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會有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這樣的錯誤戰略?

閃擊伯爵2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以前我也以為宋朝咋這麼蠢,記吃不記打!在經歷了“聯金滅遼”的慘痛教訓後,為什麼還要“聯蒙滅金”呢?

後來仔細研究了宋朝時期的歷史才發現,這還真不是宋朝的鍋。

“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從本質上並不一樣。

先說說北宋為何“聯金滅遼”

1,北宋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

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來說就是自己的門面,自己的尊嚴,北宋真的是做夢都想奪回來。

但是,宋朝在初期和遼國幹了幾仗後,深刻的發現,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猛,完全打不過。

於是,宋朝只好忍了下來,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遼國想要啥給啥,只要不打仗就行。

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北宋心中一個虛無縹緲的夢,但有時候,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一旦有機會,宋朝還是會毫不手軟的奪回燕雲十六州。

最後,機會來了。

金國崛起後對著遼國一陣猛打,北宋此時腦子一熱,聯合金國一起打遼國,目的就是奪回燕雲十六州。

2,北宋太膨脹了

更關鍵的原因當然是北宋太膨脹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北宋不可能不懂,但是那時的北宋單純的認為即使遼國滅了,自己也可以抗住金國的進攻。

為什麼這麼膨脹呢?

因為北宋當時已經很久沒與遼國開戰了,與金國更是沒交過手,再加上後來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連戰連勝,都快把西夏打趴下了。

(但是西夏一直是一個小國呀...)

也就是說,“聯金滅遼”確實是北宋自己的問題,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純屬腦子有坑。

再說說南宋為何“聯蒙滅金”。

1,家仇國恨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南宋建立後,宋朝臣民肯定不會忘了“靖康之恥”,忘不了金國對自己曾經的羞辱。

但是南宋還是有理智的,再加上“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南宋不大可能會因為家仇國恨而衝昏頭腦。

2,金國欺人太甚

其實金國在被蒙古暴打的時候,南宋是有考慮過援助金國的。

當時在南宋朝堂之上,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爭論不休。

但金國此時卻選擇自己作死。

在明知道打不過蒙古的情況下,金國不想著聯合南宋一起打蒙古,竟然還南下繼續入侵南宋。

這下南宋忍不了,下決心跟金國開打,與蒙古一起夾擊金國。

金哀宗最後也意識到了問題,向南宋求援,不過為時已晚,而且金國確實欺人太甚!

3,自己別無選擇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南宋當時太弱雞,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而當時蒙古無疑是最強的一方,金國其次,南宋最弱,甚至連金國都一直看不上南宋。

(連金國都不屑於與南宋合作,最後哀求南宋也只是死馬當活馬醫)

所以,南宋至始至終都是被動的一方,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最後,南宋選擇聯蒙滅金,一方面是因為金國大勢已去,自己還可以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是想和蒙古搞好關係。

總的來說,北宋“聯金滅遼”確實是戰略錯誤,而南宋“聯蒙滅金”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strong>


歷史百葉君


北宋聯金滅遼確實是戰略失誤,但南宋聯蒙滅金不是,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先說北宋為什麼會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前,北宋在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困的雙拳出擊下,將西夏打得搖搖欲墜,已然在滅國邊緣。這個困擾宋近百年的西夏國就如熟透的桃子一樣,隨時可以拿下。並且由於幾十年邊戰歷練,二十萬北宋西軍堪稱是精銳之師,宋徽宗認為,這樣一支精銳西軍即便是與遼人開戰也必然不會落下風。

想瞌睡了,有人送枕頭。正當宋徽宗想著收復幽雲十六州,卻不知該以何種理由與遼國翻臉時,金人在遼人背後捅了一刀子,打得遼國搖搖欲墜,給了宋徽宗出兵的機會。因而在這種大背景下,宋徽宗便制定了聯金滅遼政策。

因此北宋聯金滅遼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北宋當時不清楚金人的實力,不知道自己的武力有多垃圾,以為自己打崩了西夏,就武運昌隆了,就以為能與金人平分遼土了。

結果,是有大臉,現多大眼,一個好端端的王朝當場休克,差點滅國。



再說南宋聯蒙滅金的問題。

很多人對南宋聯蒙滅金有個錯誤印象,認為南宋君臣不吸取北宋教訓,但實際上,南宋並沒有主動聯絡過蒙古滅金。在蒙古滅金的大多數時間裡,南宋都是處於一種被迫與蒙古聯合滅金的被動狀態。

也就是說,南宋弱到連選擇權都沒有了。

公元1211年,蒙古軍南下,在野狐嶺大敗金軍主力。消息傳到南宋後,南宋朝廷大驚。

為什麼死敵被揍了,宋人是大驚失色,而不是大喜心態呢?

