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我叫许俊祺


枫桥夜泊古诗意境好,充满诗情画意,一个美丽,寂静的夜晚,诗人驾一叶扁舟,路经枫桥,正值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满天凝结着霜,江边种着枫树,打鱼人烧着火取暖,伴着忧愁睡觉。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敲钟的声音传到船上来。

全诗韵味好,格律整齐,有静有动,景物诱人,感染力强,是一首赋予历史意义的诗词。











梅山425


问题:《枫桥夜泊》古诗妙在哪里?

引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纵览《全唐诗》同类诗作,张继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作为羁旅诗,无疑这是一首千古绝唱。真正表达出了诗人的羇旅之思,家国之忧,将作者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夜泊枫桥》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首句明确地交代了了时间季候。值得琢磨的是,“霜”不可能“满天”,所以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正因为如此严寒夜晚,就连乌鸦都无法睡眠,还能听到它们的啼唤。夜深人静,半夜月落,这时的月也许是深秋或初冬的下弦。

一位羁旅在船中睡眠,这是带有羁旅之愁的睡眠。这一夜的睡眠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的火光和旅人相对。

这一句并不难解,但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江枫”和“渔火”二中自然界的物象,付之了个人情感。我认为这里“对愁眠”没有那么玄虚,纯粹就是“伴愁眠”之意。

后世有一些“好事者”,提出过不同的诠释——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即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直到现代,还有人引此说来讲此诗,大有语出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拓展思绪,道出在这样光景之下,旅客已经不容易入睡了,何况又听到苏州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悠悠地传来。这时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我想一千个人将有一千种遐想吧!

如是说

【《枫桥夜泊》随想】

秋落残阳梦离别

问钟声悠悠

前世沧桑却不忘

爱会永久

思绪幽幽

邂逅在桥头 ⋯⋯

白驹过隙几度秋

梦里渔火依旧

曾经的霜天寒夜

家国之忧

爱恨情仇

诗人的归宿,

随枫叶殆尽

遥望无人桥头 ⋯⋯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兵法天下


有你才幸福,与我共分享: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妙就妙在“动静明暗声色中”,意念及“愁”。

这就是唐朝张继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在秋冬交接的苏州河客船上作的一首羁旅诗。全诗如下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原文释义: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这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清静寂寞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关于这首古诗的解析,千人不一面,各有千秋特色。岂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是的,看看我的逐句分析。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

01:“月落乌啼”在什么时候?

确切答案:卯时,5点~7点前。这时候,月亮西坠,乌鸦开始鸣叫。

02:“霜满天”是真的么?

这里的“”,是指天空中的冰晶。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浅,不知霜是空中水汽在地面上或附着物上直接结的冰晶,而以为是天上降的。所以,有了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故此,张继用“霜满天”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说,“月落乌啼霜满天”,该是张继经过一天一夜,为避“安史之乱”,坐船在天将破晓之时到了苏州河枫桥下,看到了月亮西去,乌鸦始叫和满天因寒冷形成的未彻底散去的冰雾。

二、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话,并不是“江枫渔火”相“愁眠”,而是有一个第三者。还记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么?所以,渔火点亮着,张继因逃难远程而来,在这渔家欲出行之时人困眼乏、昏昏沉睡,就如同这江边的江枫在渔火的照射下影去。

不难发现江枫渔火对愁眠,采用拟人手法,把江枫和张继在渔火的亮光中相对昏睡景象刻画的很精致,但张继与枫树不同,他有忧家国之愁思而睡不着。

三、姑苏城外寒山寺

这一句,写的是张继因无法安然入睡,迷了一会后,去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看看。虽心里有“”,但也不至于“借酒消愁愁更愁”。于是,在这江南相对安稳的地方,散散心是一种自我解脱吧!

这就是诗人张继的心态显露,与其愁也一天,倒不如游乐也是一天!

四、半夜钟声到客船

白天游玩了寒山寺,晚上好兴致,睡到了半夜,人还醒着,这时候,寒山寺三更的钟已然敲响,这客船的人都听到了么?

