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南北朝的魏晉隱士,他們有出身於名門、有的出生於官宦之家,也有的貧困潦倒,但是他們的身上都會有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有著那個時代的隱士的精神追求。那個時代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隱士如:嵇康、謝靈運、陶淵明等。當時許多人選擇隱居,有的是因為對自然風光的喜愛,為大自然巍峨壯麗的風光所傾倒,有的是因為政治原因,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動盪不安、戰亂頻繁,從而他們選擇寄情山水,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以及精神的純潔。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而我們現在從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來探析魏晉隱士那一份獨特的精神追求。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一·衣

人靠衣裝馬靠鞍,衣服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服飾不僅僅能夠反映出人的生活水平也能通過一個人的穿衣打扮來看出一個人的個性,比如唐朝民風開放,他們的衣服開放且包容女子可穿男裝,並且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服飾。而魏晉的隱士他們的穿著打扮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魏晉隱士怎樣的風度。

在《南史﹒陶淵明傳》這樣描寫陶淵明“頭上葛巾” 在《晉書﹒董京傳》寫到,董京“得殘碎繒絮,結以自履”。頭魏晉的隱士少有像謝靈運一樣的“車服鮮麗”,大部分隱士衣著比較的簡陋。用棉絮、草、麻這樣的材料進行加工做成衣服。或者用動物的皮毛做成衣服,在那個人少獸多的時代裡,穿動物皮毛製成的衣服亦是貧窮潦倒的表現。

他們的衣著秉承著簡單舒適的原則,沒有追求華服。由此可見,他們並不在乎生活上的富裕,物質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瀟灑自在,不累於外物,不讓凡塵俗物擾亂自己的內心世界的安寧。雖穿破布襤褸,但是卻樂的自在逍遙。但是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的服飾秉承東漢時期的奢侈與華麗,當時尚有“華袿飛髾”的美贊。

而隱士的服飾這與當時人們普遍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截然不同。衣品如人品,魏晉的隱士在衣服上沒有過多的追求,沒有要求華服,而是最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普通人穿的衣服,甚至沒有普通人所穿的衣服好,但是他們不以為意,可見物質上的享受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像過眼雲煙一樣,不過多的追求,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質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滿足。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二·食

“民以食為天”魏晉這一群隱士他們又是怎樣解決自己的頭等大事呢?這個要根據魏晉隱士所匿跡的地方進行劃分。隱於山林之中或者泛舟湖海之上的,他們就地取材,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也有一些隱於世的隱士,他們則根據自身的技能謀取平日所食的食物。如:在《晉書﹒宋纖傳》記載到“明究經緯,弟子授業三千餘人” 宋纖則靠講學來謀取平日的吃食。靠自己獲取食物,在魏晉隱士中即便是生活富足的謝靈運也如此一般。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即便有很多的名人達貴,在隱居之前是錦衣玉食,但是在他們歸隱山林之後大部分都是親自躬耕或者就地取材自給自足,亦或者靠自身才能進行生活。正如陶淵明的氣節“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放肆代替了為了物質上的享受而去與當時黑暗的社會所同流合汙。寧願粗茶淡飯也不要錦衣玉食,由此可見,當時隱士的高尚的精神節操,追求精神自由與純潔的高風亮節。而正是基本生產勞動讓隱士們的身心得到了基本的安頓,身安則心定,這樣才沒有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正是這樣的勞作讓魏晉隱士們尋找到了屬於他們的“桃花源”。

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亂、社會黑暗。這個時候人們更加的懂得了生命的可貴,也追求精神上的純潔。這個時候老莊思想應運而生,其滿足了當下人們的思想追求,主張無為而治、及時享樂、超脫、天人合一的思想俘獲了許多魏晉隱士的心。

並且影響到了“食”老莊思想中的——服食養生思想被許多魏晉隱士追捧。

這個時候許多的隱士在吃的方面追求養生,如在《晉書﹒嵇康傳》“常修養性服食之事”“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南史﹒翟法賜傳》翟法賜“不食五穀”。但是隱士在飲食方面多吃素食,其有兩個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經濟原因,另一部分是出於養生目的。

