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劉邦白馬之盟曾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所以王莽雖然權傾朝野但也只敢進爵為安漢公,也因為如此216年曹操晉封為魏王其實就是宣告了代漢自立的野心。

兩漢以來對於爵位的賞賜其實一直都是比較剋制的,不過在曹操196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一方面連年征戰有軍功者逐漸增多,更主要的是曹操需要以爵位的賞賜來拉攏部下對其效忠,所以爵位逐漸有濫封的趨勢;這一點以繼承漢室大統自居的劉備就比曹操剋制多了,劉備稱帝后有爵位在身的大將屈指可數,也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寥寥數人而已,就連諸葛亮、趙雲、魏延等人在劉備生前都未能封侯。

軍職和地方官職往往是共存的,有軍職的大將很多時候都兼任地方職務,同時這些人也是曹操拉攏的重點對象,所以他們往往也有爵位在身,不過三者卻是要遵循一定規則的,什麼樣的級別封什麼樣的爵位也是有章可循的,那麼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兩漢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其中第十九級的關內侯和第二十級的列侯是最常見的爵位,列侯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個大等級,除此之外鄉侯又衍生出都鄉侯,亭侯衍生出都亭侯:都鄉侯是鄉侯的一種,都亭侯是亭侯的一種。

不過從級別上來看,似乎鄉侯高於都鄉侯,亭侯高於都亭侯,比如205年曹仁被封為都亭侯,209和210年南郡之戰期間曹仁"轉封安平亭侯",雖然是轉封,但是級別應該是亭侯高過都亭侯;此外《華陽國志》也提到劉禪時期有鄉侯、都鄉侯、亭侯、都亭侯這樣的等級排位,所以爵位從高到低應該是縣侯、鄉侯、都鄉侯、亭侯、都亭侯、關內侯。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說了爵位,接著說軍職,一般而言,軍職從低到高分別是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四安、四平、四鎮、四徵將軍-四方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其中都尉有點特別,東漢時的都尉有郡都尉和屬國都尉以及騎都尉之分;前兩者協助太守或郡國國相主管一郡或一封國內的軍事,同時兼管民事。

比如李通在官渡之戰前夕出任陽安郡都尉,這就是一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職位,而且都尉和校尉並無上下級的統屬關係,所以嚴格來說都尉應該歸入地方官職更為合理,當然騎都尉另當別論,這是一個比一般意義上的都尉要高一點的軍職(比中郎將級別低),三國不少人都有過出任騎都尉的經歷,比如曹操、呂布、張遼等人莫不如此。

最後說說地方官職:東漢的行政區劃分為州、郡、縣三級,州有刺史(漢末一度改為州牧),郡有太守,同時東漢皇子封王以郡為國,國有國相地位和級別等同於太守;縣有縣令,列侯以縣為封地則稱侯國,侯國有國相地位也等同於縣令。

那麼如果某人擁有軍職和地方官職的同時又有爵位在身,它們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呢?我們舉幾個例子大概來說明一下。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199年呂布敗亡後,張遼投降曹操,曹操對降將歷來很大方,張遼之前在呂布麾下有幾個職位在身,分別是魯國國相、北地太守、騎都尉,投降後曹操拜其為中郎將並賜爵關內侯;從騎都尉到中郎將張遼至少是升了一級,不過張遼投降曹操後罕有兼任地方職務的經歷,206年張遼升為蕩寇將軍,這是一個級別較高的雜號將軍,同年張遼爵位由關內侯升為都亭侯,215年逍遙津之戰後張遼升為徵東將軍,但是爵位在曹操生前始終還是都亭侯。

200年官渡之戰中張郃投降,因為張郃在袁紹麾下時就是中郎將,所以曹操拜張郃為偏將軍並賜爵都亭侯,張郃軍職先後升為平狄將軍和蕩寇將軍,和張遼一樣在曹操生前張郃的爵位也沒變動。

徐晃196年投降曹操後被封為裨將軍,200年延津之戰後升為偏將軍,官渡之戰期間因功被賜爵都亭侯,徐晃軍職先後升為橫野將軍和平寇將軍,爵位在曹操生前也沒變化。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李典所在的李氏家族是兗州當地豪強,曹操入主兗州後李氏舉族投效於曹操麾下,呂布襲取兗州後李氏不願屈從呂布犧牲很大;李典在族長李乾和其子李整死後成為李氏代言人,先是出任潁陰縣縣令併兼任中郎將,後又升為離狐太守併兼任裨將軍,204年升為捕虜將軍,爵位被封為都亭侯。

李通197年出任陽安郡都尉,當時他的軍職是裨將軍,官渡之戰前後李通因功升為汝南郡太守(此時他的軍職有可能得到升遷比如升為偏將軍,不過正史中沒提),同時也有了都亭侯的爵位在身。

196年程昱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200年升為雜號的振威將軍,203年程昱被曹操拜為級別更高的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赤壁之戰後程昱急流勇退交出兵權,但是爵位在曹操生前也無變動。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由上述諸多例子可以大概得出結論:爵位關內侯對應的最低軍職應該是中郎將(滿寵甚至在出任奮威將軍後才有了關內侯的爵位),當然那種蔭封的不算;都亭侯對應裨將軍和偏將軍,亭侯則主要對應偏將軍和雜號將軍,至於都鄉侯和鄉侯以及縣侯這種爵位一般來說是包括四鎮將軍和四方將軍之上才能擁有(曹操時期罕有都鄉侯或鄉侯之上的爵位,曹丕登基後才較為常見,比如張遼、張郃、徐晃等人莫不如此)。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於禁和樂進在216年升為左將軍和右將軍時的爵位分別是益壽亭侯和廣昌亭侯,不過他們的食邑達到1200戶,甚至比很多都鄉侯和鄉侯的食邑還要多(比如曹丕登基後程昱進封為安鄉侯,食邑也才800戶),顯然曹操不想打破慣例晉封他們為鄉侯,但是卻在食邑上大大的補償他們兩人。

再比如劉備,196年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199年劉備雖然在許都朝見漢獻帝后被封為左將軍,但是他的爵位一直沒變。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所以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之中,以爵位最為尊榮,一個亭侯最低的可以對應偏將軍,最高的居然可以對應四方將軍,很多人認為關羽的漢壽亭侯不怎麼樣,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以關羽漢壽亭侯對應偏將軍(200年關羽投降後先是被拜為偏將軍,白馬之戰後受封為漢壽亭侯)來看絕對是高配了(想一想張遼出任蕩寇將軍和徵東將軍後依然是都亭侯,于禁和樂進左將軍和右將軍也才是亭侯)。

這也難怪關羽會如此看重自己這個漢壽亭侯的爵位了,實在是因為這個爵位含金量真的一點都不低!

漢末三國時期,爵位、軍職和地方官職三者是如何一一對應的?

太守是漢末三國時期常見的一個地方職位,那麼這一時期的太守級別有多高?看似權柄很重,對應的級別其實並不高,比如呂虔在出任泰山郡太守的同時兼任騎都尉(張遼在投降曹操前也是騎都尉兼北地太守和魯國國相),程昱則以東中郎將兼任濟陰太守等等。

如果說騎都尉兼任太守是低配,李典和李通以裨將軍分別兼任離狐太守和汝南太守是標配的話,那麼在裨將軍之上的偏將軍和雜號將軍如果出任太守則是高配了(比如周瑜以偏將軍兼任南郡太守,關羽以蕩寇將軍兼任襄陽太守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