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劉秀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中國最有情懷的一句話叫做“位卑不忘憂國”,它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後世標明瞭人生的處身立世之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於孟子的《盡心上·忘勢》,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他表達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豁達態度。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門徒周遊列國,隨後便歸隱與弟子們一起著書立說,孟子有七篇著作傳世,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而《孟子》則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一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儘可能讓自己做到善,而在發達得志之後,就要儘可能的把這種善行推廣到全天下,惠及更多的人。”然而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之中,真正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似乎只有光武帝劉秀一人而已。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開國帝王之中,劉秀應該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完美、非常低調的開國之君,早在劉秀還尚未起兵的時候,就有讖言說:“劉秀當為天子”。劉秀從小就是伴隨著這個讖言長大的,面對這樣誘人的讖言,劉秀依然非常低調,唯一能讓人記住他的地方,似乎也就只有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名言。

當劉秀在昆陽與新朝王莽軍交戰取得大勝的不久,哥哥劉縯就因為受到更始帝劉玄的猜忌而被殺害。

面對他最敬重的兄長被害,劉秀在當時還沒有能力左右大局,所以他一直採取隱忍而保全自己,而且沒有讓劉玄看出任何的異樣。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秀非常明智,比較善忍,畢竟小不忍則亂大謀,正因為這樣,劉秀才能最終奪取天下,開創了東漢王朝。

劉秀在後來的執政期間,他曾多次發佈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並經常發糧賑災,減少徭役和興修水利,以此來養民生息,造福天下蒼生。即使是在他去世之前,還下遺詔道:“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這與那些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又風光大葬的歷代帝王們,有著天壤之別。

劉秀之所以能夠建立東漢王朝,這與他眾多的能臣猛將們是分不開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雲臺二十八將。劉秀在取得天下後,他分封和善待這些功臣,給予他們應得的地位與獎賞,並未像他的祖上劉邦及後世的朱元璋那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大殺功臣,這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中更是極為罕見。

“法天道,循自然”古人早有明訓。

而“窮則獨善其身”則是在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命運處於低谷、人生處於逆境時,你應該做好自己而保重身體。“達則兼濟天下”是指當你飛黃騰達了,有了權力和財富之後,就更應該想到要造福天下百姓,與人為善。而不是像有一些人那樣,在有了金錢和全力之後,或是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或是自私自利、目中無人的開著豪車橫衝直闖。即使是在撞了人之後,還在肆無忌憚的說著“我爸是某某”,人一旦這樣,就已經為自己和家庭埋下了禍根。


王銘葦


漢光武帝劉秀到底有多厲害?看看華夏一哥毛主席對劉秀的評價:“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三個“最”準確的概括劉秀的過人之處,也深刻的表達了主席崇高的敬意。要知道,我們敬愛的毛主席自視極高,泛泛之輩難以入其法眼,就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樣光耀千古的牛人,在他老人家的眼中也不過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的等閒之輩。既然主席已經蓋棺定論,那我就借花獻佛,通過三個“最”解讀劉秀的厲害之處。



第一、最有學問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雖然是正兒八經的皇室貴胄,但由於庶出及西漢推恩令的列梯降侯,到劉秀這裡,已經淪為種田為生的農戶了。劉秀並沒有埋怨命運的捉弄,而是泰然處之,耕種之餘以讀書為樂,為此還經常受到哥哥劉縯的冷嘲熱諷。

青年時期的劉秀就讀於當時西漢的最高學府——太學,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所以劉秀學術造詣很高,文章寫的很漂亮,是一枚典型的學霸。後來劉秀由於經濟原因中途輟學,但相比社會閒散人員劉邦,半文盲朱元璋,老兵油子趙匡胤等,他絕對是學歷最高的皇帝。劉秀手下的將領大多是太學生,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談學論道,文化程度普遍高於其他朝代的開國元勳。

第二、最會打仗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劉秀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王莽新朝不得民心,加之彼時天災頻發,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各地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起義遍地開花,天下大亂。劉秀並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審時度勢,靜觀其變,看到各地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新朝岌岌可危,他方才決定起兵。



起兵後的劉秀,猶如蛟龍入海,猛虎下山,經歷大大小小几十戰,用了短短數十年時間掃蕩群雄,平定天下,白手起家建立了東漢王朝。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稱讚劉秀是 “起於學士大夫,席經術,終涉大位者”。這裡我挑最具代表性的昆陽大戰,說一說劉秀超群卓越的軍事才能。

公元23年,新朝統帥王邑率領42萬(也有說10多萬)大軍圍攻昆陽,當時昆陽守軍只有1萬多人,面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以王鳳為首的昆陽守將心生畏懼,打算分散兵力棄城撤退。劉秀力排眾議,鼓舞將士堅守城池,自己則率領13名騎兵疾馳出城搬救兵,裡應外合夾擊新軍。

