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十一帝之三:漢文帝劉恆


西漢十一帝之三:漢文帝劉恆

霸陵: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西漢十一帝之三:漢文帝劉恆


西漢十一帝之三: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母后薄太后陵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楚漢戰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又叛漢,乃為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後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虜,不久被送入織室織布。後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臺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麼,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宮內成皋臺生下兒子劉恆。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恆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初封代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陳豨的叛亂後,就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其後劉恆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養成了他謹慎、沉靜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這為他即位後成功應對功臣問題與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登基為帝

西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因為他們認為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劉恆的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進行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於是劉恆決定入京即位。但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中了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恆,於是劉恆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恆,劉恆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宋昌說:“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面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太尉周勃就跪著送上天子玉璽。劉恆辭謝說“:請到京都館舍再議。”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住進了未央宮,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鞏固皇位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他即位後下定決心要儘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裡。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了。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藉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再後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因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漢文帝鞏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①掌握軍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裡。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②封賞功臣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同月,立竇氏為皇后。


鎮壓叛亂


由於漢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文帝的即位又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侄濟北王劉興居發動叛亂,首開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寬儉待民

文帝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於霸陵(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佈:“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廢除連坐法(首孥連坐法)。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廢除肉刑,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廢除進出關要出示證件的法令。


⑤入粟拜爵,改善農民處境


文帝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劉恆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並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劉恆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於是劉恆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經濟


①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②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③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軍事


漢文帝在位期間,繼續對匈奴和親。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和親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佔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燬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裡,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衛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劉恆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第二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劉恆去世。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複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自白登之圍以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劉恆在不同程度上採納了這個策略。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佈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戰國秦漢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裡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郡事的趙佗自立為王。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總評


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劉恆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劉恆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文帝的政治方針和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劉恆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漢朝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廢除肉刑


西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在西漢的齊國(在今山東淄博市),有個被人稱為淳于公的太倉令淳于意,因為犯了罪要受刑。在當時,受刑就是受肉刑,這是殘害人身體的刑罰。按照漢朝的法律,官員犯罪要解送到京師長安去受審。淳于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治病,在當地有點小名氣。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會拍上司的馬屁,就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有個貴婦得了重病,請淳于意到家診治。貴婦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但是貴婦家人再三懇求,淳于意只好勉強給她服了幾服草藥。不久,貴婦病重逝世。貴婦的家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錯開藥方,把病人置於死地,並把淳于意告到了官府,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紅皂白,判淳于意有罪,須受肉刑。當時肉刑有三種:臉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於淳于意曾做過官,所以要被押送到京師長安去受刑。淳于意離家那天,感嘆自己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現在自己有難,誰也幫不上忙。淳于意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決定陪父親去長安,替他申冤,家人再三勸阻都沒用。臨淄相距長安兩千餘里,緹縈隨父親好不容易到了長安,淳于意被押入獄中,等待處罰。緹縈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她靠著敲打皇宮外設置的報警用的“路鼓”,才得以向漢文帝上書申訴。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就仔細閱讀起來。緹縈的奏章是這樣寫的:“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文帝看了小女子緹縈的上書,覺得這個小姑娘說得有道理,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並自我責備道:“據說舜帝在位的時候,若有人犯罪,便在其衣服上做記號,或讓犯人穿戴與眾不同的服飾,以此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和羞辱。懲罰雖如此之輕,可百姓卻沒有犯法的,這是多麼高明的統治啊!現今的法律中有三種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戕害人的生理,但作奸犯科的行為卻依然屢有發生,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無非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且對百姓的狡猾不明。為此,我感到非常的慚愧。所以說,若不對百姓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使他們走向犯罪。《詩經》上說:“道德修養很高的君子,如同百姓的父母一般。”現在有人觸犯了法律,尚未對其進行教育,便施以肉刑,即使他們之中有人想改惡從善,卻也沒有機會了。我非常同情這種人。肉刑到了斷人肢體、毀人肌膚的地步,終身也無法去掉,這種刑罰使人痛苦不堪,多麼不道德啊!難道身為百姓父母的君王就能對此稱心如意嗎?現在下令廢除肉刑,已經定罪尚未施刑的要予以糾正,不再施刑。此外,犯罪之人無論量刑輕重,只要在服刑期間不逃亡,期滿後即可免罪成為平民。要注意完善這條法令……”

於是,文帝便給御史大夫(最高監察長官,相當於副丞相,位列三公)馮敬下了一道詔書,要他修訂有關律法,廢除肉刑。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為“東方金字塔”。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衝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