因為南宋在四年前(1207)發動北伐,被金軍狠狠揍了一頓,這便是歷史上失敗透頂的韓侂冑北伐。(開禧北伐)

吃一塹,長一智,對自己的實力有自知之明的南宋主和派知道自己幹不過金國人,而目前金國又幹不過蒙古人,所以對於金國挨蒙古揍這件事上,南宋的部分大臣並沒有感到高興,而是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公元1214年三月,更大的擔憂來了。

嘉定七年(1214),由於金國實在幹不動蒙古鬼畜,昏庸無能的金宣宗遷都開封了!

消息傳到南宋,朝廷立時炸鍋。主戰派大臣紛紛上表,說金國不行了,應該揍它!主和派則反駁,說你們連金人幹不動,比金人更畜生的蒙古人,你們幹得動?咱們現在應該趕緊給金國輸血,幫助他們頂上去。否則靖康之舊事必然又會重演。

比如當時的工部侍郎徐應龍就說“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金國如果亡了,蒙古人的威脅更大)

徐應龍的觀點足可以說明,南宋並非沒人意識到蒙古的危害,在對蒙古的態度上,很多人都能意識到這很可能會是北宋末年靖康悲劇的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南宋兩派大臣爭執不休的同一年,成吉思汗還派使者到南宋,找宋寧宗商量過聯蒙滅金之事,但由於南宋內部沒有統一意見,南宋並沒有表態。四年後的嘉定十一年(1218),成吉思汗又派人來商量這事,南宋還是沒什麼實質性的表示。


好,既然南宋並不想聯蒙滅金,那後來為什麼南宋不援助金國呢?

這是因為,金國先跟南宋鬧掰了。

公元1216年,蒙古再次南下,擅長遠程奔襲的蒙古騎兵打穿了金軍的防線,在金國腹地四處襲擾。當時金宣宗病急亂投醫,便決定拿南宋開刀。他認為自己打不贏蒙古人,難道還打不贏南宋?他要“取償於宋”。

於是乎,金國在北面迎戰蒙古軍的同時,南面又跟南宋開幹了。

當時主和派與主戰派本來在吵架,結果金宣宗這一下,南宋主戰派立馬就佔了上風,宋寧宗當時也惱火的很,宋金便開了戰。

後來雙方大戰七年,一直打到1224年,把本來就不好的宋金關係搞得更僵,幾乎斷絕了外交往來。(金宣宗當時還打西夏,可謂是昏招迭出,昏庸透頂)



公元1224年,昏庸無道的金宣宗去世,金哀宗完顏守緒繼位。這位金國皇帝可比他父親宣宗強多了,繼位後,他立即就暫停了同南宋和西夏的戰爭,並與宋、夏交好,希望能結成一個三國聯盟,共同抗蒙。

不過懂一點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時候的西夏已經是半死不活了,金國也是苟延殘喘之勢,根本無力再翻天。因而金哀宗的努力並沒有換來奇效,北方抗蒙的形勢仍然是一天不如一天。

並且,南宋確實太弱了。在此之前,南宋與蒙古不接壤,南宋還可以隔空拒絕蒙古,而在此之後不久,蒙古軍打穿了金國,開始與南宋接壤,南宋便連拒絕的機會都沒了。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1230年,拖雷強行借道事件。

公元1230年,窩闊臺帶兵攻陷金國的鳳翔府,拖雷提出借道漢中攻金後,南宋朝廷內部達成共識,嚴詞拒絕了蒙古的要求。並且南宋還殺掉了蒙古使者,以此絕情的方式拒絕蒙古軍借道。

不過拒絕別人,要有拒絕的實力。拖雷聽說南宋拒絕借道,還斬殺使者後,便直接派兵攻打南宋,強行從南宋境內繞道,殺到了金國的後方。南宋對此無能為力。

所以說,其實南宋也不希望金國滅亡,南宋只是單純的弱而已。蒙古強勢要挾,南宋沒有拒絕蒙古人的實力。(西夏配合蒙古也是一樣的性質,實力弱,無力拒絕)

拖雷這次以武力強行借道後,率軍進入金國腹地,並在三峰山之戰中殲滅金國主力。隨後不久,蒙古兩路大軍圍攻金都開封。金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面對此情此景,南宋當時是茫然的,就如同一個被強暴而手足無措的少女一樣,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金國皇帝金哀宗此時也走錯了一步路,直接導致了宋金徹底翻臉,南宋徹底倒向了蒙古。

當時開封淪陷,金宣宗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向東發展,盤踞淮北,利用當地河汊縱橫的地理優勢,背靠南宋,共同抗金。此乃金哀宗的上策。

