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鶴有啥說法嘛?

萌姐記錄生活


漢語的藝術魅力,不僅讓華夏炎黃子孫深深為之折服,就連外國人近年來也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國際地位的提高。

外國人通過學習漢語接受傳承數千年來的中華文明,當然我國古人對於文字的把玩程度,可以說達到了世界上領先的地步。

就關於漢語中的意思,就多到足夠讓沒有耐心的人抓狂和暴走,對於生活中日常生活的隱晦描述和解釋,如果不能很好的植入生活場景,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深刻意味。

如果單純理解駕鶴西去的字面意思,並不帶有任何生活常識的理解,肯定會讓你笑到岔氣,其實對於生死,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嚴重且肅穆的話題,也是意味著每一個人生命最終的結束,很少有人能夠坦然的面對。

當然也與我國古代封建思想的影響有關,尤其是古代帝王之家,對於這一方面的講究,何必會更是多到令人恐怖的地步,歷史上曾經因為說錯一句話,或者因為一個字從而丟失性命的人也不在少數。

至於為什麼要叫駕鶴西去?

這就不得不從我國古代死亡的文化說起,就拿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說,他們的死亡通常也就變通引申為“故、亡”。

帝王的死,通常會用“駕崩”和“仙逝”來形容,對於能夠用“駕鶴西去”來形容的,也就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最終也隨著它唯美的寓意,而在坊間廣為流傳。

關於鶴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其實也不得不說,中國人對於鶴的鐘愛,作為長壽的代表,平均壽命可達60—80歲,再加上優雅別緻的形象,也被我國古人,賦予了極其濃厚的吉祥文化色彩。

許多古代名畫當中,也會把鶴當為必不可少的主題元素,象徵美好的寓意,對於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賦予駕鶴西去仙逝的意味。

當然最終的歸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古人對於死亡的一種樂觀表述,也更讓即將要死去的長者能夠放心,同時也是為了身邊的親人能夠安心,儘管身體已經冰涼,但是精神形象卻永存於子孫心中。

為什麼不會叫駕龍西去?

只要稍微有點歷史常識,我們都知道龍可是作為古代九五之尊的象徵,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儘管只活在我們的精神世界當中,但卻一點也不影響它對於中國人的思想影響,這是與生俱來就根植於我們心中的信仰。

龍的象徵意義顯然不是用於這種場景,如果在古代這樣說也相當於對帝王的極大不尊重,也沒有人敢這樣稱呼,駕鶴西去更多的是形容長壽,駕龍在古代很容易被當成謀反的存在而遭到誅殺。

不得不承認,對於西遊記當中的天庭,幾乎就是古代人對於死後精神世界的寄託縮影,那裡沒有死亡的恐懼籠罩,仙鶴作為天庭與人世間的連接載體,當然也表達了古代人對於天空的嚮往。

儘管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那無垠的藍天之上,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天庭,在廣闊的大地之下,也並沒有什麼所說的地域。

但是在那個科學尚未普及的年代,唯一合理的解釋,也缺乏足夠的事實論據來反駁,與其面對殘酷的現實,還不如在精神世界得到極大的滿足。

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把仙鶴作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自然也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視程度。至於為什麼稱為仙鶴,一方面與鶴的壽命有關,另一方面先後能夠自由的翱翔於天空當中,也寄託了人們對於天空的美好夙願。

當然駕鶴西去,也只不過是一種代稱,真正的駕鶴西去,自古以來怕是很難有人做到,作為非同尋常的鳥類。在古代神話故事中,也被當作神仙的坐騎,真正能夠駕鶴的那一天,或許就是死後昇天,用靈魂駕馭仙鶴飛行。


大國布衣


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鶴有啥說法嘛?

  咱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雖然龍這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個樣子,現在的咱們誰也不清楚(恐龍也沒見過活的)。龍被神化以後,又和帝王家結合在了一起,帝王們喜歡把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或龍子——朝代不同,這種說法卻永遠不變,真龍天子可用龍,達官貴人平民百姓,想都不要想,活著死去都不能,想用駕龍西去抬高身份?那是要拉著一族去陪葬的節奏。

  為什麼叫駕鶴西去呢?

