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如厕技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自闭症儿童的如厕训练具有其特殊性,掌握独立的如厕技能事关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尊严。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有:

一、快速如厕训练法。

行为主义的原理在自闭症儿童或者是其他特殊儿童的的训练与干预中居于首要地位,基于行为主义的如厕训练方法中,最为主要的就是 Azrin 和 Foxx (1971) 设计的快速如厕训练法(Rapid method of toilet training,简称 RTT)。RTT 最早是针对极重度智障的成人进行的如厕训练法,它的高效性和简易性使之很快应用到了中重度的智力障碍、自闭症和多重障碍等多种障碍类型和不同年龄个体的如厕训练上,成为了发展障碍个体如厕训练的标准方法。RTT 有以下几点内容:

1、通过人为地增加液体的摄入增加排尿的频率(如每半小时喝一次水);

2、对正确如厕行为的积极强化:食物、表扬等;

3、对“如厕意外事故”的抑制,包括:口头责罚和环境恢复(在突发的或者不恰当的如厕行为之后个体会被要求清理身体、脏衣服和现场)、罚时出局(撤销食物、罚站等);

4、使用自动装置来发出排泄信号,如尿液警报器;

5、习惯培养:要求个体每半小时坐在马桶上直到出现合适的排泄行为或等待固定的时间(如 20 分钟),形成到厕所如厕的意识和习惯;

6、塑造独立、自发的如厕行为;

7、穿衣技能的训练;

8、模仿学习。

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后续的很多研究大多是基于RTT并对其进行了调整,包括在夜间进行的干床训练法(DryBedTraining,简称 DBT),反应限制法,配合使用促进程序、语言沟通训练等来提高效率等。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的伦理化和道德化,一些具有侵入性的装置,如尿液警报器被加以改进或移除,越来越多的研究移除了环境恢复、积极操练等惩罚措施。RTT 也逐步被推广和应用,训练的实施者从由专业人员为主到由教师、父母实施干预,并且训练的地点也从最初的机构扩展到家庭、学校及幼托中心等,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性。


因此,RTT 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如厕训练方法,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效性,训练所需的时间短。但是,RTT 中的一些惩罚措施也存在一些伦理问题,长期跟踪的数据也表明自我发起的如厕技能很难保持,这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论怎样,RTT 经过40年的发展历史已相对成熟,其中很多要素也被其他的方法所借鉴。


二、生活自理流程图。

生活自理流程图,是结构化教育(TEACCH)内容之一,TEACCH是当前在美国和世界较为流行的、影响较大的自闭症儿童治疗及教育模式。该理论认为,自闭症患者中大多数的社会功能(人际交往)缺陷、孤僻和刻板行为,都是由知觉的特异性引起的。因此,基于自闭症儿童这种知觉特异的理论,利用视觉象征对环境作结构化处理,把语言的交际功能训练置于视觉的背景之中,从而发展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流程图就是基于结构化教育的原理和自闭症个体的视觉优势,利用详细的流程图卡来培养儿童独立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如厕训练中的应用包括:

1、制定如厕日程表:使用一份日间记录表格来记录个体大小便的具体时间和日期,经过大约两周的观察记录,制定个人的如厕日程表。以便能够在最可能的排泄的时间内进行训练,同时增强训练的可预测性,减少反抗行为。

2、物理环境的结构化:主要包括明确的界限和较少地干扰。明确的界限是指帮助孩子认识到如厕行为与厕所之间的联系,把尿布、清洁用品、如厕相关的衣物搬到厕所里;另外一个途径是“概念的隔离”,使厕所与浴室、洗漱台、化妆间、洗衣房等区分开来。较少地干扰则是要建立一个安全和没有过多刺激的环境,如增加一些脚垫、两侧扶手或其他的一些物理支持物,同时也要考虑使用吸声材料来减少抽水马桶的声音,或者播放轻音乐。