不久,王邑大兵壓境,向昆陽城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擊,城內漢軍殊死抵抗,瓦解了王邑速戰速決的計劃。雙方的戰鬥陷入僵持之時,劉秀率領的援軍及時趕到,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大大鼓舞了漢軍的士氣。為了進一步瓦解新軍的士氣,劉秀假傳宛城漢軍已取得勝利,並星夜疾馳援救昆陽的消息,新軍信以為真,本就舟車勞頓苦戰多日,如今宛城援軍不日便拍馬趕到,士氣更加低落。



以此同時,劉秀精挑細選三千敢死隊,從新軍肋部突然衝出,直搗黃龍殺向新軍指揮中樞,新軍被殺了一個措手不及,立刻亂作一團。昆陽城內守軍也傾巢而出,喊聲震天,新軍在裡外夾擊之下,兵敗如山倒,統帥王邑率領一千多殘兵敗將狼狽而逃,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個結果,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會想到。

昆陽大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祚。雖然昆陽大戰中劉秀並非主帥,但毫無疑問他是此役的主人公,是漢軍取勝的關鍵先生。至此,劉秀一戰封神,聞名天下,奠定了日後奪取天下的堅實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這樣稱讚劉秀在昆陽大戰中力挽狂瀾的表現: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第三、最會用人

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秀將這樣的馭人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雲臺二十八將,既是對他執鞭墜鐙,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又是和他出生入死,並肩戰鬥的刎頸之交。這28個人,個個能征善戰,戰功赫赫,除了不幸戰死的之外,其餘的全部善終,這在開國皇帝中實屬罕見。東漢建立後,劉秀實行“退功臣、進文吏”的策略,功臣們個個放棄兵權,告老還鄉,安度晚年,沒有一個因為退居二線而心生不滿,君臣雙方皆大歡喜。劉秀招降的敵對勢力,一旦歸順,便死心塌地,這一切,都歸功於劉秀超凡入聖的用人智慧。



劉秀的性格低調內斂,綿裡藏針,這也導致了歷史上他的功績和知名度不成正比,這一點和他的哥哥劉縯恰恰相反,劉縯俠肝義膽,霸氣外漏。也正因如此,鋒芒畢露的劉縯功高震主,被更始帝所殺,劉秀得知後強忍悲痛,在仇人面前痛斥哥哥的種種不是,贏得仇人的信任,待到夜深人靜之時卻抱著哥哥的牌位失聲痛哭,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劉秀以他的隱忍,謀取了發展壯大的機會,最終贏得天下告慰了哥哥的在天之靈。所以,劉秀一般不秀,一旦秀起來,就是亮瞎眼的趕腳。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史書評價他說:“興於匹庶,盪滌天下,鋤奸暴亂,興繼祖宗。”意思是說,劉秀雖然是平民出身,但是卻能清洗天下,鋤去奸佞剷平暴亂,繼承祖宗的事業。那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說說,他到底有多厲害。

劉秀本是皇室宗親,為何劉秀這代會成為農民?

劉秀雖然是漢高祖劉邦的子孫,但傳到他這已經是第九世了,漢朝實行推恩令,其實就是用來削弱宗親實力的一種措施,到劉秀的父親劉欽的時候官職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還比不上一般的家族富庶。 傳說劉秀降生之時便天生異象,赤光照亮整個房間,劉欽就很奇怪,派人去問會占卜的人,經過推算,卜人只回答說:“這是件吉利的事,不用多說了。”同年,劉欽房前長出了三株小米,每株九個穗,長得十分旺盛。劉欽看著這三株小米,就為兒子取名為“秀”,就是莊稼抽穗開花的意思。

劉秀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兄妹幾人孤苦無依,好在被叔父劉良收養。但劉秀也自此成為了平常的百姓。劉秀關心農桑,熱愛農事,但也熱愛學習,通曉大義。曾經在長安學習過《尚書》,明白了許多大道理。

劉秀是如何在西漢末年中闖出一片天地的

西漢末年,“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朝局動盪不安,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後來王莽篡位,實行新政,更逼得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劉秀與兄長劉縯也趁勢而起,從宛城起兵,以“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為號,召集各方豪傑響應。雖然看著是氣勢不小,但在初期,劉秀帶領的起義軍缺兵少將,裝備奇差,劉秀還曾騎牛上陣殺敵。 為了增加實力,劉秀帶領的舂陵兵與三支綠林軍進行了聯合,並與王莽的軍隊展開交戰,擊殺了不少王莽麾下的將領。

西漢宗室子弟劉玄被綠林軍擁戴為帝,建元為“更始”,史稱更始帝。劉秀與兄長對此有些不滿,但身處綠林聯軍中,也不得不從。 劉秀帶兵在昆陽血戰王莽的軍隊,終於覆滅王莽的百萬大軍,綠林軍順勢攻入長安,王莽的新朝覆滅。但劉秀的兄長劉縯卻因為威名遠揚遭更始帝嫉恨,而被誅殺。

