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道的農民應該選擇守著幾畝地還是選擇外出打工?你會怎麼選?

專車小哥


朋友您好祝福

目前務農在我這裡,遠離城市,經濟作物自已賣不了,專等菜販子收,是沒有大錢賺的。種糧根本就不賺錢,不應在計劃之內,種點夠吃即可。

如果打工,一天一百元,可以選擇打工,十個月的工,也能剩二萬元,每天三十元生活費即夠了。

如果在家種地,種二十畝地,風調雨順,也剩不了二萬元。您自己忙收忙種還幹不了,還得請人作工。

萬一碰上像今年一樣的災年,還得賠上八九幹元。您自己可以問一下有資歷的老農民便明白了。必需問種地的老農民,萬萬不可問沒有種過地的人。他們只會背書,會加法。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孩子小的時候在私人工廠裡打工,種著自家的幾畝地,養了一頭母豬一年生產兩窩豬仔,一個女人掙來的錢能維持家用,老公掙得錢做家庭備用金。兒子七歲交給奶奶照顧,學習推銷產品當業務員,帶著樣品走遍大江南北。幾年就成了萬元戶。我雖然掙到錢了,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卻總是和工廠裡的供銷部門打交道,深感文化知識的缺乏。我必須補上文化知識這一課。農村人雖然窮困,但是農村人的志氣不能貧困。我毅然放棄了掙錢的好機會,利用兩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文化知識的大學課堂進修學習。成為農村裡的知識女性。學業完成回鄉搞起了個體企業,為了更上一層樓,把企業開到了離家四千多里地的廣東省內。帶動培養了孃家婆家老少十幾個老闆。沒有一個外出打工的,沒有荒蕪一分土地。一個人的思維意識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我們要把掙錢作為一項樂趣而不知疲憊,不能當做一種壓力而被動疲憊的工作著。其實在家裡種地和家人在一起搞養殖搞種植,搞個小生意都比在外打工不少掙,即便掙不多,但是慢慢的學習了一技之長,就有發財的機會,如果打一輩子工,只能養家,卻不能給子女留下值得珍惜和學習的與時俱進的思維意識。我們是農民,家在農村,我們要為自己家鄉的富裕而奉獻愛心,也是給自己和家人留下一份炙熱的愛。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會為我可愛的家鄉增磚添瓦,奉獻一生。


榮990




臥龍小胖墩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地農民,農民的苦辣辛酸我最清楚,光種那幾畝地的話,不餓死也好不到哪裡去,

只要是有個好的身體,還是出外打工的好,這樣也許能攢下幾個錢,要是光靠種幾畝地,吃飯還行,別的一切將無從談起。

我身體不好,啥也幹不了,特羨慕那些身體好的,如有個好身體,我會選擇去打工的,種地只是最無奈了。


秦寶海9


這個問題提的好!老農我想以我前段經歷正好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位實實在在的老農民,也是位地地道道農民工。

事情是這樣的,我一直在外打工將近12年多,自想回家承包10畝地種地發展,同幾個發小商議這事,夲想他們應該高興才對,但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地問我:你頭髮熱了嗎?你種種試試,不出半年你就跑了。我問為什麼?不是對農業這補貼那補貼嗎?他們問我:你憑什麼?你上邊有人嗎?有機械嗎?各種補貼你能拿到嗎?他們說,你以為在外打工嗎?農村不是你想象的那樣去辦公室給你為好事的,打工把你打傻了!快去好好打工吧,千萬別犯傻了,看看咱村誰靠種地把日子過好了?可我……



可打工我不可能打一輩子呀,再說這幾年活也不好找了,辛苦勞累不說,再遇上黑心老闆討薪都難!手中有好幾年欠的血汗錢還沒要到手呢。還有難道我要一輩子孤獨地漂泊打工?繼續丟下老人,孩子,老婆?忍受親情折磨?遭人白眼?心中實在早已厭倦了打工!!



唉,到底是回鄉種地還是繼續再漂泊打工呢?友友們請出出主意,我聽你們的!


一樹一世界劉


現在對於我來說,守著幾畝地已經養活不了我了,只能勉強吃上飯而已!現在種地已經不掙錢了,小麥玉米也就一塊錢一斤,高了算畝產1500斤✘1.0=1500元,去掉化肥,種子,耕地播種的錢,利潤有多少大家可以算算!

如果不想外出打工除了守著幾畝土地,還要做點別的來解決家庭開支,打打零工,發展一下養殖業,現在農忙,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生產,秋收春種就農忙一陣時間,其餘時間可以做著其他補貼家用!

外出打工來說,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的人在城市隨便找個工作也能掙三四千塊錢,省點吃省點花,一年存個兩三萬塊錢還是很容易的,如果一個家庭幾個人都有工作都掙錢的話一家一年收入五六萬塊錢還是很輕鬆的,就目前情況來比較打工比種地掙到的錢要多的多!

當然我們在城市打工,如果有能力能在城市安家,有固定的工作很好的待遇當然可以選擇放棄種地,把戶口遷到城市以後就在城市生活養老!沒有那個能力的話,有一天我們還是要回到農村,當我們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時候,辛勤耕作土地會養活我們,所以我們也不能放棄它。






嗨嘍農村娃


種地不掙錢,至少不會掙到大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個農民,到底是該在家守著那幾畝地,還是選擇外出打工呢?

