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江郎才尽”,“江郎”是谁?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舞夜心动--灵魂的主宰者


江郎才尽指的是江郎文采没有了,才思减退。历史上确实是有江郎这个人的。

江郎就是历史上的江淹,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是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 ,南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为什么会说江郎才尽呢,那就是和他的人生轨迹相关。

年轻有为,文采斐然

江淹六岁就能写诗,虽然家境不好,父亲早亡,但他很热爱读书。先后在新安王刘子鸾、建平王刘景素府下做幕僚。齐代宋之后,萧道成听说江淹的才能就把他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此后就一路升迁,历任中书侍郎、骠骑将军,掌国史、建武将军、庐陵内史、任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兼任国子博士。在梁国任吏部尚书、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醴陵侯。

伴随着江淹官场升迁的就是江淹文学才华,在当时江淹的辞赋在当时非常有名。这也使得江淹能得到像当时权臣萧道成、萧衍等的赏识。江淹现存的二十多首辞赋中基本都是以抒情咏物为主,他的辞赋和汉赋的"贤人失志"和"咏物"一脉相承,并在汉赋的基础上更为细腻和抒情,在传统中融入自己实际遭遇,因此让人读了更有一种悲情。 如《恨赋》、《别赋》等。

而且从汉赋的发展来看,江淹是继扬雄、陆机之后的又一个汉赋大家。他善于吸取众家之长,化为已用,他擅长的方法是巧妙化用他人的语句和意象,为自己所用,这就是"化句化意法";或者直接对前代赋进行同题的整篇模拟,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可称之为"拟篇法";或者传承楚辞、汉大赋中"反复致意"、对事物铺排"类化"的描摹、用对话结构全篇的形式,可称之为"拟式法"。总之,他的辞赋在当时靡靡之气的文坛呈现出一股悲慨劲健清流之气,代表了当时辞赋最高水平。

江淹在诗歌上一方面受当时主流文风和时代世风的影响,在创作上努力追求新变,同时又处于处于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的过渡时期,其诗风不求古求艳,追崇自我个性,他认为应该有"惊魂动魄"的艺术功效,同时兼具真、善、美等情志。

年老才退,江郎才尽

由于江淹年轻的时候写了许多富有他个性的诗词汉赋,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评价。但随着他年龄慢慢变大的时候,他写的一些诗赋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水平,这主要是和他早年的作品相比,退步了很多。让人看了感觉平淡无奇,文句枯涩。所以就有了江郎才尽的说法。

当然民间还有另外版本说江淹江郎才尽的故事:据说有一次江淹在做梦的时候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走到他身边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边很久了,我现在来把他拿走。江淹就把笔还给了他,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山中茅店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确实存在,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

江淹出身贫寒,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但为人勤奋吃苦耐劳,砍柴供养母亲,很小就开始学会当家做主,家庭虽清贫,却是个神童,喜爱学习,三岁能认不少字,六岁就能自己作诗,小小年纪就有过人才华。

二十几岁,江淹就在南宋地方官幕僚中找工作,从地方的小吏做起。期间被人牵连诬陷入狱,也是靠自己的一身才华在狱中上书申诉自己的冤屈获得释放。



南朝那个时代很乱,皇帝就像轮值主席似的,每隔几年换一个。

南齐开国君主萧道成辅佐政权,听说江淹有才,召其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时候,江淹多次进言,甚得萧道成的信任。

后来齐高帝执政后,被任豫章王秘书兼任东武县令,不久后升任中书侍郎。永明初年,又升任骠骑将军,掌国史。少帝萧昭业即位,任御史中丞。可谓是一路官运亨通。

他任官“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寛猛能折衷,”任御史中丞,弹劾不避权贵,振肃百僚,一振朝纲。

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在文学上的成就也让他名满天下。



可能是因为官位太高,俗务缠身,疏于学习,也可能是后半辈子太顺了,没有了贫苦时那种冲劲和豪情,到了晚年,江淹的文学大不如从前,随着年龄的高涨,江淹的文采逐渐变淡,才思枯竭,文句枯涩,索然无味,有时想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 人们因此惋惜的称江淹:“江郎才尽矣。”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何谓江郎才尽,江郎是谁?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典故。原意是指少年时文采出众,到后来逐渐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锦绣文章了。有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也就是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由于各种原因,小时候的聪明劲儿消失殆尽。