二是向西發展,遷都南陽,然後以南陽盆地為根據地,進取南宋的蜀地。考慮南宋軍隊當時的戰鬥力,金國取蜀地,並非不可能實現。不過這會得罪南宋,所以此乃中策。

三是南下蔡州,做困獸猶鬥。此乃最不能選的下策。

結果,聰明人金哀宗,居然選了下策。



為什麼說金哀宗去蔡州是下策呢?因為蔡州一帶無險可守,也沒有什麼發展空間。金國的殘餘勢力奔蔡州,被蒙古收拾只是時間問題。而南宋因為沒有騎兵,即便派兵北上支援,也不可能在平原地形打贏蒙古軍。所以金哀宗奔蔡州後,南宋如果還想趁亂撈點好處,它就只能聯蒙滅金。

這麼幹,起碼南宋還能撈點好處,不至於金國都被蒙古人滅了,它還什麼都撈不到。

後來去到蔡州的金哀宗果然被揍得很慘,而南宋又無力救他,為了突圍,他便派了一支小部隊去打南宋的四川。此舉動,加深了南宋金國的矛盾,使得南宋方面下定決心,與蒙古聯合滅金。

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遣使於宋,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幫助自己。然而,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金國已經是必亡的了。

因為前面說了,蔡州一帶都是平原,南宋沒有能力援助金國。因此,當時的金國在南宋的眼裡,連作為“唇”的價值都沒有了。

這就好比說,一頭狼和一條狗共同對付一頭老虎,如果狼、狗都是健康的,二者還有聯合對抗老虎的可能性。但此時此刻,狼已經半死不活了,狗還有必要救它嗎?狗這個時候應該及時討好老虎,跟老虎一起,共同咬死狼。最起碼的,狼被咬死了,狗還可以趁著老虎吃狼肉的時間,為自己日後單獨應對老虎留出備戰時間。

事實上,歷史上的南宋就是這麼幹的。用名將孟拱的話說:“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金國滅亡以是定局,我們不如借滅金和蒙古搞好關係,最起碼這能給我們爭取一點時間,並利用這個時間做好跟蒙古決裂前的準備工作)

所以說,在金國滅亡前夕,南宋主動和蒙古邀約滅金。其目的並不為了滅金,而是為了討好蒙古人,是為了“聯蒙”。

站在1233年10月那個風口浪尖,對於南宋方面而言,“聯蒙滅金”其實是當時南宋唯一可選的一條路。除了這條路,再無選擇。



北宋的聯金滅遼與南宋的聯蒙滅金,其實不是一碼事。前者屬於無端挑事,自作死,但後者並不是。通觀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可以發現,南宋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援金,而不是聯蒙滅金。只不過由於金國自己作死,三番四次挑釁南宋,再加上南宋實力太弱,連拒絕的實力都沒有,這才導致了被後人誤解了幾百年的“聯蒙滅金”事件。


Mer86


關於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兩次情況背景其實並不一樣。而且宋朝兩次聯合,客觀來說相對都是被動接受的,迴旋餘地本來不大。

第一次聯金滅遼是海上之盟,當時如果真正比較,宋朝還有大半個中原,實力是不弱的,客觀來說金朝剛剛起步,按說金軍實力才最弱,結果卻讓人目瞪口呆。而且爭奪燕京地區的時候,金軍已經勢如猛虎,完全佔據東北關外地區,東京遼陽,中京大定,上京臨潢府都被攻佔,但攻佔不代表金軍隨即就擴張了多少倍。金軍主力只有那麼多,儘管有遼軍投降的情況,但畢竟主打有實力的就是耶律餘睹等個別大將。

宋軍主要目標就是燕京幽雲地區,而且從南向北,本來很接近,聚集兵力也不少,這一計劃真要說起來,並不能說多麼失誤,而且有獲勝希望。但糟糕在於宋軍自己戰役執行太糟糕。

當時宋軍能打的就是童貫帶出來的西北軍,第一次种師道領軍,也是資深將領,但是朝廷派出了監軍,讓童貫遵照皇帝旨意辦事,以招撫為上,誤認為已經萎靡不振的遼軍和燕京百姓就可以望風而降。种師道領兵被掣肘,反而激起燕京遼軍有頑強抵抗的意思。

當時遼朝內部也是一團亂,天祚帝沒有音訊,逃去夾山,消息沒有傳到燕京,所以讓漢人南院宰相李處溫、耶律大石等人策劃擁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加上奚族大王蕭干與他們一起,雖然士兵不多,但實力不小。

种師道無法順利指揮,造成第一波進攻失利。儘管如此,遼軍其實也有所削弱,第二波進攻种師道被撤換,換成劉延慶劉光世父子領一支軍,辛興宗領另一軍,更加配合不當,劉延慶幾乎是不戰自潰。第三次更是已經偷襲入城,但沒有接應,結果還是被打退。