显然不是,只有张继听到了,他就利用这钟声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程度,渐而因“安史之乱”导致的失眠状态。

《枫桥夜泊》古诗,妙在语言上,动静、明暗、声色皆融合有致,燃燃生辉。诗人张继和同景物,浑然一体,妙在“愁”不解。


杜象应


读诗,诗歌的背景非常关键。这首诗是张继旅居江南所作,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刚进士及第的张继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只能南下逃难。时值壮年,国破人穷,这首诗便是把这些情绪都写在里面了。

开放性的愁,气象更大

愁是小情,是个人心绪的表现。写愁的诗词很多,有闺怨、有不得志、有家国情怀,但更多都是封闭的,是小范围的发泄或纾解,但这首枫桥夜泊却是开放的,是黏连在一起摆脱不掉的。

黑夜漫天,寒霜弥漫,是遮天蔽日的愁;

白天愁,晚上还要“对愁眠”,如影随形,摆脱不掉;

天下是愁的,姑苏城是愁的,城外之山,山上之寺也是愁的;

愁什么?为己愁?为人愁?为家国愁?为人世愁?未及明述,却都包含在内;

夜半三更,却无心睡眠,这愁绪何时是个头。

天地、城市、白天黑夜,这愁还在不断向外扩散,这气象不可谓不大,少有比肩。

以动写静,动静相宜

首句“落”、“啼”,用动态的事物,把孤寂中的旅人的静态写的真切。看“月落”更是把时间难捱,苦闷凄凉之感写的真切。

二句用一个动词“对”字,好似在写深情两眼对望的情人,相对无言,又尽在不言中。但,对的却是“愁”,更添凄凉。

三句顺接,把视野拉高,犹如俯瞰全城,视线随着钟声的指引切到城外寒江里小船,尤显小船里的旅人之愁;

三四句更是把自己置身事外,看见自己的现状,却也无能为力,只好让心情随着钟声远荡。

整首诗都是动态的,像活的一样,而要表达的却是静态的。满屏都是声音,却又没有一点声音,何其妙也。

笔触浅,意蕴深

全诗没有佶屈聱牙的地方,没有用典,没有刻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像是和朋友说话一样,浅显易懂。不刻意渲染,不故意煽情,情绪得当,词句考究。但埋藏在字里行间的各种东西就像酒一样,愈品愈香,让人沉醉流连。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诗,每次读感觉都很好。


疯哥哥l


安史之乱后,唐代诗人张继路过寒山寺,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枫桥夜泊》。这首诗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着重突出一个“愁”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把小环境中,也即自然环境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结合起来,来衬托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大的环境,也即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谓令人担忧,毕竟唐朝刚刚结束了一场浩劫,即人人皆知的安史之乱。国家久经磨难,人民生灵涂炭,国家经济颓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者迫于当时皇权的禁忌与威胁,他不明说,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代这种艺术手法,借月落乌啼霜满天,表达了自己的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首诗最为巧妙的地方,就是不远处的寒山寺,而寺里悠扬的钟声却又不早不晚在半夜传来,这更加重了作者的愁绪。

姑苏(古代的苏州)城外寒山寺,一个“寒”字,钟声响起却是夜半,江边的枫树,在深秋时节就如满树火花,漂泊在水中的小舟,孤零零的几点灯火,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完完全全烘托出了作者的愁绪。

这首诗之所以久传不衰,脍炙人口,其绝妙之处就是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巧妙运用写作手法,借景抒怀。





郑州梁国彦


创作背景

公元753年,历经多次科举考试的张继,终于中了进士,可惜诗人还没来的及在仕途上大显身手,安史之乱爆发了,为了躲避战乱,张继只有漂泊于吴越地区,在这种颠簸流离的生活中,张继心眼目睹了战乱给老百姓造成疾苦,自己也是有家不能会,浓浓的思乡、渴望和亲人团聚的悲楚涌上心头。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战争的厌恶,对客居他乡的忧愁,当这些思绪交织起来,张继是孤枕难眠,于是在一个凄凉的夜晚,愁绪万千的张继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的妙笔生花之处

  • 用词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

在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诗人以月、霜二词为静,以乌啼为动,在乌鸦的鸣叫声中划破夜空,一种凄凉感铺面而来,定下了该诗的总基调;在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岸边的江枫为静,船上的渔火为动,在这一静一动无话可谈之中,将诗人内心孤独表达。

