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性格的人需要改變自己嗎?

Miss張小豆


很多人覺得“內向”不如“外向”好,是需要改變的缺陷。

其實“內向”和“外向”的常用語境是社交語境。所以我們就來談談,什麼是內向?以及,你需不需要改變?要的話,該改什麼。

首先你要明白,內向者在社交裡確有的缺陷

1. 不喜歡社交

比起外向者,內向者很難從社交中得到滿足。外向者喜歡讓外界因素來給自己帶來積極情緒。而內向者並不如此。

2. 在社交場合裡“掃興”

社交場合常常是蠢而歡樂的,他們常常是人群裡那個“掃興”、“玩不嗨”的人。

3. 內向者敏感,容易受到干擾

內向者在社交裡遇到大量刺激後,他們的能量會被消耗。因此,他們需要經常給自己一些獨處時間,來給自己“充電”。儘管常常是一個人待著,看起來很無聊,但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4. 很少誇耀自己

內向者總認為,主動談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等他人來發現,不太好,所以他們很少主動誇獎自己的優點。而“自我推銷”是社交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內向者在這點上吃虧。

5.不喜歡、學不會跟人寒暄

內向者討厭寒暄,他們覺得寒暄很表面,阻礙了真正的人際互動。他們喜歡更實質、深度的交流,也希望與人建立深度的關係。

但你要知道,內向者的社交優勢也很多

1.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和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讓他們在社交中準確地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的社交對象。

2.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常抱怨自己的敏感,但這也使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細緻,能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內向者腦中的世界細節更豐富,而這些都是很好的社交素材。

3. 內向者能給人更準確的信息

內向者的表達更具體、客觀、偏描述性。比如在評價某人時,外向者可能會說“xx很不好!”,而內向者可能會說“xx對我大吼大叫了”。內向者在說話時審慎,經過縝密思考後才發言,因此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4.內向者有更深的交流與人際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止於表面的對話,而喜歡深度交流。他們可能朋友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所以對內向者來說,需要改變什麼?

1. 如果你不喜歡口頭表達,可以換方式

有時當你無法用口頭語言表達,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weixin、短信、郵件等來溝通。

2. 談話時,談論話題而不談自己

試著在交談開始就找到共同話題,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電影、音樂、詩歌,或是最近的熱點話題。

3.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找到自己的小群體

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感覺不適時,嘗試找到和少數人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兩三個人談論你擅長的話題。

4. 把不熟的人當熟人並蒐集好話題

如果與陌生人寒暄讓你不適,可以假裝彼此不是陌生人,切換到和熟悉朋友交往的模式。列出“談話清單”,可以是對你來說喜歡且擅長的話題。

5. 社交與“充電”兼顧,並學會誇獎自己

瞭解自己能承受的社交頻率和程度,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也給自己安排獨處的時間。而克服“難以自誇”的心態,要克服羞怯去反覆練習。

其實,“內向”和“外向”都只是一種人格特徵,它們並無好壞高下之分,每種人格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瞭解自己的優劣勢並揚長避短,比所謂的“改變人格”更實在。

希望題主能正確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的優勢~

以上。


知我心理學


泰山難移,本性難改。一個人的性格可以說,與生俱來,是孃胎帶來的,改起來真的很難。

但是,作為內向性格,以我個人的感受和經歷為例,真的不是多麼好。

我因為內向,從小少言寡語,不大合群,同學們在一起說笑打鬧,我傻傻的躲在一邊,一看就是個受氣包。我記得非常清楚,有兩次莫名其妙的挨同學打。一次是下課,同學們站在走廊裡玩耍,一個其他班的高個子男生,從我們中間走過,他忽然抬起腳,惡狠狠地朝著我的腰部就是一腳,然後他像無事人一樣,揚長而去。平白無故地我就捱了一下子。還有一次,學校搞“備戰備荒”,組織學生挖防空洞,在坑裡挖土,一個同學抓起大土塊,朝我砸來。原來,不知是誰用土塊打了他,他拿我發洩。顯然,是看我老實,好欺負。不好欺負的,他不敢惹。