可見當時收復燕京戰事,宋軍如果之前沒有畏懼心理,而且一鼓作氣,以西北軍多年磨練實力,滅遼成績其實可以有所斬獲,至少收復燕京一帶問題不大。

但這是純粹軍事角度而言,如果要談輿論道義層嗎,假如認為有所謂結盟的道義,當時耶律大石等就認為,拋開邊疆小摩擦不說,遼宋當時至少已經百餘年沒有什麼戰事,大體上相安無事。此時宋軍趁遼之危而北伐,的確背盟失信,沒有道義。好像理據不足,但真正涉及到爭奪城池地盤,歸根結底是實力說話,宋金聯合當時肯定比遼軍實力強,且宋軍當時單獨收復燕京也的確可以期待,居然以敗績告終的確是執行問題,與戰略沒有直接關係。

第二次聯蒙滅金情況又不一樣了。蒙古之前滅金是單獨展開的,攻取北京是自己完成,造成金哀宗南遷開封。成吉思汗死後,拖雷為幼子繼承成吉思汗的蒙古軍主力南下,當時窩闊臺繼承大汗時與拖雷有一些彆扭,窩闊臺登位以後不斷削弱拖雷,親自領軍與拖雷分兵滅金,拖雷領一支到達大散關,已經以武力攻下漢中興元府,攻打房州,從宋朝境內進入河南,在均州進行著名的三峰山會戰,大破完顏合達30萬金軍最後的主力,然後與窩闊臺會師,圍困開封,金朝又一次大敗。皇帝再次逃奔蔡州,這個時候宋軍才出動。

為什麼宋軍會與蒙古聯合,實際上這是金哀宗的失策,是金軍在北方面對蒙古不斷丟失地盤的情況下,對宋朝產生覬覦心理。當時金哀宗已經窮途末路,一方面還在東部的一些金軍開始從徐州、陳州、宿州各地出逃試圖進入宋朝地方,名義上希望避難就食,實際開始滋擾和侵奪。

尤其最後護著金哀宗逃歸德、蔡州的大將蒲察官奴野心勃勃,還想攻打巴蜀讓金哀宗去西南,這就激起宋軍的反擊,所以宋朝與蒙古的聯合是形勢激化。假如金哀宗南奔的時候提前好言與宋朝溝通,原本拖雷就攻打了宋朝興元府,或許未必沒有一個與宋朝聯合抗蒙的機會。但是金哀宗雖然有振作的雄心,可實際也是目光短淺之輩,有一些人就比喻是後來崇禎帝的模板。

這時坐鎮荊湖一帶的孟珙接到邀請,從襄陽北上入河南很快攻到蔡州城下,率先攻入,因為史書所記為孟珙發現金哀宗完顏守緒被燒燬的屍體,基本被孟珙帶回臨安府告慰太廟,而蒙古大將塔察兒只得到一隻手臂,這是記入拉失特《史集》的,應該並非無中生有。

當時金朝比之前遼朝更是窮途末路,所以是把自己逼到與蒙古宋軍兩頭作戰的地步,而宋朝迴旋餘地已經不大,但即便如此,最後抵抗蒙古還是長達幾十年。當然,這中間有蒙古自己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與海都作戰的因素。但真要說起來,在開封之時,金朝提前就與宋朝修好,在宋朝興元被攻打就做好以利益說動宋軍提前結盟,出兵聯合,局面至少可能多維持一段時間。這是金朝自己的失策,而不是宋朝可以左右的。


何運超


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分別是北宋、南宋時期重大的戰略決策,然而“唇寒齒亡”,最終宋朝政府為自己的兩大決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正如題主所問,宋朝政府為何能夠做出這樣的重大決策呢?其實,這一切源於兩宋政府捨棄不掉的執念。

  • 聯金滅遼

源於北宋朝廷對燕雲十六州的念念不忘。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自公元938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后,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後來宋朝建立,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的庇護,是宋朝政府直接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對此北宋政府先後多次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出了努力,宋太宗趙光義就為收復燕雲十六州進行了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此後二百年,燕雲十六州始終成為北宋政府揮之不去的噩夢。

直到宋徽宗趙佶成為北宋的第八位皇帝,隨著金人的日益強大,契丹人政權日益腐朽衰敗,讓宋徽宗看到了藉助聯金滅遼實現祖先們沒有達成的願望。

當然在決策之初,還是有許多人看出聯金滅遼的弊端的。首先是遼國君臣,他們甚至派出肖客、韓昉為使臣到宋國,表示願意向宋稱臣,最後遭到童貫、蔡攸的反對。其次是高麗國王,就藉助宋朝派來看病的御醫傳話宋徽宗,認為遼不能滅,結果宋徽宗執意不聽。

結果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讓女真統治者看透了宋王朝的腐敗無能。滅遼後,更使北宋政府直接暴露在女真人的鐵蹄之下。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女真人長驅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及趙氏皇族、妃嬪、大臣等三千多人迴歸,然後留下扶持張邦昌為帝的“大楚”傀儡政權。