历史上却有“江郎”这个人,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辞赋家、政治家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家镇江集村人(古称宋州济阳考城),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最后被梁武帝萧衍封醴陵侯。

相传江淹小时候很聪明,三岁识字,六岁能诗,被人们称为神童,和三国时孔融有得一拼。

江郎十三岁时“文”名远扬,文思泉涌,佳作层出不穷:【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这些都是江淹辞赋中的名句,有兴趣的亲们可用“头条搜索”搜读一下。

由于江淹文采出众,堪称少年学霸,有道是“成名要早”,江郎就像一颗金子熠熠生辉,很快被朝廷征辟,出任地方官员。

这本是朝廷重视人才的表现,假如江郎踏入仕途继续从事有关文学方面的工作,史坛上将有江郎一席之地,也许会和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提并论。

但是现在谈起江郎有多少人知道他?他的诗作更是鲜有耳闻。倒是“江郎才尽”这句成语被世人所熟知。

讲真江郎成名最早,但他的诗作并没有“江郎才尽”这句成语传播度高,到现在,我认识江郎不是通过他的诗,而是经过这句成语才对他有所了解,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江郎的悲哀。

原来江郎进入仕途后,慢慢被公务和行政琐事缠身,没有精力和心思创作辞赋,人们再也读不到江郎精彩的诗句了,慢慢人们认为江郎才尽了,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华美的文章了,无不扼腕叹息——江郎才尽矣!

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变化这么快,百思不解。

其实是朝廷的政务占据了江郎的大部分时间,加上有些文案由秘书代笔,没必要亲力亲为,江郎的诗作减少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人们不知江郎的苦衷,于是各种传说纷纷出炉。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原来江郎在8岁的时候,巧遇两晋时期的相术大师郭璞,郭璞从面相看出江郎乃文曲星转世,于是授其一支五彩笔。

从那以后,江郎文章妙笔天下。

长大后(即做官后),有一天,江郎做了一个梦,梦到郭璞向他讨要五彩笔:“文通兄,把五彩笔还给我吧”。江郎于是从怀中掏出五彩笔交给了郭璞。从此后江郎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当然这都是传说,其实江郎才思并没有枯竭,也不是真的才尽了,而是没时间写文章了。

江郎历仕宋、齐、梁三朝,成了三朝元老,位高权重,仕途上取得的成绩远远大于文坛上的成就,历史造就了一个权臣,却永远失去了一个可以比肩李、杜、白的诗人,我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秉烛读春秋


江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文学家、散文家江淹,江文通,先后在三个王朝做官,“江郎才尽”出自记载他的一个小故事。

《南史·江淹传》里这样讲的:

江淹年轻的时候,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诗文都是上品佳作,在当时的文化圈很有名气。江淹做了官以后,年纪渐渐大了,他发现自己写的文字没有以前好了,甚至还有退步的迹象,有灵感了马上提笔写下了,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文采。

于是,就有人开始编了两个传说来解释江淹文采失去的原因:

第一个是说,江淹有一天坐着船在禅灵寺的河边靠岸,忽然很困,就睡着了,梦见一个叫张景阳的人,那人向江淹讨要一匹丝绸,江淹莫名其妙,下意识往自己怀里一掏,真的有丝绸缎子,于是拿出来,给了张景阳,醒过来以后,再也做不出锦绣文章了。

另一个传说也类似,就是江淹还是在外面睡着了,也不知道江淹哪那么缺觉,这次是在冶亭睡着的,忽然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的一支笔在您哪里,现在该还给我了吧?”江淹从怀里(江淹这怀里是百宝囊么,啥都有)掏出一支笔给了郭璞,醒过来,写不出好文章了。

反正无论做的什么梦,江淹是做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后世引出一例成语:江郎才尽。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什么托梦让江淹没了文采,而是混迹官场多年后,所有心思都放在了争名夺利上,那个文思如泉涌的年轻人江郎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一个投机钻营的老官僚罢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

是中年油腻闷骚男冯唐的金句子。

这句子其实是从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和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转化而来。

提起冯唐,很多人误以为是那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汉朝老臣冯唐,其实不然。

这个冯唐是作家,医学博士,北京人,和王朔一样,痞里痞气的。

他写过北京三部曲《万物生长》,我只看过他的《十八岁,请给我一个姑娘》,看了一点点。

看这书名,你就秒懂了冯唐的写作风格,18岁,给他一个姑娘,他能做啥子?