其實,內向就是老實的代名詞。而老實又被人稱為“傻子”。我參加工作後,因為內向,話少,老實,分配到最次的工作。也因為話少,老實,在工作上不挑皮搗蛋,勤勤懇懇,做出些成績,得到領導賞識,提拔了個小領導,又因為性格內向,嘴巴不會說,膽小,缺乏擔當,工作開展不下去。不得以,放棄小領導的職位,又回到生產一線,拿著最低的工資。不僅得罪了提拔重用自己的領導,還被下邊的工人瞧不起,連家人都拿此事當笑料。在這個時候,我鬱悶,不開心,患上了抑鬱症。好在自己通過與病魔的鬥爭,走了出來。但不得不承認,天生的內向性格,無法改變,隨時都有再次被抑鬱擊垮的可能。

不過,我已完全認識到自己性格的缺陷,以及給自身帶來的困苦,知道自己在哪個節骨眼上最不堪一擊,經受不住打擊,最容易被攻陷。所以,我已學會提防,學會提醒自己,勸慰自己,小心行事。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樂觀的人,開心的人。主動與人聊天,說笑。不能從客觀上改變自己的內向性格,起碼做到從主觀意識上使自己有所改觀。

內向性格,如果不能改,起碼要學會與人交往,做到樂觀開朗,不小肚雞腸,遇事不要往心裡放。哪怕做一個稀裡糊塗的傻子,也不要做什麼事都往心裡放的精明人。否則,真的會把人憋出毛病。“天下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不要想太多,學會放下的這個“放”,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該說說,該笑笑,該傻傻一點。

與其改變性格,不如改變思維。不要讓內向性格,伴隨一生。


林中漫步LI


內向的人表面上沉默,內心往往卻心潮澎湃。

縱使有千千萬萬的想法就是不說,內向往往是不懂表達自己,不敢表達自己,不會表達自己。溝通交談的時候往往都是沉默的一方,常煩惱於如何交際。我個人的建議 得改


我從小也不算是個活潑的人,初二開始臉上長痘了後來更不願意和人說活了,不敢看著別人不敢對視說話 躲躲閃閃的的那種,後面就變得內向起來了。持續了後幾年直到出來實習遇見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孩,我慢慢變得勇敢起來,去找各種各樣她感興趣的話題感興趣的事情引起她的注意,後面也被她接受了,雖然在一起不到兩年就分開了,但 我是哪個勇敢開始的人


再一個就是職場,光做不說你只能是個好員工,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老闆是不會栽培你做管理層的,除非是技術要求很高的工種你專業知識非常紮實又是關係戶的那種。我是做業務的,經歷了三分工作,通過觀察瞭解到老總提拔組長往往是選擇業績靠前又活潑點子又多的人來做的,可見工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當你有想要的東西你就要學會爭取學會溝通,沒有那個做老闆的是不會說話的,就算是聾啞人為了生存都會想方設法的去表達自己。更何況我們都是身體健全的人


為人處世要混出個模樣必須擺脫沉默,不一定是要成為跟誰都可以侃侃而談的那種人,但你得會懂得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還有就是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聽懂別人的話,才知道自己要怎麼說。


不拘一格藍先生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性格內向,相對於外向來說,好像比較吃虧,好像總是少了些什麼,所以就問,該如何變成外向。

曾經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內向的我,沒有什麼朋友,不善交際,不怎麼被人關注,甚至小時候,還會被人欺負,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我說句話,每次看到別人身邊總是圍著很多的朋友,總是很羨慕;每次看到別人那麼受歡迎,我也會很羨慕,終於有一天,我到了一個新環境,我發現有一個女生,很外向,也很受歡迎,我也很喜歡她,所以我跟她成為了好朋友,在和她相處的過程中,我有意無意的模仿她的行為,,慢慢的我和她一樣,看起來很活潑、很開朗,當然也很受人歡迎···