答案是明確的,只要條件允許,大多數人,都是會選擇外出打工的。

因為外出打工,確真比種地掙錢,收入高。

雖然說,外出打工也不容易,也很累很苦,但是,為了生活,為了過上好一點的日子,這裡沒有辦法事。

現在,在農村地區,除了一些六七十歲左右的老人,和一些因家庭原因無法外出的人外,年輕的青壯年們,基本上都是會外出打工的。

帳兒總是要算一下的,種一畝地,按目前的糧價,純收入,過不了五六百塊錢。

按人均1.5畝地來說,一個四口之家,不過六畝地,一年到頭,能收入多少錢呢?

現如今,要花錢的地方,又多,花大錢的事項,諸如買房子,買車,結婚,等等,灘上一項,就了不得,不出去打工掙錢,根本招架不住。

何況老人來個病災了,孩子上學了,人情往來了……等等等等。

所以,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去打工。


笨刨


一個地道的農民應該選擇守著幾畝地還是選擇外出打工?你會怎麼選?

在農村生活多年,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每個地道的農民都有歸家的情懷,看到農田被荒廢,大家的內心也會頗為心疼。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農民就需要在農田裡種植莊稼,畢竟農民還需要為了家庭著想,只有在外面的大城市裡才能有更好的收入保障。

過去很多農民一邊在農田裡種植著莊稼,一邊來到城市裡打工緻富,這樣就可以獲得雙重收入保障。那時候的物價成本並不是太高,農民的種地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本錢,因此農民可以獲得的收益比較多。但到了今天就不同了,隨著農資費用的不斷上漲,種地的成本也在增加。

不過糧價並沒有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不斷提升,反而出現了低迷不振的狀態,這樣一來種地的收益也隨之降低。農民過去一畝地可以獲得上千元的收益,但如今卻只有500元左右,這樣一來在家裡種植著幾畝地並不能獲得太好的收入保障。

因此很多農民選擇了將土地流轉出去,全身心的在城市裡打工,這樣一來農民就可以獲得一筆穩定的土地流轉金,還不會耽誤外面的打工。如今在家裡守著幾畝地想要滿足生活的開支已經不現實了,每年的人情禮已經達到了上萬元,依靠著種地自然是不能有這些保障的。

如果農民的年齡已經大了,比如說60後,此時完全可以在農村中種植幾畝地養老,如果農民還正當壯年,那還是來到城市裡打工最好,大家咋看呢?


惠農圈


一個地道的農民應該選擇守著幾畝地,還是選擇外出打工?你會怎麼選?

一,回答這個問題,先從這幾個方面看:地道的農民是年齡大的農民?還是年輕人?

年輕人一般都選擇外出打工,五十、六十歲的農民把地種好了,也去工地打零工。剩下七十多歲的在家種地,外出打工,人家嫌年齡大。

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隨著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種消費也不斷增長,買樓、買車、娶媳婦,每項開支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在家種那幾畝地能有多少收入?打一年的工,有個四、五萬元的收入,肯定是選擇打工。

三,三農問題,是中國農村的一個重大話題。政府對三農的政策不斷完善,如土地確權,宅基地三權分置,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實施,也必然使農民過上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四,我自己在外面打工,是因為家裡的地都開發完了。我在工地上,看到外地的農民工,都在建築工地打工,問到他們家裡的地還種不?他們嘆氣道:種地沒利錢,但也不能撂荒,種上地,再出外打工。這就是我瞭解到的,農村、農民的現實情況。儘管這樣,他們勞累著,並也快樂著。


深水無語


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其內心的想法是誰也不願離開自已熱愛的土地、離開自已熟悉的環境、丟下妻兒老少去外面過寄人籬下的日子。

怎奈這農業連年在虧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到頭的收入抵不上別人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現在的農民有心守著那幾畝地,家裡的日常開支、孩子上學、婚喪嫁娶、買房買車的,這地裡的收入連那一種都滿足不了。



現在的農業有誰肯幹,除非是年老體弱的或者因其它原因不能離家的免強在地裡打理著。曾經的農民與土地相依為命,因為那時土地能給農民以“吃飽飯”的回報。而今農民缺的是“有錢花”,而土地確實是無能為力,有心給長出些錢來,可惜現在還沒有“種子”。農業對現在的農民來講如同“雞肋”,食其無肉、棄之可惜。

外出打工雖說是背井離鄉,但每個月固定的收入已成為農民家庭中的財政支柱,這些收入是那幾畝地所給不了的。現在農村青壯年基本都是以打工來維持生活,有些年紀大的也照樣掙扎著混在打工大軍中。



一輩子在家自由自在習慣的農民,不是生活所迫,沒誰願意去受人管制、看人的眉高眼低。半百的人了,還要從頭學藝,去當一名苦力小工,受話、受氣、還受罪。

發了這麼多牢騷,我也是幾年前就選擇了打工。開始還真不習慣,想想家裡八方都等著用錢,咬咬牙、忍一忍,現在已經習慣了,感覺比在家種地強多了。規律性的生活方式相比種地沒日沒夜的日子要好得多,每天不論颳風下雨,月底就有收入,這打工生活也美著呢。



不過我還是希望農村的經濟發展能把我們都召回去,在家門裡掙點錢心裡舒坦,“老婆孩子熱坑頭,農民用錢不發愁”的日子,想著都比在外好。這可能就是農民“情結”吧。

個人觀點,贊同點👍。不同觀念,留言評論區,共同分享。

鹿塬農事,講農村事,說農民話,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