3、如厕流程的视觉化:利用自闭症个体的视觉优势和具象思维,使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把如厕活动划分为几个小步骤,把每个小步骤用图片表示出来,并附上奖励的内容的图像,通过图片提示的方法教他们完成整个任务,并以此来增加自闭症儿童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感。

4、替代的沟通方式:替代沟通系统以自闭症人士已有的技能和优势为基础,为他们提供能增强理解和表达的有效途径,如,实物交换、图片交换或印刷文字等。

生活自理流程图充分考虑到了自闭症个体如厕训练的特殊性,针对自闭症个体的视觉优势,对常规和仪式的偏爱,以及对可预测性的强烈渴望,设计和开发个别化的训练方案。个体如厕日程表、任务的分解和替代沟通方式的选择都是基于个体的现状和需求,有利于建立规律的生活流程、提高如厕训练的可预测性从而减少反抗行为,提高训练的效果。

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录像示范法。

录像示范法(video modeling)是基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要培养的目标行为过程录制成视频,供自闭症个体反复观看、模仿学习,从而获得目标行为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录像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研究表明,录像示范能有效提升自闭症个体的社交、游戏、学业和自我服务等技能。利用录像示范法进行如厕训练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初始技能评估:让个体参与样本匹配任务或模仿任务,了解个体注意录像的能力、直接的和延时的模仿能力。

2、制定教学录像:根据个体的模仿能力,对包含一系列如厕行为的录像进行任务分解,小步子呈现。如厕程序的基本内容包括六部分:走进厕所、脱衣物、在厕所中排泄、使用厕纸、穿好衣物、冲厕所。

3、实施干预:在计划好的如厕时间之前给自闭症个体看录像,配合使用其他干预策略:如图片提示、口头提示、身体促进等,在恰当的如厕行为后予以强化。

4、记录如厕行为的泛化和维持。

录像示范法作为一种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的方法,贴合了自闭症个体的视觉优势,形象直观,并且操作简便,可反复观看,有效地提高了自闭症儿童的如厕技能。研究表明,相比较商业化的录像,利用特别定制的录像更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技能水平。同时,利用动画来克服真人版录像中显在的现实局限性,来描述如厕这种敏感而隐私的事件,有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如厕这一行为,也避免了研究的伦理问题。录像示范法为快速和有效的如厕训练方法提供了证据,但现有的相关研究数量有限,其适用性和如厕技能的泛化和维持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四、社会故事法。

社会故事法是由Carol Gray(1991)提出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自闭症者的社会互动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在如厕训练中,是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撰写一个故事,包括儿童如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厕过程和注意事项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帮助自闭症者了解如厕的情境和行为规则。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目标行为:在如厕训练中,目标行为即独立的如厕行为,也可以重点选择其中的某一不适当行为:如反复冲厕所,作为目标行为。

2、评定目标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基线水平: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功能分析了解目标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故事的编写提供信息。同时记录目标行为的初始水平以便对干预的效果进行比较。

3、编写社会故事:根据社会故事编写的原则和内容要求,基于个体的认知水平编写个别化的社会故事,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辅助方式。

4、实施干预:可以结合个体的如厕日程表,在预定的时间之前进行社会故事的阅读。

自闭症如厕训练的主要方法

社会故事法较好地弥补了自闭症儿童信息整合上的缺陷,不同于其他方法中直接教授如厕技能,而是利用自闭症儿童的视觉优势来促进他们对如厕程序的理解,从而发展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如厕行为和技能,这为有效地训练自闭症儿童独立如厕提供了另一种可行路径。

同时,社会故事法操作灵活、简便,可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编写社会故事,训练模式也可以由训练师、教师、家长在学校、家庭中开展,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性。但是,社会故事法对个体的认知、语言水平有一定要求,对中等、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较好。

另外,社会故事法更多地应用于不适当行为的矫正,在教授新的适应性行为方面的支持性证据略少。综上,社会故事法更适合干预如厕训练中存在的不适当的行为,如在厕所之外的地方排泄、用纸过度、不冲洗或反复冲洗厕所等,而对于教授程度较高的自闭症儿童新的如厕行为,其适用性还有待验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