我以為,這樣是我希望的,我變成了我認為的外向,也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外向···可是我發現,我並不開心。

每次入夜,我會回想我白天的表現,我會很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笑、討厭自己的鬧,我一次次思考,我為什麼會這樣,直到有一天,心理學告訴我,要與自我和解,我才發現,內向是我的性格,並且內外向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需要的是接納它,並且找到適合它的生活方式。

內向的人,他的興趣和關注點是指向內部的,他的心理活動常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歡獨處、沉思、謹慎多慮但是社交面比較窄,那麼,既然喜歡獨處,為什麼非要把自己拉出去置身於喧鬧的環境呢?

我們總是看到外向的人,左右逢源,看到他們活潑開朗,但是我們何嘗認真看過自己?你知道自己的謹慎、愛思考嗎?內向的優秀的人很多,兩種性格具無好壞之分,所以我認為,知道自己內向,那麼請接納它,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和評價標準,會比假裝很外向開心的多。

祝新年快樂!


主編:劉瀅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專注心理學


瀚思心理


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交流與我而言是一種負擔。我既不喜歡和別人聊天,又不喜歡別人不找我聊天。我總處於這樣矛盾的狀態中,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糾結“要不要聊天”、“聊得好不好”……上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開始物色各種教人如何溝通的書,各種社交課程。這些書籍和課程都假定:社交是好的,你要多社交。好,我開始練習書上的技巧,高頻率地社交讓我更加社恐。然後再換一本書學習,加重社恐的狀態,如此循環……垂死掙扎之際,我看中了圖書館最厚的一本書《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我想一本520頁的書總應該有點價值吧。


事實上,看完了整本書的我仍然討厭社交。在上述越戰越敗的過程中,我決定放棄刻意的社交練習。因為人要遵從自己的本性而活,方能活的自在。這本書沒有用嗎?不,它給了我一個社交的理由——觀察並提升我自己。我是非常典型的內向型人格,即專注於內心世界,通過仔細考慮資訊、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內向者是通過了解自己來了解世界的。所以我著重學習了輔助我得到信息的相關技巧,用這些信息提升自己,並在社交中找到一點點快感,以支撐我完成這次社交。

這本書的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溝通領域的專家。羅納德·B·阿德勒擅長人際交流,著有多本與社交技巧、公開演講、商業溝通有關的書籍。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有著多年溝通學的授課經驗。這本書先詳細地講解了溝通的每一個環節,再考察溝通對關係的影響。書裡舉出大量的例子,其間穿插著各種電影和美劇。所以不用擔心如何理解和應用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談談內向的人該選擇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1. 不存在一種溝通方法,將內向的性格變得外向。

我參加過很多社交課程。一般的套路是:先拼命鼓吹社交的好處,然後告訴你一些社交的技巧,最後鼓勵你多和陌生人搭訕。並且強調只有你完成了最後一項才能獲得成功。比如每天認識一個陌生人;比如和陌生人擁抱等等。


當我站在陌生人中間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叫囂著逃跑。等我強忍不適完成一次搭訕任務後,我腦子裡只剩下“想一個人靜靜”這個念頭。社交技能提升,呵呵,不存在的。我只感覺設計這種課程的人一定是一個外向的人,他根本不理解內向者的世界。內向的人不應該用這種方式學習社交,而應該換一種思路。


性格不分好壞。內向的性格有它獨特的優點,外向也有它的缺點。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性格(也許有方法,但是代價太大了)。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揚長避短。《溝通的藝術》中談到:

“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確定的。而我們的溝通方式某個意義上是被人格設計出來的。但是我們可以調整和控制。”

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自己的人格,去尋找自己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盲目的跟從網上的大V學習一種通用的溝通模板。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自己的路。