北宋滅亡。

  • 聯蒙滅金

源於南宋朝廷對報靖康之恥的念念不忘。

其實早在南宋初期,南宋政府便開始注意到草原上這支蒙古力量的存在,並試圖聯繫蒙古與金國進行抗衡。

之後,隨著蒙古諸部開始逐步統一,對金的威脅日益嚴重。偏安南方一隅的南宋政府也意識到蒙古人強大帶來的威脅,然而最後南宋政府選擇聯蒙滅金,主要離不開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南宋的復仇意識根深蒂固。靖康之恥,一直是縈繞在南宋人心中的噩夢,百年來一直屈辱的向金人供給歲幣,現在又一鼓而雪百年之恥的機會,自然能得到眾人的贊同

二是金朝錯估形勢,將潛在的盟友推向敵方。其實在南宋方面不是沒有人看到滅金後帶來的威脅,畢竟一百年前靖康之恥就是錯誤的聯金滅遼導致的。南宋朝廷認為“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就在南宋政府猶疑不決的時候,而金朝錯估形勢,面對南宋政府斷絕歲幣的輸納後,金朝竟然南下興兵問罪,將南宋政府徹底推向了蒙古一邊。

三是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蒙古在開始決定滅金後,起初作戰多次勢力,之後決定向南宋借道,從背後出擊金朝。南宋政府起初不願意,奈何禁不住蒙古軍隊強行叩關,又主動為“借路”蒙軍提供糧草和嚮導,蒙軍順利的通過了四川。此戰金朝精銳消滅殆盡,距離滅亡之日為期不遠。之後蒙古再次向金朝用兵,南宋政府也只好也出兵相助。其實,此時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正確的選擇。


安定郡小書生


宋金海上之盟是因為北宋一心收復燕雲十六州 聯蒙滅金的主要原因是南宋認為金朝已經無力抗禦蒙古

先說宋金海上之盟。北宋為什麼要和金達成海上之盟,原因如下:

1、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百年夙願。這是從北宋建立就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收復所有漢地。但由於遼朝的強大,北宋無力也不能通過戰爭奪回燕雲十六州。

2、蔡京繼續王安石的改革,讓北宋財政收入大增,給了北宋君臣北伐收復燕雲之地的經濟實力。

3、童貫對西夏軍事取得成果,讓北宋朝廷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有了信心。

4、金國的崛起,讓北宋認為是夾擊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

總的來說,北宋和金國的海上之盟,並沒有錯,是對北宋有利的政策。之所以北宋和金國反目,原因就在於:

1、北宋違背了自己原本結盟的目的——收回燕雲之地,並沒有嚴格遵守當初的約定:

原本約定是南北夾攻、各取各的。即燕雲十六州是北宋要自己奪取的,金國並沒有義務幫忙北宋奪取。但北宋無力奪取,因此要求金國幫忙奪取,金國因此掠走人民並要求北宋支付一筆費用,並不過分。

因為北宋要求金國出兵時,並沒有約定人民的歸屬,金國負責幫奪地,沒有同意還人。

2、在遼天祚帝還沒有被金國俘虜時,北宋就派遣使者和遼朝結盟,以對抗金國。

3、金國之所以南下滅北宋,主要是金國主戰派和遼國降臣的推動。

宋金海上聯盟從戰略上並沒有錯,錯誤就在於:

1、北宋錯誤估計自己的軍事實力,無力按照原本的約定實現自己的目標,只能要求金國幫忙;

2、沒有明確滅遼後宋金相處的戰略,沒有定位宋金滅遼後各自的角色和定位。

金國答應和北宋達成海上之盟的原因很簡單:

取代遼朝,獲得宋遼關係中遼朝的地位——兄弟之國,每年獲得北宋的歲貢收入。

但事態的發展是:北宋無力按照約定自行奪取燕雲之地,金國幫忙北宋奪取後,要求北宋支付費用時,北宋變臉了;北宋原本只是要求獲取燕雲之地,但得到燕地時,又要求得到不屬於燕雲之地的平州;北宋更是派遣使者和遼國意圖結盟抗金,招納投降金國的原遼朝降將。

北宋的反覆違約,加上燕雲之地的戰略性,就讓金國的主戰派對北宋充滿不信任;而投降金國的遼朝降臣,對北宋夾擊遼朝的背盟行為更是有著亡國之恨,一心要借金國之手報仇雪恨。

結論:北宋為收復燕雲之地而和金國進行海上之盟不但沒有錯,還是正確戰略;錯誤在於北宋沒有明確結盟後雙方的角色和地位。

南宋聯蒙滅金

一般來說,南宋聯蒙滅金,被很多人認為是重複宋金海上之盟的錯誤。這種觀點是死板和錯誤的。

聯蒙滅金,唇亡齒寒,難道南宋當時就沒有人想到嗎?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稱號成吉思汗,就大力和南宋較好,意圖聯合南宋夾擊金朝。

