部署一定规模的兵力,对付蜀国兵马是阔阔有余。诸葛亮明知道蜀国兵马难抵魏国,为了能以攻为退战略,不得不六次出祁山取关中,他综合各方面因素,采取策略用奇计企图打破关中门户。

前五次北征,先是占领陇西,长安、武关,然后挥师东下联吴灭魏。吴蜀虽然是联盟抗曹,他们存在私心,想蜀以势做大后会难以抗衡,也会威胁到东吴,就不会积极配合。由于第一次计划被马稷轻敌失利后,魏国已经识透蜀国的作战计划,每次都是有针对性的布署,所以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未取得成功。

战场胜败关键在粮草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取决于粮草供运是否畅通,其实双方战争僵持不下要打持久战,粮草供应是最关键保障的。

1、刘邦部粮草供应

巴蜀之地是粮仓,汉水又适合于耕种,解决了粮草供应,刘邦和项羽死磕才没有后顾之忧。章邯的关中是富饶之地,又是粮食主产地,主要是多年秦始皇征劳力修建阿房宫,以及连续不断的战争,把储存的粮食都消耗殆尽。

后来刘邦取关中带领10万兵马,项羽又入关中带领几十万人马,这样的粮食供应消耗让章邯已经是无力承担。直到刘邦八月份再一次卷土重来,让章邯封地出于粮食断缺,无法支持战争消耗状态。

2、诸葛亮部粮草供应

粮草供应不上似乎是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蜀国兵员少粮食供应消耗太大,几次的征讨不能持久作战,加上道路狭窄运输难行,运输战线又比较远。以上这些因素,诸葛亮意识到要速战速胜决,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确实在每一次的计策实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战争僵持不下,不能短时间内战胜,就形成持久战,时间一长蜀军的粮食供应就跟不上,诸葛亮只好选择撤退,就会造成蜀国几次征讨失败不能进入到关中。可以从他研制的木马流牛运送粮草,在五丈原地区开荒耕种,这些事例中就能证明蜀军的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

综合上述

刘邦出汉中一次就能成功,诸葛亮却有五次都没实现。取得胜利的共同点:必须具备所处的形势、环境和应用的战略决策,最关键的就是粮食供应能够及时跟上。

刘邦拥有优势兵力战胜章邯,有韩信的策应支持,从两个方向一一击破,先打兵力薄弱地域,最后取得全面胜利。

诸葛亮在兵力、后勤支持方面都弱于对手,只能出奇招制胜方法取得胜利。然而在第一次出征,使用的奇妙计策已经获得一些地区,最关键的一仗被马稷轻敌让机会即逝,以使对方采取相应的对策,把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全部打破,战争处在久攻不下,粮草供应不上,诸葛亮只有采取撤退,六出祁山均已失败。


五六居河西


形势不同,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刘邦出汉中,项羽在彭城,自古西北攻打东南胜率八成。

刘邦出汉中,两路出击,刘邦自西往东,韩信占据北方,形成了西北攻击东南的态势。项羽虽然神勇无敌,最后处于东南下风之地。这是天时地利都在刘邦这里。

项羽滥杀无辜失掉了民心,结果项羽三才尽失,三才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刘邦出汉中就胜了。

诸葛亮出汉中,蜀国在西南,魏国在东北。北击南八成胜算,南击北二成胜算。西击东七成胜算,西南击东北不足五成胜算。这是天时地利都不占优,当时蜀国人才又比不过魏国,天时地利人和并没有多大胜算。




乙丙丁6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回答一下,同样是据巴蜀之地,背靠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可以说是天然的粮仓,刘邦不过一“竖子”,才能不及中人,而诸葛亮“多智近乎妖”,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为何刘邦可一战定关中,诸葛亮却六出祁山而不得?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觉得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探讨一下胜败的原因。

第一,天时是什么?天时是天下大势,公元前206年,项羽杀楚怀王分封天下,大多数诸侯对其心生不满,导致项羽在关东地区疲于应付,无力顾及遁入巴蜀的刘邦,加上关中三王分治,难以合力,因此刘邦“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定鼎关中。诸葛亮呢,面对的是一统北方的曹魏,加上诸葛亮用兵如神,曹魏对其倍加重视,因此在雍凉之地部署了精兵良将,导致挺进关中难度倍增。

第二,地利是什么?地利是山水之利,《汉书》记载: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也就是公元前186年,陇南地区发生地震,阻隔了古汉水和嘉陵江的连接,当初刘邦出栈道尚有水道转运粮草兵员,四百年后的诸葛丞相只有突袭栈道,难度指数五颗星。

第三,人和是什么?人和是人才之精,我们盘点下二者的统军将领阵容,刘邦这边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和陈平,兵仙韩信,加上樊哙、灌婴、周勃、曹参、彭越等将领,皆是久经沙场的宿将。诸葛亮这边除开自己统帅军队,老将赵云、魏延,其余都是关兴、张苞、王平、马岱等新生将领,缺乏沙场历练,加上曹魏将领长期与北方胡人作战,经验丰富,两相对比之下,诸葛亮想出祁山而定中原,也就成了一个理想,只是一个理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天时、地利、人和,刘邦可以韬光养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战攻取关中平原,而诸葛亮虽有滔天大才,无奈时运不济,只能望祁山而兴叹,“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念长河


古代人干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刘邦和诸葛亮两个人所遇到的大环境根本不一样,又怎么能相比呢?


先说刘邦出汉中

如果说刘邦出汉中这个功劳是百分之百,那么韩信、张良、田荣、田横四个人能占据百分之九十。

以刘邦当时在汉中的实力,出兵入关中的难度其实非常大,因为项羽盯着他呢。当刘邦试图发兵关中时,项羽其实已经动了,但是这个时候张良给项羽递了一封信:“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


怎么着,张良把田荣给举报了!项羽把齐国一分为三,起义出力最大的田荣田横兄弟俩什么也没捞着,于是二人便联合同样在项羽分封中失落的赵将陈馀共同起兵反楚。

项羽信了张良的鬼话,遂发兵攻打田氏兄弟。

而韩信就能从容夺取关中。

再说说关中,项羽分封时把关中一分为三给了秦国的三个降将司马欣、章邯、董翳。这三个人说到底也就章邯能打且敢打,其他两个基本一碰就碎,关中力量不统一,怎么和韩信打。


总结:刘邦能轻取关中的因素有很多,项羽的自大盲从。田氏兄弟无意中的助攻。关中力量不集中。以及张良的一纸书信。还有楚国距离关中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再说诸葛出汉中

诸葛亮这个难度就非常高了,当时是三分天下,不是刘邦时期的十八分天下。魏国有足够的能力调集关中乃至雍凉所有的力量去对付诸葛亮。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玄汉实力最弱,诸葛亮想要突破,实在是难上加难。而且东吴又经常喜欢坑队友,想成事几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