扯远了,回来回来。

今天介绍的主人公,是江淹。

他就是成语江郎才尽的主人公。

江淹,字文通,南朝人。

我特别喜欢江淹《别赋》的开头经典语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所以,当杨过与小龙女分开十六载,杨过情思绵绵,痛彻心扉,自创一套杀伤力巨大的“黯然销魂掌”。

江淹和4岁让梨的孔融、七岁咏鹅的骆宾王、八九岁砸缸的司马光一样,是个小神童,他呀,6岁就能写诗了。

他是个苦孩子,13岁丧父,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满腹经纶,二十弱冠就被请去做始安王刘子真的老师,教读五经,后来又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

但江淹早年在仕途上一直不顺。

不顺到啥程度呢?

就像个扫帚星,沾谁谁倒霉,不是倾家荡产,而是家破人亡的那种。

比如始安王、新安王都先后被赐死,还有那个倒霉熊建平王也被满门抄斩。

建平王刘景素听闻江淹有才,招致麾下。

不久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人诬陷受贿而当啷入狱。

冤枉啊!牢饭难以下咽。

江淹同学在狱中挥泪写下的《诣建平王书》,情真意切,文采斐然。

建平王刘景素一读,哇哦,这文采杠杠滴!大为赏叹,立马宣布无罪释放,并让江淹担任了主簿一职,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吧。

刘景素手握重权,有野心,想起兵造反。

江淹同学极力反对,不停地聒噪,写了15首诗劝谏。

诶,忠言逆耳啊。

刘景素不耐烦了,开始讨厌江淹,将江淹贬为吴兴县令(今天的福建蒲城)。

据说江淹浦城为官时,一日出去游玩,夜间宿于寺庙,梦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神仙,送给他一支五色彩笔。

从此,他写文章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这段时间里,他郁郁不得志,却写下震烁千古文坛的《别赋》及《恨赋》。

后来刘景素果然兵败被杀。

看来,江淹同学还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终于时来运转了。

宋顺帝升明元年(公元477年),萧道成执政,把江淹从福建召回,提拔到中央工作。

公元479年,萧道成逼宋禅让,摇身一变,变成了齐高帝后,江淹从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一路到中书侍郎。

齐武帝永明年间,江淹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

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

明帝萧鸾时,江淹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等职。

江淹在宣城市长职位上一坐就是4年。

在他从宣城调回京城之际,睡眠不好的江淹又做了一个离奇荒唐的梦。这个梦还有两个不同版本。

一说江淹夜泊禅灵寺,梦见张协,张说以前我有一匹锦锻寄放在你这儿,今天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摸出数尺锦绣还回去,这个人很生气,说:“怎么只剩这么一点儿了?”回头看到文坛新秀丘迟说:“剩这么点也没什么用了,那就送你给吧。”

之后,江淹文章大不如前。

另一版本则说,江淹宿于野寺,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很多年了,可以还给我了。”

江淹伸手从怀中摸出一支五色笔交还于郭,尔后他再也写不出文彩飞扬的诗文。

反正江淹官至光禄大夫后,文章再无佳句。

当时的人称之谓 “江郎才尽 ”。

虽然文笔一落千丈,但官运从此一路亨通。

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加官进爵,官至金紫光禄,封为醴陵侯。

江淹同学平步青云,光宗耀祖,实现了多少寒门读书人的梦想。

也许公务繁忙,也许幸福感扼杀了创作激情,但“穷则逞文,达则辍笔”,江淹同学,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一代文豪兼政治家江淹去世,葬于故土济阳考城(现河南商丘一带)。

梁武帝都亲自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在政治动荡、风雨飘摇的南朝,江淹历宋、齐、梁三朝而仕,并最终实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真是人生的大赢家啊。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江郎才尽,是日常用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江郎的文才比以前有所退步。这句成语中所说的江郎,是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物存在的。


一般我们在形容一个人之前才华横溢,可后来文采退步,甚至是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异常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个成语江郎才尽。比如说,一个人之前写文章飞快,而文章质量很好,可是到了后期写不出文章来了,即便写出来,文章质量也是很差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形容这个人江郎才尽。