1211年真德秀就上書宋寧宗,認為蒙古將會是未來南宋的大敵:

“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蒙古,即向之女真也”

當年發生蒙古和金朝決定性戰役野狐嶺之戰。

1214年金宣宗南遷,南宋要求停止給金國歲幣,淮西轉運使喬行簡上書力主給金國歲幣,支援金國和蒙古抗爭,作為南宋的屏蔽:

“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在1232年三峰山之戰金國主力被殲滅前,南宋是支持金國抗蒙的——因為金國有和金國對抗的能力,南宋也因此願意以歲幣形式支援金國。但三峰山之戰後,金國再無對抗蒙古的實力,南宋就進行聯蒙滅金。

金國已經無力抗拒蒙古,無法起到為南宋屏障的作用。南宋面臨兩個選擇:

1、坐看金國被蒙古所滅,不管南宋是否援助金國,眼睜睜看著蒙古地盤更大;

2、和蒙古共同瓜分金國,在未來的宋蒙戰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南宋選擇了第二個方案,和蒙古共同瓜分無力康蒙的金國。

當然,南宋也有第三個選擇:和金國結盟,共同出兵抗蒙。以南宋水師的優勢,北上封鎖黃河,突襲洛陽,並非沒有可能幫助金國從蒙古手裡奪取黃河以南的土地。

但這個方案在宋金舊日恩怨太多的情況下,信任基礎很少,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宋朝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的戰略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聯金滅遼完全是宋朝看到遼國已經不行了,所以想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因為自身實力不行反而被金國一窩端了。而聯蒙滅金完全是金國作死才招致宋朝的報復,導致宋聯合蒙古一起打擊金國。

聯金滅遼


金國建立不久後,相繼攻克遼上京、東京等軍事重鎮,遼國滅亡幾乎已經成為定局,此時的北宋君臣發現,這是一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好機會,於是遣使赴金,相約一同進攻遼國,雙方約定:由宋進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事成之後,宋將歲幣轉給金國,金國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此次會盟又稱為“海上之盟”。結果宋軍的水平實在是不怎麼樣,還得依靠金國才破城,北宋繳納了100萬貫錢才歸還燕雲六洲。金國看到了北宋軍隊實力非常弱,便打起了北宋的主意,並於1127年率軍南下,攻克北宋首都東京。可以說北宋的這次會盟實在是不怎麼樣,完全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聯蒙滅金

(蒙金形勢)

聯蒙滅金實際上是金國本身促使這件會盟達成的。在南宋內部一直存在兩個聲音,一個是繼續向金國繳納歲幣,幫助金國抗擊蒙古,這一派主張蒙古相對於金國是更加兇惡的敵人。另一個聲音則是停止輸送歲幣,北上收復失地,一雪前恥。但是對於聯蒙,所有人都持有謹慎的態度,因為他們也知道,一旦和蒙古人聯手,那麼完全可能重現當年的靖康之恥,蒙古人可能在滅亡金國之後直接南下攻宋。所以南宋還處於觀望狀態,但是金國的一個決定直接堅定了南宋聯合蒙古的決心。公元1214年,金宣宗南遷汴京,標誌著金國放棄北方領土,此時的金宣宗認為南宋仍然是個軟柿子,為了彌補北方被蒙古佔領的領土,金宣宗實行了“北失南補”的戰略,大舉向南宋進攻,使得南宋軍民奮勇反擊,同時派使者與蒙古結盟。在兩面夾擊之下,1233年(紹定六年)宋蒙聯軍攻克蔡州,金國滅亡。

(蒙古滅金)

這兩次會盟可以說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聯金滅遼是宋主動想獲取利益而結盟,而聯蒙滅金是被動的與蒙古聯蒙(所以說是金國自己作死)。


陽光灑過的天


宋朝的皇帝雖然昏庸者居多,而後期的寧宗理宗更是徹底的昏君,但是中華自古多能士,關於聯蒙滅金的危害他們一眼就能看出,只是當時的金人太過狂妄自大,這才使得南宋放棄與金人合作的想法。

蒙古和金國是12世紀到13世紀初縱橫東亞的大帝國,起先蒙古居於劣勢,臣服金人,金朝對蒙古實行殘酷的剝削統治。而後成吉思汗橫空出世一統蒙古諸部,隨著時間的推移,金人和蒙古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更是全面開戰。

據史料記載,蒙金野狐嶺之戰後金國故土幾乎全部淪陷,只剩下原來北宋的黃河地區,這時候的南宋已經沒有時間考慮,在蒙金之間南宋必須選擇一者作為盟友。

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大宋朝廷展開了一場關於未來的劇烈爭論。大臣喬行簡認為儘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現在金就是宋的軍事緩衝帶,金一旦消亡則巢毀卵破,宋也難逃一劫,於是主張大宋聯金抗蒙。

另外一方面真德秀認為此刻金國力大衰,正是報仇的時分,並且滅金之後宋也有或許收回北方失地。不過真德秀也主張吸取過去的教訓,反對聯蒙滅金。正當南宋猶豫不定的時候,北方的金人卻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這個決定徹底把南宋推到了蒙古的一邊。

什麼決定呢?這就是北失南補!