2. 傾聽

我發現相對於說話,我更願意傾聽。我還發現外向的人並不是一定要對方說什麼,而是他需要你參與聊天。這麼說可能會產生一些矛盾,舉個例子。每次參加聚會我都會坐在最邊上聽他們講話,處於一種神遊的狀態。可想而知,我被貼上了悶、不合群、神秘等等標籤。儘管為了裝出合群的樣子,我參與過一些話題的討論。我的朋友仍然覺得我被冷落了,會把聚光燈打在我身上。天知道我有多尷尬。


後來我仍然坐在最邊上,並使用《溝通的藝術》中關於傾聽的技巧,讓對方感覺到他被人認真地對待。我用“聽”的方式參與到他們的談話中,讓他們感覺到被需要。然後我就變成了“合群的人”了。朋友也不再用擔心的眼神看著我,拉著我到處交友了。


如何正確的傾聽?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專注地聽。然後儘量放下自己的偏見(或者說是預設的立場),懷著空杯的心態去理解。最後你需要給予對方一些回應,營造出溝通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理解和恰當的回應是比較難的。有時候需要讓對方判斷我們是否理解對了。


比如:將他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並加上一個例子和自己的看法。然後詢問對方是否理解正確。《溝通的藝術》稱這種方法為“釋義”。這樣做可以幫助你更清楚地瞭解對方的想法,並讓對方知道你在認真地傾聽。


當對方感覺到他被人認真對待時,溝通的氣氛會更加友好,你在他心中的形象也更加正面。如果你不喜歡說太多的話,不妨多加一點肢體語言。在關鍵的地方簡單地發表一些支持性的話語,引導對方繼續說下去。相信他對這次談話會有一個美好的體驗。


3. 儘量利用每一次溝通

內向的人本質上是不喜歡頻繁地溝通的。但是我們需要利用溝通獲取一些信息,這時候溝通的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了。外向的人可以通過多次實踐來學習溝通的技巧。內向的人顯然更喜歡從理論下手。所以我的做法是在一次溝通中學到最多的東西:

  1. 找到一本權威書籍

  2. 學習整套溝通的方法

  3. 記住和別人溝通的過程

  4. 反思每一個環節,找到優點和缺點,調整溝通方式

對於第三點,當你熟讀整本書之後,你就可以意識到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一本好書是可以為你指明改進的方向。這就是挑書的原則。《溝通的藝術》恰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偶爾需要和某人探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在談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我們之間沒有吵架,但是我們逐漸削弱對彼此的依賴,逐漸撤退,越來越少地投入這段談話中。這次的溝通就顯得十分索然無味。


這時候我意識到是溝通氣氛不對。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是傳達了過多的不受重視的信息。我反思自己哪些行為傳達了不受重視的信息。書上舉出一下例子:

(1)視若無睹:不承認他人的信息。
(2)插嘴:在別人尚未說完話之前就隨意插話會給人不關心對方談話內容的感覺。
(3)各說各話:談論與別人說話內容無關的事情。

(4)岔題:轉移話題。
(5)無人情味:總是充滿各種陳詞濫調,從未對說話者真正做出回應。
(6)含糊其辭:言語中不知包換一種意思,對別人的回應留下模稜兩可的結果。
(7)表裡不一:回應包含了兩個矛盾衝突信息。

通過書本,我知道我之所以傳達不肯定的信息,是因為我潛意識裡對他不欣賞,不尊重,從而導致這次談話失敗。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信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這個目的而言我失敗了。所以後來我開始增加肯定信息,避免攻擊性的行為。最後順利解決問題,避免多次糾纏不清的溝通。只有如此內向的人才能避免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


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世上也沒有相同的溝通方式。學習一本全面而又系統的溝通書籍,你能從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溝通方法。當然《溝通的藝術》也不是萬能的,不能涵蓋所有的溝通場景。這時需要你多觀察多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引導你思考溝通這件事,幫助你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內向需要改變嗎?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本性,需要改變一下溝通的方式。


遷移學習入門者


性格內向的人不需要改變自己,但是一定要自信。我上大學之前十分內向,在班上基本上只有坐在我附近的人才跟我比較熟,因為我一天下來就坐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課間也不到處走來走去跟人聊天。所以我在班上只有少數幾個玩的比較好的朋友。有的時候看見一群人在教室後面打打鬧鬧玩得十分開心,我也反問自己到底要不要融入進去。但是每次效果都不好。