而成语中所说到的江郎是南朝文学家江淹,他在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文采,是南朝时期有名气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就仿佛天才一样,在6岁的时候就能够作诗,泰始四年时,他被举荐成为了秀才。同一年,他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凭借自己的才华横溢接连得到了晋封。可到了后期,他的文采仿佛凭空消失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和年轻时的质量无法相比,甚至让人感觉食之无味,特别平淡。此外,他写文章也不和年轻时一般迅速,每每提笔良久都写不出来几句话,有这样明显的退步,自然是说他江郎才尽了。


而且关于这个成语和江郎,还有一个故事,虽然听起来不太真实,但到现在都依旧流传着。故事中说,在江淹晚年的时候,他梦见了一个自称叫做郭璞的人,这个人对他说了一句话,那么就是讲,我有一支笔一直放在你那里,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了,今天我在梦中找你是为了将这支笔带走。江淹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有一支如此神奇的笔,可他在怀里摸索了一番,确实发现了一支与众不同的笔,这支笔是五彩笔。他只认为来人是为了寻笔,就将笔还了回去,可是在笔还回去之后,他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了。


为此不仅有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那就是妙笔生花。在这个故事流传之后,很多后人都在猜测,应该是郭璞将自己的文采借给了江淹,才会让他在年轻的时候拥有才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与众不同的。而到了江淹晚年时,郭璞在梦中将才华带走,江淹就会成为一个普通人。不过,这只是一个比较玄幻的说法罢了。江淹之所以文学退步,与那支神奇的笔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在他为官之后,多年没有写过文章,所以才会让他的文采退步。毕竟当一个人拥有高官权位时,又怎还需要自己来写诗作文呢?不管多么熟练的技艺,长时间不用的话也一定会退步,这是必然的。



此外,当时江淹年龄已经很大了,作为一个老人,记忆力都会有所衰退,再加上经历与年轻时不同,感情也没有之前那样的丰富,所以写不出一样的文章也是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便是关于江郎才尽的由来,以及关于江郎这个人的历史原型了,你们之前是否有了解过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冯小刚两年磨一剑拍摄的一部爱情片上映了,由黄轩、杨采钰联袂主演的电影《只有芸知道》。首映首日票房只有可怜的2000万,最终票房预计可能只有1亿。不仅票房惨淡,而且这部电影的口碑也扑街了。新电影口碑惨淡,观众一脸质疑:冯小刚江郎才尽!


什么是江郎才尽?就是之前很厉害,现在很一般的人。

文章写得不好啦?江郎才尽!

写不出来好歌啦?江郎才尽!

演技越来越烂啦?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江郎”是谁?历史上真有其人。 他就是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人。 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

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是个神童一样的存在。十八岁己熟背"五经",等待他的自然是锦绣前程。

据《梁书》记载,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随建平王在衮州任文书之职。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总之,刘景素览文后,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此后,江淹官运亨通,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南朝是个辞赋兴盛的年代,南朝的赋作家如果排座次,江淹要坐到头把交椅。他写的赋,通俗易懂,是有真感情的血性男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恨赋》、《别赋》,被誉为千古奇文。《别赋》是写离别的各种情景,全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即使看不懂,也会觉得是天生的好文字,被深深地打动。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迤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但江淹留给后人的,却不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而是一个才思枯竭的老人身影。说的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他写的文章就再无光彩,让人叹息不已。

关于他文思衰退一般的理解是:他官做得太大了,事务繁忙,再没有精力专心创作,自然写不出好文章。

但还有一种解释是:他更聪明了,只是没用在文学上。

江淹生在宋末,死在梁初,活了62岁,一生历经人世沧桑,看惯了潮起潮落。他前半生尝尽了生活的苦,后半生再不愿重蹈覆辙,在才华和富贵之间,他选择了富贵。意识到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于是把所有的聪明都转化成乱世求生存的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别人越是嘲讽他的平庸,他就越是安全,可以安心地身居高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结论:江淹是否真的才尽很难说,1600年来无数研究者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如今存世的诗文中,已经看不到他水平降低之后的作品,于是他是否真的不如从前也就无法考证。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问题:何谓“江郎才尽”,“江郎”是谁?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前言

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为什么这样说呢?