  駕鶴西去來代表人死了的說法開始是源於道教的。

  道教產生以前,仙鶴就是世間的祥瑞了。民間有種說法叫做百歲狼,千載鶴,萬年龜,鶴的壽命也是相當長的了,鶴性情溫和,姿態飄逸,也比較符合道家無為不爭恬淡的思想。道教建立以後,很多經書都記載,仙人們都是乘鶴,後來慢慢就成了一種風尚,有仙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鶴,有鶴的地方就一定祥和。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鶴和仙人有關,在道教裡,鶴被視作仙物,也稱仙鶴。

  其實咱們古代,喜歡鶴的,可不只只有道士,許多文人雅士也喜歡鶴。早在《詩經》盛行的時代,就記載了許多和鶴有關的內容,比如說《鶴鳴》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比如《小雅·白華》篇“有鶖在梁,有鶴在林”,再比如《詩經·大雅·靈臺》中“鹿鹿濯濯,白鳥蒿蒿”這句話裡的白鳥就是指鶴,當然,再有名的詩句,也不敵真實的案例,傳說中衛懿公驕奢侈靡,最喜歡的就是鶴,他除了派大批人好吃好喝地養著鶴之外,還給鶴配車,他的鶴有俸祿有官位,比一般的官員還要幸福,百姓嘛,肯定更不如鶴的地位了,後來狄人入侵,衛懿公好鶴而亡,算得上是一個特例了。

  駕鶴西去的故事,可能和這個人有關。

  《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見,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遊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丘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

  講的是周靈王太子晉,也即王子喬,善於吹笙作鳳凰鳴,周靈王二十一年,谷洛地區發生洪災,周靈王認為該用堵的方式處理,王子喬則認為:“自古以來萬民之長者,不墮高山,不填湖澤。不洩水源。發天地自然之道治理自然。”在他的看法裡,大禹治水就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應該採用,但是周靈王不依,並把他廢為庶人,此後王子喬鬱鬱而終,年僅十七歲就掛了。

  孔子感嘆:“惜夫,殺吾君也。”因為他的聲望很高,所以後來有了新的傳說,說他遊歷伊洛間時遇見道士浮丘公,因為骨骼精奇有仙緣,被浮丘公接往嵩山修煉。三十年後,見著一個叫桓良的人,王子喬讓他轉告說:“麻煩給家裡人說,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頭等我。”那天到了,人們果然看到王子喬乘著白鶴,在山頭遊轉,幾天後才離去。

  這個故事充滿了仙氣,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道士,誰不想能長生不老呢?可是凡人的壽命畢竟有限,但死後如果有機會升仙,那也是好事啊,所以,對於逝者,人們往往用駕鶴西去(駕鶴仙遊)來表示祝福,沾點白鶴飛昇的仙氣吧。我們這一帶的喪儀裡,還有在壽材前放只白鶴的習俗,也算是一種繼承。(文宛如清揚 圖/網絡)

  古詩裡有很多寫鶴的,咱摘錄一首,以致敬: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宛如清揚


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這是因為,古人對文字上有很多的忌諱。人死了不能說是死,一般的平民,稱為“亡”或者稱為“故”,帝王之死則稱為“駕崩”。通常情況下,文人雅士故去了才稱為駕鶴西去。只是這種雅,逐漸形成一種民俗文化,被大眾所認可,此一說,才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鶴是一種比較長壽的鳥,附在這種鳥兒身上的文化符號,有著濃重的吉祥色彩,所以有仙鶴之稱。駕鶴西去,寓意為死去的人是駕著仙鶴,飛往西方的極樂世界,死去的人已經得道成仙,死亡對於這個人而言,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從人間上升到仙界。對於活著的人而言,死去的人既然已經羽化成仙。他會高興,而少一些痛苦,算是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吧。

稱死去的人為駕鶴西去,而不說乘龍西去。這是因為,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他是帝王的象徵。作為一種圖騰,它的象徵意義與權利、江山社稷、種族等更為接近。不大適合用於死者身上。在民間,倒是有乘龍快婿一說。

對於死者而言,他已經沒有了任何痛苦的感知,痛苦在親朋好友的身上才能夠體現出來。駕鶴西去,從文化意義上來講,他安慰的是那些活著的人。


徐文樞


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鶴有啥說法嘛?