劉秀為了不受更始帝的懷疑,急忙返回宛城向劉玄請罪,說自己的兄長觸怒了皇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看劉秀態度恭謹,也不好在處置他。

劉秀忍辱負重,連為自己的兄長服喪都不敢,言談舉止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也招來殺身之禍。 因在昆陽之戰中,劉秀功勞顯著,被更始帝封為“武信侯”,但卻奪去了劉秀的兵權。名為獎賞,實為打壓。更始帝又派劉秀行大司馬事招撫河北一帶,但卻沒給劉秀多少人馬,只給了劉秀一根代表著王權的節杖。

劉秀最後是如何崛起,建立東漢的?

河北有個叫“王朗”的人,他假冒漢成帝的兒子在河北邯鄲稱帝,聽說劉秀到來的消息之後,便四處派人懸賞捉拿劉秀,承諾若是有人殺了劉秀,就封賞他十萬戶的爵位。因此劉秀只好四處躲避,惶惶如喪家之犬。 但劉秀可是被戲稱為“位面之子”的人,又怎麼會被輕易打倒。劉秀來到了信都,此地的郡守開門迎接劉秀,表示願意跟隨劉秀。

劉秀在此地招兵買馬並且與劉揚聯姻,又攻下了附近幾個縣城,再加上一些人前來投奔劉秀,劉秀的實力迅速強大起來。 更始三年,已有百萬雄兵的劉秀在河北稱帝,建元“建武”,仍以“漢”為國號,以表自己重興漢室,繼承祖宗基業。

當了皇帝的劉秀更是勢如破竹,先是大破赤眉軍,掃平山東,繼而攻佔高平,收復隴西,最後攻打川蜀,統一天下。 劉秀統一天下之後,深知百姓生活艱辛,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劉秀不敢懈怠,每天勤勉政事,減少徭役,鼓勵百姓發展農業。

百姓經過長時間的穩定生活,民生得到了極大地恢復,經濟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 在劉秀統治的這段時期,國家昌盛,百姓和樂,被後世成為“建武盛世”。

總結:劉秀從一個平民百姓,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其中艱難曲折,可謂是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才終成正果。

不難猜想,這個沒有被八十一難打倒的男人到底有多厲害了。


史論縱橫


能夠打敗王莽這種超級BOSS的位面之子,豈是那麼簡單!

這裡就不再講“昆陽之戰”九千破四十萬的戰績了,武力是能稱雄一時,但如果“制度”建立不起來的話,那這個政權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已。

制度!制度!!制度!!!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制度乃國家是否穩定的決定因素。


(漢光武帝劉秀劇照)

劉秀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呢?

他為何能成為毛主席筆下“最有學問,最能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呢?

其一,退功臣而進文吏,建立文官治政制度。 自古以來,由於武人對於暴力的鐘愛,所以武夫當國往往帶來的是割據、戰亂。

而文官治國,帶是的是保守、內斂,雖然容易被外族所滅,但往往民間和平,國家安定,其原因也是由於文人對於“秩序”的偏愛。

光武帝建國之初,那真是“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所以政以軍旅為先,重臣多用大將。

等到群雄伏誅之後,國家也由戰時體制轉入了和平體制。劉秀也同樣的與時俱進,他開始著手改變“武人干政”的局面,建立起文官治政制度。


(雲臺二十八將)

光武帝擔心武將居功自傲,擁兵自重,難以駕馭。

“若格之功臣,其傷已甚”,而這些人又是從龍之臣,功勳值又大,要選他們為治世重臣嘛,就變成了“舉勞則人或未賢”,如果拋開他們另選賢德之臣嘛,那又成了“選德則功必不厚”。

對這個尷尬的局面,光武帝扮演著一代“忠厚長者”形象,讓這些老將逐步退出體制,用溫和的政治手段解決了這一個自古以來都難以解決的政治難題。

其二,倡經術而致儒宗,大力推動經義、學術教育。 光武帝即位後,為了倡導經術,他廣求學士,建立官學,可謂不遺餘力。

甚至召集群臣進行講經競賽,互相辯難,“義有不遁者奪其席”,鬨動朝野,蔚成風氣。

這裡講一個關於“席”的趣事。席,席子,類似於坐墊。

《世說新語 德行》記載:魏晉時期著名的隱士管寧、華歆,本是同“席”讀書的好友,放到現在那也是“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老鐵。



(割席斷義)