.........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确有其人,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故事,在《诗品》《南史·江淹传》均有记录。但是江淹未必是才尽,更大的可能是为了避祸而已。

一、《诗品》中的江郎才尽

钟嵘《诗品》 记载: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朝钟嵘(约468-约518)和江淹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说江淹梦到了前辈郭璞,把他的五色笔要了回去,从此江淹就写不出好的诗文了。

郭璞可不是普通人,他是游仙诗的代表人物,游仙诗开山水诗的滥觞,郭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另外郭璞善于看风水,是风水学的祖师爷。据说他的墓地建在了镇江金山寺下的百花洲,老街前些年还特意去过一次,可惜什么痕迹也没有看到。

二、《南史·江淹传》中的江郎才尽

《南史·江淹传》讲了两个故事: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馀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是由隋唐时期的李大师(570年-628年)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年代上比钟嵘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当时的书籍传世已经不多了,估计江郎才尽的故事流传甚广,未必是从钟嵘《诗品》那里看到的。

张景阳是西晋文学家,名叫张协,他与兄张载、弟张亢,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序中将"三张"与"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并提,是当时的名士。

张景阳跟江淹要了“一匹锦”,郭璞跟江淹要了一枝“五色笔”,总之是把江淹的才气都要走了。

于是江淹“为诗绝无美句”,写不出佳句来了,当时的人称之才尽。

三、江郎为什么才尽?萧衍是什么人?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故事,有一点玄幻的色彩。在今天无神论者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江淹后来写不出佳作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江淹(444年-505年)经历了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三个时代。

根据古籍记载,江淹是在“宣城太守时罢归”时做的那个梦。做完梦后,特意跟丘迟说,我偷偷留下了“数尺既无所用”,我送给你吧。

丘迟是萧衍的亲信之人,萧衍代齐为帝建立南梁的的劝进文书均为丘迟所作。 这种表态更像对梁武帝萧衍的表态。

江淹经历了宋齐梁三代,齐高帝萧道杀刘宋皇帝建立齐朝,齐明帝萧鸾杀了侄子继位,为了保住皇位,在位期间把哥哥齐武帝的后代斩草除根。可以也仅仅在位5年。

梁武帝萧衍先后杀了齐东昏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建立了梁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停的杀戮之中,王侯将相跟着一批批倒下。

老年的江淹估计已经看透了这一切,早就不敢出头了。但是,跟他的才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梁朝代齐以前,齐永明时期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这八个人都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和诗人。

其中的萧衍篡夺了齐的天下,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在萧衍继位以后,原来的诗友们自然要避让三分。

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约也是萧衍的心腹大臣之一,曾经有一次和梁武帝比才学,两人比比赛关于“栗子”的典故的多少。二人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比萧衍少了三件事。出宫后沈约说自己是故意输的,结果梁武帝大怒,后来沈约恐惧而死,梁武帝不肯给他“文”的谥号,改谥号为“隐”。

结束语

隋朝的大诗人薛道衡有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据传说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逼自杀。

三国时候的杨修也有因过于显露才能,引起曹操的不快,最后丢了性命。

江淹肯定不是丢了什么五彩笔才写不出诗来,应该是年龄大了以后,看清了人情百态。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大诗人,自己又何必出风头呢?

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什么是江郎才尽?就是之前很牛,现在不牛的人。

文章写的不好啦?江郎才尽!

写不出来好歌啦?江郎才尽!

演技越来越烂啦?江郎才尽!

江郎真名叫江淹,是南朝人,不仅政坛上混的风生水起,搞文学创作也搞的妙笔生花。

江郎最高干到了吏部尚书,左卫将军,醴陵侯。死了之后,梁武帝萧衍亲自为他穿素服,并一次性发放丧葬费三万,布五十匹。这个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可以的了!

前几年,《琅琊榜》风靡全国,里面有麒麟才子梅长苏,江湖人称“江左梅郎”,或许人物原型来自于“江郎才尽”的“江郎”吧!

江郎不仅长的相貌堂堂,玉树临风,而且吟的一手好赋,流传于世的有28篇,诗歌流传于世的有142首,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恨赋》、《别赋》。

这个大家或许都没听说,但大家肯定听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得名于此!


满腹才华,出口成章的大才子江郎,如何突然才华消失了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江郎自己回忆,这全因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奇怪的梦。

这天,江郎晚上睡觉,梦见了晋朝大帅哥大才子郭璞。

郭璞悄悄地对他说:“小江啊,我有一只水彩笔,放你那怪长时间了,是不是该还我了啊?”

江郎吃了一惊,什么水彩笔啊,他往怀里一摸,咦,真的有一只,于是就把水彩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之后,江郎就写不出好文章了,“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这真是可惜了了!江郎说,他之所以能写出来好文章,多亏了郭璞的照顾,现在水彩笔要了回去,文章自然写的不好了!