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蒙古攻破上京和中京,金宣宗被逼南遷汴京,放棄了北方領土。但是金人卻樂觀的以為蒙古惹不起,南宋仍是任人宰割的小綿羊,這時候的金帝幻想著蒙古不會再進攻自己,而金朝可以征服南方,把北方丟失的土地補回來,於是金人殘餘的兵力不去抵抗蒙古偏偏去攻打宋朝,這一下金人徹底激起了南朝的怒火。宋金盟約徹底落空,金人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不能跳出時代看問題,同樣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兩個問題也要分開來看,因為兩個事件相差百年,北宋和南宋面臨的形式也完全不同。

聯金滅遼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崛起之時,宋遼之間已經相互征伐達到百年之久,彼此之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矛盾糾合體。

從正面來說,宋遼之間畢竟經歷過一個自“澶淵之盟”開始長達近百年的和平共存期,相互之間的關係沒有想象中那麼仇恨深厚,彼此之間雖然談不上友好,但至少也是互相適應;從反面來說,燕雲十六州對宋帝國的地緣戰略局勢以及保證國家安全性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又是一個不能不收回的關鍵領土。

在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中,宋帝國所謂“聯金滅遼”,更多的是有一種投機色彩的政治考量。

宋徽宗以及宋帝國的決策層很可能是想把金軍當成炮灰,自己想要從遼金之爭中分一杯羹,能拿下燕雲就拿,拿不下就大不了維持和平,反正在靖康之難前的時局下,宋金之間沒有矛盾,即使把遼換成金,無非是換個盟約對象,沒有任何損失。

所以北宋的聯金滅遼,如果不開上帝視角會發現,如果操作得當,並非是一個特別錯誤的選擇,後來成為歷史笑柄,很大程度是因為宋帝國的決策層戰略失誤加上宋軍戰鬥力確實弱雞,一方面在金軍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面還貪心不足想要把燕雲十六州徹底拿回來,才導致了最後悲慘的結局。

聯蒙滅金

聯蒙滅金是一個錯誤但是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相比遼國,金國跟南宋的仇恨可謂是無可抵消。

靖康之難即使放在整個中國的大歷史背景下都是屈辱到極點的國恥事件,而在後來,金國不遺餘力的想要消滅南宋,宋高宗時代的“搜山檢海”,孝宗、光宗、理宗時代的進一步南侵,即使到了蒙元崛起,金國在被蒙古不斷蠶食的大背景下依然想要進攻南宋來彌補自己的國力損失,如果不是被南宋的名將孟拱等人抵抗住,恐怕又免不了一陣生靈塗炭。

而相應的南宋也在不斷的希圖北伐收復失地,孝宗時代的隆興北伐、寧宗時代的開禧北伐,也就是說宋金之間幾乎是連年不斷的作戰,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於“澶淵之盟”這樣體系化,長時間化的和平時代,所以到了金國行將就木之時,對於南宋來說,聯蒙滅金是一個必然的決定,國仇家恨的深刻性已經讓南宋不能選擇聯合金國對抗蒙古。

從本質上來說,如果“聯金滅遼”只是一個具有時效性的戰略決策,那麼“聯蒙滅金”一開始就成為了南宋的戰略根本和指導思想,兩者的定位和作用性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說,前者未必錯誤,只是執行人的水平問題,而後者則是宋帝國明知錯誤但不得不吞嚥的苦果。


春朝青牛


宋朝的聯金滅遼和宋朝連蒙滅金這兩次重大戰略方針來看,宋朝當權者以及朝廷只看到了短期的利益。沒用從長遠來看待問題。唇亡齒寒這個道理看來宋朝統治階層沒有參透。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被短期利益所矇蔽導致自身也成了最終粘板上的魚肉。

宋朝在當時那個多政權林立的時期算是一個受氣包了。因為宋朝誰都打不過。遼朝,金朝,蒙古人。隨便一個都可以把宋朝按在地上摩擦。宋朝和遼朝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的戰爭。原因就是宋朝想要收回幽雲十六州。但宋朝始終未能如願,並且歷史上宋朝還和遼朝簽訂了宋朝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那就是澶淵之盟。條約規定宋朝每年贈遼朝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後來又改成了宋朝向遼朝歲歲進貢。可謂是屈辱至極。但宋朝也因此獲得了足夠的時間來解決國家內部事宜。