有一次,兩人又同席而讀。結果門外有一貴女坐著一輛華麗的馬車路過,這女子長得實在是太漂亮了,華歆就跑了出去看熱鬧。

當他回來之後,管寧冷不丁地從懷裡掏出一把刀子將席子割成兩半,並毅然絕然地說道,“子非吾友也!”,於是兩人割席斷交。

這就是“割席斷義”的典故了。

據《後漢書 戴憑傳》記載,到了漢光武時代,為了推動經學的發展,他請出所有的經學家,開了一場“口才比拼大賽”,讓這些經學家們“同席打擂”,辯論自家經義,看誰說的有道理。

理盡詞窮者,就把他座下的“席”抽掉,交給說得好的那位。被奪席的人,也就沒有了自已的“一席之地”,只能尷尬地站在一邊觀戰。

(說經奪席)

有一次,《後漢書 戴憑傳》的主人公戴憑也參加了一次競賽活動。據說當時辯得那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經學家戴憑口燦蓮花,舌戰群儒,一口氣奪得了50多張座席。

成語“說經奪席”就是來自於這一場2000多年前的辯論賽。

漢光武帝通過這種“打擂”的方式,使得漢朝經義、文學一時大盛。

文風其實也是國家統治力的外在表現之一,漢唐宋三朝,為何有那麼多舊臣遺民懷念它呢?

就是因為文風大盛的緣故。

其三,勸農治水,移風變俗,大力建設農桑水利工程。 光武之初,國家滿目傷痍,田原荒蕪。

在光武帝的指示下,各級官員非常注重恢復社會經濟。 他們下鄉走基層,“教民耕田種樹理家之術”、“教民種殖桑柘麻濘之屬"、“造作水排,鑄為農器”。

創造出那些“用力少,見功多”的生產工具,從而提高勞動效率,使“百姓便之”。


(勸農)

“嶺南之民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光武帝又向嶺南地區大力推廣中原生產技術,“鑄作田器,教之顯闢”,使當地百姓終於能夠吃上一口飽飯。

對於社會上危害生產的舊風俗,給於猛烈打擊,那些神婆神漢“依託鬼神,作怖愚民”,殺死耕牛來祭神,使地方民眾“財產以之困匱”。

對此,光武帝下令,禁止殺牛祭神,又大力推廣教學,“後遂斷絕,百姓以安”。

其四,求舊典而用世臣,尚氣節而徵志士,提倡操守德行。

“三皇五帝神話體系”到了秦始皇這裡就唱不下去了,為了證明秦帝國“天命”的合法性,始皇帝從從陰陽家的手中,找來了“五德終始說”。

利用五行相剋的學說,為建立新朝提供足夠的理論依據,讓秦的“天命”在這五行輪轉中萬古長存。

那麼,漢就為“土德”了。

同理,王莽篡位之後,他也唱不了“五德始終說”的戲碼,於是,他又搬出了“五百年有王者興”來終結掉漢的“天命”。



(王莽篡漢)

光武帝上位之後,對那些攀附王莽的讀書人,他直接拋棄或治罪;而把那些批判王莽的人從隱居之處請了出來,用之以重,敬之以禮,一時人心大定。

光武帝用這樣的方法,使得社會的風氣煥然一新。他大力表彰氣節,激勵風尚,以助於自己的統治。

此為“講節氣,樹新風”是也!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

所以,光武一朝,是非常崇尚氣節,重德行操守的。

文官清正廉潔,武將義不貪生,有的官員明明手握重權,卻貧無家宅,死無歸喪,漢武帝派使者來哀悼的時候,“唯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而已。

(群英聚集,明章大治)

公元23- 55年,光武帝劉秀在位二十餘年,他“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除舊佈新,天下終於大治,這就是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明章之治”,也是古來史家最為讚譽的一個封建盛世。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正史上的劉秀到底有多厲害?一個“秀”字足以說明一切!<strong>

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劉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沒錯,確實是這樣的,劉秀是一個文武全才!

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說的就是應該就是他這樣的人!

首先說“文”!

早年的劉秀雖然因為父親死得早,家道中落,變成了一介平民,也算得上實白手起家!

但他這個白手起家要比劉邦、朱元璋這些人來的“洋氣”。

為什麼?因為人家是讀書人,而劉邦朱元璋,一個老混混,一個和尚乞丐,顯然不一樣!

有些人老說劉秀是農民出身,其實不然,劉秀他們家在當地還是比較有名望的。雖然父親死了,但還有一個舉孝廉的叔父啊。

“平帝時舉孝廉,為蕭令。光武兄弟少孤, 良撫循甚篤”——《後漢書·劉良傳》

劉秀只是性格比較內斂,平日裡也就是讀讀書、種種地,不像他哥哥,早早的就開始混江湖。

靠著良好的家境,劉秀少年時候,還去了長安,在那裡求過學,算是南陽宗室子弟裡面少數見過世面的人。這也是後來南陽起兵,年輕的劉秀被推為領袖的原因之一。

“性勤於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當時南陽這一路起義軍主要是就是有兩部分組成,一批就是劉秀他大哥劉演帶領的南陽豪傑,另一批就是劉秀帶領的這群南陽宗室子弟,也就是他們老劉家這群窮親戚!

