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歷朝歷代都會對功臣進行表彰,用來犒賞當初跟隨自己的功臣,我們所知的凌煙閣24功臣就是李世民對自己手下功臣的表彰。

唐代的凌煙閣最開始是建於李淵時期,後來李世民又重新修建,在貞觀17年的時候,李世民讓閻立本作畫,令褚遂良題閣,修建了二十四功臣像置於凌煙閣。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將功臣名將置於高閣的做法,其實並不是唐朝的首創,漢代時期就已經有了麒麟閣、雲臺。

唐儉是唐代第一個登上凌煙閣。在武德初年的時候,唐儉在得知獨孤懷恩有謀反之心,於是趕緊向高祖李淵告發,讓高祖免於身受危害。之後,高祖李淵感念唐儉的功勞,將唐儉的畫像置於凌煙閣。而唐代逐漸形成了將功臣的圖像置於凌煙閣的制度,是從唐太宗開始的。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貞觀之治》中的唐儉

唐代繪製凌煙閣功臣圖像

唐代繪製凌煙閣圖像的活動主要是集中在唐太宗、唐代宗、唐德宗、唐宣宗、唐昭宗五個時期。

<strong>唐太宗時期,是唐朝繪製凌煙閣圖像功臣的第一個高峰,其無論是規模還是規格都是超越了前代的。在唐王朝開闢的初期,很多功臣都是和李世民一起從戰場上殺出來的,李世民晚年難免會回憶起當初的袍澤之情,同樣也是褒獎那些和李世民一起出生入死的人。再加上,貞觀年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所以繪製凌煙閣功臣圖像的時候,也會很隆重。

<strong>唐代宗時期,繪製功臣圖像置於凌煙閣則是為了褒獎那些在“安史之亂”中平定叛亂的功臣。在代宗時期繪製功臣的圖像有兩次,一次是在廣德元年,一共有32人,這次褒獎是有詳細記載的;而第二次則是記載在了《舊唐書》中:(李適)與郭子儀等八人圖凌煙閣。兩次合計共四十人,有名字可考的只有廣德元年的32人和李適、郭子儀。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郭子儀

<strong>唐德宗時期,藩鎮割據的形式開始初露頭角,各地藩鎮接連發生兵變。唐德宗追思自己祖先創業之艱難,於是在凌煙閣繪製了從大唐建國起始到德宗朝的功臣共計27人。

<strong>唐宣宗時期,藩鎮和宦官的勢力開始相互傾軋,大唐王朝已經有四面楚歌之形勢。宣宗一朝效仿前代帝王,以集體褒獎功臣的形式來收攏人心。這次繪製一共有37人列於凌煙閣之上。

<strong>唐昭宗時期,大唐的皇帝已經無法控制藩鎮勢力和宦官。軍閥朱全忠勢力膨脹,殲滅了地方藩鎮、以及宦官,逼迫昭宗遷都洛陽,並且在東都洛陽另外建立凌煙閣,將朱全忠的圖像繪製上。這次繪製凌煙閣圖像與前朝的繪製都不同,也表明了唐王朝以繪製凌煙閣圖像褒獎功臣的制度名存實亡。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朱全忠

唐代的這種將功臣圖像繪製凌煙閣之上的制度,其實是一種旌表制度的表現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旌表制度是一項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民眾和臣子進行精神管理(實施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唐代旌表制度

說起旌表制度,或許大多人浮上心頭的第一個念頭便是“貞節牌坊”。

而樹立牌坊僅僅是古代封建王朝旌表制度的一個方式。<strong>唐代的旌表方式除了建立“樹立牌坊”以示表彰之外,還有編入國史、刻立石碑、圖畫凌煙閣、蔭庇子孫、免除賦稅等等方式。總體來說,唐代的旌表制度可以分為:以加封榮譽稱號為主的榮譽形旌表和以物質獎勵為主的功利型旌表。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烏頭門

榮譽型旌表

榮譽型的旌表有以下幾種方式:旌表門閭、刻立石碑、以凌煙閣圖畫為代表的畫圖旌表、編入國史等等。

<strong>旌表門閭是國家對百姓旌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主要的表彰對象是孝子賢孫、義夫節婦等等。門閭,說的就是門窗,而門指的就是烏頭門,是牌坊的一種。唐代的基本居住單位是坊,坊與坊之間有坊門,後來因為坊門的作用不大,於是只剩下“門框”,人們將之稱為牌坊。人們將古代獎狀貼在了坊上旌表,稱之為“旌表門閭”。

<strong>刻立石碑:古代多式用木材作為建築的材料,而木材容易腐蝕,但是石頭不同,石頭更加堅硬,更不容易腐蝕,符合人們流芳百世的願望。所以很多官員會用刻立石碑的方式來表彰德行顯著的人!