在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以“寒山寺”为静,以“钟声”为动,用寒山寺的钟声这种动静结合行为,来衬托乘坐孤寂小船的诗人,无处落脚,只能暂落岸边休息悲凉景象。

  • 写景虚实结合,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

在诗的第一句,月亮高悬,乌鸦鸣叫,这是看到实景,而霜满天如何能看到,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看到也只是黑色,所以说霜满天是虚景,只是诗人在寒冷夜晚感受到,四面八方侵袭而来寒意,有感而发而已,只是把身在异乡凄凉感表达出来。

在第二句中“江枫”为虚写,因为诗人在船上,四周一片漆黑,如何能看清岸边的枫树,在“伤春悲秋”的诗词环境中,枫树代表秋天,诗人就是想用江枫来抒发内心的悲凉感。在江枫和渔火、乌啼和霜满天虚实结合下,使得诗中所有景物都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读起来多了一种神秘感。

  • 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诗意直接映入脑海

在诗中张继所用的字词,没有引用任何典故,都是一些直白词语,用“月落”点出时间快到早晨,而“乌啼”由于乌鸦也是一般在清晨才开始鸣叫的,“霜满天”也形容雾水沉重,才能让人觉得四周全是霜气。“渔火”很自然让人想到渔家在天亮之前,就开始准备捕鱼工作,一句“对愁眠”将诗人的忧愁表达出来,这种直白的忧郁一读就懂。

最后两句中用“寒山寺”点出地点,用“钟声”的响起让人自然知道这是到清晨了。张继在这首诗中,虽用词简单明了,但整体诗意画面让人读起来,直接清晰明了。

  • 遵循格律要求,使得该诗自带音乐之美

七言绝句在文词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平仄律动,字腔清朗”,所以优秀的古诗词基本都可以用吟诵的方式传唱。《枫桥夜泊》这首诗,本身严格遵循平仄去入的起伏感,使得该诗的格律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而兼具美感。

月(仄)落(仄)乌(平)啼(仄)霜(平)满(仄)天(平),
江(平)枫(平)渔(仄)火(仄)对(仄)愁(仄)眠(仄)。
姑(平)苏(平)城(仄)外(仄)寒(仄)山(平)寺(仄),
夜(仄)半(仄)钟(平)声(平)到(仄)客(仄)船(平)。

正是基于此,著名音乐家黎英海从张继这首七言绝句的音乐旋律性入手,进行谱曲创作,很好的将该诗的音乐节奏变化规律展现出来,使得该诗再传唱后,大获好评,被称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里程碑”。


小依说说


答:《枫桥夜泊》的古诗妙在,二十八个字勾画出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栖息的乌鸦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敏锐。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的夜色中,江边的树木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是因为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诗的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却妙在诗人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


张舒杂谈生活百科


我认为,这首诗的“妙”,用“衬托”两个字就能完全反映出来,这也是“妙”处所在。我们先把这首诗摘录在下面: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下面具体分析。上下衬托:夜月、乌鸦、霜天这些空间景物为“上”,桥、枫树、渔火等这些为“下”。远近衬托:山、城、寺这些为“远”,桥、枫树、渔火等这些为“近”。动静衬托:山、桥、城、船等这些为“静”,而月落、下霜、敲钟等这些为“动”。明暗衬托:渔火、月光为“明”,黑夜为“暗”。有声无声衬托:诗中很多景物没有声音,这是“无声”;而钟声、乌啼是“有声”。甚至每一句诗里的几个景物都互相衬托。最后是物象与情绪衬托:所有景象表现出的昏暗、寂寥、空灵与作者孤独、寂寞、思乡愁绪以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衬托的完美无缺。

可以说,这首诗短短四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有明有暗、有景有情,物象选择十分精准、无可挑剔,意境表达厚重饱满、深幽寂远!实在是妙,妙,妙!!





九思堂笔记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简介:《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作品简介: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该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平不甚可知。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而不是「郎中」),祠部负责祠庙祭祀、天文方面的事。《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呆丶风子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