在中國,人去世後常常有“駕鶴西去”之說。題主問的為什麼不叫“駕龍西去”,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象徵意義不同

“龍”在中國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常有“真龍天子”、“龍騰四海”、“龍鳳呈祥”之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神靈之物。

“鶴”在中國是一種長壽之鳥,一隻丹頂鶴的平均壽命是60-80歲,並且少有天敵,敏捷異常,常常被人們稱為“仙鶴”。傳說古代的許多得道之人都以仙鶴為坐騎。

“龍”在傳說中是法力強大的聖物,古代的皇帝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你想想看,還有誰敢“駕龍”呢?而仙鶴則是長壽吉祥的象徵,再加上古代的修道之人常以鶴為坐騎,所以現代就常常以“駕鶴西去”形容仙逝之人。

傳承環境不同

我們中國人都愛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由此可見,我們的身上早就烙下了“龍”的印記,既然是“龍的傳人”,那我們的祖先就是“龍”了,誰敢騎在祖先的身上“逍遙西遊”呢?

而“鶴”雖然被稱為“仙鶴”,卻是現實生活中一種常見的鳥類,只不過被賦予了“仙”的稱號,根據傳承環境來說,“駕鶴西去”不違揹人們心目中的公序良俗。

體驗想象不同

試想一下,“駕鶴西去”和“駕龍西去”會有什麼不同?不可否認,“駕鶴”給人的是一種平安祥和的想象,祥雲繚繞,風光無限。你再想象一下“駕龍”的體驗,翻雲覆雨,騰挪飛躍,一個去極樂世界之人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嘛。

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每一個典故,每一個成語都不是空穴來風,“駕鶴西去”和“駕龍西去”雖僅僅是一字之差,所產生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因此,由於象徵意義、傳承環境和體驗想象的不同,人們常常會說“駕鶴西去”而不說“駕龍西去”了。


故事堂


相信瞭解古代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古代,帝王都喜歡把自己稱為“龍”,龍也代表著最尊貴的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這樣稱。



在古代,一般都把帝王或者是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稱之為“真龍天子”。但是當皇帝駕崩的時候,卻從來沒有聽說過駕龍西去,依然稱之為“駕鶴西去”。 那麼為什麼不叫做駕龍西去呢,這其中有什麼說法嗎?在古代,一般人離開人世之後,都會說“駕鶴西去”。 其實這種說法是起源於道教文化。

而且在道教文化產生之前,古時候的人們就會把鶴看作是祥瑞的象徵,而且也認為鶴的壽命是非常長的。 而在道教裡面的很多經書中,許多神仙的坐騎就是鶴,所以鶴在人們的心中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存在。所以也把身份地位較高人的離世稱之為駕鶴西去。



也代表著一種吉祥和諧的寓意,畢竟在古人的心中,只要有鶴的地方就是一片祥和。 而龍的寓意就不太一樣了,龍在人們的心中是一種虛擬的存在,雖然它也代表著很多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龍同時驅邪、避災的作用。

如果把帝王的離世說是“駕龍西去”,就顯得十分奇怪了,這可不能亂用。在古代,不僅信仰道教的教徒喜歡鶴,很多文人墨客也十分喜歡鶴。 相信很多人在《詩經》中也都能看到帶有鶴的字眼。所以鶴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還是很高的。



在帝王離世之後,他們的後代子孫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安息,所以用鶴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同樣,用這樣的詞語形容離世的人,也是對逝者的親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其實在人離世之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但是後人為了讓他們能感受到後人對他們的留戀,所以特意創造出了“駕鶴西去”這個美好的詞語。


簡史奇觀


駕鶴西去最早出自鄧友梅的《那五》,原本叫駕鶴西去,而是叫做駕鶴西遊,這是一種避諱的言詞,就是代表了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家屬的一種安慰性質的言詞,駕鶴西去的意思就是死者乘坐白鶴去往西天極樂世界,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天堂。