宋徽宗時期,宋朝朝廷內部官員認為,遼朝荒淫無度,而且國家貪腐成風。正好可以藉機聯合同樣和遼朝有仇的金國女真人攻打遼朝。宋徽宗大喜過望。之後派人聯合金國一同攻打遼朝。並且宋徽宗想借機收回幽雲十六州。當時宋朝和金朝一拍即合簽訂了“海上之盟”。結果金朝和宋朝連個滅亡遼朝後,金朝翻臉不認人,推翻了和宋朝之前的所以合作提議,反而大軍開始進攻宋朝。宋徽宗以及一眾大臣傻眼了。幽雲十六州不僅沒有收回。反而現在還時刻面臨著金朝的威脅。但最無奈的是宋朝還不是金朝的對手。結果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北宋被金朝滅亡。宋朝統治者和臣子也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了代價。

北宋被滅後,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但一直以來南宋和金朝的交戰始終沒有停止。與其說是戰爭,還不如說是南宋單方面被金朝吊打。再加上宋朝內部投降派扎堆兒,宋朝本身也無力對抗金朝。所以南宋政權又不得已和金朝議和,並且簽訂了《紹興和議》。和議規定南宋必須放棄黃淮地區,並割讓之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至此南宋又向金朝稱臣納貢。

北方蒙古崛起之後,金朝一方面內部腐朽不堪,另一方面收到蒙古人威脅,所以金朝政權也搖搖欲墜。此時朝廷又有人提出聯合蒙古滅亡金朝。但也有明智之人提出了當年聯金滅遼的慘劇。但無奈聯合派佔據了主動權,所以聯蒙滅金成為了主流。紹定五年蒙古人派使者來南宋聯盟。當時金軍的主力在“三峰山之戰”已經被蒙古軍殲滅。所以南宋很痛快的就答應了和蒙古聯合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金朝得知南宋要和蒙古人聯合之後,也派人向南宋表達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宋理宗長久以來一直被金國欺辱,所以也不管那麼許多了。堅決要滅掉金國。

而南宋在蒙古族滅亡金國後,失去金國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蒙古人不僅沒有給南宋任何好處,反而派遣大軍南下攻打南宋。宋朝也再一次為自己的錯誤而買單。但這次南宋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南宋最終被滅,蒙古人稱霸中原建立了元朝政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之所以有這種反應是以結果推導原因而來,知歷史發展而產生這種錯覺,靖康之變的發生,是宋朝君臣昏庸無能,系列戰略失策,臨機應對失誤造成,並不是聯金滅遼就必然會得到這樣的結果。而從當時形勢看,特別是在宋朝上層中,都以為這是收復燕雲的大好時機,進可攻退可守,真正大戰略大手筆,最敗筆的是,宋朝決策者,既不知彼,更不知己,低估金國的戰力和野心,不知自身內部已混亂至極,如瞎子般亂抓,才促成金兵大舉南侵的事實。

遼國內爭激烈,到道宗之後國勢已明顯在走下坡路,國力漸衰,隨著女真在背後興起,應對失措,虛弱王朝碰上新興勢力,接連潰敗,大局已經很危險,而其時內部天祚帝諸子爭位,大臣各分派別,正打得你死我活,金軍雖連連獲勝,也沒有自信能夠滅遼。有與南方的宋朝聯合瓜分遼國的意圖。宋朝其時是好大喜功的宋徽宗趙佶在位,窮奢極欲不惜民力,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又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激得民變四起,爆發宋江、方臘等起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內部千瘡百孔,上位者醉生夢死,宋朝正處於危險境地,在北方遼金大打出手時,宋朝君臣也沒有閒著,徽宗與大臣蔡京、童貫認為遼國滅亡在即,金國會取而代之,這時聯金攻遼,不但可向金以示好,而且可以謀劃收復後晉割讓、離開中原王朝二百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之地。這時來了一位關鍵人物,就是在遼國的漢人馬植,也認為滅遼時機已到,面見童貫和徽宗,詳說聯金滅遼的好處,並促成宋金海上之盟的簽訂。(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聯金滅遼也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對,但徽宗主意已定,不顧澶淵之盟宋遼和好的約定,自毀盟約,出兵相助金國,初衷是不錯的,如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再加以固守,金國野心未必能夠得逞,只是決策者如徽宗童貫等,不知己方國力疲弱至極而妄自尊大,在對金談判時也矛盾百出,把燕雲十六州自削為燕京及周圍,徒增談判阻力,等到金國攻勢轉好,再無討價還價餘地。童貫進攻燕京又暴露出弱宋實質,引來勁敵窺伺,諸多失誤,造成靖康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