因為自己內向的性格,所以有時沒人聊天的時候就會感到一點孤獨。

等到上了大學才是真正改變我的時候,因為參加了學生會和社團,少不了與人溝通,組織活動等事,以及演講和presentation,我在公眾場合下說話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一開始不是很適應,說話還會結巴,臉紅,心跳加速。但後來就慢慢適應了,我也越來越自信。

我也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刻意成為一個外向的人,要不要廣交朋友。到後來我發現我還是討厭水群,還是不喜歡跟別人套近乎。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自信了,變得能表現自己了,也能說會道了。

我覺得性格內向也挺好的,遠離我所討厭的喧囂氛圍,但這並不意味著害羞,不敢說話,相反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要自信,要敢於表現自己,展現內心的想法。這樣的人同樣優秀。


jumpjump132624981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小的時候見了陌生人就躲,更不必說與之談話了。直到上了小學、初中,我一直很膽怯,很靦腆,跟同性的還能聊上幾句,異性的根本一個學期、甚至一學年都沒有說過一句話。跟親戚之間也好象永遠隔著一堵牆,無論見上幾次都好像是第一次,顯得很陌生。我自己心裡也很壓抑,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我的社交。曾一段時期我也迷茫過、彷徨過,想改變這種性格,唉!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過內向的人也有很多優點,人們經常誇我溫柔、賢惠、不張揚、很低調。所以說在難以改變性格的情況下,學會揚長避短就行了,內向的人未必都是缺點,外向的人也未必全是優點。


三農張老師


個人覺得還是對自己做出一些改變。

就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我就是一個有些內向的人,在一些公共場合會感覺自己不自在,手腳都不知道放在哪。

突然有一天,我們學校有一個關於傳統文化的演講比賽,在報名的前一秒,我都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報名,我腦海裡想到的全是被嘲笑的畫面。一個不小心,就報上名了。

點下的那一瞬間,還是有點激動的。後來在朋友的鼓舞下,把一篇演講稿過生生的背下來了,並且在臺上表演出來。

我講這件事,就是想說明內向的人,適當的時候調整自己的性格。當你做出改變的時候,你也會為你自己驚訝的。

參加得多了,現在都沒有以前抑鬱了,也開闊了自己的心境。


寧木小屋


內向這種性格可能天生,也可能後天形成。至於能不能改變,這不好說。像我來說,小學時,很活潑開朗,到處玩,也屬於外向型。到初中時,由於身高,成績等問題。被同學嘲笑矮,還起個花名“姚明”,漸漸地變得內向,不跟同學講話。三年下來,徹底變得內向,跟親戚的話也減少了。他們來探親都儘量躲著。到了高三,學業重了,講的話更少,到了大學,社交活動增多,突然發現,內向性格與大學生活格格不入,很自卑,同學聚會都插不上話,講臺也不敢上,心裡極度痛苦,想改變,嘗試幾次,也沒成功,最後放棄了,到了現在,基本一人獨來獨往,但已經適應了,心裡也沒那麼痛苦,反而覺得,一個人挺自由,不管同學,多出來時間也不少。結論,內向性格定型了很難改,但不是不可能。


successfulll


我給你說說我的故事吧,其實我也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以前我你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去玩,喜歡一個人在一個房間裡,買點東西吃,看著自己喜歡的電視,一個人無憂無慮的上班下班,漸漸的我發現同事們都說我不合群漸漸的疏遠了我,其實自己內心也是很渴望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麼融入其中,漸漸的我學會了聆聽,他們在說話的時候,我就在那裡聽著適當的時候我會說一兩句話,就這樣我漸漸的融入了這個世界,我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難的只要需要你邁出第一步,你就會發現有了朋友之後你會懂得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不再喜歡一個人在那裡玩耍,這時的你會感謝曾經改變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