比如在《晉書﹒郭文傳》郭文“不飲酒食肉”《宋書﹒周續之傳》、周續之“布衣蔬食”。“素食”“養生”這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不僅僅可以反映出時代的動亂導致生活條件下降,也更可以看出處於那個時代下的魏晉隱士的精神追求,寧願食素也不願與朝堂上的那些人同流合汙喪失自己的高風亮節。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更加的敬畏生命追求自身的舒適——養生

農耕間接的促進了田園詩派的產生。魏晉有很多的隱士本來是讀書人或者是朝廷的小官。正是因為隱居讓這一群人接觸到了農事勞作。而這激發了許多文人的創作激情,如謝靈運陟嶺刊木,除榛伐竹、陶淵明的晨興裡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農業勞動創作出許多具有田園氣息的獨特作品,給予世人精神上的享受。

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魏晉隱士鮮明的個性,熱愛自然、追求安然自在、嚮往自然、探索自然、融於自然。其獨創的田園詩派影響到了後世許多的文人,也在眾多詩派中樹立了獨具一格的風景線。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三·住

魏晉隱士的“隱”多隱於遠離喧囂、遠離塵世的地方,多隱於自然田園之中,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以大部分隱士的居所大都靜逸、簡陋安逸。也有少部分如隱於朝隱於世,但是還是極少數。

魏晉時期的田園山水園林呈現出了新氣象,並且以隱士園林為代表。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後,思想在魏晉時期又迎來了一次大解放——佛家思想的湧現、老莊哲學的崇尚自然。當時的人們寄情山水、探索自然。但是,在古代遊山玩水需要長途跋涉,因此園林便在當時流行起來。並且為後世園林的建造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田園山水園林屬於園林的一種,其代表是隱士園林,其多依靠自然的力量,大多選址於自然風光較好的環境中,再結合自己的審美和愛好加以簡單的人工修飾,其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是建築美與自然美相融合完美列子。

文人隱士對大自然的充分利用,體現出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景熱愛,親近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嚮往,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如魏晉名流謝靈運很早就產生“且緬絕於世纓”的思想,放棄世襲的官位,不僅可以從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中抽托出來,也可以保全自身健康,清閒自在。

在他認為“選自然之神麗,盡棲之意得”

在自然的壯麗中可以獲得精神於靈魂的救贖。能夠徹底告別人世間的苦悶煩惱。

隱居自然,被後世許多人認為是一種消極避世、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但是他們他們寧願隱居山水也不願去朝堂上同流合汙,也體現了作為當時人們的高風亮節。不斷的追求自由、追求精神世界純潔,其精神榜樣的樹立對後世影響深遠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四·行

陶淵明在詩中有寫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魏晉隱士的隱居生活,大部分是與外界隔離。只是尋找屬於自己那一方安逸,潔淨的生活環境。在出行方面大部分只是外界的人過來看望他們,在隱士可以自給自足的情況之下,大部分的隱士只是選擇在隱居的地點進行生產生活。

隱士所居的地方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更何況在古代那個只靠畜力拉人或者靠雙腳出行的時代。魏晉的隱士的出行就更加的不便,靠雙腳或者靠畜力。尋一方清境,在這裡心理與身體上都得到了解放,尚且喜愛還來不及更何況離開這一方遠離喧囂的幽雅之地呢?魏晉隱士有著出世的精神,不累於凡塵俗世,只是追求精神的安逸與平靜。

從衣、食、住、行,探析魏晉隱士文化,品味隱士的精神追求

隱士隱於山水,探索自然、融於自然,文人隱士們通過美麗的田園風光得到了心靈上救贖、得到了自由,醉心於田園、醉心於自然讓他們告別了俗世許多的困擾。通過山水宣洩情緒、陶冶情操。更多的是通過隱居來使自己全身而退,即保全了自己,又沒有與當時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汙。讓自己精神受到毒害。通過隱居保持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從而不斷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純潔,不斷的追求靈魂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