同時,正是因為有著較高的學歷,劉秀頗有儒風。在定鼎天下之後,他沒有玩“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一套,所有的開國功臣基本都得以善終。這和他老祖宗劉邦的“卸磨殺驢”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了,咱們所說的“文”,並不是指文人!

而是指“文治”,即劉秀的治國能力!

都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

但劉秀卻將東漢王朝治理得僅僅有條,其一統天下之後,即開始休養生息,讓這個飽受戰爭摧殘得國家得以恢復。其統治期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而歷史上更是稱此為“光武中興。”

歷史上在結束亂世之後,隨即便能開創盛世的皇帝可不多!

此足以說明,劉秀的“文治”能力!

“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南懷瑾

至於“武”,那就更厲害了!

劉秀絕對是兩漢之際最為出色的軍事人才,如果不是因為他當了皇帝的緣故,那什麼“雲臺二十八將”裡面,劉秀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你別看劉秀是個讀書人,但是打起仗來,一點不含糊。

劉秀戰績顯赫,其中“昆陽之戰”,則是其軍事生涯中的一場經典表演!

當時王莽42萬大軍直逼昆陽,而昆陽守軍僅9000餘,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大多數人都認為此戰沒有懸念,建議放棄昆陽!

但劉秀力排眾議,讓大家死守,他則僅帶十三騎出城搬救兵。

後來,劉秀幸不辱命,帶回萬餘援軍,但此時昆陽城已經被圍得水洩不通。而且這萬餘援軍面對王莽得數十萬大軍,無疑是杯水車薪。

不過劉秀沒有放棄,他親率數千精騎,入陣拼殺。神奇的是,劉秀僅僅憑著這三千人馬,硬是衝破了敵人得層層封鎖,幹掉了敵軍主將王尋。而王尋一死,新朝軍隊陣腳大亂,劉秀率軍趁勢掩殺,大勝而歸。

此戰,王莽得新朝大軍的主力覆滅,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劉秀也名震天下。

“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司馬彪

此戰之功,不輸於項羽之彭城,謝玄之淝水,劉秀絕對算得上是一代名將。不得不說,位面之子,真的很“秀”!


白話歷史君


常有一些網友形容劉秀為位面之子,大魔導師,說起他的能耐,那真是厲害得不得了,且看小可細細表來。


比如劉秀這個人29歲時起兵打天下,31歲就做了皇帝,是歷史上用時最短也最年輕就做皇帝的統一性王朝的開國帝王,同時他也是學歷最高(太學畢業)的開國帝王,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力相差最為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之戰),因此有領袖形容他為“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能打仗的皇帝”。

而且他不僅是撥亂反正的開國帝王,還是一位將亂世局面迅速治理成治世局面的中興帝王。

網友們之所以形容他為“位面之子”,是針對王莽來說的,由於王莽篡權後在當時實行了類似當今的土地承包責任制改革,以及他對遊標卡尺等讓人感覺很現代的發明,所以常有人戲稱他為穿越者,就是從現在穿越回曆史而改變了當時的歷史走向的人,那怎麼辦呢?所以上天為了讓歷史重回軌道,就派了“位面之子”來對付他,所以任是穿越者王莽再強,最終還是為劉秀所擊敗。

劉秀一生中有很多的精彩時刻,比如他的名言“仕宦要做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這是他第1次進到長安城看到首都衛戌長官(執金吾)出巡時的感慨,又想起他的家鄉聞名南陽一帶的美女陰麗華,於是說出了他的兩個人生願望,當然,他後來的成就比這兩個願望都大多了。



昆陽之戰是劉秀初露鋒芒的時刻,昆陽之戰中,劉秀並非綠林軍主將,他只是綠林軍中的三流偏將,當時,王莽的大將軍王邑王尋帶領新朝傾國之兵來圍剿綠林軍,百萬大軍聚於昆陽城外,而昆陽城中自有不到1萬的綠林軍,危急時刻,劉秀帶領13人突圍而出,跑了好幾個地方,借來了一萬多兵力,然後他就用這1萬多兵力,來到昆陽城下與新朝百萬大軍展開決戰,誰能想到在兵力如此懸殊,敵方又是以逸待勞的情況下,劉秀竟然能取得全勝?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位面之子的力量真是不可阻擋啊。



昆陽之戰中還發生了三次神奇的天象事件,首先就是昆陽之戰的前一天,天氣非常炎熱,雲層像高山一樣聳立在天空中,兩軍交戰後劉秀取得小勝,王邑大怒,正要派軍圍剿劉秀的萬餘軍隊,沒想到天空中的雲層突然崩塌,變成大霧彌散到地上,幾乎對面不見人,所以新朝軍隊只得收兵,而劉秀率軍安全撤走。