<strong>畫圖旌表最著名的就是我們之前的提到的凌煙閣圖畫,在這裡就不再敘述了。

<strong>編入國史

是古人流芳萬古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可以世代相傳,真正的讓精神得到不朽。在《新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唐受命二百八十八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為閭巷刺草之民,皆得書於史官”。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唐凌煙閣功臣圖

功利型旌表

除了以上的旌表方式之外,他們還會被皇帝賜予勳官、財物、免除賦稅等等。

1、賜勳

唐代的勳官制度已經相當成熟了,從上柱國、柱國到雲騎尉、武騎尉從上而下一共分為十二級,以轉為勳級單位。《木蘭詩》所說的“賜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就是反應出了唐代的賜勳。雖然平民百姓也有機會因道德得到賜勳,但是更多的勳賞是因為軍功。

2、賜財物、免賦稅

唐代的旌表制度關於功利方面,除了賜勳之外,還有米粟、金錢等等,比如說在貞觀三年,李世民下詔表彰孝義之家“賜粟五石,年高八十以上賜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尤其是還會免除有功之家的賦稅,這在古代來說是很大賞賜。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英國公李勣

唐代的旌表制度是一種以榮譽型旌表為主,以功利型旌表為輔的獎勵機制,而功利型旌表其實是榮譽型旌表的物質表現形式。這種獎勵制度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又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

唐代物質獎勵制度

唐代的統治者除了旌表這種精神層面的獎勵之外,還有各種物質獎勵。

唐代的<strong>物質賞賜的內容主要是手工業、農畜產品、田產、房產等等;而<strong>物質賞賜的類型也有很多,比如說是因功賞賜、因德賞賜、因績賞賜等等。

在唐代因軍功受賞的人很多,尤其是<strong>賞賜開國功臣,一共賞賜了22人,共計30次。在這開國功臣中的22人,尤其屬秦叔寶受賞次數最多。唐代的皇帝還會在<strong>宮鬥勝利之後賞賜那些“從龍之臣”,這類型的賞賜大概有23人共計19次,比如說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唐隆政變的功臣等等。在唐朝歷史上<strong>賞賜戍邊的功臣多達52次,主要原因是在大唐近三百年間和周邊的少數民族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而那些戍邊的將軍為大唐的開疆拓土做出了很突出的貢獻。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鄂國公尉遲敬德

唐代除了因功勞獲賞賜之外,還有許多是<strong>因自己在本職工作上有很突出的貢獻而被賞賜,比如說是獎勵政績突出的臣子,比如徑陽令在災年領導地方抗災有方,朝廷獎勵絹百匹、馬一匹;還有獎勵敢於諫言的臣子,尤其是魏徵先後諫言上百次,受獎賞10次。

唐代受到獎賞最多的情況是喜賞,就是在各種皇室重大的慶典,比如說是皇帝即位、祭祀、各種節日等等,這時候皇帝會對大臣和百姓進行賞賜,這種類型的賞賜在唐朝多達325次之多。

在唐代的賞賜中,要數絹帛的賞賜最多,大致原因有以下幾點:

<strong>第一,唐代的絹帛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貨幣的職能,也是受到大唐官方保護的法定貨幣。<strong>第二,絹帛還是財富最重要的表現形式。<strong>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絹帛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正是因為唐代絹帛作為一般等價物,而且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被當成賞賜的物品也在情理之中。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影視劇《天下長安》中的魏徵

唐代旌表制度的影響

對政治的影響

唐代的旌表對象主要是一些貴族和官僚,皇帝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籠絡人心,讓統治集團內部可以團結到一起。尤其是唐皇對敢於諫言臣子的賞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起官員們的積極性,為唐朝良好的政治風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旌表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制度化表現形式之一。旌表制度可以說是官方意志的延伸到民間的一個重要方式,這種獎勵制度可以有效的在思想層面引導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志來行事,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制度。

從凌煙閣的24功臣,看大唐王朝的旌表制度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對經濟的影響

唐代的旌表制度在經濟方面主要是在賞賜財物和免除賦稅方面,這種獎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受表彰者家裡賦稅負擔。從宏觀方面來講,在大規模的賞賜中,可以讓一些技術和物品流傳到民間。這種技術和物品的流轉,更加有利於大唐經濟的繁榮,以及促進一些技術方面的革新。

對文化的影響

從文化方面來講,旌表制度是古代中國對教化風俗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統治者通過旌表制度對忠孝節義進行表彰,既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也起到了對全體民眾進行道德教化的作用。這種以榮譽表彰為主,以功利表彰為輔的旌表制度讓唐朝的風俗淳樸、人心向善,民心得以穩定,社會發展也可以有序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