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我們知道,從 1872到到1875年,大清國派出的120名留學生學業未成,因為朝廷中保守派指責這些學生“離經叛道”,剪辮易服,加入基督教,違背中國傳統,而被尷尬召回。在留學先驅容閎與保守派陳蘭彬、吳嘉善等人的鬥爭中,留美幼童與容閎是失敗者,在保守派的壓力下,曾經支持留學事業的李鴻章也同意陳蘭彬、吳嘉善等人的要求,於是第一次官派留學淺嘗輒止,尷尬落幕。1881年6月19日,朝廷御批同意召回留美幼童,從而一紙諭令決定了中國留學生的命運。

撤回留美幼童,他們回國後將何去何從?陳蘭彬亦早有計劃,提出“將各學生撤回內地,嚴加甄別,擇稍有器識者分派需用各衙門,充當翻譯通事,俾之學習政事威儀。其次者令在天津、上海各處機器、水雷等局專習一藝。”[1]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耶魯大學圖書館古老的建築

朝廷做出裁撤駐洋肄業局的決定時,幼童們並沒有覺察到什麼變化,照樣在美國家庭生活,在美國學校讀書。而這時候,留美幼童詹天佑有一種預感,他感到吳嘉善沒有原來那麼嚴厲了,隱隱約約感到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但又說不出來。從吳嘉善那凝重的目光中可以感覺好像有什麼重大的事情要發生。

1881年7月,即將裁撤的肄業局傳來一個喜訊,留美幼童詹天佑與歐陽賡首先完成了耶魯大學三年的學業,獲得了耶魯大學的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詹天佑在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的是鐵路工程專業。他選擇這一專業,一是出於對工程技術的熱愛。在山房高級中學讀書時,詹天佑受環境和學校的影響,就對美國快速發展的近代科學技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興趣和熱情。19世紀70年代,世界科技迅速發展,德國人發明了內燃機,英國人鐵路火車快速發展,美國的鐵路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9年,美國東西兩端築成橫貫全美大陸的兩段鐵路,使美國進入了快速交通的鐵路時代。美國鐵路事業的巨大成就吸引著世界的眼球。留學美國的詹天佑自然看在眼裡,聯想到祖國的落後,一旦他日富強,必然要發展鐵路事業。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國女子

渴望科學報國也是詹天佑選學鐵路工程專業的一個原因。懷著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將鐵路事業引進中國的理想,詹天佑三年的大學生活刻苦認真,學習成績十分優秀,連續三年獲得學校的獎勵。這讓他美國的同學都十分羨慕。在耶魯大學,臨近畢業的第三年,詹天佑到紐哈芬港海陸聯運碼頭作調研,他對港口使用的一種巨型起重機進行了分析,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題為《碼頭起重機研究》的畢業論文。

1881年6月29日,詹天佑、歐陽庚從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畢業典禮時,作為留學生正、副監督的吳嘉善和容閎應邀參加。這對吳嘉善是一件尷尬的事兒,在他與陳蘭彬的影響下,朝廷已經決定撤回留美幼童,他內心是清楚的。而此時的容閎還抱著一線生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朝廷放棄決定。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大清官員剪辮易服,談虎色變

這次畢業典禮,更讓吳嘉善感到羞愧難當的是,詹天佑、歐陽賡兩名畢業生當著諸多師生的面,向吳嘉善和容閎行了中式大禮。他們從耶魯大學校長樸德手裡接過畢業證書後,戴著學士帽,穿著學士服依次來到吳嘉善和容閎面前,摘帽在手,向二人深深地鞠躬致敬。這個莊重的場景,讓在場的樸德校長、美國老師和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鼓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個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儀,是容閎和吳嘉善都沒有想到的。他們都不免有些激動,吳嘉善的內心更是五味雜陳。吳嘉善說,如果這些學生都像詹天佑和歐陽賡一樣懂得中國禮儀,懂得尊師崇長,認真學習,不去剪辮,不加入基督教,他真的會為他們高興。可是現在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已經決定撤回留美幼童,而且這個決定與自己有關。但是,他又想到,自己向朝廷報告留學生的情況,也是分內的事情。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1917年,詹天佑與全家合影