當天晚上,又有火流星從天上墜落,結果正好墜落到了新朝大軍的軍營之中,劉秀就用它鼓舞士氣說這是天意,連上天都要打擊新朝軍隊,於是綠林軍士氣高昂,劉秀還趁機組織了3000敢死隊,並且於第2天和新朝軍隊交戰。到了第二天,就在兩軍交戰的時刻又出現了狂風暴雨,劉秀指揮軍隊藉助風雨之威,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擊潰了新朝軍隊,破其百萬大軍贏得全勝。

而這三次天象事件,有人就認為是劉秀召喚出來的,因此稱他為“大魔導師”。

昆陽之戰後,劉秀名揚天下,英雄景仰,之後經略河北,使英雄歸心,勢力漸漸發展壯大,很快稱帝並定都洛陽,邊平定天下,邊治理國家,12年中國家統一天下大定,到了劉秀晚年時期,綜合國力已經恢復到西漢巔峰時期的狀態,史學家稱其為“光武中興”,這也是歷史上成就最高,最有名氣的中興時代。

劉秀雖是西漢皇族子弟,但是到他這一代基本上和布衣百姓沒什麼區別,劉秀年少時過的是農夫生活,是個種莊稼的好手,年輕時為了營生還販賣過糧食,還被抓到監獄裡成為階下囚,幸虧有個獄卒給了個餅子才沒有餓死,28歲的時候劉秀跟隨哥哥劉縯起兵,先前在軍中毫不起眼,到昆陽之戰的時候一鳴驚人,31歲的時候就做了皇帝,可謂是白手起家奄有天下,愛情事業兩不誤,金錢權力一把抓,且都達到了巔峰,其個人能力、成就和魅力在人類歷史上都首屈一指,古今中外帝王級人物沒有一人可與之比肩,實在是個厲害得無以復加的人。


文史大世界


好多都是吹劉秀的西漢時期劉秀的對手是些什麼人?農民起義軍,而且必須推姓劉的當皇帝。他御下能力不好,手下多殘殺之輩,屠城是家常便飯,還把他老家給屠了。與他爭天下的人,除了流民軍就是幾個太守。這幾個太守裡,彭寵造反,打了幾年打不下來,耗到他手下弄死他。槐囂除不掉,只能熬死。損兵折將總算是把公孫述弄死了。而東漢什麼情況?軍閥林立,有流民軍能站住腳的嗎?你數數就曹操一人滅掉了多少軍閥。西漢末年矛盾不嚴重,遠沒有東漢末年環境差。在我看來,劉秀如果到三國代替劉備,他還不一定如劉備。劉備屢敗屢戰,鍥而不捨,年過四十還一無所有,但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慧眼終成帝業,還博得了公認的仁義之名。可以說,他在那個環境下做到了最好。劉秀的軍事能力也非多麼神,昆陽之戰正史記載還敢再虛假點嗎?人獸大戰激光奧特曼隕石風雷都出來了。除此之外,劉秀再無可稱道的軍事能力,天下幾乎是他那幫將領幫他打完的。。那個時代是姓劉的才能當皇帝,不像東漢末年的思想開放,他在劉姓裡脫穎而出而已,相對最有統治才能和寬仁之風。劉秀不是沒缺點,御下不嚴,迷信圖讖這都是。我承認劉秀確實是個極其優秀的領袖和皇帝,但劉備並不比他差。時代不同,英雄盡力而為。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卻不能改變時勢,改也只能改變一時,強如曹操,憑著自己的能力打敗袁紹為首的士大夫階層,他自認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兩人,他們兩個也確實各開一片天地,但最後天下不還是“袁紹”們的嗎?所以,關公戰秦瓊,假定歷史斷不可為。

<strong>


葡萄酒收藏家


劉秀,東漢開國光武帝,聽這名就與立下滔天之功的漢武帝有一比,雖是劉邦血脈,算起來是九世孫,其父也僅是個縣令,9歲那年父親病逝,隨叔父劉良生活,已淪為了一介布衣,只不過的確姓劉。

新莽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讀過幾本書的劉秀經深思熟慮,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與大哥劉縯等一干小兄弟拉起一隻“舂陵軍”來,劉秀從騎牛上陣到登基稱帝,其人治武功令人稱道!建武十二年,劉秀終於一統天下,戰火媳滅。



王莽按現在說法應是烏托邦的社會主義者

劉秀一統天下,志得意滿。

歷經20多來戰亂,中華大地人口己不足兩成,劉秀幹第一件事就是休生養息,多次發佈釋放奴婢的詔書,使用失去土地的農民重新獲得土地並鼓勵開荒拓土,實行輕徭薄稅,即時救濟,發展農業興修水利。