為什麼叫做駕鶴西去呢,其實這個跟傳統文化有關,在傳統文化中,鶴是一種代表吉祥長壽的鳥類,屬於靈鳥一類 ,常伴於神仙身邊,有白鶴存在的地方都是人傑地靈的寶地,鶴的存在其實在道教的文化中,鶴是吉祥的代表,很多道教文化中的仙神都與鶴有著很深的淵源,甚至有不少神仙都已鶴為坐騎,所以駕鶴其實就是成仙的意思,駕鶴西去的意思就是死者已經脫離苦海得道去到仙神生活的地方。


為什麼不是騎著其他動物去呢,其實在古代文化中,神仙是居住在天上的,藍天白雲之上,白鶴渾身潔白,代表著聖潔的意思,也就是說聖潔的靈物才能接近仙界,為什麼不能騎龍孔雀鳳凰這些呢,其實這個有一些避諱的,龍在人間代表的是帝王的化身,所謂真龍天子就是這樣,如果說架龍西去,那是範犯滅九族的大罪。

騎著皇帝昇天,簡直就是膽大妄為啊,身份地位完全不符合這種說法,鳳凰代表皇后,乃一國之母,誰敢說騎著皇后,除了皇帝老兒誰敢騎皇后,吉祥的靈物很多,在這些靈物中只有白鶴沒有身份地位,但是卻是神仙之物,作為一種接引的靈物坐騎,說白鶴不會引火燒身,也不用有太多違紀,而且還可以獲得死者家屬的好感。



鶴在道教文化中代表著仙家聖潔之氣,白鶴常伴於一些得到成仙的人洞府周圍,沾染了仙氣的靈物,代表著長壽福氣,但是這種動物又沒有非常強硬的背景後臺,所以可以讓普通人沿用,鶴是仙家的靈鳥,屬於接引靈物,在古人看來能接觸白鶴就是一種福氣的象徵,在死亡上面駕鶴其實就是代表著有資格進入極樂世界。


無法超越的足跡


為啥叫駕鶴西去,我們這叫《駕鶴西歸》,其實一理大同小意,說起來話很長,咱們長話短說:水有源,樹有跟,炎皇子孫有祖上。人,有生就有死,我們這爺爺歲數大了,一但有三長兩短,辦理

喪事需要師傅用紙糊一架引魂翻,魂翻頂端一個很漂亮的長脖子尖嘴大仙鶴,出殯時大兒子扛著,上面大字寫著ⅩⅩ祖父大人《駕鶴西去》。


陳長遠1


在古代人們把鶴作為長壽的象徵,鶴是一種吉祥的靈鳥,它與神仙相伴,因此把人離開塵世比作“駕鶴西歸”。“駕鶴西遊”丶“駕鶴仙遊”丶“駕鶴成仙”等都是死的代各詞,是對死的婉轉說法。

古有“真龍天子”之說,認為皇帝是天上的真龍下凡,“龍”為皇帝的代稱。塵世之上還有何人敢言“駕龍西去”呢?


奇疆6688


鶴在民間俗稱為仙鶴,仙鶴在民間一直是長壽的象徵,南極仙翁座下有仙鶴相伴。仙鶴也是來往於仙凡之間的神鳥。親人故去,家人的願望是成仙而去,是被仙鶴接到仙界享樂,所以說架鶴西去實際是說成仙去享樂了。龍在民間是仙,跟仙鶴不是一個檔次,仙鶴是凡鳥,而龍是正正經經的神仙,是不可能被馴服的,更不可能為凡人服務,馱著凡人去仙界。有一個成語是乘龍快婿,這個乘龍就是指像乘著龍一樣的神仙,可見龍只可能為真正的神仙服務。




阿螭


駕鶴

鶴,是道教觀念中靈性吉祥物,傳說仙人總是由鶴陪伴或乘鶴而行,於是鶴就成了神仙的象徵,也成了溝通凡人與神仙的靈物。道教典籍中有許多駕鶴成仙的傳說或聖方,因此人們把尊長或有德之人的辭世婉稱為:“跨鶴仙去”、“駕鶴仙遊”、“駕鶴西遊”等。

“駕鶴”為男女仙逝者通用婉稱;“駕返蓬萊”為男仙逝者婉稱;“駕返瑤池”為女仙逝者婉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