这听起来太玄乎了,太不真实了!江郎真的做了梦了吗?真的“才尽”了吗?

非也!

江郎此举是为了“避祸”,江郎从一个小小的幕僚干起,一步步地爬上了吏部尚书的高位,短短六十载,历经了三个短暂王朝,即宋、齐、梁,见惯了数不尽的血雨腥风,见惯了数不尽的暴虐杀戮。

晚年的江郎累了,也怕了,此时的他只想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可是梁武帝不许,并且对他越发猜忌,此时的江郎只有借“江郎才尽”,来向梁武帝表态:臣老了,不中用了,不会有别的想法,请让我安安稳稳地退休吧!


一半秋色


答:“江郎才尽”中的“江郎”名叫江淹,字文通,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他是南北朝对峙时的南朝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出生于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家贫,早慧,六岁能诗,才气飞扬。

江淹的才气有多高呢?

简单说个例子。

江淹家贫,其实也没读过多少书,特别是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天天到深山以打柴、卖柴为生。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生活压力注定了他不能像其他才子那样,有大把的时光端坐在书斋里读书写字、吟诗赋对。

但他灵感一来,诗兴一发,佳作层出不穷。

刘宋朝的国子博士檀超眼高过顶,一向自负,认为天下的才气都被自己独得了,从没把别人放眼里。东晋枭雄桓温手下有个名士,名叫郗超,是个连桓温和谢安都佩服的高人。而郗超和檀超同是高平人,时人因此把檀超和郗超并列,称“高平二超”。

对这个称呼,檀超是不认同的,他常常反驳说:“老子比郗超牛叉多了!”

瞧,就是这样一个牛气哄哄的主,某日拜读了江淹的作品,竟立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想想看,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而檀超又是如此自负人,却对江淹如此推崇备至,则江淹的才气,可见一斑。

就因为有了檀超这个超级大粉丝,并在这个大粉丝的引荐下,江淹出人头地了,他先是游学建康,教授始安王刘子真、建平王刘景素等人,不久又担任新安王刘子鸾 、刘子真的幕僚,成功混迹于高层贵族圈。

在这个贵族圈中,江淹跟随建平王刘景素混的时间最长,在建平王府待了十年。

刘景素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公元472年,宋明帝刘彧死,太子刘昱即位。刘昱的个人素质很坏,搞得天怒人怨。刘景素就蠢蠢欲动,想举兵造反。

江淹大惊,力劝。

力劝的结果是:因为和刘景素政见不同,闹掰了,被刘景素贬斥为建安吴兴令。

十年的感情,说没就没了。

江淹很伤心,作了大量诗赋来排忧遣愁。

刘景素这边,不听江淹的劝阻,冒冒失失起兵,兵败身死。

江淹却因为有“劝阻”之举,被视为忠心,得封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召还京师。

在京师,江淹和权臣萧道成走得很近。

萧道成也很喜欢读江淹的文章,赐酒食、出题,让江淹现场作文。

江淹不慌不忙,边吃肉喝酒,边提笔作文,嘴里还与萧道成谈笑风生。

等酒足饭饱,文章也写好了。

在座众人视之若天人。

不久,荆州刺史沈攸之反。萧道成向江淹征询局势。

江淹的眼光毒辣,思路清晰,对萧道成说:“公有五胜,彼有四败。”

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萧道成该怎么弄。

不用说,萧道成胜利了。

萧道成后来篡夺刘宋顺帝的帝位,那份《齐王让禅表》就是江淹执笔写的。

江淹不但在萧道齐手下吃香,在齐明帝萧鸾的手下也同样吃得开,得萧鸾深相信赖。

萧鸾称赞其为“近世独步”。

萧齐东昏侯昏庸,江淹转投萧衍——萧梁代齐后,江淹即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伯,时年五十九岁。

不难看出,从穷小子发迹,并历经乱世,却风光一生,江淹实是人生赢家。

成语“江郎才尽”嘲笑江淹早年文才惊艳,晚年再无佳作。

钟嵘《诗品》和《南史·江淹传》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个现象,说江淹早年文才出众,是因为得仙人传授有神笔;晚年才思枯竭,是神笔已被仙人收回。

实际上,细看江淹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他哪里“才尽”了?他本来的志趣就不在文学而在官场,如清人姚鼐所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

所以,“江郎才尽”的神话故事,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