劉秀乾的第二件大事是罷免貪官汙利,加強中央集權,大力裁撤官史,合併郡縣減輕百姓負擔,成就了“光武中興”。

與大多開國皇帝誅殺功臣不同,劉秀稱帝時才四十多歲,足以熬死大部分功臣,因而選擇了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只解其兵權而己,後並無功臣造反。同時劉秀改軍隊為職業募兵制,對外也為防守為主不輕易出擊。


雲臺二十八將

劉秀抑制豪強地主,崇尚儒術治國,為東漢初的八十年盛世打下良好基礎。


唱搖滾的斜槓道長


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代孫,王莽末年,與其兄劉伯升起兵造反,一路過關斬將,於公元二十五年登上帝位,光復了漢家的統治,建立了東漢王朝,定都洛陽。

劉秀是從田間走出的貴族,他的特殊出身是他日後能夠以“仁德治國”的根基所在,他生性樂於耕種,又通曉經書大義,開創了世人讚譽的“光武中興”時代。以柔術智取天下的劉秀,沒有始皇帝的霸氣,沒有漢武帝的雄強,沒有唐太宗的政治與軍事才能,但他創下的偉業也毫不遜色,所以為自己贏得了“位面之子”的美譽。

在南朝范曄所著的《後漢書》中,對於劉秀有如下的記載:

帝室之胄,文武兼備

東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代孫,屬於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這一支。劉秀九歲就死了父親,由叔父劉良撫養成人。他身高七尺三寸,鬚眉濃密、嘴寬鼻隆、天庭飽滿,天性勤勞、樂於耕種。

而他的兄長劉伯升好行俠仗義養門客,常常譏笑劉秀只知在田間勞作,把劉秀和劉邦的二哥劉仲相比較。直到王莽天鳳年間,劉秀才來到長安拜師學習《尚書》,粗略領會了經書的要旨。

審時度勢,籠絡人心

王莽末年,天下連年遭蝗災,盜賊強盜肆虐,宛縣人李通等人鼓動劉秀說:“劉氏家族將復興,而李氏將輔佐他成就大業。”劉秀不敢輕舉妄動,但想到兄長劉伯昇平素結交諸多豪傑,必定要造反。況且王莽政權衰敗的徵兆已經出現,於是答應了李通的建議。後劉秀與李通等人在宛縣起兵,時年二十八歲。

劉秀最初只能騎牛,直到殺了新野縣尉後,才奪得馬匹。接著屠滅唐子鄉,又殺了湖陽縣尉。軍中財務分配不均,眾怒難平,將士們想要反攻劉氏家族。劉秀就把劉家人所得的財物聚攏起來,全部分給將士,眾人這才滿意。

人生巔峰,隱忍不言

隨後光武帝劉秀迎來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戰,在昆陽之戰中,他率領區區幾千人馬擊潰了王莽手下的百萬大軍,儘管從史書中的描述中發現裡面不無神話色彩,但也不能不說劉秀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這一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隨後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劉伯生,因為功高震主,被更始帝劉玄傷害,劉秀隨時面臨著被殺的厄運。這個時候,劉秀選擇了隱忍不言,他主動向更始帝承認錯誤,並閉門謝客,不與哥哥劉伯升的舊部聯繫。

委曲求全,器宇不凡

劉伯升死後,更始帝一直想除掉劉秀以絕後患,但見劉秀既沒有自誇昆陽之戰的功勳,也不為劉伯升服喪,飲食談笑如平常一樣自然。更始帝對此感到內疚,封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他為武信侯。

不久王莽被殺,更始帝遷都洛陽,洛陽人見到更始帝手下的人,個個衣帽不端,品行不良,唯有劉秀看上去器宇不凡。一些老官吏流著淚說:“想不到今天看到我大漢官吏的威儀風采!”從這件事以後,有識之士都對劉秀心有所屬。

心懷天下,四海歸心

接著劉秀又擊敗了最強勁的對手王郎,這個算卦出身,冒充劉氏皇族之後的人。攻破邯鄲,繳獲了大量的文書,發現了自己部隊裡的官吏與王郎勾結的證據信函數千張,劉秀看也不看,召集眾將軍當眾燒燬,並說:“讓那些輾轉反側的人安下心來吧”。

更始帝派人持符節立劉秀為蕭王,叫他停戰回到更始帝所在地。劉秀推辭說河北尚未平定,不接受命令。從此劉秀開始,對更始帝存有二心。



隨後劉秀又收降了多股起義軍,並封投降的將領為列侯。投降的將領心裡還是不踏實,劉秀知道他們的憂慮,令他們回到各自的部隊管理士兵,然後自己悠閒地騎馬視察各營部隊。投降的人互相議論:“蕭王對我們推心置腹,我們怎能不以死相報呢?”從此他們都心悅誠服。