鞠躬禮之後,容閎像父親一樣擁抱了詹天佑和歐陽賡一下。吳嘉善似乎心中有愧,只是看著他們這種親人般的舉動。事實上,吳嘉善給人的感覺是一貫嚴厲,使得詹天佑和歐陽賡也不敢去擁抱不苟言笑的吳嘉善。他們又向吳嘉善鞠了一躬,吳嘉善則拱手點頭算是回禮。吳嘉善知道朝廷要裁撤出洋肄業局,召回留美幼童,當校方邀請他們參加詹天佑與歐陽賡的畢業典禮時,吳嘉善本想說,容閎一個人去就可以了。但容閎說還是兩個人一起去吧,吳嘉善不好拒絕,便一同參加了。

詹天佑與歐陽賡的畢業典禮之後,吳嘉善的心情更為複雜,對過去的言論,他也有些後悔,所以他也不願告訴他們即將被撤回的消息。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1878年,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在華盛頓白宮藍廳遞交國書

1881年8月,暑假到了。留美幼童本想可以放鬆一下緊張的學習生活。這時候,學生監督吳嘉善的態度也似乎變得十分友善,這使學生們的心情變得輕鬆、開朗起來。然而,當容閎將裁撤出洋肄業局的消息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心情一下子跌入深谷。當時,他們正在班丹湖畔舉行野外宿營,以圖歡聚。也就在同學們放鬆心情歡歌笑語的時刻,容閎向他們說了出洋肄業局將裁撤,他們將被召回的消息。這個消息讓在場的學生們聽了都垂頭喪氣,只得怏怏地各自回到寄宿的地方去收拾行李,準備回國。溫秉忠後來憶及當時的心情說:“命令下達,對幼童言乃一憂傷之日,大多數再過一兩年即可畢業,中途荒廢學業,令人悲憤異常。幼童召集會議並派代表往見容閎博士,希望他代表幼童向政府交涉。容博士安慰幼童,並告訴幼童此番回國僅是度假,將來再返美完成所學。由於這種‘保證’,幼童才同意返國,但是仍有六個學生始終留美未歸。”[2]

紐約時報:中國不能只從美國引進知識,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召回留美幼童的消息傳開後,立即在中美與西方輿論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美國總統和美國社會大為震驚,美國輿論批評中國愚昧無知、簡單粗暴解決問題的方式令人惋惜。1881年7月23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批評清廷的做法。社論說:留美幼童“深知公民的自由意味著什麼,而他們要把這些危險的學問念頭帶回一個不負責任的獨裁政府那裡。這個政權如此的複雜神秘,以至於她大多數高貴的臣民根本不知道這個政權的準確的位置在什麼地方。中國不可能只從我們這裡引進知識、科學和工業資源模式而不引進那些帶有病毒性質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則,她將什麼也得不到。”

但是於事無補,事情已成定局,於容閎來說是最為擔心的了,即便是保守派的吳嘉善此刻也有一些惋惜,他感慨的是,這些留學生太離經叛道了,如果多幾個像詹天佑那樣為朝廷爭得榮譽的學生了就好了。但是,吳嘉善沒有領悟和認識到,留美幼童的離經叛道,快速接受新文明的能力反映了傳統與新式文明的格格不入。反映了大清王朝在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面前的被動反應。李書緯根據《少年行:晚清留學生歷史現場》改寫,原創今日頭條獨家首發,詳細內容請關注《少年行》一書,轉載請註明出處

——————

參考文獻:

[1]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110 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2]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學生》第 58 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7 月版。

[3]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113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4]李喜所主編,劉集林等著:《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第 114頁,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9 月版。

[5]再論續選學生出洋》,見《申報》1882 年 1 月 24 日。

[6]容閎:《西學東漸記》第 126 頁,嶽麓書社 1985 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