不驕不危,遵法不溢

劉秀手下的將領曾三次鼓動劉秀稱帝,劉秀推辭再三之後,終於不再推辭,繼位成為皇帝。成為皇帝后,劉秀將功臣全部封為列侯,大的封邑有四個,其他封邑大小不等。有人建議說分封諸侯會導致天下動盪造成危險,不符合法度。



劉秀說:“古往今來,國家的滅亡都是由於沒有道義,從未聽說過因功臣封地大而亡國的。”於是依舊分封,並將印綬發給各處諸侯。並傳命說:“居高位而不驕蠻,則位高而不危;節制而謹遵法度,則盛滿而不溢。切記於心,時時警醒,並世代相傳,做漢室永遠的屏障。”

慎用刀兵,勤勉治國

劉秀常年馳騁沙場,對戰爭十分厭倦,也明白天下百姓疾苦,國力不堪損耗,大家都向往和平安定的日子。自從平定隴蜀兩地後,如非萬分緊急之時,就不再濫用兵力。皇太子曾向他請教戰爭之事,劉秀說:“這不是您該考慮的。”



每天早晨上朝,直到太陽西斜才退朝,常常找大臣、郎官議論經典直到深夜才睡,太子勸劉秀多休息保重身體,劉秀說:“我樂於這樣,不覺得疲憊。”

止戈為武,光武中興

劉秀雖然成就了光復漢朝的大業,卻始終兢兢業業,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因此能十分明智、謹慎的處理政務,總攬權勢朝綱,審時度勢,決策也沒什麼失誤。


不用功臣而重用文官,收藏起刀劍,遣散戰馬,雖然治國方略不能和古代聖賢相媲美,卻也踐行了“止戈為武”的武德精髓。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劉秀 西漢宗室、舂陵節侯劉買的後代劉秀, 是歷史上頗有建樹的封建帝王。西漢末年, 他參加反王莽暴政的農民起義。在王莽統治被推翻後,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即位稱帝, 年號建武, 是為光武帝。他剷平割據勢力, 統一全國, 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生產的積極的政策措施, 使得全國在短短的十多年後就出現較為安定的局面, 社會經濟有所恢復發展,漢家天下轉危為安, 得到延續和發展。


古代史家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 稱為“光武中興”。 對劉秀在河北的發展及其後消滅其它幾支農民起義軍的事情,許多歷史著述認為這是劉秀陰謀家本來面目暴露和鎮壓農民起義的明證, 本文對此論不敢苟同。


筆者認為, 劉秀在河北另圖發展是其遭到更始帝等人猜忌、朝不保夕情況下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要求劉秀在起義軍的內部矛盾衝突中引頸就戮, 因此, 他高翔遠引, 避開內部衝突漩渦的行為乃是顧全大局的隱忍, 不但不應被譴責, 相反應是值得稱讚的明智之舉;他除苛政、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 既符合民心和歷史發展要求, 也有利於推翻新莽政權的全局;至於他消滅銅馬、赤眉等農民起義軍事情的性質, 不能只從表面形式認定為鎮壓農民起義, 而應根據當時形勢的發展變化來分析。

從西漢末農民起義爆發到王莽統治被推翻, 農民起義代表了廣大人民推翻王莽暴政的願望和要求, 王莽軍隊及豪強地主武裝企圖消滅農民起義軍, 這是鎮壓農民起義。但是, 劉秀這時沒有參與鎮壓起義,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率部參加農民起義, 成為起義軍一分子。隨著王莽統治被推翻,形勢發生變化, 農民起義軍的性質也發生不同的變化:以劉秀為首的這部分人力圖“復高祖之業”, 建立封建統治, 變成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其它幾支農民起義軍多未能適應變化的形勢, 提不出新的鬥爭目標, 仍然打家劫舍四處掠奪, 是在不自覺的、被動的建立自己的封建政權和參加兼併戰爭, 其性質也已發生蛻變, 實質上與割據勢力已無二致。

至此, 原來代表人民大眾願望和要求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已經瓦解。劉秀這時所進行的戰爭, 目的在於統一, 一切有礙其統一的勢力都是消滅的目標, 而不論他們原來是農民起義軍還是豪強地主武裝。因此, 劉秀消滅其他幾支農民起義軍和消滅豪強地主割據武裝一樣, 都是統一戰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不存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問題。消除割據完成統一, 順應民心, 是讓人民安居樂業、恢復社會經濟的必要前提, 這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 即使沒有劉秀, 最終也會有其他人取而代之, 完成統一事業。所以, 認為劉秀鎮壓農民起義的觀點, 只看到其消滅了原先的農民起義軍這個問題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看到原先的農民起義軍本身性質已經變化這一問題的實質, 因此是不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